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理性审视、逻辑关联与实践方向
2023-10-28梁晨廖园园
梁晨 廖园园
[摘要]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对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进行的深入探索和系统审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应适应区域“双循环”发展格局调整的需要、区域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需要、区域职教类型化特色完善的需要以及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完善区域职业教育生态为指引的目标逻辑、以优化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结构为导向的行动逻辑、以创新区域职业教育实践形态为归宿的结果逻辑。基于此,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应坚持“依托系统、服务发展”的根本要求,遵循“协同育人、利益共享”的价值取向,形成“立足区域、指向终身”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区域性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0-0005-08
面向产业发展需要,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建设的基本逻辑;正确回应产业变革调整背景下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根本路径。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产教关系的深度变革与调整,建构产教共生共长的发展模式,解决现有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产教分离、校企合作不深入等现实问题,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区域人力资本、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既需要充分立足区域发展需求、激活区域办学活力,也需要立足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现实规律、适应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的需求,更需要在现有的区域产教发展基础上,灵活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提升职业教育的区域适应性,以实现职业教育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构建深度融合的市域产教融合创新系统。
一、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理性审视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集培养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维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产教融合实践载体,注重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回应。从结构上看,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坚持实体化运行,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功能,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契合区域发展需要的产教联合体因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较多偏差。因此,有必要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多维面向进行深入审视,以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区域“双循环”发展格局调整、区域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区域职教类型化特色建构和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相适应。
(一)适应区域“双循环”发展格局调整的需要
区域“双循环”至少存在区域内循环、区域外循环两层地理边界,两者相互促进、彼此共生。从实践视角看,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区域经济结构变革背景下对新发展格局的回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对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做出的新探索,表现为在深度融合的发展结构体系内,形成和建立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办学格局,畅通适合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技能形成通道。从结构关系看,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实现区域“双循环”发展格局调整的重要推动力,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以调和内需为目标,疏通区域经济循环的现实堵点。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产业链、岗位链、专业链、创新链、人才鏈等多链条的紧密衔接。市域产教联合体可以提升生产资料的系统化和体系化水平,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调整现有人才培养资源和结构,快速实现职业教育与新兴发展产业、职业人才与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对接。同时,市域是以技能为导向的办学联合体,通过以技能为核心的教育设计和人才培养,对区域内重视技能、认可技能、弘扬技能等风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第二,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重塑区域经济新形态。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是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重要任务。从结构上看,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办学实体,既包括政府和职业院校,也包括相应的行业和企业。各参与主体通过贡献资源和分享要素,建构彼此间共生共长的组织关系,同时通过共同研究,助力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变革,最终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第三,以丰富技术文化为实践,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市域产教联合体是集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实体,既包括企业文化、院校文化,也包括行业文化、产业文化、行政文化等。参与主体通过彼此间的文化融汇,丰富区域文化结构,形成相应的育人文化,进一步丰富技能文化。
(二)服务区域技能型人才结构优化的需要
技能型人才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区域技能型人才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是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首要目标。从区域人才结构看,技能型人才区域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互动循环关系,地区经济差异是技能型人才区域流动的动力因素,技能型人才集聚又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各方资源的有效互通,更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重逻辑:
第一,市域产教联合体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塑造为主要目标,这必然要求它以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为主要参照,正确回应区域技能型人才结构的需要。从实践层面看,市域产教联合体主要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起点和过程两方面发挥作用。前者指向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起点公平,要求在起点上注重面向区域人才,即确保人人皆可求学。后者通过对技能型人才成长基础和基本生态的组建,实现个体处处可学和时时能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个体技能形成的基本效率。第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以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为主要导向。崇尚技能、重视技能、认可技能等是技能型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对区域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认可度。另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办学实体,表现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横纵贯穿。横向表现为产教联合体对不同主体的兼容和吸纳,纵向表现为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不同教育类型的贯穿。总之,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对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和机制的横向和纵向衔接,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道路。第三,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优化复合型人才成长体系为基本实践。从实践层面看,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建设高效协同的产教关系,实现专业与行业之间的高质量衔接。同时,各参与主体通过共商人才培养制度等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需结构的平衡。
