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
2023-10-31陈燕
陈燕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优质资源,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大思政课”建设的排头兵,守护好、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责无旁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高校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实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高校要用活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大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促进“大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大思政课;价值意蕴;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9-002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编号:CSZ22149)和2022年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编号:2022JG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在世情社情国情舆情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和红色资源的运用,要求“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这些重要的论述对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的理念延伸和格局拓展,以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能为核心。红色文化资源是“大思政课”重要的教学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在思想理论、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性概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凝结而成的历史足迹与精神印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来看,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实质包括红色传统、红色精神、红色基因、红色信息等内容,其与“大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契合性、本质目标的耦合性,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大思政课”的内容建设具有契合性。“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引领全体中华儿女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形成的或赋予其相应政治内涵、精神内涵、文化内涵的,以精神或物质形式呈现出的,适合用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3“]大思政课”在本质上与思政课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能将“大思政课”单纯理解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认识到“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是预防思政课在众多学科中空泛化的一个重要举措,要聚焦立德树人实践问题。红色文化资源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特色资源载体,从形态上,其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凝聚着红色文化精神的纯粹器物,即革命文献、革命战争遗址、英烈纪念馆、红色文物博物馆等物质形态资源;二是红色文化制度形态资源;三是承载于红色文化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中的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的精神形态资源;四是传递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历史建设的前进范本和红色历史文本视频等信息形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富含意识形态性且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特殊文化形态,其能够为“大思政课”的内容建设提供鲜活的教学资源,也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及提高“大思政课”教育效果的生动教材。因此,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大思政课”建设在内容上的互补性,为两者的契合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核心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本质目标具有耦合性。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关键是红色精神的发扬与赓续。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将自身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守的实现共产主义信仰、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具体化为了意蕴丰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其作为独树一帜的文化精神系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赋予红色精神深刻的理论实质和内涵,是红色精神生成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二是红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精神之源;三是红色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与历史表达,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取向和性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重点就是用体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内在统一的红色精神去教育人、武装人、感化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关键是实现大学生红色品德的内化与外化,即将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内化为大学生主动认同的思想品德,外化为自身主动践行的行为模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大思政课”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讲道理。两者的“道”始终同向同行,都是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4]而展开。站在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思政课前沿的“大思政课”,是探索思政课提质增效新路的先锋军和“拓荒者”。将红色文化资源系统地融入“大思政课”,尤其是将可以就近开展实践教学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结合起来,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政治自觉,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实现思政课“三进”目标的现实要求。因此,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大思政课”建设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为两者耦合育人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5]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统筹“两个大局”。“两个大局”是对中国与世界两个实践场域的科学研判和精辟概括,体现了我党战略谋划与历史大势、发展定位与世界潮流、把握机遇与应对挑战的统一。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当前面对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代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就是对时代课题和“两个大局”的现实回应[6],“大思政课”之大,关键在于要和“大现实”紧密结合,而红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的魅力源泉是其具有时代性,二者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让理论和时代同频共振。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摆在重要位置,要让青年学生认清国际形势,厚植爱国情怀。而“大思政课”的提出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破局之策”,从世界大格局看中国是“大思政课”的时代意蕴。对于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学不能在抽象中讲理论,不能“干巴巴”地讲概念,也不能“走马观花”地做实践,而是要想方设法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道理。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之源,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不断发展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机结合的核心成果,其在抵御西方一些不良文化侵袭、传递中国声音层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大思政课”,让学生从中国故事中理解“两个大局”的内在关联,从中国道理中对中国特色和国际发展形成正确认知,进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们正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且正处于关键时期。“大思政课”理念的应际而生,充分展现了高等教育界与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创新主动和担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了十四亿多人口的全面小康,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7]。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在党的一百多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厚重且深沉的精神记忆,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凝结其中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等以人民的利益为根、以社会的稳健发展为魂的经验可以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助力[8],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性、民族性、时代性、群众性及多样性彰显的是无产阶级的奋斗观和利益所指,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元素,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动力。此外,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关键素材,更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强有力的核心武器。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更需要青年一代。新时代青年之所以能够自信地平视世界,离不开红色文化资源所带来的滋养和哺育。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帮助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泛娱乐主义的入侵,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激扬起其青春理想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价值
价值实现是指把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是将原有的“潜在价值”或“隐蔽价值”转化为“显现价值”或“现实价值”。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实现是指将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价值实现从知到情,从情到意,从意到信,再从信到行的转化。“大思政课”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新渠道,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爱国、敬业、百折不挠、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等精神,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方式融入“大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拓宽高校思政课的维度,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增强师生的获得感。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明确要求,从《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印发,到2021年3月“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高屋建瓴地勾勒了一个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愿景[9]。“大思政课”为推动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思路,红色文化资源为“大思政课”建设补足了重要的内涵和灵魂。从表面上看,“大思政课”是以全新的形式、内容让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继承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要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研究中不断涌现出新的灵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新的飞跃。此外,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同“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必修课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同“四史”教育等选修课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教学、教法、教研意蕴,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素材、优化教学手段、创新育人形式,而且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助推“大思政课”守正创新,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观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10]。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就是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内化外化规律,实现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突出“大思政课”的实践性与问题性导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史”“论”结合,把校内理论小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实践大课堂,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力求让学生可感可信,让学生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转化为行动与奋斗的具体实践。比如,由思政课教师、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大思政课”的“大教师队伍”,可以告诉学生红色基因就蕴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生活的城市及身边的榜样中,并将课程教学知识点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融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论证支撑,真正实现理论实际相联系、课堂内外相贯通。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双方只有进行良好的情感互动和双向反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推进红色文化认知到形成红色行为的良性转化,是一个需要统筹推动、反馈调整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唱红色歌曲”“赏红色影视”“读红色经典”“寻红色足迹”“演红色剧目”“做红色公益”等红色活动,还可以在重大纪念日等时间节点通过“情景剧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而增强师生的获得感。
四、結语
总而言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育人资源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其内涵与外延。新时期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承担思政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统筹开发、挖掘整合和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用党的红色初心、党的红色成就、党的红色追求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础,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历史定力,用红色榜样的理想、道德和精神强化“立德树人”的内核,唤醒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自觉,用红色理论的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发展性完善“立德树人”的武装,提高青年大学生的践行能力。要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努力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石晶晶,桂署钦.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少年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6):86-91.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1-12(01).
[3]张鹏,李志英.红色资源融入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的资政逻辑、育人逻辑及基本原则[J].兵团党校学报,2021(03):41-45.
[4]卢晓玫,刘莹.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三对关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03):86-91.
[5]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20-08-25(02).
[6]黄鼎.“大思政课”建设:时代背景·价值底蕴·路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5):37-40.
[7]金伟,金妮.“两个大局”战略论断的哲学意蕴和价值指引[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2):10-16.
[8]胡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
[9]李蕉.“大思政课”的历史方位与理论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09):101-108.
[10]郑兴刚.思政课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着力点探赜[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3):74-77+94.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Value Meaning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Yan
(School of Marxism,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angyuan 628000, China)
Abstrac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high-quality resources that em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vanguard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are duty-bound to protect and inheri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has profound value implications.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enhance the sense of the times and attractiveness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y words: red culturalresources; grea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value implication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