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的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与教学例探①
——从重庆市“彩礼”题争议说开去

2023-10-31徐芝路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彩礼本题命题

◎徐芝路 刘 敏

近来,2023年重庆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中,一道以彩礼为话题的所谓“超纲”题刷爆网络,引发诸多争议。本文试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视角,回归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这一命题的唯一依据,从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任务指向、评分标准和导向教学等方面作分析,并希望为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原题摘要】

12.彩礼是婚姻的“绊脚石”还是“试金石”?传统习俗该如何与现代生活接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彩礼是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一方按照当地习俗给付另一方的礼金及贵重物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数额也水涨船高,引发社会热议。

有些人认为彩礼是一种过时的习俗,应该被取消。现在是新时代,男女双方共同组建家庭,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男方不应给付女方彩礼。彩礼是将女性商品化……

有些人认为彩礼是一种婚嫁风俗,不应该被取消。彩礼自古以来就代表美好的愿望、美好的祝福,是吉祥喜庆的象征。男方支付彩礼的多少能表示对女方的重视程度……彩礼多少是基于双方情况,由双方协商决定,不应该被取消等。

相关链接

一、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扎实开展高价彩礼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1)上述两种观点均有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请你选择一种观点,运用崇尚法治精神相关知识,分析其合理性。(2)请以你选择的观点为出发点,结合材料,运用建设法治中国相关知识,就如何解决彩礼问题提出建议。

【试题分析】

我们认为,本题在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任务指向和评分方式上有突破,是素养导向下一次有意义和积极的命题尝试。

一、素养立意有深度:关注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立意”一词通常用在文学和美术领域,指形成审美认识,确立艺术构思。立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目标的达成度,将立意引申到考试中,就是指试题考查的意图,反映了考查目的。[1]“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就是强调立意的重要性。随着时代发展和教学评价改革的推进,试题立意逐渐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发展到素养立意。素养立意是指试题测试的要求更加注重高层次的核心素养,主要考查学生应对较为复杂的、不确定的真实生活问题时所需要的综合性品质,即更关注在真实复杂的任务情境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品质、经验和态度等。本题以社会生活中备受争议的彩礼现象为命题情境,主要考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和厉行法治等必备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彩礼现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法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但是,如果仅将本题的立意落到法治观念上,就并未了解命题者的匠心独运,深远立意。彩礼这一传统习俗流传千年有其合理之处,但在现代生活中,水涨船高的高价彩礼问题影响了青年人的婚恋,造成了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为了推动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接轨,治理天价彩礼问题,无论是在民法典的立法中,还是在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文件中都对此进行了规范和引导,回应了社会关切,保障了公民应有的权利,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生在读题、解题过程中将潜移默化地感悟与坚持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价值取向,增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同时结合材料就如何解决彩礼问题提出建议这一答题过程,有助于引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增强责任意识。最后,试题还隐含着践行相互尊重、男女平等、遵纪守法的道德修养。

综上,本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的发展,立意深远,体现了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此,用多维细目表还原命题立意(见表1)。

表1 试题命题立意细目表

二、情境创设有效度:考查真实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情境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孵化器”,核心素养实际是一种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中去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和品格。[2]因此,命题必须依托源于真实生活的典型情境,渗透知识内容和考查任务,通过对情境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从而达到理论学习与生活经验的有效结合。本题考虑了情境的真实性、适切性、复杂性等因素,综合考查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真实而有效度。

首先,情境具有真实性。试题聚焦社会生活中的婚嫁彩礼这一中华传统习俗,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涵养品格。其次,情境具有适切性。彩礼这一现象广泛存在我国各个地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生,大多都有所了解。即使对于少部分不熟悉或不了解彩礼的学生,试题一开始就对什么是彩礼进行了解释和说明。然后,呈现人们对待彩礼两种不同的观点,并在“相关链接”中分别从立法和执法角度,呈现对农村天价彩礼治理的规定。可谓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学生是可以通过阅读试题正确理解题意的。情境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理解能力,并不是所谓的“超纲题”,不会出现部分网友担忧的十四五岁的考生不懂、讨论彩礼问题为时过早的问题。

最后,情境具有复杂性。传统的应试情境有时并未成为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情境简单,有时只是充当一个引子,抛开情境仍然可以做题,这导致试题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事实证明,只有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对情境探究思考,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彩礼问题作为一种婚嫁风俗流传至今,高价彩礼问题慢慢演变成当今一种社会问题,其背后形成的原因复杂。对于这一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争议较大,对于如何解决彩礼过高的问题,这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题关注这一社会问题,抓住学生应试时的注意力,激发探究求知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全面看待这一热点问题。

三、设问开放多维度:多层次考查理解与迁移能力

设问又称任务指向,是以情境为命题背景挖掘的问题,关系命题立意实现的程度。本题依托真实而复杂的任务情境,坚持问题阶梯度、问题开放度和思维多角度原则,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命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和素养,体现了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任务指向的要求。

首先,问题阶梯度。设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起点适当、坡度合理有梯度、有层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学生通过对第①问的分析思考,有助于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树立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理性全面地看待社会问题。第②问的答题必须建立在第①问基础上,两个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思维逻辑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材料,对知识进行解读和运用,从对彩礼的认知、态度到为解决彩礼问题提建议的行为,使法治观念入心入脑,最终实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的归属。

其次,问题开放度。设问的开放性让考生“见仁见智”而非“千人一面”,有助于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能考查其视野的广度及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两小问都是任选一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意在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辩证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会理性平和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后,思维多角度。本题融合了社会热点、民法典、国家重要文件,通过对知识的重现、理解与运用,全面考查学生对教材核心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第(1)问重点考察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法治精神,第(2)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多角度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各个要素,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法治和德治相统一等。学生需要调动问题理解能力、整合迁移能力和灵活应对能力等多方面思维,才能完成答题。

