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文言文教学研究

2023-11-04赖宝珍福建省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363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戴嵩鼓琴钟子期

赖宝珍 (福建省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363000)

文言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据统计,统编版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大约120篇,占所有课文的3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注重汲取传统优秀文化影响,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足见素质教育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自五四时期现代文成为主要文体,语言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当前,学生已经习惯现代语言表达方式,难免会感觉文言文晦涩难懂,进而影响学习兴趣。故此,教师需要加强文言文教学,注重有效引导,令学生泛舟于古海之上,提升文化素养。

一、注重预习引导, 奠定教学基础

教师注重文言文教学前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助于转变学生对文言文的原有看法,使文言文阅读变成一种精神享受,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有魅力。

1.设置悬念,引发“悦读”

预习不但是学生良好的课前自主学习习惯,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形成初步感知,化解预习中大部分疑难,这样才能在课堂学习中赢得更多主动,为学好文言文打好基础。由此可见,激发预习兴趣,强化学生课前预习动机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对即将学到的文言文产生强烈求知欲。例如,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书戴嵩画牛》一课,教师可在本课教学准备阶段向学生讲述文本中所提到的人物戴嵩。戴嵩是我国唐代十分著名的画家,师承唐朝中期的太子少师之子、画家、政治家韩滉。韩滉十分擅长画以农村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如农村各种风俗、景色等,他画牛、羊等动物的技巧尤为出众,他的画作《五牛图》至今依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为韩滉的弟子,戴嵩获得了韩滉的真传,在绘画方面承袭了韩滉的特点,擅长画田家、山川等景物,他画的水牛惟妙惟肖,以观察细腻著称。教师博引古今,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相关人物戴嵩和其师韩滉,学生听得兴致盎然,津津有味。此时,将话锋一转,“然而,绘画技艺如此精妙、观察如此细腻的大画家戴嵩却栽倒在一个小小放牛娃手里”,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抛出具有悬念性的问题,“想知道具体情况吗? 阅读课文《书戴嵩画牛》便可一清二楚!”设置悬念很容易让学生形成“迫切期待心理”,而这种心理无法通过“听”故事的方式直接得到满足,便会产生自主探究课文的欲望,达到启发兴趣的目的,让学生在兴奋状态下预习文言文,引发“悦读”,提升课前预习效果。

2.预习指导,推动“乐学”

课前预习是在学生兴趣驱动下实现的课前自主学习过程,在此过程指导学生正确预习方法令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不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提升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同样以《书戴嵩画牛》为例,可采用“层层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令学生在体悟中掌握预习方法。例如,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时,可为学生设计此类问题:“这篇文言文写的是唐代画家‘戴嵩’画牛的故事,猜一猜,作者可能是哪个朝代的人? 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自古以来“功过是非,后人评说”,由文中“戴嵩”所处年代,学生推测作者为晚唐期或宋、元、明、清时代人,进而燃起对作者的好奇,促使其在预习中留意查找资料,印证自己猜测,进而知晓此文言文是宋代苏轼之作。再如,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串:“观察课文插图,图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猜一猜,他们说了些什么? 通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验证自己猜测是否正确。”在问题驱动下,学生将会一边阅读课文,一边参照教材中插图、注释理解文言文故事情节。相较于传统导学模式下单一、枯燥的任务驱动,这种具有巧妙、灵活的启发式引导,更加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学生主动“层层破茧”,在阅读中体会到文言文自主预习的乐趣,既产生了“乐学”情绪,又可体悟预习之法,达到理想预习效果。

二、注重课上教学, 丰富教学模式

课堂是文言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体会传统文化之美的重要场所。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组织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实效。

