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结构化策略探究
2023-10-28杜百顺史万辉
杜百顺 史万辉
摘要: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教材编写和一线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的有效措施和强力保障。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材料应用、教学内容、活动设计、问题设计等方面进行结构化设计,提升课堂效率,最大化地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结构化;核心素养;课程育人
“撬重物的窍门”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简单机械”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以撬动重物为导引,递进式地安排了五个部分的学习内容。第一部分,通过抬重物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其探索既省力又可行的方法,从中发现用硬物支撑木棒能更省力地抬起重物,进而认识杠杆和杠杆上的结构要素。第二部分,通过观察、分析和介绍,让学生先认识平衡尺,再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完善实验方案。第三部分,让学生列举出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分析杠杆的类别,并讨论费力杠杆的优点。第四部分,先通过学生经常见到的跷跷板进行本课内容的巩固应用,再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称重工具“杆秤”,鼓励指导学生自制小称。第五部分,对学生进行学科历史性知识学习,使其了解阿基米德在解釋杠杆原理方面所做的贡献。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对递进式的内容安排进行重组加工,基于结构化视角,以平衡组织逻辑,建立多样联结,使课程内容结构有序递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一、材料应用结构化,层次有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习材料的选择、应用必不可少。教师在上课伊始应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引入,巧妙地使材料资源结构化,设境激趣,为本堂课的自主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1】课前互动,渗透问题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请往前看,你们认识图片(见下页图1)中的人吗?
生:阿基米德。
师:你们还知道什么?
生:他是一位物理学家、科学家。
生:他曾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师:很好!大家知道得挺多。他把地球比喻成很重很重的物体。不管能不能撬起来,都说明他掌握了撬重物的窍门,那到底是什么窍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教学片段2】游戏导入,引发矛盾冲突
师:这是一根30厘米长的直尺,谁能用一根手指从中间托住,让它保持平衡?
生:我来试试。(挑战成功)
师:你能给大家讲讲,有什么秘诀吗?
生:直接找到直尺的中间。
师:那么,你认为平衡与什么有关?
生:我认为平衡与长度有关。
师:大家怎么看?看来,大家基本都同意平衡与长度有关。好,这是一把螺丝刀,谁再来试一试,用手指从中间托住,让它保持平衡?
生:我来试试。(试了两次,也取得了成功)
师:你认为平衡与什么有关系?
生:我认为与重量有关系。
师:大家又是怎么认为的?
(大部分学生认为平衡与重量有关,少数学生犹疑不定)
师:出示平衡尺(支点左侧10厘米处挂三个砝码,右侧15厘米处挂2个砝码)(见图2)现在长度不相等,重量也不相等,但是平衡了。平衡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你想不想自己动手研究研究?
从这两个课堂教学开始的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普通的材料资源也可以体现出结构化。教师利用静态的图片展开课题,直接导入,巧妙地利用阿基米德的名言引出“撬重物的窍门”;学生展开思考与想象,分析了“撬起地球”的可行性,增强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回答各有不同,教师有依据地质疑学生的观点,循序善诱,使学生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方法大胆探究。
从静态图片到实实在在的塑料尺,学生刚形成质感的观点时,教师就抛出了螺丝刀这一材料,打破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其重新思考。在学生困惑的眼神中,教师又拿出了长度、重量都不同的平衡尺,并在结尾处又回归到阿基米德的图片。这些资源的呈现,不但实现了材料的首尾呼应,更凸显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材料资源建立起合理的结构体系。层次有序的结构化材料呈现,更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呈现结构化特点。
二、教学内容结构化,由浅入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契合了“用教材教”的理念。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并基于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创新,由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直接用平衡尺的研究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三个小游戏来层层推进:一是玩转平衡,二是挑战自我,三是突破极限。通过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与探索,然后分析大量的数据,学生发现两边重量与长度数值的积相等就能平衡,这就是典型的跨学科思维。可以说,教师在结构化处理教材的同时,也融入了跨学科整合的理念。
【教学片段3】玩转平衡
师:接下来,我们用平衡尺来研究这个问题,给大家1分钟时间,先自己组装、调试平衡尺,然后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让学生看课件中的要求)
师:我们每组4个人,可以一人扶住平衡尺,一人挂钩码,一人负责拖住挂完的钩码,一人负责记录。现在开始吧。
(学生分组实验)
师:好了,同学们,还有一分钟时间,请大家将钩码放回盒里,平衡尺摆好不动,整理记录单(见表1)。
【教学片段4】挑战自我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通过实验,发现了平衡尺平衡的秘密,你们想不想根据刚才实验的经验,进行一个挑战,看看哪一组同学能将这个实验结论应用得更好?请同学们看要求。(课件出示)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操作非常规范,在这个活动中,大家可以交换分工。
(学生分组活动)
师: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用1个钩码撬起了几个钩码?
