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学科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23-11-02曹越

文理导航 2023年35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曹越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因此,如何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压力,正确看待自己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成为教育者面临的主要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涌入基础教育。其中,学科融合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能够最大程度地加强师生互动的效率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渠道、方法。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学科融合理念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

受年龄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因此,他们也容易受到外界人、事、物的引诱。此外,学生缺乏行动能力,所以,他们的问题很难被发现。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重构教学理念,引入新颖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间的不断沟通提升他们的调节能力。

一、明晰学科特点,开展跨学科融合

(一)融合体育活动,培养正确学习态度

学生活就是一种集体生活,在班集体中,每一名成员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因此,在集体的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会暴露出自己的性格、需求、能力、学习态度、价值观,还会暴露出相应的问题。因此,将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先进意义。区别于以往的体育活动,体育知识的重要性被削弱,与此同时,教育者旨在用丰富的体育训练,体育游戏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疏导自己的压力[1]

以“感受班级温暖”为例。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将感受班级、集体带来的温暖,了解团结的重要性。为了引入学科融合这一理念,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学生被带到操场。根据活动内容,学生将用接力的方式完成50米的折返跑。然而,在分组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经过了解,教师发现,有些同学由于其性格比较急,看起来不太好相处使得没有人选择他们。这时,教师及时介入并公布新的规则,每一个小组必须为10个人。这样一来,没有满员的小组开始重新选择自己的队友。针对一系列的交流,部分小组成员意识到,有些同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难以接触。当比赛开始后,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尽力奔跑。与此同时,同小组的其他成员大声喊着加油让比赛现场一度热闹非凡。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感受到团队、集体的温暖,还重新认识了身边的同学。

受“唯成績论”的影响,学生在了解一个同学时往往会考虑“他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他擅长哪一个、哪些学科?”凭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学生逐渐意识到,伙伴是一个立体的个人,自己不仅要看到他的其中一面,还要从多个维度了解他的性格、爱好、能力。

(二)融合语文写作,促进情绪调节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中提出,“联结是一种状态,无论是童年、少年还是成年,我们与父母、手足、朋友、伴侣,都在不停地断裂、重新联结。即使正常、健康的孩子,他们也会有联结断裂的时候。当孩子觉得寂寞、害怕,感觉无法承受压力时,我们可能还不知道他们的心中发生了断裂。”基于上述理论,教育者需要重视学生的内心变化。然而,学生往往对外界变化比较敏感,所以,日记式的匿名沟通往往能让教师发现他们的困扰并适时地予以疏导[2]

以“情绪万花筒”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尝试性地与周围人分享自己的心理状态,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比较敏感的,所以,教师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拿出了一个箱子。根据要求,学生每人抽取一个号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可以用日记写作的方式将自己的难过之处以邮件的形式发送至指定的邮箱。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倾诉,匿名式的序号署名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又能让教师及时获取他们的疑惑之处。比如,编号ARE的孩子在邮件中写道,自己和同桌因为一个橡皮吵架了。从完整的内容来看,该生的同桌误会他偷拿了自己的橡皮并且想要依靠搜找的方式找到橡皮。虽然,该生的同桌最终没有实施搜找这一行为,但却一天没有沟通与交流。结合上述事件,教师重视其阐述的内容,合理地给出自己的建议。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是在班集体中完成的,因此,社交经常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难题。面对性格、习惯不同的同学,他们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不妨创新沟通形式,将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匿名式的师生互动,学生往往能放下防备,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引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一)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往往会用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理解、掌握专业、具体的知识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融合展示变得可能。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抽象逻辑思维,所以,多模态的展示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致力于用好信息技术,讲好专业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用好信息技术并不是将教材内容直接搬到PPT,而是要求教育者以信息素养为基础,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经验实现教材内容与互联网资源的整合。

