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百合花》为例谈教材文本解读的“度”

2023-10-31张晶婷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新媳妇百合花通讯员

张晶婷

于永正老师曾说:“要想真正地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历经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解读者对其进行新的解读,赋予其新的意义。文本解读是变化发展的,不仅主观性较强,而且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多元化且无穷尽的过程。当前一线语文教师对教学文本解读存在失衡现象,或深挖内涵,“抢”了研究者的工作,陷入“去文本化”;或不愿意花时间解读文本,将目光放在文本的浅层意义上,只是蜻蜓点水般掠过;或“胡子眉毛一把抓”,对一篇文章的解读面面俱到,缺乏中心;或将目光只局限在当前的单篇课文中……我们认为,这些文本解读策略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都不恰当,怎样的文本解读才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应注意丰富多元、适当拓展、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下面笔者以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小说《百合花》为例来谈谈。

一、角度:丰富多元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能够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就小说而言,传统的解讀角度为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种解读角度的确能够聚焦小说中心,但是长此以往可能让学生失去学习小说的兴趣,谈到小说就想起“在……地方,……人发生了……事件”。

教师不妨换个文本解读的角度,从叙述视角切入,来看作者在选择的特殊视角下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又有什么不同。《百合花》的独特之处在于“我”的视角,“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做如下切入设计。

我们说,一篇好的小说,不仅要故事情节动人丰富,讲故事的人也很重要,《百合花》这篇小说是以女文工团员“我”的口吻讲述故事,作者为什么选择“我”而不是其他的叙述者,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以“我”为视角的特殊性。

通过如上导入,将学生的目光引到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上来推进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我”是一名女文工团员,不仅具有女性温柔细腻的性格,文工团员的艺术性也为整篇小说营造了诗一般安静的气息。此外,透过“我”的眼睛,作者看到的不是战场上的厮杀和流血,而是战场外的风景、回想起的家乡的生活、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之间借被子时的羞涩可爱以及通讯员这一人物在“我”面前展现的羞涩、拘谨、可爱的一面,看到了更加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教师如能在备课时针对文体特点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新角度,那么就能激活课堂,引起学生的关注。

小说的风景闲笔也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百合花》中有大量与故事情节无关的风景闲笔,比如第三段最后一句:“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按照情节发展的连贯性,下面的内容应该是“我”和通讯员赶路,然而茹志鹃并不这样写,她宕开一笔,插入了一段环境描写:“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不止这一处,大战在即,敌人正盲目地轰炸着,作者却峰回路转,加入了与情节毫无相关的环境描写:“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文中还有许多闲来之笔,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直接删除这些环境描写,学生品读删除后的文本,与原文进行对比,感受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区别,语言韵味有何缺失。学生自然能明白这看似闲来之笔的战场环境中的细节描写,给文章营造了清新秀丽的氛围。

此外,除了根据文体特点选择不同的解读角度外,教师还应从读者角度、教师角度、作者角度等方面进行解读,这种解读是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解读。

读者角度即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着眼于厘清文本的内容、形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教师角度即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提高站位,深入思考教科书编写者的编写意图。被选入教科书的文本,与独立的文学性文本意义不同,承载着更多教学意义。此时,教师就应该关注此文本在教材中所属的单元和任务群,研读“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有的放矢处理好重点难点。《百合花》是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单元学习任务”也提到“《百合花》表现的青春情怀是那样感人”。因此,教师需要抓住“青春”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小通讯员”“新媳妇”等人是怎样挥洒自己的青春,并迁移运用点拨学生对自己的青春进行思考。

作者角度即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做到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挖掘其字里行间隐藏的情愫。

总之,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多角度思考问题,综合读者、作者、教师多个角度综合考量,还需要结合文本的文体特色,恰当引用文学理论,以此作为文本解读和教学的切入点,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解读。

二、广度:适当拓展

文本解读应当根植教材,同时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从教材出发,突破“这一篇”的局限,由“一点”生发开去拓展补充,并力求发现补充资料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衔接与过渡。

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到:1958年《百合花》面世即引起了很大争论,主要原因是与当时小说塑造的主要英雄人物的创作潮流不合拍,这个争论持续了三年之久。陈思和也谈到:“《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纵观同时期的小说作品,如《红日》《红岩》《林海雪原》等,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英雄群像,江姐、少剑波等都是高大全的典型英雄,而茹志鹃则摆脱了英雄这个概念的束缚,为我们塑造了不一样的可爱的英雄人物,主要人物身上的美好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表现。”

高一学生在学习《百合花》之前已经学过了很多战争题材的小说,对英雄人物的印象可能停留在“高大勇猛”“金光闪闪”上,难以理解作为战争题材的《百合花》为何要塑造“可爱小伙子”的形象。这时资料拓展,设置对比阅读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心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入“认识不一样的英雄人物——小通讯员”,在课堂上设置“资料链接”补充创作背景和同期战争题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指引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发掘“小通讯员”与“我”和“新媳妇”交流过程中流露出的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感受“小通讯员”的人性光辉。

总之,文本解读需要适当拓展,或由一点生发开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补充对比材料,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文本解读既能为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又能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延。

三、深度:深入浅出

文本解读要有一定的深度,如果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浅层知识,那么课堂教学的价值就会受到影响。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发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对文本内涵达到高瞻远瞩、运用自如的状态。同时深入解读并不意味着要将所有解读出来的意义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学情有所选择。

