家校共育视角下情感教育的运用与策略研究
2023-11-05蒋晓锋
蒋晓锋
[摘 要]近年来,家校共育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陕西省C校是陕西省内一所职业院校,以陕西省C校为例,从家校共育视角探讨了职业院校情感教育的运用与策略。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C校在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家校协同育人理念较为淡薄,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校协同育人内容活动单一,未能发挥情感教育的纽带作用;家庭环境原因导致家长对情感教育的落实出现偏差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制度,提高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创新方式方法,在组织参与活动中发挥情感教育的纽带作用;注重校社联动,减小家庭环境对开展情感教育的不良影响等措施。希望能够引起部分职业院校对家校协同育人以及情感教育的重视,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 词]家校协同育人;情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025-04
一、引言
近年来,家校共育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从法律的角度进一步凸显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多形式、多途径参与,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1]。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体,离不开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该文件指出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另外,职业教育通过技能教育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更直接服务现代社会。
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其教育教学工作密切关系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情感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态度塑造以及在校人际关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职业院校情感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情感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沟通,家校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效果有待提升,种种原因导致情感教育的开展效果欠佳。本研究以陕西省C校为例,从家校共育视角出发,探讨职业院校情感教育的运用与策略,希望能为职业院校情感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职业院校的情感教育
(一)职业院校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促进他们自我认知、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管理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日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对未来岗位的胜任能力。在很多发达地区,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和重视,情感教育的融入也被认为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首先,职业院校有其特殊性,开展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情感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其次,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恰当的沟通方法,增进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另外,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如果都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
在职业院校中,情感教育还具有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家庭、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家校共育模式的引入和实施,为职业院校的情感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通过家校共育,学生能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的共同熏陶下,更好地提升自身情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
总之,家校共育视角下职业院校情感教育的运用和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职业院校情感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将其他地区以及本地原有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吸取他人教训,从而找到一条适合本校开展情感教育的路径,反过来又能够充实情感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家校共育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家校协同育人在职业院校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基地,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很多地区,家校共育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家校共育视角来研究职业院校情感教育的运用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家校共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家庭作为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场所,通过家校共育模式,可以提供更多情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学生可以借助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培养情感表达能力,提高情绪管理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家校共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家风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学校作为现代化育人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通过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引导,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正向的价值观,提升自己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最后,家校共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职业院校情感教育中,学生面临从学习环境到职场环境的转变。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家校协同育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他们在多样化社交环境中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增强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推动家校共育的实践,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家校共育视角下情感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整理相关资料发现,当下家校协同育人还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2]。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增加了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难度,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意味着家校协同并非学校和家庭的日常工作,而条件保障不够到位,更增加了家校协同育人的难度。目前,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高校学生心智发育较为成熟,独立性以及自主性较强,部分学生因为社会思潮以及家庭环境影响,导致自身情感淡漠[3]。尽管部分学生的情感淡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果能够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那么学生就会更加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这种淡漠感。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感恩意识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感[4]。受互联网影响,现在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绝大多数已经超过教师的预期,接受新事物速度之快也超乎人们的想象。互联网的发展一定意义上也动摇了传统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在网络化浪潮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便是一个难题。另外,互联网在帮助师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对于部分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相比较而言,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观意识培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课堂中情感教育的融入。
四、C校家校协同育人视角下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陕西省C校属于陕西省内一所职业院校,家校共育视角下的情感教育是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发现C校在家校协同育人视角下情感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一)家校协同育人理念较为淡薄,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优势,相互合作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则明确提出“推进家庭、学校共同育人”,这无疑更加明确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向[5]。2023年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要全面掌握学生在校的思想、行为、学业等各方面的表现。家长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要建设良好家风,充分理解学校教育工作[6]。
虽然各级下发政策规定都大力提倡家校共育,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日常管理过多依赖于学校。学校作为学生学业管理和日常管理的重要场所,承担着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日常管理任务。学生虽然也被看成是教育的主体,但是教师在日常管理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了解发现超过90%的家长对于学生抱有很大的期望,对于教师的管理也是相当的信任和支持。正因为这样,才造成家长在日常管理中对教师乃至学校过度依赖。家校双方对家校协同育人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对于情感教育的不重视还体现在教师对情感教育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培训,部分时候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相应的情感表达。
