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教学探析
2023-10-31张红琳
张红琳
回忆性散文作为一个文体概念,是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导读中提出来的,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用回忆的方法写过去事情的散文。以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基点,梳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回忆性散文,学生已经学过的有《秋天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等,此后还安排有《藤野先生》《我的母亲》《背影》《昆明的雨》《灯笼》等。统编教材中有这么多回忆性散文,自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这一类文体的整体特点。但有些教师把这些课文当作一般散文教学,甚至有人教成了小说,使回忆性散文的独特价值无法体现出来。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回忆性散文的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特质,来体现别样人生、展现人物的精神与品格,从中把握课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本文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藤野先生》为例,谈谈对回忆性散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一、在教学内容定位上关注文本特质
回忆性散文中以写人记事为主,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达。学习回忆性散文需要读懂“所忆之人”“所忆之事”,从中感知此人、此事对“我”的影响以及作者由此所生发的独特情思。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情节和人物形象上,或者忽略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对文本所写的人与事在不同层面的情思。这样的教学就没有准确把握回忆性散文的文本特质,必然失去回忆性散文应有的价值。教师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走出这样的困局,就需要从文本特质出发,关注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关注“我”相应的两种感受——昔日之“我”的感受和当下之“我”的感受,发现二者之间情感上的变化,以体悟作者的情思作为教学内容与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在《藤野先生》一课教学中,教学重点就应该聚焦于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和“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上,需要把“我”的经历、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典型事例融合起来研读。这才是回忆性散文教学首先要确定的教学内容所在。毕竟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教什么与怎么教相比,是需要先行解决的前提。《藤野先生》作为一篇典型的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先生回忆“我”早年在日本学医时遇到的藤野先生,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把藤野先生对当年的“我”和对现在的“我”的影响融为一体,成了“我”现在写出这篇《藤野先生》的缘由,也是现在的“我”写这篇文章的必要。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在文本中采用了多种情思的叠加表达的策略,使文章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和把握这种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自然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比较难读懂的是对藤野先生的“最感激”,这就是这篇回忆性散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与揣摩中形成突破,突破的具体路径如下:一是梳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从中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二是重点品读藤野先生的言与行,感知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从中找到“最感激”的原因所在;三是真切感受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博大胸怀,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围绕上述三个层面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系列问题引发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开展探究。问题一是为什么藤野先生最值得“我”感激呢?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通读文本并借助课文助读资料,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从中提取基本的信息进行综合,以能够获取结果。问题二是“我”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吗?这一问题在探究“最感激”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藤野先生对当时的“我”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当时作家被普遍歧视的环境下竟然能够获得藤野先生的鼓励上。问题三是“我”与藤野先生离别多年后没有任何联系,现在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这是引导学生探究现在的“我”的处境,进而明确藤野先生对现在的“我”产生的影响。
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充分关注了回忆性散文的特质:围绕历史与现实中两个“我”的“感受”——“最感激”,针对文本中的典型事例和人物的言行,开展学习与探究,达成体悟作者情思的目标。
二、在教学资源运用上讲究适时适度
