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关系与空间:“三农”短视频中的身体叙事研究

2023-11-03周红莉

编辑之友 2023年10期
关键词:短视频三农乡村振兴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下沉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实施,农村网民试图穿透流量陷阱,冲破污名化的身体审美扭曲状态,尽力摒除文化工业对其身体所施加的“暴力”,凸显身体的自然之美。从个体故事、家庭关系和乡村空间这三重面向展开了新的身体叙事,日常生活中劳作的身体慢慢觉醒,并与乡村内生发展之间产生奇妙的转化关系,从而使乡村形象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达到乡村记忆传承和文化价值共通的双重旨归。因此,探索乡村网民新的身体叙事和展演经验,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契机,有力驳斥乡村身体叙事正在消解乡村社会文化秩序这一刻板认知。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三农”短视频 身体叙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10-094-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10.012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促使农村迅速进入了视频生产流通急剧增多的非常时期,影像与文字、声音等载体一起构建了农民参与、体悟和共享社会生活的重要表意体系。尤其是短视频的出现,让农村网民逐渐从被动接受的观者转变为主动表达的内容生产者,这其中不乏因自身独特个性收获一大批粉丝并晋升为农民网红的案例,为赋能乡村振兴拓宽了范式边界。与传统媒体时期的农民形象建构不同,新媒体时代的影像生产祛除了农村贫苦、原始等边缘性的刻板形象,展演了农民形象的多元化样态。然而,许多学者担忧,为满足流量时代的猎奇心理,短视频盛行下的乡村网民故意扮丑、搞怪,解构了农民身体的自然属性以及乡村文化的整体性,使得农民看似被凸显,实则处于失语状态,最终无法抵达文化记忆建构与价值共通的旨归。[1]

当笔者深入观察抖音的“新农人计划”时,发现大众所喜爱的热门乡村博主们所展演的身体并非被注意力经济规训的猎奇化的身体,而是符合乡村审美规范的劳作过程中日常化的身体,并与乡村内生发展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转化关系,使得乡村形象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2]不过,“三农”短视频的相关研究尚未深入观察到乡村社会变迁对身体的重构,以及乡村网民身体意识的觉醒。[2]因此,本文尝试探索乡村文化传播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析范式——身体叙事,一是从个体的展演向度出发,探讨乡村短视频中农民新的身体叙事方式与特征;二是聚焦关系维度与空间维度,探讨短视频中的身体叙事如何赋能乡村记忆与形象建构,进而构建乡村文化传播和传承新形态,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意涵。

一、乡村短视频与身体叙事的研究评述

1. 身体的丰富意涵

简·盖洛普曾抛出一个“身体之谜”:除了生理意义上的基本事实之外,“人类始终在殚精竭虑,苦苦地想要对自身具有独特的身体形态做出解释”。[3]从哲学家们对身体观照的历程来看,始于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被笛卡尔继承和发展,至此,作为感性存在的身体被至上的理性不断压抑,避而不谈。[4]直至20世纪初,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学者展开了对二元身心论的批判和对身体的关注,几千年来饱受心灵压制的身体才得以解放。人们认识到身体是可以自由控制的肉身,人的主体性确立要依靠身体这一物质性的存在。[1]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对身体提出了许多见解,如约翰·奥尼尔认为“我们的身体就是社会本身的血肉”,[5]并归纳出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以及医学身体五种身体形态。而社会学有关身体的取向分为两个模式:一是结构模式,认为身体是被社会结构、意义和资源所决定和建构的产物,换言之,社会是自变量,身体是因变量;二是行为模式,注重身体实践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作用,身体是自变量,社会是因变量。[4]两种模式对身体的观照始终保持辩证融合的姿态,空间对身体的规训以及身体对空间规训的反抗相互交织。

