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教育戏剧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3-10-31张峰时曙晖
张峰 时曙晖
教育戏剧是依循戏剧基本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戏剧元素,运用戏剧策略启导学生探赜学问或察知人生的教育教学手段。目前,纵令学者们关于教育戏剧的概念界定尚无定论,但对此概念源于英国的DIE(Drama In Education)和TIE(Theatre In Education)这两种具有戏剧属性的教育现象这一说法均笃信不疑。教育戏剧的学科育人性彰彰明甚,其重点并非指向学生表演素养的造就,而是一种督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执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深谙戏剧艺术的基本原理,借助戏剧元素和剧场技巧,推动学生用整个身体去表达、演绎对于学习主题的理解,进而激勉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或索然或贬抑的课堂氛围,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教育戏剧的特性和旨归与语文新课程理念交融相生,它真正贯连了“让教于学”,促使课堂教学回归其本真。教师应精于掌握教育戏剧的多元价值,以具象化策略为课堂教学实施的抓手,助推教育戏剧在高中学段的灵活运用。教育戏剧策略又称为“习式”,高中语文课堂引入“习式”益于培养学生想象、合作、审美等多种素养,提升探究、表达等能力水平。将角色扮演、论坛剧场等习式与高中语文例文教授并融,将敦促教师对革新语文教学方式的践诺,也加速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学科转换。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意涵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扮演课本中的某些角色,令其“设身处地”地体会或感受人物心理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角色扮演指涉具身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学科对具身学习理论查究的渐次深入,其体系也逐渐成型,它有力钳制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也隐性批驳了身体在教学过程中仅被作为规训对象的意识形态,充分赞许肉身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的劳绩。教育戏剧以过程而非结果为取向,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嵌入整个身体,建构着自我的成长。“参与者通过身体化的表现,在戏剧构造的时空中与他者互动并分享自身的存在,通过这种贝蒂·华纳式的全身心戏剧(gut-level drama),赋予教育戏剧以促进生命成长的意涵。”高中语文课堂要着力推进角色扮演形式与育人目标的适配,高中语文教师应灵活解决教学用时的有限性和角色扮演耗时性之间的矛盾。
下面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哦,香雪》一文为例,具体阐释该习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其一,教师可布置片段型表演。如若教师策划整段型表演,既有可能致使语文课堂教學流于表演的形式而难于深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核,同时也会令整堂课囤于混乱、嘈杂、盲目的旋涡而无法自拔,挤占其他语文实践活动的施行时空。林崇德提出“戏核策略”和“焦点策略”,也正是在考量整段型表演教学适宜度低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的经济简约性对策。《哦,香雪》这篇课文除却开头与结尾的细枝末节,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六个片段——第一层次是一个“面”,描写一群山乡姑娘,它包括:出门看火车、讨论“北京话”、按需换东西;第二层次是一个“点”,讲的是香雪换铅笔盒的故事,它包括:因铅笔盒被人奚落、换铅笔盒忘记下车、得铅笔盒勇走夜路。教师可根据教学设计中预设教学目标和过程有的放矢地选择片段,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研讨打磨剧本大纲,统筹各项学习任务分配。片段型表演减轻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的负累,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保障了参与范围的延扩。
其二,教师要勇于变革角色扮演的方式。角色扮演可分为正演、反演和创造性表演等多种方式,正演是根据课文中既有情节开展表演,台词的编写、情节间逻辑转化的思量均要准确贴切,妥当规范,不能与原文有所出入。反演则是以课本(剧本)思想相反的方向展开表演,以“换铅笔盒忘记下车”这一片段为例,原本这一章节讲的是香雪跃上火车,用一筐鸡蛋和女学生交换自己倾慕已久的铅笔盒,女学生本打算将铅笔盒白白赠与香雪,可香雪仍然悄悄地将她珍贵的鸡蛋放置在座位下方。教师若想让学生深刻领悟香雪人格的可贵之处,可与学生在打磨剧本时将此情景改成女学生与香雪推来搡去后,香雪因惧怕父母的责难而顺遂女学生的心意,心安理得地拿下铅笔盒扬长而去。学生在改编后的剧本和原剧本的比对研读及表演中会对香雪朴实、真挚、热爱知识、不占人便宜的人物性格特点体悟得愈加深刻,这也为后续铅笔盒象征义的讲授做好铺垫。创造性表演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根据旁白或是文章中的蛛丝马迹添加原文未明示的内容,变换形式,进而开展灵活有趣的表演活动。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选择一个文章中提及的人或物,使其为主语,以它独有的口吻为香雪的事迹和精神写下一段赞叹的文字,文字开头要以“哦,香雪!哦,香雪!”为总起,并请每组派出两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表演。这一活动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思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紧密相关,紧贴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规定和要求。