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家长的认知水平有限,并未真正感受到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二是一些家长的学习能力不足,导致缺乏跟孩子沟通的情感技巧。三是由学校自身性质导致,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即使学生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或者遇到一些事情,学生也会想办法应对,这样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依赖,从而导致家长对情感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四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方面的培训以及教师教学管理以及日常工作负担过重,这些都导致了C校情感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不深入等。
(二)家校协同育人内容、活动单一,未能发挥情感教育的纽带作用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C校还存在家校协同育人内容、活动单一,主要靠班主任与家长进行微信以及少部分电话交流,且班主任主动找家长交流的情况较多。因为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对身边一些典型案例的学习并不深入,难以达到育人效果。即使开展相关交流活动,也会因为家长不够热情导致活动效果跟预期目标产生差异。加之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并未得到充分调动,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度较少。这说明还未真正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并且存在未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校双方尚未形成家校共育制度,未能将家校协同育人当作常态化工作来展开。二是一些教师精力有限,导致组织家校活动不积极。三是学生自主性较强,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导致缺少情感教育活动载体。
(三)家庭环境原因导致家长对情感教育的落实出现偏差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C校学生中几乎每个班级都有离异家庭或者重组家庭,在部分离异家庭中,家长往往都有较重的生活负担,这导致他们对孩子的在校情况以及日常生活关注较少。在部分重组家庭中,对于孩子的管理也存在各管各的行为,甚至出现溺爱孩子的情形。
另外,在C校附近整个地域仍然属于大量劳动力输出地,这就造成在C校学生中,留守学生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由于生计需求导致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加之父母的自身素质以及教育能力的不足,不仅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和家长当面沟通的机会,还加大了情感沟通的难度。现有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这必然导致监护人也无法满足与孩子进行多方位、深层次情感交流的条件。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日常管理中主要靠班主任与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微信以及少部分电话交流,且班主任主动找家长交流的情况较多。学校即使开展相关交流活动,也会因为家长或者监护人不了解学生情况和预期目标产生差异。加之C校学生学习动机并未得到充分调动,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较少。通过和C校专职心理教师以及班主任了解到,一些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是对此家长开始并不知情或者并未關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这说明还未真正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并且存在未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上种种原因,对情感教育的开展和落实都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五、家校共育视角下情感教育的运用策略
家校共育模式在情感教育中的应用,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动,共同营造有利于情感教育的环境,并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实践中,需要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密切的沟通渠道,互相支持和帮助,共享资源,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制度,提高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应以现有政策以及学校管理规定为依托,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制度。学校一线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家长要及时了解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并建立相关的建档、归档制度,将家校协同育人当作常态化工作来展开。学校应该加强情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的情感教育师资队伍,以提供全面的家庭教育指导。另外,学校还可通过建立情感教育导师制度来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质量,这一制度可促使学生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得到情感参与和支持。
一般来讲,家庭教育要早于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习惯养成以及待人处事的作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不可替代。另外,作为学生的监护人,理应以实际行动配合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家长方面,首先,要切实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利用现有的各种线上线下平台,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落实家庭教育的责任。同时也要学习与孩子的情感沟通技巧,拉近与孩子的情感距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良好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带动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与人主动沟通的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最后,要主动跟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日常表现,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增强沟通,初步解决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创新方式方法,在组织参与活动中发挥情感教育的纽带作用
学校可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充分挖掘、整合家校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情感课程资源,结合课程资源开展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相关讨论。教师还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结合当下热点,让学生自行准备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以及情感交流,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可组织家校联谊活动,跟家长进行定期线上线下交流和讨论,增强家校共育的实施效果。可根据部分家长的行业及个人素养优势,开展心理健康、大学生人际关系、学业规划等主题的家长大讲堂活动。这样家长和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都能够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家庭和学校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情感教育的全面发展。比如,学校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情感教育的指导材料,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感发展;家庭可以向学校提供一些与情感教育相关的家庭案例和经验,供学校参考和借鉴,从而发挥情感教育活动的纽带作用。总之,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问题,利用相关活动的开展,发挥情感教育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校社联动,减小家庭环境对开展情感教育的不良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难改变的,在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难点。生计需求是一个家庭最为基本的需求,只有在满足家庭生计需求的基础上,家长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所以在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想弥补家庭环境对学生情感沟通、情感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就需要家校乃至社会协同育人,共同发挥作用。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学校要依托社会力量,联系相关的社会团体共同关注需要情感关注的学生。让在家缺少情感重视、在校缺少情感表达的学生看到社会关爱的力量,这样能够在学生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以便于日后更好地用自身情感去回报社会。二是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教学周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提高教师的情感沟通技巧。将情感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暑期学习培训学时,并做好相关笔记,组织教师讨论学习心得。三是学校应该树立鲜明的情感教育导向,给予情感教育实施效果较好的教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总之,形成“人人知情感、人人懂情感、人人用情感”的良好局面。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职业院校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家校协同育人在职业院校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家校共育视角下情感教育发展现状、C校在家校协同育人视角下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家校共育视角下情感教育的运用策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家校共育在职业院校情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校共育模式在情感教育中的应用,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动,共同创造有利于情感教育的环境,并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建立密切的沟通渠道,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陕西省C校的情感教育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情感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家校共育模式,提高情感教育的实施效果,为职业院校情感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N].人民日报,2021-10-25(013).
[3]李冰水,谭琪.对情感教育在我国高校学风建设中价值的多重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3-65,71.
[4]廉秀颖.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及教育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4):47-50.
[6]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 (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