在此基础上,特纳认为,当代对身体的学术兴趣是对身体、经济、技术和社会之间关系根本转变的一个回应。身体不再是那个纯粹的生理意义上的身体,“身体是人类社会对人的理解与看法”,[6]作为一种携带意义的修辞符号进入社会化场景的叙事结构中,即在身体维度上进入社会,开展一系列极为复杂的意义实践。[7]换言之,身体既是自然质态下的主体性身体,也是生产质态、消费质态以及媒介质态下进行社会性表达的身体。[8]任何社会系统都需正视身体问题。在身体秩序[9]理论中,身体管理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内核是一个互构的过程,即社会秩序需要相协调和匹配的身体规范,规范的身体映射着稳定的社会系统,不规范的身体则微妙地呈现了社会系統内深层次的矛盾。[10]

2. 身体叙事与媒介景观中的身体话语识别

在身体秩序的观照视野中,如何在社会空间和文化范畴中对身体进行表征,是认知身体与社会共生系统的重要渠道。[11](88)身体在视觉文化领域被当作艺术展现元素,始于原始社会。从古代壁画到人体雕塑,身体没有缺席任何一场艺术家对美进行阐释的盛宴。尤其是摄影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促使身体被具象化呈现在观者面前,人们以往因隐私伦理无法满足的偷窥心理和欲望被全面激发,身体演化为承载许多意义的媒介叙事符号,搭建起观者与主体之间的认知桥梁。

身体与大众媒介的交集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影像文化的到来让身体作为某种符码形式迅速参与到社会公共场域中。[12]人们通过文字、影像等获得身体的愉悦,与身体一道狂欢。特别是今天的电子媒介,作为社会舞台的重新组合,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展演的重要媒介空间。[13]传统媒体时代羞于展现的身体成为互联网时期叙事的强大载体,至此,长期束缚的身体在各种媒介中闪亮登场,找到栖身之所。尤其是短视频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媒介产品生产制作的门槛,不仅让普通人的身体虚拟在场,还消解、戏仿、挪用了宏大叙事,进而构建了平等、多元的社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展演进入集体狂欢时期。身体成为社会化表征的重要环节,以动态或静态、在场或虚拟、再现或表现的身体,形成话语的叙事流程,达到表述、交流、沟通和传播的目的。[12]正因身体叙事功能比任何符码都要被挖掘得普遍且深入,身体的本真性在短视频中被最大限度地遮蔽。身体在媒介社会中出场的根本目的演变为制造视觉奇观,也就是引发社会围观,从而呈现舆论生成实践中 “情感动员”或 “共意动员”所必需的戏剧性效果。[7]换言之,身体经由视听传播进行叙事建构,被最大化扭曲并推向社会空间。

3. 剧场乡村与穿透流量幻想的身体实践

外在的身体审美欲望在当今更具紧迫性,因为身体美具有一定功用,[8]能带来流量幻象,进而转化为潜在的经济利益,此即注意力经济。[13]“三农”短视频的注意力经济红利丰厚,这些都是新媒体技术下乡村身体展演的内核和本质。[14]但流量诡计容易把人训导成“替快乐买单”的欲望主体。正因如此,有学者将“三农”短视频审美概括为土味实验、空间生产以及媒介认同三个发展阶段。[15]短视频发展初期,乡村网民为追随城市观者的价值取向和想象秩序,满足他们对乡村的污名化想象,[15]将身体分割为满足不同审美趣味的试验田,并异化为富有商品属性的载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下沉以及乡村振兴的深度实践,农村网民穿透流量陷阱,试图冲破污名化的身体审美扭曲状态,尽力摒除文化工业对乡村网民身体所施加的“暴力”,凸显身体的自然之美。然而,目前“三农”短视频的相关研究并没有细微观察到乡村社会变迁对身体的重构,以及乡村网民的身体意识觉醒。唯有将身体叙事放置于社会关系与自然环境、生产时空等维度考察,才能体悟到这种基于中国乡村经验的身体叙事形态,及其背后隐含的叙事话语与乡村文化传播价值所构成的独特身体诗学,为新媒体时代中国身体叙事话语的重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二、“三农”短视频中身体叙事的三重策略

