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管治疗后不同时机牙周治疗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临床效果及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3-11-04杨圣凤
杨圣凤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腔疾病,多由牙周炎引起,不仅可对牙周组织造成严重破坏,同时损伤牙髓组织,且该病具有复杂、多样化等特征,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严重威胁患者口腔健康[1]。根管治疗能将坏死牙髓组织彻底清除,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还可对根尖周组织再生起到积极作用,有效抑制病变发展,但由于病情较为复杂,单纯采用根管治疗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通常联合采用牙周治疗[2-3]。牙周治疗通过清除口腔内结石、细菌,可有效预防疾病复发,促进患者康复速度加快,提高治疗效果[4]。但目前临床对牙周治疗时机的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就根管治疗后不同时机牙周治疗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临床效果及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92 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时机牙周治疗作为分组方法,分为早期组(n=46)与延期组(n=46)。早期组男25 例,女21 例;年龄26~68 岁,平均(45.72±6.39)岁;病程0.5~6 年,平均(2.94±0.67)年;疾病类型:前牙10 例,双尖牙15 例,磨牙21 例。延期组男24 例,女22 例;年龄26~70 岁,平均(46.25±6.12)岁;病程0.5~6 年,平均(3.08±0.62)年;疾病类型:前牙9 例,双尖牙14 例,磨牙2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牙周病学》[5]中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相关诊断标准;2)接受根管治疗;3)依从性良好;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功能异常;2)血液系统异常;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4)精神异常;5)存在根管治疗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根管治疗,在治疗前利用X 线对患处进行明确,采用过氧化氢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牙周袋,根据病变部位实际情况选择适宜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局部阻滞麻醉),使用根管测量仪确定根管长度,做好根管预备工作,在吸干干燥根管后,填充根管,填充材料选择根管糊剂牙胶,检查无误后封闭根尖口,并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早期组于根管治疗1 周后实施牙周治疗,给予患者常规局部麻醉处理,采用洁治器对龈上部分进行洁治,以牙周探针为指导,在其辅助下使用手用刮治器对龈下进行刮治,并平整根面,完成后对根面进行探查,以确保无残留牙石,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对牙周袋进行冲洗,并将适量盐酸米诺环素软膏(Sunstar INC,日本,注册证号:H20100244,规格:0.5 g/支)放入牙周袋内,若病情较为严重,则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翻瓣术;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及口腔卫生指导,叮嘱患者定期复查。延期组于根管治疗5 周后实施牙周治疗,治疗方式与早期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咬合功能及牙周袋恢复正常,X 线显示牙槽骨重建,无牙齿松动状况;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牙周袋深度明显降低,咬合功能明显改善,X线显示牙槽骨部分修复;无效,临床症状、咬合功能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无法正常咀嚼,X 线显示牙槽骨受损范围增加。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治疗1 个月分别采集两组患者龈沟液(使用无菌滤纸条),离心(半径10 000 r/min,时间10 min,半径5 cm)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进行测定。3)生命质量:治疗前、治疗1 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包括4 个维度(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日常活动),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评分与生命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早期组治疗有效率与延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
两组治疗前龈沟液炎症因子IL-1β、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龈沟液炎症因子IL-1β、IL-6、IL-8 水平下降(P<0.05),且早期组低于延期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IL-1β(ng/ml) IL-6(ng/ml) IL-8(pg/ml)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延期组 46 8.40±0.97 5.03±0.88 3.32±0.68 2.27±0.45 91.48±6.97 85.03±6.52早期组 46 8.46±1.05 3.81±0.76 3.27±0.65 1.84±0.31 92.16±7.42 77.31±5.69 t 值 0.285 7.116 0.360 5.337 0.453 6.051 P 值 0.777 0.000 0.719 0.000 0.652 0.000
2.3 生命质量
两组治疗前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日常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日常活动评分升高(P<0.05),且早期组高于延期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比较(分,±s)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日常活动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延期组 46 68.37±6.13 78.19±5.60 64.71±7.09 80.59±6.2770.96±6.48 79.42±5.76 69.53±7.25 77.24±6.15早期组 46 67.94±5.28 85.76±4.42 64.28±7.35 88.21±5.3470.51±5.83 86.37±5.29 69.14±6.81 85.49±5.23 t 值 0.360 7.197 0.286 6.275 0.350 6.027 0.266 6.931 P 值 0.719 0.000 0.776 0.000 0.727 0.000 0.791 0.000
3 讨论
近年来,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作为牙周炎常见并发症,同样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呈现出多样化临床表现,该病同时存在牙周、牙髓组织双重病变状况,极易导致病变、感染扩散,不仅影响患者生理健康、日常饮食,还会对其精神状况造成极大威胁,需及时进行治疗[6-7]。
作为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常用手段,根管治疗可将根管内感染源彻底清除,有效消除牙髓病变,为根尖周组织愈合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利用根管封闭技术,能够隔绝残留细菌,防止牙周组织再次遭受感染[8-9]。但该方式难以将牙周袋内细菌彻底清除,残留细菌在口腔内扩散,将影响受损组织愈合,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通常需在根管治疗后给予患者牙周治疗[10-11]。有学者提出,应在根管治疗后及早进行牙周治疗,尽早解除牙周病变,以改善口腔环境,减少细菌滋生,降低对牙髓病变的影响,进而促进受损牙髓组织修复,改善患者口腔功能[12-13]。但部分学者认为,及早进行牙周治疗可对骨内受损组织修复造成阻碍,不利于结缔组织愈合,可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对新生牙骨质形成造成不良影响,为防止出现牙周感染,应给予牙周组织充足愈合时间,延长根管治疗与牙周治疗时间间隔,保证治疗效果[14]。目前,在牙周治疗时机选择方面,临床仍存在较大争议。邱勇棋[15]通过对90 例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进行分析,发现与根管治疗5 周后比,根管治疗1 周后实施牙周治疗临床疗效略高,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中,早期组治疗有效率与延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既往研究一致,表明治疗时机的选择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当牙周等组织遭受细菌侵袭后引发感染,可促使其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导致IL-1β、IL-6、IL-8 等在体内表达增加,加重牙髓、牙周组织受损程度,因此可通过评估上述指标,了解病情发展状况[16-17]。本研究中,治疗后早期组IL-1β、IL-6、IL-8 水平与延期组比较,前者均更低。究其原因,牙周治疗与根管治疗间隔时间过长,会导致残余细菌在口腔内大量繁殖,造成感染状况加剧,而在根管治疗1 周后实施牙周治疗能够及时清除残留微生物,对细菌繁殖起到抑制作用,有效防止其通过根尖孔进入牙髓、牙周组织中,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减轻对相关组织的刺激,从而缓解炎症反应[18-19]。此外,治疗后早期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日常活动评分与延期组比较,前者均更高。究其原因,及早进行牙周治疗能够及时清除口腔内细菌、结石及病变组织,避免因未能及时纠正牙周病变情况造成牙髓病变加重,有助于牙周、牙髓组织恢复,促进症状缓解,调节口腔内微环境,改善咀嚼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20]。综上所述,不同时机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进行牙周治疗,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相较于根管治疗5 周后,在根管治疗1 周后实施牙周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