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内容分析及基本走势①
——以广东省2023年命题为例

2023-10-31◎宁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考试题试卷命题

◎宁 双

德育既关乎知识又不唯知识,品德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层级,因此,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本应超越知识本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命题探索势在必行。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中考命题改革与学校课程改革可双向促进。目前,学界关于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的研究多基于典型例题分析,本文尝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广东省2023年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其试题研究及命题思路提供新的视角。

一、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试卷研究

(一)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2023年广东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包含两种题型,其中,选择题20道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为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总计7小问,试卷总分值为100分。选择题每题3分,3道非选择题分值分别为10分,14分,16分。题干表述方式灵活多样,有文本类、图示类、表格类、材料类等。图表共计6幅,涵括漫画、推理、折线图、宣传画等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的信息识别和图表理解能力。试卷多次运用材料,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雷锋故事、志愿故事、博物馆信息等,考查学生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初步判断试卷的题量、可读性、吸引力等,均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

将2023年广东省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文本导入Nvivo20软件利用其可视化功能:选择条件上,分组选择“完全匹配”,具有最小长度设定为“2”,生成如图1所示的词云。可看出试卷出现的关键词频率,结合词频统计功能发现“中国”(我国、国家)(共41)、“发展”(17)、“2023”(15)、“社会”(14)等出现频次大于10次,其次是“青少年”(10)“全国”(10)“雷锋”(10)“博物馆”(10)“学习”(9)“人民”(8)“建设”(8)“文化”(7)“经济”(8)“同学”(7)“劳动”(7)“人口”(7)“材料”(7)“群众”(7)“服务”(7)。除以上“高频词”,词云图中较小的浅色字体关键词也能体现试卷的整体考查范围。

图1 试题文本词云图

进一步分析,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试卷所关注的重点,即着眼“国家”“社会”“青少年”的“发展”。“2023”多次出现表明多道题目是结合本年度热点问题而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劳动教育也是当前学界的热门话题,道德与法治试卷对劳动教育的重点考查表明德育和劳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博物馆”多次出现反映了场馆育人在德育上的潜在价值。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是则德育常用常新的话题。综合分析可知,道德与法治试卷注重呈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成果,国家认同教育色彩浓厚,旨在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素养导向,新增学业质量描述为不同学段学生刻画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从而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两位编码员对试题文本进行背对背独立编码,对于有歧义的编码结果通过讨论协商最终达成一致,以此保证内容分析的信效度。逐题分析题干及选项,将各题归类到对应的核心素养及具体表现子维度之下并进行量化统计。编码过程通过仔细研读并理解题目,对照“表现描述的提炼”一栏的关键词句分析试题文本内容。以第4题①第4题原题如下:为了帮助因先天性疾病而无法行走的小亮同学,全班同学组成互助小分队,男生负责背他上下楼,女生负责背书包。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亮与同学们一起度过了快乐的同学时光。这让我们体会到( )A.诚实守信让我们崇德向善 B.集体建设要避免内部竞争 C.美好集体是民主和公正的 D.美好集体充满关怀与友爱为例,可提取关键词“团结友爱”,其作为“个人品德”的表征归为“道德修养”之“个人品德”维度。同时,提取关键词“助人为乐”,其作为“社会公德”的表征可归为“道德修养”之“社会公德”维度。提取的关键词“相互支持帮助”则是“友爱互助”的表征,可归为“健全人格”之“友爱互助”维度。将三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子维度对应的“试题题号”分别填入“4”。据此归类方法,将全部题目归类后制成表1。综合归类结果可知(见表1):

表1 试卷题目的核心素养归类统计

其一,试题总体分布合理。依据编码结果展开量化统计分析,涉及的核心素养统计数量如下,政治认同(9)、道德修养(9)、法治观念(7)、健全人格(6)、责任意识(10)。其在试题中分布较为均匀,不存在比例失调的情况。

