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积累”的内涵及价值
2023-11-01杨再隋
杨再隋
2022年颁行的课程标准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修改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段要求”中,将作为思维方式的“梳理与探究”贯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梳理内容,发现联系,归纳要点,比较异同,整合信息,质疑探究,推理判断,等等,也成为语文教学中最期盼的风景。
的确,语文课堂上,少不了依托语言进行的梳理整合、质疑探究这些基本的思维活动。但是,如果脑子空空,既无语言的积淀,又无知识的联结,也无经验的叠加,则会使梳理无材料,探究无依据,最终导致思维流于形式,简单而肤浅;思想空洞贫乏,浅薄而平庸。
因此,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要求“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此外,在“核心素养内涵”和“总目標”以及各学段要求中也有关于积累的要求。
我国优秀传统教育经验和当代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习需要积累,积累永不过时!
积累是个体对认知对象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积极的认识活动。但积累不是认识活动的瓜熟蒂落,唾手可得。因此,在积累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明确积累的目的,探索积累的方法,提高积累的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要是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思想积累。生活积累之后将会在脑海中留下生动鲜活的表象,为学生发展想象和形象思维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也为语言积累开掘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为丰富积累和提高积累质量,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进而抽象概括,使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经验需要提升,思想需要积累。思想积累丰富了,必然精神充实,心灵敞亮,视野开阔,胸襟宽广。可以说,思想积累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
无论是经验积累或是思想积累都离不开语言积累,都需要以语言为载体,也需要语言的调节,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生成语言,都离不开语言的积累。由于小学生大脑皮层上记忆痕迹不多,因此特别长于记忆。童年时的记忆,有的甚至终生难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规定的篇目要全文背诵外,还包括佳词妙句、格言警句等等。语言积累多了,就会相互联结,贯通重组,有可能形成新的语言结构,生成新的语言智慧。
重视积累,优化积累,丰厚积累,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读书的诀窍之一。古人有“博闻强记”“熟读成诵”之说,又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论。说明积累丰盈了,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也能够提升精神境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