农村网民的自媒体视频生产,多以短视频、直播APP为主,[16]发布主体多为农民,生产内容主要涉及乡村生活、乡村环境等。本研究以抖音平台的乡村网民为研究对象,因为从用户规模和日活跃数量、内容相关度、平台支持力度、传播效果等因素综合来看,抖音是最契合本研究的短视频平台。2022年2月,抖音发布的乡村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乡村相关视频增加3 438万条,获赞超35亿次;全国网友累计打卡122万个村庄。[17]抖音设立的“新农人计划2022”,以发布乡村生活、农村美食、农业种养殖技术、赶海等“三农”领域原创视频为主,累计播放量达477.7亿次。本文选取该计划设置以来热度高的账号12个,分别是“康仔农人”“浩航兄弟”“石村小月”“张同学”“乡愁”“谢二妹”“潘姥姥”“乡野丫头”“大兰小蘭”“272敖其尔”“张小云和阿玲”“小杨妹”(见表1),上述账号的人物关系囊括了乡村生活里的父女关系、夫妻关系、祖孙关系、同辈关系(兄妹、姐妹、兄弟、邻居玩伴等)、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涉及场景包含乡村房屋、农田、山坡等。笔者试图对这些短视频里的画面、声音以及字幕等符号进行诠释,由短视频里有表征意涵的声画符号推断出其背后意涵。

1. 个体故事中日常化审美下的身体符号抵抗

媒介身体最大的看点其实是所谓的“美”。以往短视频讲述个体故事的视像化落脚点多为以身体为依托的时尚美,比如俊男靓女的形象。身体被“好看”挟持了,并逐渐演化为社会对身体的主流认知与具体规范。影像中的身体越好看,越是肆无忌惮地展演,而现实中的身体就显得越来越丑陋,因此,许多短视频博主会按照媒介审美之意调整身体形象,获得出路,最终导致对自身身体的不认同。随着乡村网民的主体意识觉醒,他们不断审视身体,反思媒介所展现的身体状态,形成一种反身性监控,这种反身性监控体现于乡村网民不断反抗城市审美中的农民身体时,想要找回身体本应有的灵韵,即传统社会所崇拜的身体自然之美,如同清水出芙蓉。[8]

“三农”短视频中,目前出现了一种新的身体叙事形式——戏仿日常生活,加以呈现身体的审美日常化和劳作化,不同于以往搞怪、扮丑等取悦城市观者的手段,戏仿日常生活作为一种新身体叙事和表演形式,是戏仿者创造性地运用各类身体要素与生命表征进行表达的一种策略。[18]其还原了乡村故事里的真实劳作场景,传递了更为温和与安全的日常化身体叙事形态。从某种角度来看,短视频里戏仿日常生活是农村网民基于自身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运用眼神、表情、神态、形态、姿态、动作、感应、声音、语气、心情、憎恶、远离、亲善、贴近等各类身体要素与生命表征在虚拟空间呈现的策略。[18]“康仔农人”和“乡愁”除以下雨、鸟鸣等环境声音来建构身体动作场景的真实性,还拍摄肢体动作和同期声来呈现身体的灵活性,如吃饭、收割植物等动作及同期声,填补了观者现实生活中无法抵达的情景空白,正如网友“爱吃虫的鸟”所言:“这锄草的声音好解压,听着好静谧,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上山。”此外,还制作传统腌酸芋蒙、杨梅酒等,利用身体戏仿各种脱离城市生活场景的动作和行为,比如“大兰小兰”制作萝卜丸子,呈现从萝卜生长、洗萝卜、切萝卜到下锅油炸一系列动作,许多网友也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