四、答案多元而有信度:鼓励自主探究和多元创新

答案又称评分标准,是评卷的统一量尺和基本遵循,关系到试题立意的落实和评分的公平公正,答案标准要清晰,便于阅卷操作。新课标指出:“评分标准在基本立场、观点上要坚持统一尺度,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素材,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3]在答案中加大开放探究,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和单一、固定的答案,鼓励多元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本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1)观点一彩礼应该被取消的合理性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新时代的男女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但彩礼却是由男方一方支付,对于男方而言与平等的原则相违背有失公平;给付女方彩礼,将女性商品化,借婚姻索取财物,不利于维护女性的尊严,会导致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对于女性而言也不公平。因为彩礼问题给男方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导致男女双方感情破裂,不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观点二彩礼不应该被取消的合理性在于: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自由,在男女双方协商一致情况下男方自愿支付彩礼是公民个人的自由;依据家庭情况付合理范围内的彩礼,并不违背法律的要求,也符合传统礼仪中的对女方的尊重,合乎情理,符合公平的原则,他人不能强制取消。

(2)彩礼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对于彩礼带来的借婚姻索要财物、买卖婚姻等违法行为应该严惩,从而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对于彩礼带来的陋习,比如彩礼越高表示对女方越重视等情况,要从道德上加以引导教化,引导构建平等的男女关系,营造良好新风。具体来说,立法机关应该进一步完善关于彩礼的界定与纠纷处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公平公正地审理彩礼纠纷案以法律引导公序良俗;政府结合实际情况,依法行政,扎实推进治理天价彩礼的陋习,加强法律和文明的宣传,促进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公民应该树立平等、公平的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平等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彩礼,严守法律要求,维护婚姻自由。

本题两问都设置了多元答案,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当然,答案多元开放并不代表没有答案,没有标准,仔细分析每一小问的答案都紧扣问题,表述严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有度,能够保障阅卷的公平公正,也有助于广大师生准确理解试题,为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评价提供“指南”。

【教学导向】

本题是素养导向下的中考命题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对当下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中考的“指挥棒”正向效应应得到充分发挥。

一、把握素养的整体性,探索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育的五大素养具有整体性,综合表现为发现、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能力、必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方向。教学不能也无法割裂地培养某一个素养,这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素养的整体性,探索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以“遵守社会规则”(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每个人认识、遵守、维护道德和法律两种主要的社会规则,属规则教育。研读课标从素养的整体性出发,本单元涉及如下目标: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自我改进的健全人格和法治意识,守规矩、重程序,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意识。由此,可提炼大概念“遵守社会规则”,着重法治观念、道德修养的素养培育,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

①法治观念: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主动预防犯罪。

②道德修养:践行明礼、遵规、自律的道德要求,养成诚实守信的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践行文明礼貌、相互尊重、遵纪守法的道德要求。

③政治认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和法治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

④健全人格:能够理性表达意见,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目标,真诚、友善。

⑤责任意识:具有法治意识,守规矩、重程序,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根据规则参与校园生活。

大单元教学强调符合学情的新知识系统的建构,在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板块间的知识进行主动积极地梳理和探究,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最后能够运用这些问题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精选典型素材案例,深化问题导向的真实情境探究学习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鼓励学生探究,提高价值辨析能力。[4]实践表明,只有精选典型素材案例,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设置驱动型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情感共鸣,促进知行合一。

例如,在教学“增强民主意识”(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时,教师首先以校服为话题设计了“吐槽大会”,以“我的校服我做主——关于校服的民主交流会”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请小组选择喜欢的校服套装;并以驱动型问题:1.在选择校服时,你们考虑了哪些因素。2.你们小组校服套装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3.选择过程中出现分歧是怎样解决的?4.少数人不喜欢,多数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协商和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在情境探究中体会民主的价值。以此增强其民主意识,深化其对民主应成为公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理解与认同。最后,出示小组校服套装方案的校服价格和学校穿着校服要求,激发学生对小组方案合理性的反思。由此,学生切身体会到,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考虑客观条件,逐步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三、设计多元开放任务,促进思维能力提升的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路线图”,好的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问题的思维含量,避免肤浅的、琐碎的问题,多设计开放探究的问题,多提一下“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理性表达观点,彰显多样化思维,不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例如,在教学“享受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教师展示一张照片并配文:某名校的“常态”场景,即学生连等待上课间操的两三分钟都在专注地看书背诵……近日,这张照片在朋友圈被集体围观。尽管该校考试成绩傲视全国,但这种学习状态还是引发了激烈争议。由此,提出开放性问题:假如你也在这个朋友圈,你的看法是什么呢?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多元思考。有学生支持这一做法,理由是他们具有勤奋刻苦的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学生反对,理由是违背成长规律,影响身心健康,应试教育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还有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认为其有利有弊。事关自身生活的热点话题和开放性的设问,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多维思考。通过客观、辩证的问题分析和争辩过程,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中考,关系千家万户,是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历来受到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对于提高命题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中考“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为学生成长赋能有着积极作用。期望社会在关注和关心中考命题时,能够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点盲目苛责。只有给命题者“松绑”和更宽容的舆论环境,命题者才能守正创新,探索出更多素养导向的好的试题。从评价角度,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彩礼本题命题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该不该倡导“万元彩礼”?
我,结婚不要彩礼
彩礼逐年涨,男娃不敢养——农村“天价彩礼”已成脱贫障碍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天价彩礼
摆放套娃
今天是几月几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