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专业医疗口译课程设置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3-11-05胡晓光郭晶晶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9期
关键词:口译英语专业设置

胡晓光 郭晶晶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服务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变得愈发举足轻重,同时也对我们培养各外语语种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实交往中,对口译等语言服务的需求是高校外语课程中涉及较少的。以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医疗口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设能够体现职业特色课程等策略。

[关键 词]口译课程;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049-04

引言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指出:“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各高校参照《国标》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设置了相对应的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双语能力而设置的。一旦特定的场合需要学生成为沟通的使者时,学生往往难以胜任。这意味着高校英语课程的设置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解决英语专业口译课程设置片面化问题?如何合理设置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设置多维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这些都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医疗口译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过于强调英语口译技巧,导致职业化体现不明显

传统的英语口译课程把翻译技巧及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如句子的语法结构是否符合汉、英双语的表达。如在某次英语口译课堂上教师设置的情境是医生从医院下班回家后需要洗澡,学生的英语表达是:Im going to take a bath.这个句子语法结构非常明显:用be going to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但是学生在进行即时翻译的时候却是“我将要去洗澡了”。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可能就会强调要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不要听起来显得僵硬,所以应该是“我要去洗个澡”。

还有在进行句型练习的时候会反复强调使用句型本身而不能巧妙地把句型运用与专业相结合。举个简单的课堂示例,教师教授句型:Are you ×××?经常提供的预设答案都是与职业相关的较为宽泛的表达:policeman,lawyer,doctor,actor,teacher等。教师很少会抓住一种职业向深度拓展。而在现实中,医生会接触到不同的病患。在医患交流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描述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出推测。如Are you a procrastinator?你是拖延症患者吗?把句型的运用与专业词汇的学习相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此外,学生在用一些网络用语进行表达时,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并给出更恰当的翻译,这就有可能导致在沟通和理解上的偏差。如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表达“我emo了”。它可以表达的情绪状态十分丰富:抑郁、累、颓废等。但其核心其实是Im depressed. 这样的翻译毫无美感,完全体现不出语言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越来越弱。

再如在口译教学的过程中涉及的医疗专业词汇翻译是否精确。在某次课堂练习中涉及Secretary of State for Health這个短语的翻译。有的学生竟然直接把它译成了“卫生部长”。学生在英语四级考试已经通过的情况下出现了这种不恰当的翻译,体现了非医学专业出身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疗专业词汇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设置职业化不突出的缺陷。

(二)课程形式单一

传统的英语口译课堂主要是以英—汉或汉—英模式为主进行逐句练习与表达。一般是以同桌二人为一组进行反复训练,过程较为枯燥。课程的设置不够丰富灵活,对学生的吸引力过低,导致上课时学生很难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出现了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看手机的不良现象。教师设置的情境单调体现在学生真正遇到紧急医疗情况时不能准确说明情况或者进行求助。除了学生熟悉的Help!Can someone help?Can someone call 120?之外,需要进一步描述病人身体状况时就力不从心了。如发生概率较高的呼吸困难

(He/She is having trouble breathing.)、失去意识(He/She is unconscious.)、流血(He/She is bleeding heavily.)等。

此外,必修课与选修课要求差异大。必修课还延续着“满堂灌”的模式,而学生的学习似乎是为了考试与分数。选修课又过于宽松,有时干脆放一部电影了事。观影开始前不布置任何任务,观影结束后也没有对影片涉及的英语文化、英语口语表达习惯等进行深入分析,更没有把影片内容与口译课程本身进行恰当的联系。导致了选修课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选修课可以是必修课的延续、补充或提升,如果没有达到这些目标,那么选修课的设置就失去了意义。

(三)课程设置忽略了对学生思政意识、语言服务意识的培养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不能只依靠思政课,英语口译课程也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英语口译课以往比较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等。所以就出现了一些结果:学生可能把基本句式像背公式那样记住了,但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套用句式进行翻译时却错误频出;学生能拼写出大量的单词,但没有在单词和单词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如果在翻译时遇到单词稍有变化就卡壳了。再比如学生能熟练地背诵一段文章,但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主题的归纳等一概不知。这些都说明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停留在机械的认知阶段,而学生的文化意识、思辨明向能力等并未得到同步发展。