除肢体动作外,穿搭、表情等身体元素的戏仿,也会多元化赋能个体故事讲述。“康仔农人”完美地将身体融入乡村环境里,摒弃了科技、工业带来的便捷性,还原农耕时期的生活场景:一是穿着上,以传统的亚麻、棉质等为主,视觉上不会过于鲜艳,以舒适为主;二是表情控制上,没有夸张搞怪的表情,淳朴的笑容与黝黑的皮肤、满脸的皱纹形成鲜明对比,在服饰、神态、表情等方面是对原始耕作生活的戏仿。相对于传统的搞怪方式展演身体,该身体叙事并不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取悦,而是强调在叙事形式上编织身体自然之美的话语智慧。他们专注于田间劳作的动作以及淳朴的穿搭,诉诸自身对自然身体的追求,引导观者对自我身体产生幻觉投射,进而实现理想自我与自我理想的互相映射。不仅如此,尽管每一个乡村故事文本都是个体化的表达,但将个体故事置于纵向比照的语境中,就会发现所呈现的身体叙事符号逻辑是视觉还原,其深层的文化语法则是情感共通,因为共享了自然之美的身体意象,具有基础性的内在互文性。

2. 家庭关系中的身体交流与支持关系互构

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和技术化进程打破了传统血缘、地缘关系,使得农民之间的跨地域流动越来越频繁,此种“文化断乳”现象有可能会带来血缘、地缘关系的断裂,表现为邻里生疏、亲情不浓厚,影响农民之间的互动支持。基于此,许多学者赋予身体极大的生产和物质功能,甚至认为身体虽然承受着社会关系的形塑,但与此同时又深刻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基础。[11](88)身体或能成为联系青年与乡村的重要纽带,个体的身体叙事与家庭沟通重构了人们对传统乡村社会的支持关系想象。

家庭关系表达的符号本质是影像中的身体互动。影像中乡村家庭关系建构和情感动员的方式就是激活并生产一个时代身体互动的亲密感。首先,当身体置于乡村家庭这个空间的表征体系中,短视频中最常见的修辞实践就是亲密的身体叙事,比如“石村小月”的短视频情节大多是丈夫非常包容媳妇,给媳妇收拾烂摊子,夫妻间的身体互动带来支持关系,让网友不禁感叹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与打斗、吵架等残酷身体叙事关系建构相比,这种极其符合传统认知的男女搭配,保护了身体本应有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符合当下时代的伦理规范和健康话语体系建构,唤起了许多网友对现有生活的反思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其次,在家庭关系的身体叙事中,短视频还征用了一系列极具社会情感基础的同辈互动日常来展现身体互动与交流意义。如火爆全网的“张同学”与同伴之间通过身体劳作互动交流,演绎了动人的乡村故事;“谢二妹”的短视频中,谢二妹和哥哥嬉闹时相互推搡、干农活时互帮互助;“张小云和阿玲”视频中两人吵吵闹闹却都在为彼此着想,这些身体交流构成了家庭关系的主轴。最后,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乡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其孤独感也越来越重,“潘姥姥”这一类“三农”短视频账号以晚辈的第一人称视角与姥姥互动,围绕姥姥做美食、晚辈吃美食的互动仪式展开,短视频以喊姥姥为开头的表达仪式在观者理解范畴中形成一种可利用的范本。其借助该身体仪式,还原祖孙辈的互动场景,在凸显乡村留守老人生活场景的同时,弥补了外出务工群体的情感遗憾。这是带有乡村记忆的普遍共享的地方性风格伦理仪式,建构了围绕孝道文化展开的社会秩序和共同归属感,是传统乡村伦理的普遍性的群体性的自我表达。

3. 乡村空间中的身体与场景符号互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身体无法作为一个纯粹抽象个体而悬空存在,需要依附于空间。[19]不同身份的主体在不同的空间中进行具身性穿梭时,它的身体与所处物理空间之间的互动是截然不同的。乡村社会对身体的控制是由规范时间和空间形成的独有情境来支配的。换言之,乡村社会的空间是乡村网民身体经验和身体行动非常重要的维度,正如在被称为“全网最贤惠的女人”的“乡愁”、“全网最会种菜”的“康仔农人”、“感情最和睦”的“浩航兄弟”、吵吵闹闹的“张小云和阿玲”等故事主体的表达中,池塘、田间地头、山峰等场景促进身体叙事得以展开,田园场景为身体叙事制造困难,让短视频主人公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如田间地头的泥泞路增加了春耕的困难,雨水给秋收带来烦恼,山陡路滑使寻觅食物变得异常艰辛……乡村空间与身体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交流,并产生了不可割裂的情感。个体化的身体在空间的助推下,获得了自我掌控权,[20]简单地传达出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和付出才有收获的朴素价值。