以“独一无二的我”为例。在课程伊始,教师首先提问独一无二是什么意思?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并尝试性地解释起来。“独一无二的意思就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依托这一趣味性的解释,教师继续追问:你有哪些独一无二的特点?这时,该生产生了犹豫的神色。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凭借PPT展示了一个简单的小测试。根据测试内容,学生们首先从座位上起立,然后阅读测试的题目。如果他们没有类似的经历就要坐回座位。经过一系列的筛选,班级中仅有3名同学仍站在座位上。“你认为你的哪些经历是独一无二的?”结合PPT中的内容,学生任选其一并进行故事的分享。比如,有一名同学分享了自己参加过画展。针对这一案例,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你认为这个独一无二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随后,该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认为这是好事情。接下来,教师创建新的情境:如果你的朋友、家人都告诉你,画画是没有用的,你认为这个独一无二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通过一系列的询问,该生产生了迟疑。基于这一情况,教师详细讲述“独一无二的我”并肯定每一名同学良性的爱好。

信息技术的引入旨在辅助教师更好地展示教材内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提前挖掘教材内容,明晰本节课的重点并基于教學目标拟定PPT。借助PPT中的内容,师生能够在自由且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互动。

(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鉴别意识

目前,铺天盖地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虽然,网络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简单,但是从其来源的准确性、可靠性来看,大量的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般来说,学生缺乏鉴别意识,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容易受到信息的引诱。

以主题活动“网络文明小公民”为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信息教师合作共同发布任务内容。根据任务内容,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互联网中有关网络文明的视频、文字、音频并将其制作成PPT。区别于以往的实践任务,各学习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依托信息搜集、整合、分析等多个环节,学生们逐渐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PPT。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邀请每一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成员进行成果的汇报。通过有来有往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逐步明晰“网络文明”是什么以及如何做到“网络文明”。

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能优化知识点的展示方式,还能以学生为主体,拟定丰富的学习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自己视为观众仔细倾听学生的汇报。一般来说,学生能够凭借小组讨论,观点交换,信息搜集明晰网络信息辨别的重要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明晰综合学情

(一)联合多个学科,构建心理档案

一直以来,心理档案仅限于心理教师使用,其他学科的教师很少涉及。与此同时,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心理档案的构建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不紧密,因此,心理档案并不全面。另一方面,心理档案的更新存在滞后性,所以,参考意义较小。为了全面且客观地了解学情,教师致力于定期构建跨学科的电子心理档案。在此过程中,心理教师与班主任进行合作,拟定调查问卷辅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3]

以“情绪对对碰”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明晰多种情绪的内涵,还掌握了如何与消极情绪共存或如何排解消极情绪。当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合作,拟定了一次班会。在班会中,每名学生都收到了一张调查问卷表。区别于以往的调查问卷填写,学生将用笑脸、哭脸、忧郁、无奈等表情直观地分享自己对学习、生活、班级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态度。随后,心理教师结合调查问卷的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多个类型并向班主任阐述具体的分类情况以及相应的引导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注重个性化教育。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测试,教师需要依靠分数大致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与多个学科教师的合作,心理教师能够提出专业且客观的建议。

(二)重视学科联动,重构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因此,心理教师往往会接到其他学科教师的咨询以及求助。比如,“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该怎样引导才能让教学效果更好?”这时,心理教师要大致了解各学科的授课内容、授课目标。通过对学情的深入挖掘,心理教师能够给出相应的答案。

以“学习要用心”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为自己贴上“细心小天使”“粗心小马虎”“学习能力者”“学坑”等标签。考虑到标签的准确性,每一名学生都要尽可能地分享具体的原因。比如,有一名同学将自己标记为“粗心小马虎”。他认为,自己每一次在做数学计算题时都会出错,数学老师说自己是个小马虎。这时教师要继续展开引导:你认为自己应该如何避免马虎呢?随后,该生表示,我应该在做题的时候集中注意力,一鼓作气地完成试题内容而不是磨蹭着、敷衍着完成试题。适逢期中测试,该班级的数学老师带着成绩单向心理教师咨询:怎样才能让马虎的同学变得细心?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及时列举了课上的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般来说,心理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更具亲和力。因此,针对他们反馈的种种问题,教师首先要予以引导并在学科教师前来咨询时进行情况的传递。然而,考虑到学生的隐私,教师尽可能地隐藏他们的姓名并仅提供观点的参考。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任务与使命。面对差异化的学情以及丰富的教学理念,教育者不仅要明晰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多个学科教学联系起来。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互动,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能够面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消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J].华夏教师,2022,No.264(36):32-33.

[2]刘红新.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No.1025(12):70.

[3]俞国良,何妍.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No.540(13):4-9.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