教育戏剧专家尼德兰斯认为,表演具有转化的潜能,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也许会在现实社会及文化上转化为人性的核心、同情的本质、道德的起点。角色扮演不单是对文章中的角色进行创作性演绎,它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培植的重要途径。
二、论坛剧场
论坛剧场最先源于巴西戏剧大师奥古斯都·博奥所创设的“被压迫者戏剧”方法中的一种。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实现观众身份从被动的接受者到主动参演者的转变;在真实的演出过程中,观众想法若与剧本、剧情或演员的表演相左,便可以随时打断表演,进行探讨交流,并以自己的理解参与演出,化解戏剧危机。这一习惯形式内蕴无穷,学理依据昭然若揭,可谓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戏剧领域的变体。无论是实用主义教育学之父杜威,还是我国教育理论奠基人之一陶行知,他们都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应通过其亲身的体验、探索、实践而实现。《课程标准》提出,要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论坛剧场策略不拘泥于教师的讲授,不捍卫表演者的绝对权威,它阻隔了课堂之上师生对预设性剧本的亦步亦趋,悄然建成开放包容的研讨平台,承托多元思想,鞭策学生立足文本,开阔思维,畅所欲言。
下面,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中的《荷花淀》一文为例,具体阐述此习惯形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其一是即时探讨,主要针对主题内涵和具体情节开展探论,这一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巧妙发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有条理有秩序地延展思维,最终目标指向文本的正确解读。《荷花淀》可分为五个片段:夫妻话别、商议探夫、探夫未遇、归途遇敌、助力杀敌。在“夫妻话别”的片段中表演到水生嫂的手被苇眉子划破后,她“把一个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教师可以针对这个细节发问:“水生嫂为什么会有这种动作?”教师的问题抛向表演者和观看者,同时教师应给足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思考讨论的时限,耐心倾听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最后总结道:“水生嫂是用此动作来平复自己的心情,当她得知丈夫参军后考虑到家中的重担和对丈夫安危的不确定性以及他们之间感情的维系和发展等问题,生活的突变让她一时难以承受。‘吮’这个字从侧面凸显出水生嫂在努力平复心绪,她没有歇斯底里地抗拒也没有喋喋不休地抱怨,而是迅速地自我消解,深明大义,坚忍宽和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除了对文本细节的探问,明确文章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荷花淀》被收录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导语是:“了解伟大革命历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窥一斑而见全豹,此单元紧扣“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这一学习任务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探讨文章的主题,并设置议题:“作为青年一代,如何在新时代中承袭先辈优秀的革命传统,实现青春的价值?”学生在品读作品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不仅敦促他们审视自我,同时也能促使其窥探我国革命历程的辛艰,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其二,论坛剧场和普通的讨论式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包容了戏剧表演的艺术形式。在此习式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角色互换,这种互换既可以是表演者之间的互换,也可以是表演者与观众的互换。教育戏剧学者伯顿曾说: 学习者需要扮演不同角色,他们在扮演角色的同时,亦会带着自己的真实身份在戏剧情境中呈现。教师允许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主动进行角色互换,这会推动学生主动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的表演和对人物的理解是否失之偏颇,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中各类人物言语行为的理解,培育其同理心,建构宽广包容的价值观。譬如让先前扮演水生嫂的女同学和扮演水生的男同学进行角色互换,打破性别的偏见和界限,让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人物。此外,台下的“观众”也可以随时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抑或是向表演者提出建议,教师应鼓励这种动态的互动在课堂中的展现,既能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文本认识的差异,以便更好地开展个别化指导。