自然环境还帮助身体完成叙事,如“康仔农人”采集野生食物,任小月在春来之际采摘山上的栀子花做食物,砍竹子做拐杖让姥姥上坡更轻松等,都是大自然馈赠的主要形式。基于此,乡村空间已不是中性、客观、纯粹的物理空间,它让身体拥有了乡村环境符号的媒介化镜像占有权,乡村空间协助完成身体叙事,有别于以往丑化奇观化身体致使乡村身体与乡村空间之间产生间离感,也有别于城市生活的身体体验,为乡村故事的传播带来新的视角。

三、“三农”短视频中身体叙事的价值重构

1. “借媒抗争”:农民的日常生活主体性回归

早在部落文化阶段,人们就使用身体主动进行面对面交流,身体既是同时空的亲身传播媒介,也是日常生活的主体。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身体日益成为影像的表现对象和观者凝视的对象,彻底沦为多类影像剧目中的叙事或抒情符号。换言之,身体是各种媒介(文字、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的媒介,被数字媒体裹挟的身体逐渐从日常生活的主体转变为一种被凝视的客体,尤其是在新媒体发展初期,为获得私域流量,农民极力迎合城市想象,以价值的畸零和肉身的丑化投射城市人想象中的底层愿景。[15]因此,不少初尝流量变现的短视频博主纷纷放大都市印象中肮脏、搞怪、见识浅薄的农民身体形象,标签化、污名化的身体如同巨浪一样席卷社会各个角落,乡村网民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与身体一道狂欢。这种畸形审美下的身体,因为受制于视觉规训和表演框架,前所未有地被流量社会建构,并创设了一个独特的属于观者中心的意义生成的语义场,使农民看似被凸显,实则处于失语状态,像极了皮影戏里的提线木偶。

随着技术对乡村的不断赋能,一些农民试图撕掉标签,抵抗市场经济和文化工业培育下的身体暴力审美,阻止这种消极、被动、扭曲的身体演变为欲望的主体。他们尝试解构城市审美视野中的土味乡村,从身体的叙事维度编织抗争性话语,撕碎以往影像中身体表达的虚构性和荒谬性,通过淳朴的劳作场景打破原有物理空间意义上的肉体束缚,最终触摸、接近兼具劳动性和生产性的身体,以回归日常生活化的身体,并建构一个有尊严的农民个体形象。镜头也有意地制造间离效果,使观者目光转移至乡村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引导他们接受并融入“剧情”,产生等同于身体在场的传播效果,[21]这种符号化的标记活动诉求带来了对劳动者身体和身份的强烈认同。乡村里日常生活的身体回归指向了农民身份的揭露与形塑,带来乡村身份认同的彻底转变。

2.“半耕半网”:替代性满足下的身体符号与经济模式转向

进入工业社会后,农民背井离乡的打工之旅使身体控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规训身体的力量由私人领域进入工作领域,身体控制由此进入一个循规蹈矩的有效控制模式阶段,受工业化环境限制和管理的身体违背了作为自然身体的结构和限度。短视频为回归身体自然性提供了新思路,农民从工厂解脱出来并回归田野,身体得以摆脱工业化环境的规训和控制,传统家庭经济形态由“半耕半工”向“半耕半网”转移,耕作和短视频创作并存,主副地位随季节转换。

