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耦合路径研究
2023-10-31李红丹
李红丹
摘要:脱贫攻坚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意蕴和时代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大学生更应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和智慧力量,以培养“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夯实学习本领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锤炼求真务实勇于钻研的科学态度。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意义,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实践锻炼、舆论宣传等方式,化精神为力量,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神;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立德树人;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9-003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认知心理学视域下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效的路径”(项目编号:2021zsszsx056)、中北大学2021年“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项目编号:ZBSZKT202106)研究成果之一
消除贫困,一直以来都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议题[1]。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突出战略位置。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球减贫的创举[2]。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不仅兑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使贫困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更在精神层面凝集成具有重大时代价值的脱贫攻坚精神。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要求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政治意识、价值理念形成的关键阶段,思政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阶段占据核心地位,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立德树人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聚焦时代发展的要求。脱贫攻坚精神是伟大的时代精神,高校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加强脱贫攻坚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对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3]。“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与贫困作斗争的过程中孕育和产生的精神力量,其精神内涵和精神价值是值得深入挖掘与学习的。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
“上下同心、不负人民”的宏大愿景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旨所在,事关全面小康的民生目标,事关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调动各方积极力量不懈努力,更需要党员领导干部以忘我的精神身先士卒、谋篇布局,为脱贫攻坚做好“引路人”。自2013年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以来,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开展驻村帮扶,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其中1800多名基层扶贫干部将生命定格在了扶贫工作岗位。扶贫干部奋斗在基层一线,扑下身子,实干苦干,倾力奉献,与贫困群众共苦共难,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实现了帮助贫苦群众脱贫的理想抱负,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诠释家国情怀。
2.有助于夯实大学生学习本领、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的价值追求[4]。1997年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共产党人不忘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初心,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脱贫攻坚的八年里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竭尽全力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在2020年底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3.有助于锤炼大学生求真务实、勇于钻研的科学态度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是脫贫攻坚精神的基本方略,体现了中国智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工作方法,它既是“实事求是”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5]。脱贫攻坚所蕴含的科学态度能够激励大学生求真务实、勇于钻研,形成科学的求知、认知态度。我国地域广、人口众多,深度贫困区的生存环境较差、致贫原因复杂,扶贫难度大。面对纷繁复杂的扶贫现状,党中央先后多次召开扶贫会议,科学谋划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识贫、精准帮扶的扶贫方略,出台“两不愁三保障”“多维贫困指标”等精准识贫体系标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策略,建立了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包村包户、责任到人的工作体系,以求真务实、勇于钻研的科学态度,逐渐摸索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的衔接配套的科学扶贫体系,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二、脱贫攻坚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耦合效应
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催生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其精神能量、价值取向、深刻内涵不言而喻,是当代大学生青年群体精神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和塑造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1.脱贫攻坚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思想的“总开关”,是行动的“指挥棒”。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任,需要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政治养分、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国家建设中。脱贫攻坚精神是浓缩着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验,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扶贫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奋斗不息,创造了不负人民的脱贫成果。大学生学习脱贫攻坚精神,就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总体布局,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扶贫工作方法,学习“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扶贫干部事迹,学习“90后”扶贫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意识。“青年兴则国家兴”,新时代大学生要通过学习脱贫攻坚精神,不断锤炼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不负人民的宏大抱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胸怀社会主义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彰显自身价值[6]。
2.脱贫攻坚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整个社会需要遵守的价值共识,脱贫攻坚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互相印证。要达成国家富强、社会平等、人民幸福的目标就必须“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就必须实现全面小康;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必须“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地继续拼搏。脱贫攻坚的成功是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本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履职尽责,舍小家为大家,任劳任怨地走村串户,与广大人民一起迎难而上共同奋斗的结果,他们诠释的是个体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脱贫攻坚目标的设计是为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社会公正,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将脱贫攻坚精神学习作为抓手,找准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深入探讨内化机理,与祖国和人民同行。
3.脱贫攻坚精神是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依托
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当今社会正处于科技驱动创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的生力军,科学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当前个别大学生存在思想上急功近利、行为上有惰性、求真务实意识淡薄、创新思维钝化的情况,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脱贫攻坚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根源,开拓思维,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拓性工作,需要广大扶贫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从实地调研走访、资金项目精准投入到借助大数据信息化手段进行扶贫数据动态监控,从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到一户一策的细致把控,无不彰显出科学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中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仅是扶贫工作成功的法宝,更是科学精神的实际体现,大学生也要有这种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地在专业知识、科学实践中勠力而行,努力奋斗。
