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优化的思考和实践
2023-11-04王丽曼
摘 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何践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优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成为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分析入手,探索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教学,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8-0072-03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核心素养主要指个体所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论的提出指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优化中,核心素养为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要求教育者注重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综合发展。[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政治认同是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方面;道德修养指人们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治观念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包括规则意识、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守法用法意识等;健全人格指人们所具备的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责任意识指人们履行义务、承担使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包括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等方面。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认同是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公民行为的依据;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成长为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的基础。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广泛,涵盖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公民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整合道德、法治、公民等多个学科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道德教育方面,课程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在法治教育方面,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使他们具备遵纪守法的行为底线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在公民教育方面,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共关怀和社会参与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积极参与者。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知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
(二)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下,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課程体系还十分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并做出明智的道德和法律选择。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促进深层学习真正发生,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获得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打好根基。
(三)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多元文化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多元文化意识。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成为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将社会关怀和多元文化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和多元文化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并通过广泛的课程内容、实践参与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开发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注重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由三个维度构成: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者相互联系、互为一体,每一个维度都有特定的内涵,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即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有基本的国民身份认同意识,这一意识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而循序渐进的特征。在课程教学中,针对初中生国民身份认同意识的培育,可从“我是谁”“身在何处”为起点,逐步建立“我们身处怎样的地方”“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怎么做”以及“未来我们要去哪里”等渐进的指引,帮助学生从“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我们怎么做”到“我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做”“未来我们要去哪里”以及“我们信念的根基在哪里”的具体实践的呈现和思考,从具体到抽象再到理性的具体。[2]在课程内容上,身份认同是一个从认识自我开始延伸到认识个人所属的集体、社会、国家的认知逻辑。这个身份认同意识培育的过程既包含了知识的关联、建构、应用等能力,也包括坚定立场、秉持价值、赓续血脉等价值和情感表现;既反映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又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形成了对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思考和认识,最终在初中毕业时作出正确的关系人生发展的重大选择。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一种良好品行和行为习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聚焦培养学生正义感、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如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该课主题关涉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和诚实守信,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涉及,学生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关于为什么要尊重他人,面对复杂情景如何做到尊重他人,文明有礼的意义和价值,诚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文明进步的作用,如何在诚信两难中遵循诚信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等,学生还缺乏深入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搜集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通过道德问题的充分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与判断,使他们能够辨清是非、明辨真伪,形成合理的道德判断,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通过探讨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角度与感受去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人文关怀。此外,笔者还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人、关注身边事,通过讨论课堂纪律、校园安全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与检视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自律性。通过对课程教学的优化,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具备良好品行与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对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强化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法治观念是指个体对法律尊严和法治精神的认识和遵守。在当代社会,法治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中,法治教育贯穿始终。为此,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课程中涉及的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制度以及法律权益等方面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明白法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其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意识。其次,通过情景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法律的威严,在参与实际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理解法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使他们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治素养,甚至确立以后成为法律从业者的人生理想。最后,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法治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了解和体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公共利益,以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初中学生处于特殊的青春转折期,具有思维独立性、叛逆性和情绪的易感性等心理特征,也明显表现出他们特有的时代文化特征。面对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首先设置了“成长的节拍”这一课程主题单元。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明确课程设置这个主题的目的。中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此时的他们,内心活动非常丰富,也复杂多变。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拓展,他们在成长中会面临新的问题。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已有经验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实际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3]。此时,教师就需要做一个善于观察、有心的教育者,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更好地给予他们理解、关怀、引导和支持,为他們提供必要的帮助,与他们共同应对成长中的问题,一起获得新的成长经验,共同体会成长的美好。引导学生关注发展中的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努力发掘自身潜能,逐步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对于教师而言,就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么简单,而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真正有所获、有所得。
(五)注重提升学生的公民责任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从关注个人发展到勇担社会责任的转变。通过对学生进行科技、环保、劳动、法治、党史等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与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法治建设等,进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及责任感的增强。如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有一课程主题为“勇担社会责任”,通过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意识。学生逐渐认识到个人行为的影响力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民行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通过校内课程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组织开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公民责任感。笔者所在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在校团委的协助下,各班均成立了“星火志愿服务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其公民责任感,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进而积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王丽曼,新疆奎屯市第一中学,新疆 伊犁 833299)
参考文献:
[1]王琦.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J].学周刊,2021(31):115-116.
[2]周增为,杨兰.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培育的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6):4-8.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3.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