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3-11-04邵爱峰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摘  要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有别于体验式、感悟式阅读的全新阅读类型,其更加注重阅读方法、态度和思维上的思辨性,强调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和理性思维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明确了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即“发展理性态度与精神”和“养成思辨性技能与认知”。本文基于对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育要求的解读,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聚焦思辨,探索高效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力求为新一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高效课堂;思维判断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6-003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六大任务群的课程呈现方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具体是指综合运用推断、对比、质疑、讨论等多种学习手段,对观点、事实和相关素材进行梳理,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对思维进行批判性、辩证性、逻辑性培养[1]。聚焦思辨的语文阅读课堂要转变教学模式,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模式中跳脱出来,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阅读教学,在已知的领域中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展开更高、更复杂的探索,从而完成思辨阅读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要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辨力,推动学生走向深度文本阅读。

一、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内涵

思辨性阅读中的“思辨”指的是国际通行概念——Critical Thinking,中文翻译为批判性、思辨性思维。我国《礼记·中庸》中也有“思辨”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谓“思辨”就是“慎思、明辨”。[2]思辨性思维就是反复思考的行为与意识,属于理性、严谨、自主性的思维,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自我调控性,而且包含了一系列的操作技能。有关研究对思辨性思维作出了两个维度的界定,即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前者指的是评价、分析、阐述、推理、解释和自我指导;后者指的是自信、好奇、公正与谨慎[3]。笔者认为“思辨”即用自信、好奇、公正、谨慎的理性态度,结合特定的认知技能而进行的一种理性、严谨、自我调控的思维。“思辨性阅读”就是一种有别于体验式、感悟式的全新阅读类型,其更加注重阅读方法、态度和思维上的思辨性。基于对思辨性阅读内涵的理解,广大教师应更好地从宏观视角把握并以此指导阅读教学实践。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解析

一是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很多反映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课文,比如《盘古开天地》一文讲述了盘古创造万物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学生感受神话魅力的基础上拓展性展示一些关于宇宙大爆炸的素材,抛出思辨问题“从现代科学角度出发,宇宙大爆炸是万物的起源,盘古造万物只是一个虚构的神话故事,可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这个故事呢?”引发学生交流探讨,从而对“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同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二是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一并组成了人类的思维形式,前者是根据自觉和经验作判断,后者是建立于逻辑推理和证据上的思维方式。思辨性阅读会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推断、对比、质疑、讨论等多种学习手段,对观点、事实和相关素材进行梳理的过程,这正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4],在各种类型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对比分析,深度理解文本,从而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

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阅读不单单是让学生获取文本信息、获得思维发展,还会通过文本语言获得情感熏陶和多种审美体验。审美创造指的是在理解、感受、欣赏、品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收获丰富的审美经验,拥有感受和发现美的能力,获得运用文字表现美的本领。从描写方法和角度的层面开展思辨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品读不同描写方式的真实性、生动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让学生树立了审美创造意识。

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为思辨性阅读奠定基础

就教学实践而言,落实“思辨性阅读”的理性态度与精神,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阅读认知技能,懂得运用多种阅读策略。一方面,要想保证阅读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就要让学生具备信息提取、整合、分类、比较等阅读认知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有效的阅读策略实现“思辨性阅读”认知技能的运用,避免盲目理解或仅凭语感建立粗略感知。

以《雾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雾来到哪里?什么不见了?”的问题大多都能基于生活经验、语感,或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给出答案。尽管答案是合理的,但这样的方式根本达不到思辨性思维训练的要求。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通过运用信息提取、整合、分类、推理等多种认知技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序加工处理后,完整客观地去读取文本里有关“雾来到哪里?什么不见了?”的所有信息,并对其中的层次关系和先后顺序等构建清晰的认知。围绕“雾来到哪里?什么不见了?”这一阅读教学问题,教师要选用适宜的阅读策略去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信息提取、整合、比较和分析,将被藏起来的事物和多个地点有依有据地梳理出来。先通过勾画、圈点的策略明确被藏事物和相应地点,接着运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策略将多个地点与被藏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最后使用结构图展开内容比较。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引导学生有依据地、完整地、准确地给出问题答案。

(二)引导学生揣摩情感表达方法与路径,开展思辨性阅读

此前有研究者将阅读分成了低阶、中阶、中高阶和高阶这四个层级,低阶阅读一般为猎奇、消遣,中阶阅读的目的是收获知识、拓宽视野,中高阶阅读一般指向探索与研究,而高阶阅读一般指向思辨与创造。新课标明确提出,“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鼓励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带领他们从低階、中阶阅读向思辨、创造的高阶阅读发展[5]。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结合情感表达路径的揣摩与探索,将所得所获迁移运用到自我的情感表达中,通过思考和创造慢慢习得情感表达方法。

