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的初心:为题赋能 以考立生

2023-10-31刘建德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法治

◎刘建德

研究和解读中考,首先要理解命题人员的初心。就道德与法治而言,即为什么要这样考?一言以蔽之:立生,即帮助学生立身。在古代,立身体现为忠孝两全的人生境界。而今,学生立身于世,才能成为对家国和社会有用的人。而这,正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根本宗旨。从根本上讲,就是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守“则”方可担“责”。就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言,立身才能立言,立身方可立业。于是,赋能试题,帮助学生立身,便成为命制试题最基本的价值考量和意义追求。

如此定位“初心”,既是由国家意志主导的,也是由本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决定的,同时也是命题人与时俱进提升试题质量的深度探索。因此,本课程的特殊属性和特定功能决定了中考的主要意义在于“育人”,即以考育人,具体包括“导教”和“促学”。在构建试题意义的过程中,该如何统筹兼顾凸显育人?在此,以常德市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为例,略述浅见。

一、立意上:检测知识运用,体现核心素养追求

道德与法治命题立意的确定至少依据三个维度:一是基于课程性质;二是呼应时代需求;三是指向学生发展。[1]因此,道德与法治中考就应当是检测知识的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特定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即核心素养,而不是考查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直接回答无需情境承载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中考是“指挥棒”,既然是考“运用”而非“再现”,那么,平时老师们应该教到哪里、学生应该学到哪里也就一目了然。

如第23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故事:印月湖是我市有名的湿地公园,也是罗健的家乡。五年前,在深圳发展良好的罗健,感念故土的养育,心系乡亲的贫困,毅然回村创业……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璨若明珠的湖心岛,以及湖边连绵的山丘,罗健秉持“尊重自然、绿色发展、健康人类”的初衷和执念,开启了他振兴乡村的计划……

(1)请你依据上述故事情境,运用所学,续写一个合理合法的结尾。(不能出现真实人名、地名,150字以内)(2)若把故事拍摄成短视频,请为其确定一个主题。

此题第(1)问“故事续写”在本质上考查的是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要求学生换位思考,以故事主人公的角度提出合理有效利用家乡现有条件和资源(烟波浩渺的湖水、璨若明珠的湖心岛,以及湖边连绵的山丘等),振兴乡村的具体思路和措施。显然,这就是检测知识运用中所体现出来的核心素养。第(2)问要求为故事视频确定一个主题,既回归所学又具有生活味和时代感。虽然不难,但需要学生抓住故事的主旨和情境材料的关键信息。而这种素养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之后所必需的。

二、内容上:依托知识核心,彰显知识建构主干

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外部促进、内部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种“转化”和“建构”的实现,是蕴含着程度和主次的。知识的有效学习,必须依靠基础、核心和主干的支撑。因此,中考命题必然要以学科内容的基础或核心或主干为载体。或者说,试题命制依托的是学科大概念、学科重点及体现结构化的关联内容。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考命题要“避免从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选择测试内容”[2]。如此,试题才能指引学生不被碎片化的、零乱无序的知识所困扰,成为负担,且不便于调动。因此,我们要通过试题检测学生,同时告诉学生核心与主干知识的重要性。

如第24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和民族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材料一:校园文化墙:略。(“廉”“权”形声字图片及其本义和引申义介绍,呈现漫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1)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对上述文化墙内容的理解,谈谈你对“权力运行”的认识。

材料二:2023年3月5日,大型奇幻光影水秀《柳叶船说》在常德市柳叶湖首演。《柳叶船说》依托柳叶湖丰富多元的本土文化,在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刘海砍樵》的基础上,以刘禹锡的视角讲述了“刘海哥”与“小湖仙”穿越千年的爱情传说。同时,运用极具科技感的裸眼3D技术……构成了天水相接的水幕特效……

(2)上述情境展现出我们常德人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态度?

此题第(1)问,借助一个较为复杂、文化味浓、图文并茂的情境,考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权力”的行使和运行是法治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我们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力就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权力的阳光运行应该成为学生内心法治和美德的种子。以题引领,以考强化,有助于学生茁壮成长。第(2)问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学习主线是“传承和发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此,我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此题提供了一个本市人民文化生活中的真实范例。这样命制试题,一方面实现了课本核心内容的有效迁移,另一方面实现了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三、方式上:创设典型情境,展示未来生活图景

核心素养立意的试题,离不开情境的支撑,亦即专家所说的“无情境不成题”[3]。但是,从育人的角度讲,好的试题情境不能简单、浅表、常态化,而必须具有现代生活的典型性——面向未来、复杂、关注度高,且一般是结构不良的。因此,课程标准指出,命题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真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用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来让学生“跳一跳”,生成未来生活受用的素养,我们的试题和中考才能凸显教育的价值。

如第26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在生活中,作为公民,我们依法享有和行使权利。同时,我们又应该依法履行法定义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材料一: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3月2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会议指出,2022年,国家网信办组织开展13项“清朗”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见下图),有力维护了网民合法权益。

(1)“清朗行动”整治和处置的问题,本质上都属于一些侵权现象。那么,在你学习《依法行使权利》之后,你想对一些网站或平台的主管,以及博主或网民说点什么呢?