1.情境教学,体会意境之美

学习的本质是将自身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与环境中的信息相结合,主动建构新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可见,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文言文理解和认知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意境美。例如,《书戴嵩画牛》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准备阶段通过网络下载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国画,如戴嵩的《斗牛图》、韩滉的《五牛图》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信息技术设备播放,让学生在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情境中学习课文,增强对课文内容的体验感。再如,《伯牙鼓琴》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音频功能,播放事前准备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古筝曲《高山流水》等音乐,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品味文言文中内容,感受古代文章中的意境之美。这种构建艺术化教学情境的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生成,还能让学生将中国画艺术、古典音乐艺术与文言文相融合,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探索兴趣。

2.诵读教学,感受韵味之美

古代文人在文章创作中甚是考究,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节奏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语句、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之美,丰富其文言文情感。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借助于文本诵读,令其体验文之韵味和节奏。例如,《伯牙鼓琴》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构建音乐教学情境,采用范读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大声诵读,体会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如“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这是较为典型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主谓”之间以及“谓语”和“宾补”之间需要稍作停顿,进而形成“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这一诵读节奏。再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在太山”,可根据“乎”这一助词划分节奏,形成“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在太山”。教师可结合课文范读,向学生讲述文言文诵读、朗读中节奏划分知识,让学生在初步领悟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同时,体会到古代文章优美的阅读节奏和韵味,进而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语句理解和体悟,增强语感。

3.文本解析,感受文化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教师可借助文言文教学涵养学生文化修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文化之美,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析文解字,感受语言美。“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古代文人素来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性,这一点在与王安石、贾岛有关的“推敲”故事中有所体现。文言文中的每个字、词、句均有深刻含义,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析文解字”增加学生审美体悟。例如,《书戴嵩画牛》一文,篇幅很短,用字有限,却能够将情节阐述得生动、形象,其关键在于苏轼在行文中用词得当。苏轼在说明“杜处士”对戴嵩《牛》这幅画作的喜爱之情时,用到了“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这句话中将“名词”用作了“动词”,“锦囊”意为“用锦缎制作成画套”,“玉轴”意为“用玉加工、装饰卷轴”,可见文言文字、词运用的“简而精”。再如,《伯牙鼓琴》一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在太山”语句中,仅用“善哉”二字便足以表现出钟子期对伯牙鼓琴技巧的慨叹,无需过多赘述便可将语义表达十分精准;而在形容“山之高”时,仅用了叠加词“巍巍”便能将人带入到无限遐想之中,构建出“高”的意境,可见文言文用词之精妙。“析文解字”,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解全篇,还能增强语言美感体验,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经典词句加以消化、记忆,应用在行文写作中,为文字表达增姿添彩。

第二,剖析内涵,感悟思想之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言文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传统文化思想是文言文的核心灵魂。通过文言文深入剖析,挖掘其内涵,既能让学生从中领悟深刻人生道理,培养良好道德修养。例如,《伯牙鼓琴》一文,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二人之间以“琴”为媒介,形成的“知音”之情。钟子期之死,给伯牙带来了巨大打击,为失去“知音”而选择“破琴绝弦”,不但如此,还“终身不复鼓琴”。这一故事,一方面讲述了“知音难求”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赞美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因鼓琴而建立起的纯粹而高尚的友谊。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情感,体现的恰恰是在我国历经千百年传承而不衰的“仁爱”“忠恕”思想。

三、注重课后迁移, 促进情感升华

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需要通过文本信息转化,经历“读——思——达”这一过程。文言文预习、诵读已经完成了“读”,语句、内涵分析经历了“思”,因此,需要通过“达”促进所学知识和思想的内化。可在文言文教学后选择适当时机,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语句,如《伯牙鼓琴》中“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书戴嵩画牛》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等经典语句,写一篇简短文章,抒发自己感想。这不但能够令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文化、思想精髓,还能为其提供小练笔机会,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四、结语

文言文的文字表达方式、风格均与现代文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依然无法掩饰其艺术风采。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引导,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加强课堂文言文教学情境构建和文章剖析,促进文言文知识、情感迁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戴嵩鼓琴钟子期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何谓“知音”
高山流水
伯牙绝弦
从戴嵩画牛看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误笔
小牧童批评大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