例如,《慈母情深》一课讲述的是辛劳的母亲在本就贫困的情况下,不顾同事的劝阻,给“我”买了《青年近卫军》这本长篇小说的故事,表达了母子间深切的情感并歌颂了母爱。该课文所在学习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对场景的描写,从细节处感受蕴藏于其中的情感,而体会本文情感的关键在于文本是怎样表达“我”对母爱的感知的。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从细节处揣摩情感表达方法,先将关注点放在“我”去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母亲索钱买书的情景,特别是母亲听到“我”的声音后“抬头”和拿钱之后“低头”工作的动作细节,带给“我”强烈的情感冲击。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象过母亲的工作环境之恶劣、工作内容之辛劳,最想不到且最为感动的是母亲在挣钱如此艰难的时候,却慷慨地给“我”买了别人眼中不值当的一本书。所以,“我”鼻头一酸,这是“我”内心情动的外在表达。而由此给“我”内心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感受,文中并没有直接表现,而是选择留白的处理手法。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组织学生尝试将其表达出来,抛问“‘我受到了怎样的冲击?为何会受到这样的冲击?这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接着用对比的方式,用当下的物价来换算当时买那本书的物价水平,用切实的数据让学生感知这样的价格对辛苦忙碌整整一天才能获得9毛钱的母亲而言,是一笔怎样的开支。以这样的思辨引导去落实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创造性情感表达奠定基础。

(三)引导学生品读关键字词,感受内容意境和文本表现力,进行思辨性阅读

为何有些文章读起来会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其实是因为文中的每句话甚至每一字词都经过了作者反复斟酌,所以才会让读者细细品味、流连忘返[6]。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斟字酌句的要求,那么学生是难以通过阅读获得智慧上的启迪的,或只是将其作为一篇篇诗情画意、情感动人、篇章优美的美文来欣赏,但优美具体如何体现、情感动人的表达方式、何处富有诗情画意,学生们往往不知所以然,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是非常不利的,也完全达不到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阅读,基于对关键字词的品读斟酌,提出疑问,层层分析,深入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拥有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乡村四月》这一首田园小诗的教学为例,对于第一、二行诗句的品读,要带着问题“你是从哪个字词感受到‘美的?”教师则带领学生品读关键字“绿”,接着将注意力放在图片上,感受图中内容与色彩,问“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绿色?”在学生自由表达之后,不管是深深浅浅的绿,还是交错叠加的绿,作者用一个“遍”字就将其形象地描写了出来。通过重点品读并斟酌“绿”和“遍”这两个字词,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诗里描绘的田园春季景色,透过字词分析去细腻地感受字词的表现力和蕴藏在诗句里层见叠出的意境,这就是思辨性阅读教学价值的体现,也是这种教学模式所探寻的根基。

(四)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解读展开思辨性阅读教学

从本质上讲,阅读是一个比较个人化的行为,是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开展这种对话的关键条件就是让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表达,而这一点只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能发挥引导作用。新课标中提出过这样的要求,要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信息理解与感受,体会并学习其中的思路表达形式,最终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将其灵活多元地运用于实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细致的过程,而这与“批判性思维”的自我引导、训练、调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启发、促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进阶,从而提升思辨能力[7]。活跃的思维又会更好地推动学生多视角、个性化地感受和解读文本。

以《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为例,可能会有学生在课堂上发出疑问,“当时江面上弥漫着大雾,能见度极低,根本看不清对面的情况,诸葛亮是基于怎样的判断将船驶停于敌方大营正对面的呢?”这就属于一个非常典型的个性化解读。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加以引导,如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修改”,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同时又打开了思辨性阅读的一扇窗。教师可先从注释入手,引导学生在课文首页认真阅读“改写”注释,了解课文是基于原著改写的;接着让学生将文中关于大雾的句子提取出来反复阅读斟酌,思考怎样描写江面大雾才能更好地让其与全文故事的表达衔接起来。学生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草船成功借箭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江面有雾,但是在如何保证射程和船的准确停靠位置上,学生们“各显神通”,给出了个性化的思辨结果。有人提出,船队刚出发时起雾,到达目的地后雾逐渐变浓;有学生从鲁肃视角出发,认为上船时起雾,停船时发现雾太浓。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语

总而言之,思辨性阅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要在保持知识与技能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使其受益终身的思维习惯和阅读能力。目前关于小学阶段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探索并不是很多,加之新课标把“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呈现,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有待通过各种实践展开进一步探索。

(邵爱峰,淄博市临淄区溡水实验学校,山东 淄博 255414)

参考文献:

[1]康莹莹. 小学语文中的思辨读写与整本书阅读[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区域辐射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5.

[2]刘莉.在思辨中彰显语文课堂的理性光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9.

[3]翟常德.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 开展语文思辨性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2):35-37.

[4]魏小娜,陈永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J].语文建设,2022(8):16-19,75.

[5]陆志平,张克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语文建设,2019(3):4-8.

[6]余党绪.理性的声音与理性地倾听——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刍议[J].语文建设,2022(13):28-33.

[7]孫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0(9):82-85.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