师:最多能撬起几个钩码?
师:大家看看,平衡尺这时是什么状态?要求的是什么?
【教学片段5】突破极限
师:在刚才的比赛中,大部分组的同学都用1个砝码撬起了3个钩码,不分胜负呀!最多只能撬起3个吗?还能撬起更多吗?想不想再进行一场比赛?
生:想。
师:请同学们看要求。(课件出示)
(学生分组活动)
师:最多能撬起几个?
师:请冠军组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进行讲解展示。
师:你们有什么收获?
从这三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教材内容做了大胆、创新的处理尝试,使教学内容更趋于结构化。先由10分钟时间的“玩转平衡”,中规中矩地通过平衡尺研究得到平衡的原理;然后进阶到不改变平衡尺,但撬起更多;最后演變到改变平衡尺,撬起最多,彻底完成由平衡尺向杠杆的过渡,进而延伸到生活中杠杆原理的普遍应用,使学生不得不一次一次地跳出思维圈子,一次一次地进行头脑风暴,不断地促使自己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并呈现出逻辑化、结构化。
三、活动设计结构化,由单一到多元
本节课的活动设计其实很简单,就是按照下面流程进行的:
其中,不管是大篇幅探究活动还是小环节引入过渡,都呈现出结构化。
一是总分总、首尾呼应:先由讨论阿基米德图片切入,经过整节课的实验探究,最后再以讨论阿基米德图片结束,符合总分总、首尾呼应的结构。
二是由定性到定量、由感性到理性:挑战塑料尺和螺丝刀属于感性判断,是定性;而玩转平衡,找到平衡尺平衡的秘密需要数据支撑,属于理性判断,是定量。
三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讨论图片只是已有记忆、经验的运用;挑战直尺和螺丝刀也只是单一变量(或长度或重量)的思考;玩转平衡则需要将长度和重量一起考虑,不过这时平衡尺支点没有变化;然而等到挑战自我时,虽然支点没有变化,还是长度和重量两个因素,但却不能仅从简单的公式关系考虑,不是实现平衡,而是需要打破平衡,探索如何能撬起更多重物;到最后“突破极限”环节时,学生不仅要打破平衡,就连平衡尺的支点都要改变;不仅需要科学思维,还要有工程思维。
也就是说,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结合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进阶,教师设计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梯度有序的结构化学习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和科学思维发展的螺旋上升。
四、问题设计结构化,环环相扣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纽带,是思维发展的基础。问题的结构化设计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积极的、有结构性的问题,既能引发学生真思考,也能使其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本节课中,教师能够巧用结构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导入环节,教师拿出一根30厘米长的直尺,让学生用一根手指从中间托起它,使直尺保持平衡,在学生成功之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
【问题1】你认为直尺平衡与什么有关?
在学生认为与长度有关之后,教师又拿出螺丝刀让学生用手指从中间托住,接着,又提出问题:
【问题2】现在你认为平衡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意识到与重量有关时,教师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左面挂三个,右面挂两个钩码的平衡尺,再次提出问题:
【问题3】平衡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
在新课探究环节,同样提出了三个有结构化的问题:
【问题4】你能通过玩平衡尺发现其中的秘密吗?
【问题5】在不改变支点的前提下,1个钩码最多能撬起几个钩码?
【问题6】怎样能撬起更多钩码?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从开头的否定,否定,再否定,到后来的不断建构,不断深入,不断突破,一步步激发了探究兴趣,点燃了思维火花。学生在有结构的问题链中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再发现新的问题,其认知建构和思维发展逐渐形成梯度结构和螺旋上升。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能够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在已有教材内容横、纵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加工、处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呈现多元结构化。教师在学科核心概念及跨学科概念的统领下,通过对材料应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问题提出等多层面的结构化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层级性、网络化、逻辑性、梯度式的认知结构,最终形成学生核心素养和思维发展的螺旋上升结构。
参考文献:
[1]张紫红,崔允漷.论课程内容结构化:内涵、功能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3(6).
[2]王钦忠.用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以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23(4).
[3]许蓉.小学科学知识结构化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2021(15).
[4]刘婷.指向问题解决的小学科学结构性思维教学策略[J].人民教育,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