语言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如遇到外国有人感冒或者发烧,你可能建议:You should go to hospital. 但实际上他只想go to the doctor。为什么会出现表达上的差异?因为外国人只有在病得很严重的时候才会选择去hospital。而感冒和发烧在他们看来是小病,没有必要去医院。他们更愿意去看医生或者去诊所(clinic)。如果没有深入了解文化差异,在语言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误解。如外国友人捂着自己的嘴说:“I have a mouth ulcer.”你问他:“Are you on fire?You need to drink water as much as possible.”他说自己口腔溃疡,你认为可能是上火了,要多喝水。而on fire是着火,并不能准确地表达我们文化中的“上火”概念。上火是源自中医的一种特殊的说法。中医讲求的是阴阳平衡,两者达到平衡,人的身体健康就会处于一个完美的状态。如果阳大于阴,多余的热就会引起上火,而上火又会导致口腔溃疡。如果不清楚这种文化差异,可能沟通起来就会比较麻烦,甚至影响后续的治疗。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关注细节、仔细甄别,尽量避免或者降低文化差异对双方交流的影响。

在紧急的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及时、准确的语言援助更是不可或缺的。掌握英语语言和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的学生是否能在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勇于担当?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语言服务意识?如何在英语口译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英语专业医疗口译课程设置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设置能够体现职业特色的课程

如设置病人去医院接种疫苗的情境。除了vacci-nation,口译中经常把疫苗翻译成jab。医生会告知你疫苗会激发你的免疫力(stimulate immunity)、疫苗的有效率(如be 80% effective)等。讓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练习,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再比如你感觉最近学习压力大,睡眠质量大大降低,进一步影响了健康。于是来到医院向医生咨询如何提高睡眠质量。这个情境会涉及没睡好(I didnt sleep well last night.)、失眠(I couldnt fall asleep last night.)、做噩梦(I had a terrible nightmare.)等。根据你的描述,医生再提供合理的建议。

还比如在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很多外国运动员在奥运村体验了中国特有的养生之道(regimen)。教师可以设置类似的情境,提前明确小组任务,把教室布置成迷你的奥运村,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中医、口译员和外国运动员。由中医向运动员们介绍养生的方法,口译员成为他们沟通的桥梁。口译员除了要熟悉针灸 (acupuncture)、拔罐(cupping)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医疗词汇,还要了解这些养生之道的依据、实施方法及疗效,以应对运动员们的提问。比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针灸,也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够靠针灸解决,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疾病的特点等来判断是否适用。答疑解惑要做到实事求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我们的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

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源、软硬件、人才培养目标等合理设置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要为学生将来职业生涯中英语的实用性尽可能做好充足的准备。课程设置结合职场情境,具体可以是医院或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创设与医院相近的教学情境任务;设计英语语言教学活动以加强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与理解。

(二)促进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灵活化

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是培养目标。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在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能够从事一般的英语翻译工作。英语专业的医疗口译人才属于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可能目前对于高校的英语专业是否应该设置商务、酒店管理、旅游等专业性强和职业特色突出的课程还有争论,但是从社会的实际需求看,为英语专业的医疗口译学生增设医学类课程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担心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医学类课程会喧宾夺主,可以把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重要辅助。尤其让学生多接触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经过认真学习后能够古为今用。比如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之始祖的《黄帝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其中《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著作,系统地分析了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后人按书中总结的药方施用,疗效显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不少药方和治疗方法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是科学有效的。再比如明朝的《本草纲目》共计一百九十多万字,收录记载药物六十大类,合计达到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它已经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仔细研读把这些经典传承并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医学知识。

此外,可以邀请医院医生作为选修课的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他们长期耕耘在医院一线,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学生有机会和医生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对学生的专业和医学知识的拓展都大有益处。有些高校已经和当地医院建立了这种密切的联系,医生走进高校、走进课堂,实现了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整合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长远发展。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推动资源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进步。