以往乡村生活中人们通过劳作发挥身体的物质性功能,构建了传统的乡村经济状态,但短视频中展演的日常化劳作的身体却超脱了实体物质的形态,编码为一个个观赏、消费的符号,生发了生产和消费的新场域。[22]一是可以解决“半耕半工”时期农民物质性肉身被迫离开土地,跨地域流动导致的身体与日常劳作场景分离的状态。日常化劳作的身体不再是生产工具,而是作为生产要素成为注意力聚集和变现的重要载体,构成被生产和开发的对象,引发新的生产分工,进而带来凝视主体的情感认同和替代性满足。这种替代性满足使得许多观者表示“看到她就感觉回到小时候的生活”,随即对身体符号进行消费。二是资本话语和观者凝视下的身体演变为新的经济资源,促使乡村经济收入模式转变为注意力资源变现。因此,短视频的出现不仅补充了农业收入的不足,还作为新型业态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如“乡愁”视频号里的丹丹带领家乡人民办茶厂、种芋头和制作瓷器。年轻人坚守在乡村的土地上,成为中坚力量,解决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乡村独居老人等问题,中坚力量的回归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养老问题。

3. 地方性嵌入:乡村形象的整体构建

吉登斯认为,每一种身体的理想类型都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的行动模式展开,获得相应的角色。传统乡土社会通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建立和维持了身体秩序,这种理性化的管理产生了劳作的身体,符合乡村固有印象。然而初期乡村短视频里走钢丝、跳街舞等奇观化的视频影像生发了躁动不安、不合乎乡村审美规范的镜像身体,身体的奇观化符号趋势,使身体的个性让位于利益驱动下的共性,难以真正提升乡村应有形象,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

日常化劳作的短视频展演将身体从以往娱乐、猎奇、搞怪等视觉盛宴中解放出来,回归与乡村社会规范相协调的身体。在乡村视频制作者的视频里可以看到耕地犁田栽种农作物、依照节气制作各种美食、上山采摘野生菌类等场景,乡村场景与回归的劳作化身体形象高度融合,让观者直呼“好静谧好自由的时光”。从李子柒给当地美食命名和“康仔农人”所处的拍摄地改名为“康仔家乡”都可以印证,“三农”短视频中所呈现出的身体始终与村落景观、村落故事等融为一体。当然,乡村共同体的创建并非只是简单地更换网名,“乡愁”视频号里的“丹丹努力生活”的故事被当地政府编织到乡村文化里,关联了当地独有的乡村生活符号,关联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反叛,关联了村民,展现了关爱。正因为身体与这些符号交织展现,促使具有个性标签属性的身体真正转化为承载地方性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使身体叙事深度嵌入了乡村内涵,构建了乡村形象的整体性。

4. 旨归:乡村文化记忆传承和价值共通

讲述故事是为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倾听故事则是渴求在集体记忆里寻找情感共通,建构认同。[23]短视频作为新的媒介记忆表征体系,在个体身体展演和乡村生活互动过程中完成了集体记忆的再生产,其生产过程表现为个体故事源书写、乡村生活场景再造以及观看时的童年情感再生,譬如犁地播种时挥汗如雨的劳作记忆、兄妹河边抓鱼时互相打闹的玩耍记忆、姥姥灶台生火做饭的乡村美食记忆、夫妻采摘蔬菜的淳朴情感记忆等。“三农”短视频将个体故事融入乡村情境,使身体叙事具有天然的共情传播能力,成为乡村记忆和乡村共同体意识建构的载体。观看者的情感系统在短视频这一虚拟空间中被打开,许多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与短视频里的身体叙事形成情感共振,在这个意义上,“三农”短视频完成了乡村集体记忆的建构。因此,无论是视频号“乡愁”的生活日常,还是“乡野丫头”的非遗展示,这种看似依靠流量火起来的身体符号呈现,恰恰是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推动力,唤醒了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

