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美育的重新建构

2023-11-01高海云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小草美育

高海云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必要的组成部分。2022年版课标把“审美创造”作为核心素养重要内涵之一,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本文对“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两个关键元素进行重新解读和建构,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审美品质。

一、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亦称艺术鉴赏力,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一种高阶能力,需要语文教师精心培养。

1.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认识和体验,从中获得美感的能力。审美感受力由审美知识、审美经历、审美情感组成。

2.审美鉴赏力。审美需要鉴赏,而鉴赏力是有其标准的:

(1)以真为美。其内涵是“重科学,尚真理”。一般来说,真的未必都美,但是凡美必真。所以,任何虚假的东西都与美无缘。

(2)以善为美。其内涵是“重教化,尚伦理”。一切恶、丑的东西都无资格跨进美的圣殿,而且还要排斥在美之外。

(3)以朴为美。其内涵是“重本色,尚自然”。人的本色,物的本色,质纯形朴,淡雅美丽。纯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庄子所言:“朴素,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3.审美评价力。语文美育要建构“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审美评价力是指在审美鉴赏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价值、形式和内容等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的能力。

4.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指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鉴赏和评价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某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创造美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每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美育的因素和审美创造的时机。例如,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美与丑,能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丑的厌恶的情感,使他们自觉地做到行为美、心灵美。鉴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环境高雅的审美情趣,能启发学生去创造环境美的欲望。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话,那么习作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体现美和创造美。习作时的审题、立意、构思、表达及修改都与创造美联系在一起,都是一种审美创造的活动。特别是习作中的语言表达训练,应该看作为审美鉴赏、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的良机。

二、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也称审美观,指对某种美学现象或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1.审美的普遍性。

(1)美是多样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宁静之美,还要让他们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放之美。既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冬北国原野,促人奋起,又有“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暮春江南大地,引人欢歌。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语文教学中美的赏析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2)美是和谐的。“和谐是美”,这是一个永恒的美学命题。课文中的对称、流畅、完整、和谐,便是一种美。尤其是诗歌的语言,要求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诗歌韵律的和谐之美。

(3)美是一种变化。突出、波折、距离、对比、残缺也是一种美。学生如果能读出文本的一波三折,能读出文本的正反对比,变化之美也就产生了。教学课文《月光曲》,为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在朗读第9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从而体会到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到高亢激昂的变化。既要找“喜”,也要掘“悲”,产生美的体验。

2.审美的操作性。语文审美,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学生在语文课上通过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结构美,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这里再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三个基本建议:

第一,审美需要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

流。语文教学是理性的,也是有情的。和谐的情感交流,一方面能够调动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使教师思维活跃敏捷,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愉快、主动,精神集中而不知疲倦。可见,和谐的情感交流是课堂语文教学审美化的首要标志,是打开师生心智活动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第二,审美需要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课堂作为有秩序的整体,应该是学生发挥个人学习主动性,按着自己的个性特长进行学习和审美的场所。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应该是“多样的统一”,是热烈而又轻松的,而不是刻板的一致。课堂的轻松气氛应该是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主动思考的结果,它是热烈而有秩序的。它能够给师生以审美享受,虽然学习紧张,但无沉重、疲劳之感。

第三,审美需要一个张弛结合的课堂节

奏。课堂节奏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而对语文教学进度与结构作出的艺术化的安排和调整。语文教学节奏的审美化、艺术化安排,能够克服课堂的沉闷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振奋和愉悦。语文教学进度切忌平直,需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下,使传授的信息量有疏有密,时间分配有快有慢。密处使学生感到紧张,疏时使学生感到轻松,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就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而不感到疲劳乏味。

3.审美的发展性。审美观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审美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既要淘汰那些陈旧的审美观念,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1)审美与文化自信。审美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文化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密切相关。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自信。對于当代文化,我们要自守。美感能熏陶气质,审美能力决定生活品质。一个审美能力高的人,就不只是生存,还是在生活。语文要为文化自信奠定审美的基础。

(2)审美与语言运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美的文字之一,它以“六书”为基本规则所形成的方块结构和线条造型,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汉语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有审美特征。汉语言用口语表达时富有音乐感,用书面语表达时显出简洁、整齐之美。

由于审美需要综合素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素养越高,知识面越广,审美的效果越好。例如,阳春三月,学生郊外踏青,小草以朴素的姿态装扮着大地。如果以世俗的眼光看待小草,那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积累,就可以浮想联翩,不禁吟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中体会到生命力的顽强,激发起努力、奋进之情;或念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念父母、教师的养育之恩;或想及冰心的“弱小的草啊!骄傲些罢,只有你普遍地装点了世界”,认识“小草”的价值,激起自信心;或联想到泰戈尔的“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当知道了这些,学

生就会从脚下不显眼的小草中捕捉到一种具有深广意义的美的感受。如果再一起唱起《小草》一歌,便会升华对小草美的感受。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简洁、准确、明白、形象,给学生以美感。教师吐字清晰,富于节奏感,并带有适当的感情色彩。教师用优美的语言讲课,学生听这样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3)审美与思维能力。审美是直观可感的,却又是理性可思的,有必要把审美与思维有机联系起来。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可以让学生学习“对比感受”的方法,通过创造性地想象,将美好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从整体上把握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的悲惨现实,深刻感受故事的悲剧性。用教材中挖掘到的“悲”,让学生产生新的体验,有了新的创造,这何尝不是教材中另一种形式的美——悲剧之美?谁说悲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美呢?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对“语文美育”做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语文美育是根据当今时代的审美观念,借助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媒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影响,使学生具有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经开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小草美育
小草的烦恼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小草受伤了
牛小草的牛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小草也会疼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