论坛剧场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打破了读者(学生)与作者、文本、编者及现场引导者(老师)对话的时空局限,能够营造建设性对话的情境,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提升。这一习式得以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真实课堂上生根落地,学生畅所欲言,在课堂上不断地思索和表述。对于学生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的培育均有所裨益。
三、排演室
排演室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开发研制——在大量戏剧实践的基础上,剧团人员发现演员在剧院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后又有学者首创“排练室方法”一词,专门用以将排练室的方法迁移至课堂教学中。这一习式偏重提高学生在排练或正式表演中语言感悟、人物解读、情感辨别的能力。它以具身理论为基本依循,排演的过程便是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精神的集中,还需要身体各部分器官如眼、口、鼻、四肢等在学生认知发展中发挥配合作用。排演室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既定的模式,一般根据例文题材和情感取向的差异而设计不同情境的教学活动。
下面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的《边城》(节选)一文为例,论述本习式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上课伊始,教师可设置“体悟作品中所表现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这一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像侦探一样细究作者这般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原因,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下语言文字的特有魅力。这也必然推动学生欣赏不同媒介下《边城》的艺术呈现,并将多种阅读方式如浏览、精读等运用于原文之中。这一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教师的课前布置——课前学生借助教师的提示,在品读权威性的文学评论的基础上观赏电影版、话剧版、漫画版的《边城》,感受不同媒介下语言形式的魅力。其次,教师应为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这是因为教师若想赋予文本生命活力,促成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交流,就必须找寻久远年代的故事情节与学生当下生活的连接点,无论地域、时间还是文化维度,边城距离学生自身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了解了沈从文《边城》的创作背景,便于他们深度挖掘和感悟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和细节。再次,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探索语言的精妙,以这篇课文为例,要求师生共同进行文本细读,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在文字运用上的巧思,感叹作者笔下那种健康、纯净的美好。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或诠释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和场景,通过小组讨论来决断是否保留原有片段,如果对原有片段存疑,则可以以多种形式商讨,力求达到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水平。学生经过多渠道研读文本、加工背景材料、与教师商讨细读等步骤的淬炼和沉淀,最终自觉以小组为单位,将达成共识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的片段极致彰显,经由改编和创造后分工排练,然后搬上舞台进行汇报演出。
排演室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和终点,教师以排练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相通相交,以便反复多次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这一习式将课堂学习与课外习得耦合交织,促进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同时也有益于巩固学生自身生活与学习内容的连接。
教育戏剧折射出哲学、美学、心理学的思想光芒,以具身认知、多元智能、全人发展等理论为学理依据。学生在各式活动情境中能动地对核心知识和重大议题进行研讨;教师重新建构对课程实施的理解,改良讲评式教学方式亦被提上日程安排。这一“过程戏剧”已然逾越教学工具的单一职能,助推学科核心素养培植的落地生根。它与生俱来的教育特性吸引各国教育界的目光,有识之士将其引进、推广、创新,以期为本国教育改革點拨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角色扮演、论坛剧场等习式的开展过程中,深切感受和体验文化的魅力;学习与探究不同媒介下语言文字的艺术形式;细致审视、有理有据地评价活动材料和主题的内蕴与价值。可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呈现的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与教育戏剧的实践特性相互映照。教育戏剧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尊重学生的心性,调动学生的身体,切实遵照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用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协助学生完善精神之成长,心灵之充盈。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