现在流行的“斜杠青年”在百度上的解释是指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有的人就是为了拓展和正职相辅的技术而变成斜杠青年。例如,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翻译,可以在工作之余做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而所谓的副职很大概率是和正职有着密切关系,并且门槛不会特别高或者像对正职那样有很高的要求。你可以做翻译,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做义工,还可以申请成为一些国际博览会、体育比赛等的志愿者。它既是你的兴趣所在,又可以提高你的额外收入,还可以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成为一名斜杠青年的底气就是你本身要具备与之匹配的实力。目前,有条件的高校会鼓励基础较好、时间充裕、学习意愿强的学生修双学位。这可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与选择的空间。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双学位会加大学生的选择面和保障,也为其成为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医疗(internet medical service)一词也愈发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尤其是在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患者可进行在线疾病咨询和远程治疗,医生可进行远程会诊和开具电子处方等。互联网医疗省时、便利,降低了就医成本,缓解了线下医护资源紧张、问诊需求高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这种就医模式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可适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当出现患者需要跨国救治而其身体状况又决定了不适合做长途飞行的情况,就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等让另外一个国家的医生为其诊治。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翻译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平台,与学生建立双向的交流通道。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渠道,师生可进行教学资源共享、模拟职业情境等,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灵活化还体现在实习和见习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等。传统的英语专业学生实习主要是在学校、企业等地点,主要从事教学、翻译等工作。医院可能是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实习场所。当一个以英语为唯一交流工具的外国人因身体健康原因走进医院就诊,却没有英语表达流畅的引导员或者护士告诉他就诊流程。又或者当他终于见到医生却只能用英语描述自己的症状而医生不能完全听懂时,医疗翻译为这些患者提供帮助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向医生表述:I have a sharp pain.这是疼得非常厲害,甚至可以翻译成钻心地疼。还有I have a stabbing pain.这是形容像针扎得疼。还有I have a dull pain.的表述,可以译成隐隐地疼。准确地描述患者的感觉对医生的诊断是必要的。

实际上,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设想如果要出国看病,担心语言不通,没有办法进行有效沟通;又或者担心文化差异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进而耽误看病诊疗,可以提前联系专门的公司为你推荐医疗翻译。在看病期间,医疗翻译除了向你告知与国内不同的求医操作流程之外,还会全程陪同并给出一些相关的建议,以减少你在异国他乡求医问诊的紧张与茫然。甚至在你回国后还可以继续与医疗翻译保持联系,请其帮忙负责办理和解决后续问题。学生在见习或实习期间能有机会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其倾听和协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是有益的。这就需要学校积极访企拓岗,统一沟通与协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与机会,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育人价值,发挥语言文化育人功能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境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功能,致力提升学生的政治修养,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用心打造“润物细无声”式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

下面以基础口译教程的Unit 7 Sanitation and health中的Background knowledge为例。本单元讨论的是卫生与健康,可以挖掘两处思政点。首先在背景介绍中提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研究。这个最新的研究结果是目前我们的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冠心病、肺炎、艾滋病、腹泻和交通事故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快。因此我们也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疾病的挑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视这种现象并且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体育设施和场地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在空闲时间宅在宿舍里打游戏。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均衡饮食,少吃油炸、辛辣和刺激性强的食品,多吃蔬菜瓜果等。还要注意按时按质按量地一日三餐,不能早上没有课就不吃早餐,把早餐和午餐并在一起吃。应对降低交通事故这一威胁时,我们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措施。当代大学生更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坚决不能酒驾和疲劳驾驶。其次,可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寄语引导学生讨论职业观和价值观,启发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理智地看待医生、教师等职业。将个人的理想价值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启发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且以职业规划为良好契机,实现自我价值和建设国家的双赢。

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认真挖掘教材中与职业情境有关的语言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英语语言学习价值及其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群体,是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的群体。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合理设置英语专业医疗口译课程是必然趋势。如果一味地追求语法和翻译技巧等,不重视专业或者职业背景与知识的深度学习,学生在将来就业时选择面会大大缩减。高校应加强与地方医院和企业等的合作,共同探索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模式。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整合学科资源,鼓励英语教师到医院一线进行实践,支持教师参加高质量的相关研修项目等。高校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注重课程与职场需求相衔接,并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合理设置口译课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复合型英语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程晓堂.《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英语教育方向课程设置参考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3):16-23.

[5]刘蕴秋,邹为诚.教育见习课程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4(8):88-96.

[6]教育部办公厅.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S],2021-03-23.

[7]欧阳东峰,黄海宇.基于回译的英汉翻译能力培养与课堂设计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12):219-223,247.

猜你喜欢

口译英语专业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