受回忆性散文文体特点的影响,学生与文本内容、思想感情之间必然存在距离感,消除这种距离感又必然需要借助资料让学生在情境还原中得以深入理解文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滥用资料,产生了喧宾夺主的情形。这就要求教师在资料类教学资源上以精选为标准,以适时适度为关键,以有利于学生精准把握文本为目标加以运用。以《藤野先生》一课为例,必须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借助资料帮助学习,但涉及文本内容的资料太多,因此,教师要针对“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善于取舍,精于运用。
首先,选择指向“影响”的资料激发学习兴趣。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鲁迅,关于鲁迅的资料很多,从哪里入手选择具体的资料作为本课学习伊始的抓手,对教师来说确实具有挑战意味。如果放手让学生搜集,学生可能从鲁迅的身世一路找来,费时费力不算,还找不到合适的资料,由此影响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出示100位影响中国近代发展的人物,讓学生从中圈出鲁迅,由此感知鲁迅的影响之大。接着自然引出谁对鲁迅先生有着很大“影响”的问题,并深入探究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学习。这样的资料运用简洁高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从文本中探寻影响鲁迅先生的人物到底是何许人也和凭什么能够对鲁迅先生产生深刻影响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回忆性散文的特质,来读懂“所忆之人”与“所忆之事”。
其次,选择帮助理解的互文性资料探寻“影响”的根源。仅仅从《藤野先生》一文看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往往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因此,有必要跳出《藤野先生》,从《朝花夕拾》中通过互文性资料看看藤野先生能够影响鲁迅的根源所在。《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话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说明鲁迅在别的地方有过“这样”的遭遇,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就有鲁迅从家乡走出,再从国内走出的心路历程的系列表述。“好。那么,走吧!”这是鲁迅在家乡因父亲去世、祖父落狱而遭到同族欺侮甚至邻居污蔑,气闷之下只得选择离开。“‘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这是从家乡来到南京的学校后,鲁迅对死水般的生活与毫无意义的学习感到失望与迷茫,希望到国外寻求新的生活与希望。但是到了东京,鲁迅的感觉“也无非是这样”,足见鲁迅的出国求学的希望与追求还是很渺茫的。正是在这样的深层背景下,鲁迅遇到了藤野先生,才觉得有很不一样的感觉,产生的影响自然也不同凡响。
再次,选择能够补白的资料体现“影响”的深刻。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需要关注写作时的“我”,从中把握体验作者情思的契机,这对于学生来说,就需要借助现场还原的策略。鲁迅写作《藤野先生》的时间是1926年,这一年或这一时期的鲁迅处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中呢?在《藤野先生》中属于留白状态,而这样的留白是无法通过想象完成的,只有采取现场还原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入《朝花夕拾·小引》阐述写作意图:“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这里的“纷扰”是指鲁迅回国后的20年里,军阀迫害、文人相轻等种种原因让他时常产生屡战屡败、彷徨无奈的感觉;到了1926年,鲁迅从彷徨跌进了绝望之中,但他并不甘心自己一路走来的追求,于是经常在回忆之中寻求些许安慰与温暖,以驱散心头的迷茫与绝望。这就是鲁迅创作《藤野先生》的背景:在自己曾经也很绝望的时刻遇到了藤野先生,获得了极为难得的鼓励;现在回想起那些鼓励的事情,用来“增加勇气”,“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由此足见,藤野先生不仅影响了20年前的“我”,而且更能深深地影响着20年后的“我”;这正是“我”当下要写出这篇回忆性散文的情感出发点所在。
三、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聚焦品读语言
对于回忆性散文教学,既要重视在品读语言中阅读,又要摒弃泛化和碎片化阅读。通常情况下,回忆性散文作家多选择平和、蕴藉的语言进行一种很平静的叙述,这一点从教材助学系统(预习、积累拓展、思考探究等)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对文本语言风格的定位是“平实如话”“平淡自然”“简洁”等。
教师在这样的回忆性散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平实叙述的具体词句来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在叙述修改讲义时的表述是:“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其中“从头到末”“都”“添改”“增加”“一一”“一直”等词语都是朴實无华、平淡自然的语言,正是这样的藤野先生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当时来自“弱国”的留学生,不仅没有因为对方连文法都弄不通而瞧不起,而且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补齐了所有的缺漏,纠正了所有的错误,尤其是“用红笔添改”,能够起到醒目的作用,所以,作者发自内心地感佩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同时,针对回忆性散文教学,教师还需要聚焦回忆性散文的个性语言。在《藤野先生》一课中,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体现在庄重和调侃两种语调的交替运用上。具体地说,在写藤野先生时运用的就是很庄重的语调,如:“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其中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真切而诚挚。写“我”的生存境遇时采用的是调侃的语调,如:“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用“物以稀为贵”来说自己作为一名留学生的境遇,充满了调侃的意味;再通过具体的例子证明“贵”的优待,冬天里为了不让蚊子咬,竟然要把头包起来只留两个鼻孔出气,这就算睡“安稳”了,显然讽刺的意味强了起来。而聚焦品读这样庄重与调侃两种笔法的交替运用,就能深度感知到藤野先生对两个“我”的影响之深。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重视这一类文体特质的基础上,有效运用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表达的独特情思,在聚焦品读文本语言中实现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