材料二:为了让我市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市网信办4月6日发布广泛征集“自媒体”乱象有关问题线索的通告。内容包括“自媒体”发布传播谣言信息、有害信息和虚假消息……

(2)作为网民,在我市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中,你应该怎么做?

当今社会,似乎每个人都有一定时间生活在网络世界,但这个世界并非天朗气清。对此,每个人都是有感受的,甚至有时深恶痛绝。因此,国家重拳出击,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各级政府无缝配合,强力执行。显然,这是大快人心之举。命题时,以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和践行,不仅检测了核心素养,同时特别具有教育意义。学生未来走上社会之后,网络生活的时间会更长,迫切需要养成一种法治的网络生活方式。第(1)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未来的自己说点什么——谈认识,第(2)问则是让学生明确表态怎么做——展示自己未来生活中的信息素养、法治素养以及道德修养。

四、任务上:注重题型多样,呈现学业成就层级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功能。要实现“以考育人”,就应设置多样的题型载荷不同的任务,才能让试题回归生活从而体现情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在试卷上完成任务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生活实践中探索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同时反映出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我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主要设计了单项选择、判定评价、材料分析、时事评论、故事续写、实例论证、制定方案等题型。

如第27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我国人民正致力于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论有理】略。(内容包括:北京冬奥会“中外互融,同舟共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第六年写入第77届联大外空安全领域决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等。)

(1)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内容进行评论。

【例说有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2)试举两个具体的实例或者建设成就予以证明。(不能列举本试题卷中已经出现的实例)

【建言有因】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寄语:“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3)请你围绕“奋斗姿态”给自己和同龄人提点建议——任选以下一条建议,然后完成“建议”内容。

此题三问明显涉及三种题型:评论、例证和制定方案,其解答所需要的能力正是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初中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或应达到的学业要求。第(1)问要求学生写评论,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发表看法,从小培养这种基于理性分析的评论素养——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就显得十分重要。第(2)问要求学生例证“党领导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难度不大,但考查的是学生内化于心的素养——真正的政治认同。因为这种“认同”,必然表现为能够举例说明或证明。同时,考查学生的时政素养——平时对于国家发展成就的重视和关注。第(3)问要求学生提建议,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为青少年,生命姿态千般,但“奋斗”应是共同的样子。中学生如何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我们命题时,给出两种“思路”让学生选择和补充完善。这样既具有开放性又降低了难度,还活泼了形式,也能够区分学生的学业水平,应该是受学生喜爱的。

五、功能上:关注学生生活,引领学生生命成长

中考,是初中学段教育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命题时,特别重视试题的教育性,即借助试题再次引领和强化学生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生成与提升。可以说,道德与法治试题的研制和打磨,已成为一种别具匠心的教育策划。考试,对于学生而言,将是一次直抵灵魂、呵护生命、规划未来的研学之旅和人生体验。在学生离校之际,我们希望用试题和考试为学生的成长再次点燃一盏灯。

如第7题:2023年5月6日,我市某校两女生上学时,在校门口看到骑着单车的刘女士摔倒后,冒雨把她扶起来,并询问有没有受伤。刘女士很感动,致电学校表达谢意。对于这两个女生的行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传承美德,助人为乐 ②多重角色,多重责任 ③事不关己,少管为宜 ④尽己所能,奉献社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青少年正在成长,其社会化还未完成。我们的试题应该尽量采用正向、积极、能量满满的人和事,对其施加影响。题中的情境是最近发生在我市城区某校门口的真实故事,两个女生的行为看似举手之劳,但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和助人热情是中学生及整个社会所必需的。也许日常生活中会有一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但我们希望这种冷漠越来越少,试图再次以美德滋润尚未定格与成熟的生命成长,给他们向善的力量。

又如第2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今年的“五一”假期,很多中学生都体验到了特别的幸福。以下一组图片(略),反映的是前进中学七年级学生今年“五一”假期生活的美好瞬间。

请你运用《在品味情感中成长》的知识,对上述中学生的假期行为进行简要判定和评价。

要求:“判定”具体,“评价”简明。

(1)判定:___________。(2)评价:____________。

此题情境看似虚构,却是真实的生活素材。几年疫情过后,“五一”小长假弥足珍贵。中学生该如何度过?答案肯定形形色色,百花齐放。但也有部分初中生赋予休闲、轻松的假期生活更加实在和闪亮的意义。于是,我们采用判定评价这一题型命制此题,一方面表达肯定和嘉许;另一方面想借此感染和影响其他一些课余生活中尚存迷茫、不知所措而虚掷光阴的同龄人。

总之,站在塑造和影响的教育层面上赋予试题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意义,才能让初中学生在最后一次考试中能够获得分数之外的体验——向善向上向美的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法治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