其二,考查重点较为突出。在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上,政治认同维度之“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出现次数分别为4,2,3;道德修养维度之“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功德”“职业道德”出现次数分别为4,1,3,1;法治观念维度之“宪法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出现次数分别为1,1,2,2,1;健全人格维度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出现次数分别为1,1,3,1;责任意识维度之“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出现次数分别为5,3,2。其中,“政治方向”“家国情怀”“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积极向上”“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考查频次较高(超过3次),是试卷的考查重点。由此,可推知试卷立意在于选拔培养具有国家认同、公德私德均良好、能够担当、积极进取的未来主人翁。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题目单题都不只体现一个核心素养,如上述第4题可体现两个素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三个具体表现子维度(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友爱互助),反映了命题的统筹规划和综合考量。这启示未来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应以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增强素养的质量与含量,命题思路切实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二、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题的基本走势

2023广东省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在素养覆盖范围、重点考察目标设置与多维素养综合命题,以及紧跟时政热点等方面都较为出色,同时,其素养导向的试题命制思路仍有展望空间。道德与法治试题应由知识本位上升为素养本位、育人本位,充分凸显评价育人功能,进一步挖掘“试题育人”价值:试题命制应先统筹规划试卷对素养要素的整体辐射和具体分布,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标的融入育人元素,使每道题在考查知识点的同时能够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力求使学生在研读试题题干及思索试题答案过程中,受到试题本身所蕴含的道德陶冶作用,达致立德树人、启智增慧、培根铸魂、提素蕴养,这是通过试题进行育人的关键路径。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获得感,从而深化中考试题的价值意蕴。评价育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教-学-评”一致性的构建,即确立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选择、实施符合素养育人目标的教学活动,确定、开展测量素养育人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价。[1]其中,测量素养育人目标是否实现,是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的根本追求,也是评价育人的关键环节。

(一)深化试题内容价值,丰富题目育人元素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命题立意上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政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发展,体现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纸笔测试要注重增加综合、开放、应用、探究等类型试题的比例[2],避免偏、难、怪题造成试题难度过大。那么,中考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和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之外,是否能够深化试题本身的内容价值,让一张试卷起到一堂好课的作用,从而达成育人目的、促进学生发展?

中考作为人生中第一次大考,会让学生持久难忘。一张内容价值丰富的试卷可能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起到启迪作用。因此,命题应注意丰富题目的育人元素,让试卷本身更具德育价值。以选择题为例,在试题文本内容上“增值”,既可在题干中增加育人元素,也可在各个选项中凸显试题育人价值,将政治认同、人生哲理、处事原则、情感陶冶等元素融入试题,潜移默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此,需注意避免一个误区——复合型选择题的一些选项在表述上是积极正向的,但因其不符合题意而不选,学生如果选择了该选项却没有在理解基础上获得纠正,则会误认为该选项本身的表述不正确,反而得到试题育人的反效果。因此,在命制复合型选择题时应更加慎重,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二)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创设真实任务情境

课标指出在试题情境创设上,应考虑情境的真实适切且具有一定复杂性,选材源于真实社会生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试题呈现形式上可更加灵活、贴近当代学生生活实际。例如,题干可用微信聊天截图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网络交流场景。让学生通过阅读微信聊天记录,识别真实网络情境如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网络谣言等,增强信息化时代的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其建立与强化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继之,可探索基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或具有地方特色的任务型试题。

任务型试题是基于真实情境创设,通过阅读试题要求完成题目布置的任务。其难度、深度通常逐层递进,多在英语学科阅读题型中出现,是具有一定难度、区分度、趣味性、情境性的创新型试题,能够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多个省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正在探索基于地方特色的任务型试题。例如,2021年山西省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第16题就是结合本土历史、地理和文化特色命制的任务型试题[3],该题立足学生生活与地域资源设置3个难度递增的子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自身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增强学生对党、对国家的热爱,激发乡土情怀。广东可立足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也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命制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丰富文化底蕴的试题。应借鉴已有经验,将地方特色与情境任务型试题等新题型结合,可挖掘立足本省的湾区红色育人资源,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4]也可挖掘在地英雄故事、本土文艺资源培育学生家国情怀。[5]