肖培东老师一直奉行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浅浅地教语文”,那怎样才是“浅浅”,肖培东老师这样阐释:“教学如浅浅小溪,缓缓而行,但又能溅起浪花掀起波澜。去尽浮华寻语文教学之本真。浅浅地教,是希望语文课堂教学根植文本,紧贴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语言对话。”

肖培东老师所说的“浅浅地教”是教师立足文本进行深入地文本解读,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标要求的学习程度,将学习重点汇集到文本精妙处,以点带面,做到深入浅出。

“百合花”既是小说的标题,又是承载重要情感的关键意象,其意象内涵的探究一直以来是本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因此其多重内涵值得教师深入探究。

(一)“百合花”是小说的“线索”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这三次“百合花”都是随着情节的深入而步步出现,最后,这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被盖在了这位英勇牺牲的小通讯员的身上,明显能够看出“百合花”是文章的重要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二)“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主要人物

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我”和小通讯员有一次对话,细品之下能够发现小通讯员的回答都是“十九”“一年”这些短句,他甚至不敢与“我”搭话,一个字不多说,甚至在“我”的“审讯”下飞红了脸,能够发现这个小通讯员是个很羞涩、腼腆、可爱、淳朴的大小伙子,而他身上的这种性格刚好与“百合花”本身的象征意义相契合。

除了小通讯员,新媳妇身上散发出的纯洁美好同样与“百合花”的象征意义融为一体。

这篇小说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许多普通老百姓思想觉悟并不高,并且文中非常明显地点出这条“百合花被子”是刚过门才三天的新媳妇的“唯一”的嫁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新媳妇却在知晓了事情的严重性之后,一言不发地将被子抱了出来,借给了我们,这样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纯洁美好与“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相融合。可见,“百合花”的第二重意义即主要人物的纯洁。

(三)人与人之间的纯情

前面我们说到,《百合花》这部作品诞生于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之下,茹志鹃的丈夫被错划为“右派”,毫无疑问作者本人也承受着紧张的政治氛围和人际关系带来的无形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她无不时常怀念战争中接触到的人和事。

回归文本,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关系从最初“借被子”时的尴尬、羞涩、别扭,到后来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挂念,直至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的尊敬与爱戴,战争无情人有情,新媳妇和通讯员之间纯粹、崇高的人际关系是作者一直追求且向我们传达的。

关于“我”和通讯员之间的情感,笔者更倾向于将其界定为超越了普通战友关系的一种亲情和纯情。“我”是一名女性,无论是“我”和通讯员的交往,还是谈到娶媳妇的话题,再如“我已经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和“我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之类的抒情,无不透露出“我”的母性情怀。“我”和通讯员同样是远离家乡,在相处过程中“我”对故乡的怀念转为对同乡小伙子的怜爱,而通讯员自身的可爱、舍己为人等人性光辉又催生了“我”对他的亲和感,“我”对他的情谊已经超越了战友情和爱情,上升到了亲情层面的纯情。

“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茹志鹃清醒地认识到,人情尚在,战争的意义才存在,新媳妇、通讯员、“我”之間的纯情,恰好与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吻合。

“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有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文本内部,设计提纲挈领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精妙处。同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深入浅出”,深入的是教师的文本解读,浅出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知识迁移。

四、量度:简约有效

视角的多元决定了文本解读的丰富性,继而极大地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容。如果教师面面俱到、什么都讲,可能会导致课堂容量较大、教学内容繁杂、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率低下。

《百合花》作为高中第一篇诗化小说,可供选择的教学要点有很多:“小说标题为何是百合花?”“诗化小说的特点是什么?”“意象的作用是什么?”“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茹志鹃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主人公的青春是什么”“小说的叙述视角是什么”,等等。单单一个“意象的重要作用”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

《百合花》中的意象并不少,有“百合花”“两个馒头”“野菊花”“被子”“破布条”“月亮”“破洞”,等等,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个个进行点评分析,这样的课堂看似充实丰富,教学效果其实不怎么好,没有给学生适当留白。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突破本文的关键意象——百合花。

(1)提问激趣:百合花出现的次数不多,为何标题却叫《百合花》呢?

(2)寻找关键意象:寻找“百合花”出现的句子并概括内容(“百合花”出现在新媳妇的被子上)。

(3)概括被子的经历(发现“百合花”是本文的关键意象,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4)探究与“百合花”密切相关的人物——新媳妇(“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她却在借与不借的半晌纠结中将被子借了出去,甚至在通讯员英勇牺牲后,将“百合花被子”献给了他,这时的“百合花”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嫁妆本身的美好寓意,更是象征着新媳妇内心的纯洁美好)。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明晰“物象—意象—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的解读路径,学生学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陈述性知识,而是一整套探究文本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程序性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将剩下的探究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布置课后作业或者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其用探究意象的方法深入探讨本文其他意象“野菊花”“馒头”等的象征意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知识迁移。

教学类文本解读与文学类文本解读不同,适度是教学文本解读必须坚持的原则。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始终做到以课标为基准,牢牢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抓在手中,从角度、广度、深度、量度方面进行文本解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新媳妇百合花通讯员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百合花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一朵百合花
春光明媚
百合花
第一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