“三农”短视频的创新发展,从某种层面来说弥合了以往逐渐消解的乡村传统道德观念。以往因市场经济冲击,乡村的身体劳作不能带来过高的经济收入,农民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身体与土地之间的关联慢慢消失。然而,互联网带来的视听狂欢使沉寂的身体被唤醒,劳作不再是人们直接获取物品的“不经济”行为,劳作的身体是滋养网络相关产业的母体。也正因如此,回归田野让人们对劳作过程中的身体控制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兼具劳动性和生产性的乡村身体推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劳动美等价值观被放大。同时,随着宗法社会崩解,代际责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代际关系中身体互动的反馈模式不断被消弭,这种“父母无限责任、子女有限义务”的代际责任不平衡给传统伦理的延续带来阻隔。短视频呈现出的传统家庭伦理贯穿于乡村日常生活中,打破了这一不平衡趋势,“家本位”“长幼有序”的生活伦理恰为回馈模式的代际责任重构提供了支撑。

结语

媒介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分配,决定了社会生活在怎样的符号空间秩序下生产和运作,又呈现怎样的消费模式。短视频给予新时代农民身体展演的技术窗口,提供了被看的契机,而身体叙事作为“三农”短视频不可或缺的元素,重塑了乡村形象和乡村文化记忆的建构,达到劳动美价值共通的旨归。但农民的身体实践在短视频领域并未完全成熟,边缘视野和游离经验,加之注意力经济的影响,容易让身体的视觉传达走向误区,进而产生接受偏差。

一是记忆建构的偏差。德国美学家汉斯·罗伯特·耀斯曾指出: “回忆的净化力量有可能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弥补经验中的缺憾。”[24]乡愁记忆作为人类叙事的基本母题,是一种叠合着时代前进的发展动力。[25]“三农”短视频中的乡愁通过身体叙事唤醒乡村的记忆,以期逐渐消弭城乡边界,进而达到情感共振、文化和价值共通的目的。然而记忆是流动的,视觉文化范畴下的乡村记忆也是不固定的。这种记忆的建构很容易沦为流量的加速器,造成乡村媒介文本雷同。同时,乡村自媒体的崛起意味着同质化的乡村身体叙事越来越多,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乡村自媒体的情感表达都在围绕同质化的身体叙事展开,如果不对科普、农耕、工艺等内容进行细化,“三农”短视频中身体叙事模式同质化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原本构建的美好记忆有可能因为此类问题而渐渐被消弭。

二是警惕“半耕半网”新型农业模式背后的资本渗透。许多农村网民在通过身体叙事获得流量收入的同时也在尽力反哺乡村发展,他们把乡村共同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变为优秀的乡村建设领导者和乡村利益维护者,推进乡村振兴。但资本主体涉入过多的“三农”短视频创作团队,与农民主体之间简单的租赁关系,容易让农民身体叙事陷入被规训的地位。此背景下农民的主体性仍被商业逻辑吞噬,进入他者想象中的身份建构,形成审美闭环。此外,相比起步时期的“三农”短视频创作,新的身体叙事思路虽在呼唤身体的觉醒,但土味居多的“三农”短视频还是难以脱嵌。迷失在流量红利中的农村网民容易产生身体和劳动异化,严重违背社会规范和伦理。这类媒介景观掩盖了乡村网民出路的根本性现实问题,挤压了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整体性空间,农民的主体性也就无从谈起。

新媒体时代,乡村何以振兴?“三农”短视频的身体叙事策略给出了答案。从个体层面而言,“三农”短视频带来了合乎乡村审美规范的兼具劳动性和生产性的身体,农民的日常生活化身体被解放,劳动者这一新的身份得以被认同;从乡村层面而言,“三农”短视频促使具有个性标签属性的身体真正转化为承载地方性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构建了乡村形象的整体性;从价值层面而言,“三农”短视频唤醒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使人们能切身感受到浸润在泥土里的农民智慧与精神。“三农”短视频创作以身体叙事的方式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思路,但乡村能否振兴与农民的主体性意识和身体觉醒能否被继承或强化有着紧密联系。在唯流量论的潮流下,农村网民的身体叙事只有摆脱他者审美视域,防止自我异化,才能使农民、乡村与资本相互制约,共同为鄉村振兴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娜,李小鹏. 乡村原创短视频中身体呈现的文化阐释——以快手APP中代表性账号及其作品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2):78-84.