(三)拓展跨学科思维,统合开发命题要素

在跨学科试题命制上,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国情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一份中考试卷要如何才能将这些领域的内容都有所体现?跨学科命题思维便非常有必要。试题命制可充分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将其相通之处融汇统合开发道德与法治试题。

在文科内部需突破学科边界,挖掘历史、地理、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德育资源,以中华传统文化或国际文化为视野,命制文化层级的道德与法治试题。从五育融合的角度,还可将除德育外的四育有机融入试题以达成综合育人目标。在文理跨学科命题上,可以探索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融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学生需要深度理解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技术作恶会带来的惨痛后果,从小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坚定运用技术改善人类生活以及和平发展的价值观。此中有丰富的、待挖掘的命题元素,既能体现命题的时代感又能起到“试题育人”的功效。例如,针对目前热议的chatGPT可在试题中引导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辅助人类工作一定要坚持自主性,在善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不产生过度依赖,并对人工智能产生的答案始终存疑,养成并保持批判性思维,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助力其生活能力的习得与提升。

(四)关注生活与思考,强化开放性命题质量

在道德与法治常态教学中,一直存在忽视儿童心理特点、实际需要和轻视儿童经验的价值的问题,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和评价都应以儿童为中心。[6]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评价都不能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与现有水平,其课程实施倡导议题式教学,以真实情境下的道德两难类问题为议题组织学生展开议论,注重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表达主观思想的能力。根据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学生的道德水平可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7],不同学生受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处于不同的水平和阶段。通过道德两难问题可以了解学生现在处于的水平,且不应以正确和错误去判断,而应通过提供更高水平层级的范例作为支架,引导学生构建最近发展区,从而攀升至更高道德水平阶段。

因此,从“教-学-评一致性”出发,道德与法治非选择题可命制道德两难的开放式命题,弱化答案的标准性和唯一性,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进而逐步引导其了解其他不同水平的看法,由此,学生有可能认识到自己想法的不足之处,从而向往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在评分方式上须转变以采分点给分的传统阅卷方式,评分标准对于创新性的回答难以全部覆盖,完全按点给分存在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在风险。[8]对此,可吸收开放式命题、语文作文等题型的阅卷经验整体赋分,对于合理回答采取开放包容的评分态度。由于此类试题无法精准押题,也不能刷题,需要学生透过理解作答,从而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群体真实的道德认知水平。同时倒逼德育课堂放弃传统单纯道德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而致力于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构建最近发展区提升道德判断力,[9]教会学生思考该类问题,引领促进思政课教学更具思辨性、互动性和开放性。

(五)注重教学革新互动,持续推进命题改革

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作为学业水平测试,与日常的教与学密不可分,试题改革的同时也在反向促进教学革新。试题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使学业评价更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破解单纯以知识为本位、以分数判定学生德育水平的误区。开放式命题可培养学生批判和思辨能力,情境式命题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创新型命题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跨学科命题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迁移能力。因此,试题改革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更加开放灵活创新的试题才能引导培养和选拔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人才。

试题改革的目的之二是倒逼课堂教学模式更迭,以核心素养为媒介可以促进考试评价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从“照本宣科者”积极转型为“活动组织者兼榜样示范者”[10],尤其是中小学思政课堂应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议题式教学、教育戏剧、研学旅行等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需要学生主动深度参与,有助其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教师应积极尝试新型课堂模式或自主创生课堂,逐步变革知识讲解为主的德育课堂模式,转为素养本位的教学活动育人模式,以符合中考试题改革的导向作用。教学革新与命题改革始终是双向促进、不可分割的,注意二者的联动可整体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走势。

猜你喜欢

考试题试卷命题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