4.脱贫攻坚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
很多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愿意接受理论的灌输,更趋向于有体验感的生动具体的教育。思政教育过程是知识和理念传播的动态过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和创新,既要聚焦基本内容和理论精髓,又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实践中将内容的规定性、内在的规律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有机统一起来。脱贫攻坚精神形成于特定的时期,其所蕴含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工作方法、发展思想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具有时代意义,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用脱贫攻坚精神武装学生的头脑,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高校还可以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成立实践调研队,深入贫困村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解扶贫现状、进程和成效,以及扶贫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脱贫攻坚等国家的大政方针,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
脱贫攻坚伟大工程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和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探索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习和传承脱贫攻坚精神,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融入课堂,主动发声:在学习中重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7]。思政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应紧扣社会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价值。作为高校教师,要在思政理论课堂上抢占发言权,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充分挖掘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伟大成果、工作案例、人物事迹,灵活运用影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讲深讲透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深刻领会这种伟大精神所展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分析伟大精神背后的原因,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及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进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2.实践锻炼、亲身感悟:在实践中真成长
教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8]。当前部分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实践锻炼,对国情、社情、民情知之甚少。事实证明,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真真切切听到、看到,才能慢慢理解,逐渐内化。因此,教师可以以大学生家乡或周边贫困村为平台,组织大学生进行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考察,通过实地走访、学习交流增强对扶贫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扶贫工作的繁杂辛苦,深刻体会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意蕴。另外,还可以开拓第二课堂,寓教于行,通过与相关扶贫单位对接、協调联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后续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主人翁的态度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深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境界、素质能力,让脱贫攻坚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并得到升华和弘扬。
3.把握主導、积极宣传:在分享中传力量
宣传与舆论引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举足轻重。当今时代,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将脱贫攻坚精神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宣传。在宣传方式上,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运用“AI+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校园,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进行脱贫攻坚的宣传。在宣传内容上,除了重视脱贫攻坚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之外,还要将脱贫攻坚相关的歌曲、影视剧等文艺作品融入宣传中。另外,还可以宣传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向引导。在宣传成效上,要将大学生学习脱贫攻坚精神的所感所想及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实践感悟等,以开报告会、分享会的形式进行线上线下推广,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力量传递真情实感、所思所悟,以影响更多大学生。
4.立足本职、价值提升:在实干中抓实效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非一日之功,最终都要落脚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本职工作,投身于未来社会建设实践。脱贫攻坚是中国人民为了美好生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实干的历程。新时代大学生要学习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先进典型为标杆,在学业上不断深化自己的认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和理想精准施策,以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的科学态度在学业和科研工作中作出成绩,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而努力前进。高校开展就业教育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以脱贫攻坚精神为鞭策,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将自身价值的实现融入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大局中,主动到山区或西部等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社区或农村等基层岗位去,服务地方,服务基层,在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宫承波,王伟鲜,孙宇.制度担当与历史担当: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解读[J].当代传播,2023(01):44-48.
[2]王亚华,舒全峰.中国精准扶贫实践的溢出效应[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25(02):49-57.
[3]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新长征,2021(04):4-11.
[4]黄承伟.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最生动实践———兼论脱贫攻坚的里程碑意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6):1-11.
[5]李心记.脱贫攻坚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实践指向[J].中国高等教育,2021(08):28-30.
[6]朱大卫,马强强.新时代大学生应坚守什么样的理想信念[J].人民论坛,2019(09):116-117.
[7]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5-9.
[8]商丽莉.基于“三全育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J].陕西教育, 2021(08):22-23.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Li Hongda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0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pirit of the new era in China, and its spiritual significance and era value are worthy of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learning. Especially as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hould draw on the spiritual nourishment and wisdom from i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patriotism of integrating the "little self" into the "big self", strengthen the value pursuit of learning skills and serving the people, and temper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of seeking truth, pragmatism, and courage to stud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important value guiding significance. Universities should fully utilize classroom guidance, practical exercise, public opinion promo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turn spirit into strength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spiri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