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学研联动、专创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3-10-30刘威李凤廷张艳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新经济新文科产教融合

刘威 李凤廷 张艳

摘 要:新经济呼唤新商科人才,新商科人才培养也必须与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紧密衔接。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围绕“产教融合、学研联动、专创协同”三个维度,提炼了面向新商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经验,重点总结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创新路径与成果应用,进而为服务新经济、培养新商科人才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新文科;新经济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43

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金融范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传统商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实践水平总是领先于商科教育水平,以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为代表的传统商科,如何应对商业新伦理、新技术、新需求、新实践的挑战,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新商科人才,是当前新商科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命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探索培养具有“持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技能、人际沟通”五大能力的“新商科”人才。依据学校商科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面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和粮食三大行业,以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三链协同”为总体目标,树立符合河南特色、区域实际的新商科专业办学理念和定位。

1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1 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是结合河南工业大学定位、学校和现有商科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大数据分析+物流管理”“智能+会计”“数据挖掘+电子商务”的特色化、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二是根据社会对网络营销推广、供应链建模和物流运营管理等紧缺岗位的状况,与世界工厂网、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顺丰快递等企业联合,共同制定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融入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

1.2 新商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新商科”的特点,组建一支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专业技术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师资队伍。首先,引进一批拥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高层次自有教师,共引进大数据分析方向教师2人、数据挖掘方向教师1人、联网+方向教师2人、系统控制方向教师2人。其次,升级改造传统教研室,组建课程团队。学院组建16个专业基础课课程团队,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教学,选拔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召集同一门课的教师相互协作,提高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寻求课程教学的新发展。再次,对现有师资开展培训,或组织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共派出4名青年博士教师到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工信厅、郑州市工商局等单位进行挂职,使师资队伍从单一专业型向跨学科复合型转变。另外,还从顺丰速运、北京络捷斯特、三全食品、郑州良运等头部企业聘用一批兼职产业教授,使得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多样化、高端化。

1.3 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构建

依据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基于OBE教育理念,探索出基于产教融合—学研联动—专创协同的“一核多能、层级递进、三驱动、五融通”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1)“一核多能”:立德树人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能”:数字分析素养、战略思维能力、批判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五大”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2)“层级递进”: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特色”理念,构建工商管理大类平台、专业平台(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平台(学术拔尖类、就业创业类)层级递进人才培养方案。

(3)“三驱动”:遵循“产业需求—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个性化发展”的新商科人才培养逻辑,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学研联动为内生推力,以专创协同为外部拉力,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学研联动、专创协同的三重驱动效果。

(4)“五融通”:实现新商科人才“学(理论学习)、练(模拟演练)、赛(学科竞赛)、训(管理实训)、创(创新创业实作)”五个维度相互融通,构建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层次融通体系。

本成果经过精心建设,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果丰硕、高素质师资队伍、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竞争优势显著,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管理人才,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商科人才培养基地。

2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2.1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内教学+校外实践”联动式教学

以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三链协同”为目标,先后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4832)、顺丰速运(湖北顺和丰快运有限公司)、郑州良运粮食口岸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产教融合协议,聚力打造了河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国物流学会优秀产学研基地、CSCMP供应链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

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获批了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河南工业大学—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建(Lamasoft)长风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基地、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实践基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产学研合作基地,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验室建设、培训认证、师资能力、对外推广等方面共同投入资源,探索建立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践教育资源、建设实践教育师资、规范实践教育管理、丰富实践教育形式、共享实践教育模式为内容的“六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与顺丰速运(湖北顺和丰快运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发起成立“顺丰快运物流运营管理未来之星训练营”,旨在瞄准企业紧缺的物流运营管理高端人才。通过严格的校内选拔和企业面试,25名入围学生修读了企业高管讲授的16门课程(共计21个学分),17名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入企业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习。

与郑州良运粮食口岸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产学研基地建设协议,建设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合作双方在共同研发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河南省和行业发展需求,有选择地共同申请、承担政府计划项目。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联合申报政府或行业的科技平台、创新团队、重点及新兴交叉学科。