[2] 李雅林.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的传播研究[J]. 出版广角,2021(21):77-79.

[3] 简·盖洛普. 通过身体思考[M]. 杨莉馨,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9.

[4] 赵方杜,侯钧生. 论身体社会学的产生与思考[J]. 理论与现代化,2010(2):98-104.

[5] 约翰·奥尼尔. 身体五态:重塑关系形貌[M]. 李康,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

[6] 大卫·勒布雷东. 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M]. 王圆圆,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18-19.

[7] 刘涛. 身体抗争:表演式抗争的剧场政治与身体叙事[J]. 现代传播,2017(1):62-67.

[8] 郭景萍. 身体的四种质态及其意义分析[J]. 学术论坛,2011,34(6):57-62.

[9] 布莱恩·特納. 身体与社会[M]. 马海良,赵国新,译.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155-182.

[10] Turner·B. S. The Body and Society[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4: 114.

[11] 克里斯·希林. 身体与社会理论[M]. 李康,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 陈吉. 身体、关系与场景叙事:短视频的女性参与和赋能策略[J]. 现代传播,2022(2):114-121.

[13] 韩少卿. “戏精”:短视频狂欢的新身体叙事[J]. 新闻爱好者,2018(10):29-32.

[14] 练宏. 注意力分配——基于跨学科视角的理论述评[J]. 社会学研究,2015,30(4):215-241,246.

[15] 刘汉波. 从土味实验、空间生产到媒介认同——短视频浪潮中的乡村空间[J]. 学习与实践,2020(6):116-124.

[16] 刘楠,周小普. 自我、异化与行动者网络:农民自媒体视觉生产的文化主体性[J]. 现代传播,2019(7):105-111.

[17] 抖音乡村数据报告[EB/OL].[2022-02-14].中国新闻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735460154325254&wfr=spider&for=pc.

[18] 张之沧. 对身体的整体思考[J]. 湖南社会科学,2008(5):48-52.

[19] 姜山. 当代青年的城市空间想象、认同与身体实践[J]. 云南社会科学,2022(3):169-178.

[20] 李红艳,汪璐蒙. 公共空间中身体的传播角色研究——基于乡村集市中身体行为的观察[J]. 编辑之友,2022(2):44-50,68.

[21] 伍麟,赵颖. 流量时代的身体意象与消费体验[J]. 浙江社会科学,2022(8):66-77,86,158.

[22] 奚路阳. 论数字传播时代身体符号的生产与消费——基于消费主义视角[J]. 编辑之友,2022(2):51-55.

[23] Ogue O. In what ways might stories and anecdotes impact upon the quality of small group teaching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J]. Niger Med Joural, 2019, 60(2): 80-86.

[24] 汉斯·罗伯特·耀斯.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 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

[25] 李安,余俊雯. 从生活展示到产业的转型: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J]. 现代传播,2020(4):134-139.

Individual, Relation and Space: Body Narratives in "Three Rural" Short Videos

ZHOU Hong-li(Schoo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1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nfiltr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rural netizens try to penetrate the traffic trap, break through the stigmatized body aesthetic distortion, and try to eliminate the "violence" inflicted by the cultural industry on rural netizens' bodies by highlighting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body. A new body narrative is developed in the triple directions of individual stories, family relations and rural space. The body of daily life labor slowly awakens and creates a wonderful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resulting in an unprecedented enhancement of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side, which achieves the dual purpose of inheriting rural memories and sharing cultural values.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new body narratives and performance experiences of rural netizens can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trongly refute the stereotypical perception that rural body narratives are dissolving the rural social and cultural order.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ee rural" short video; body narrative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疫情纪录片的生命叙事研究”(21BXW09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研究”(2022BXW015)

作者信息:周红莉(1987— ),女,四川广安人,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社会学。

猜你喜欢

短视频三农乡村振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