2.2 突出学研联动,以创新成果产出为导向,实施“案例分析+学术研讨”研究性教学

将国家相关政策、企业运营实践、管理前沿成果、教师的学术研究课题等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学术研讨等互动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利用前沿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撰写报告、演讲答辩、团队合作等能力。

立项建设2个校级、2个院级创新实验班,推行学业导师制,组建“高学历+高职称+高学术水平”导师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差异性,每位同学可以选择一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国家级课题主持人为指导老师,一对一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写作,每位导师指导在校学生原则上总数不超过8人。

通过讲座、沙龙、读书会等多途径实现研究性学习,鼓励并资助学生参与国内外各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学生加入导师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术小论文,鼓励参与科研课题,参与专业竞赛。以科创项目、导师项目、企业导师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为驱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2.3 强化专创协同,推进专业知识向“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谱系有序拓展

以思政、专业+创业和科研等案例为线索,以教学和学习方法改革为驱动,以基层教学组织、一流课程建设为支撑,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互评、督导反馈等形式,将课程间的松耦合转变为紧关联,形成内容融通的课程谱系。

围绕专创协同,建设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供应链管理、校级精品公选课创业训练等一批特色课程。在第二课堂实践/实训中聚焦强基笃行,结合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变革传统的实验内容,适时适当的开发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实现课内专业知识与双创知识之间、课外与其他专业核心课之间的融通与渗透,推进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转化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综合创业比赛,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力。结合用人单位、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引入企业导师,在校内外实习实训中强化学生创新方法的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备将学科竞赛中呈现的各类优秀项目、作品适度适地转化成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意识,发挥专业课程所提供的技术和技能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2.4 坚持内外并举,打造了学科交叉融合、校企联合的教学团队

在面向社会需求岗位的、以项目课程为载体,构建了以校外企业课程和教师为主的新商科教学团队。建立“双师制”,聘请企业导师参与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把企业运营实际纳入课堂教学。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院已聘任23位创业导师,结合物流运营管理未来之星训练营、跨境电商与现代物流行業学院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350人次,累计课时达400学时。

2.5 注重学以致用,实行连接社会岗位急需、校企联合培养、职业资格认证的贯通式培养

主动适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以行业需求和企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结合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开展“物流服务师”“电子商务师”“供应链建模工程师”“供应链管理师”共4个专业(职业)技能认证,扩展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知识储备,打通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共有112名学生获得“物流服务师”认证,67名学生获得“电子商务师”认证,18名学生获得“供应链建模工程师”认证。

3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应用

3.1 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的反向设计理念,课程体系日趋完善,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新商科建设理念为指导,在修订5个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百余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成果丰硕,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新文科项目1项,发表相关教改论文4篇。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学共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专业获评省一流本科专业。

3.2 协同育人特色鲜明,实践创新成效显著

先后与国内行业龙头或知名企业、世界工厂网、中钢网、德邦物流、顺丰物流等3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协同开展多维度实践创新教育。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打造本科生进导师科研项目的科研课堂、建立课外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综合类和专业类课外科技竞赛,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学院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供应链管理5个本科专业,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学生近两年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35项,学生专业竞赛参与率达到60%;1名学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在校生注册公司15家,2名学生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

3.3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育校内外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新商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打造体现学科交叉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健全课程教师评价制度,鼓励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以“顺丰班”等实验教学小组为抓手,打造“实务导师+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其中,河南省教育厅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2人、秘书长1人、委员1人,获省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标兵1人,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个,校长教学质量奖3人,中国青年创业导师1人,挑战杯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2人。

参考文献

[1]刘同超.循证视角下的新文科经管类专业改革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23,(04):4548.

[2]陈琳,张希雅,樊莎莎,等.多维度打造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3,9(11):3034.

[3]田爱玄,姚波.新文科背景下本科经管类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成长研究[J].才智,2023,(09):133136.

[4]蒋红兰.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02):7880.

猜你喜欢

新经济新文科产教融合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刘世锦:发展“新经济”应鼓励创新与试错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中国GDP或增加“新经济”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