(三)顺应区域职教类型化特色改革的方向
类型化指向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本体,是对职业教育如何、以何种姿态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本质追问。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在助力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于重塑现有区域职业教育的办学生态,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它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定位,从以知识、学理为中心向以能力、素养为中心转变,主要表现为四重内涵:
第一,培养目标类型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满足行业变化和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必然要求其在目标上坚持类型化,重在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第二,培养过程的类型化。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偏重以知识为载体的逻辑性教学,对技能形成的基本逻辑关注不多,使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面向产业、协同企业、联合政府等多重途径,指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灵活重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生态,高质量回答好“如何培养人”的基本问题。第三,培养方法的类型化。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核心的实践教育,这必然要求产教联合体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凸显职业性和技术性特征,通过对专业、课程、人才成长制度等的共商共建,依托职业和技术发展的特征,灵活探索契合个体技能形成的教育和实践路径,以类型化的实践定位和实践视野回答好“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第四,评价思路的类型化。类型化评价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建设的兜底工程。以类型为特色的评价方式是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教学体系的关键。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育人主体的多元化保障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实践的针对性确立了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标准,通过职业和技术守住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底线,最终通过类型化的评价体系展现了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的质量和时效。基于此,类型化评价既需要培养主体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也要充分尊重培养主体的主体性,更要以技术、职业、技能等的生成逻辑为参照,合理制定契合个体高质量生成的评价指标,系统回答好“培养得怎么样”的问题。概而述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需要顺应区域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并基于区域性和类型化指引,对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目标、过程、方法、评价等进行生态性重塑和整体性审思,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区域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适应性。
(四)符合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的生成性需要
从本质上看,社会实践的核心在于以人为中心的实践,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职业教育以职业为根本的教育特性,决定了其在实践过程中必然遵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成长”这一核心指向,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过程也是如此。全生命周期包括一切动物由出生到死亡经历的生命全程,本质在于通过对个体成长所经历的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五个生命阶段的诠释,概括人终生发展的特点和生长方式。借鉴这一理念,可将个体的全生命周期划分为职业启蒙期、职业预备期、职业体验期、职业丰富期、职业完善期五个阶段。各阶段互为前提,以个体对职业的认知和感知程度为基本逻辑,以个体职业成长的阶段为典型实践,最终在不断生成中实现自我完善。从这一角度看,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以职业为核心的教育实体,在建设过程中自然需要不同办学主体的联合以实现个体的完整成长。
第一,职业启蒙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基础期,其核心特征在于产生对职业的基础认知。该时期以家庭为主、其他主体为辅,既需要家庭教育的引导,也需要学校教育的正确启蒙。各参与主体应积极围绕儿童发展的身心特征,做好相应的职业启蒙。第二,职业预备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以学校和家庭为主导,表现为个体学习和理解职业基本理论。第三,职业体验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初成期,表现为个体从事相应的职业实践和职业体验。典型实践活动包括企业实习和学校实践,个体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实践确保了职业体验环境的真实性。第四,职业丰富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核心期。这一时期表现为个体通过系统的学校学习和实践积累,独立从事相应的职业活动,是个体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认可生成的核心时期,以企业、行业等为主体。第五,职业完善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归宿期。这一时期是个体将职业与自我进行融合,建立从一而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怀,形成为区域发展做出自我贡献的意志。这一时期应重视对个体职业的兜底和继续教育能力,以满足个体终身学习的需要。总之,建设高质量联合体,需要围绕个体的全生命周期成长需要,系统设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资源整合、阶段划分、灵活教育等途径,实现个体和职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建设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
二、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逻辑关联
市域产教联合共同体是基于市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类型特征,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生态的建构和塑造,核心在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区域适应性,变革产教关系,探索高质量的区域职业教育人才成長机制和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在建设过程中应立足如下逻辑。
(一)遵循以完善区域职业教育生态为指引的目标逻辑
教育生态并不是自然生态,而是一种人为构造的生态。从生态组成看,市域产教联合新生态作为基于区域产业、经济、文化等基础形成的新型产教联合办学生态体系,并非各发展要素间的自由组合和搭配,而是在以产业结构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基本逻辑的前提下,由各参与主体依照相应的规则、逻辑、体制、机制、理念等要求,对现有区域职业教育办学要素进行筛选,并按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组合所形成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这必然要求在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实践中遵循以下逻辑:
第一,提升基础资源力是前提。基础资源力是实现市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承载能力,既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深入了解现有职业教育的办学基础,灵活调整现有职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也需要打通学校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提高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整体生态的适应性,实现人才培养中“育”与“需”的贯通。第二,强化管理弹性力是关键。管理弹性力是解决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效力不强的重要手段,其包含政策弹性力、政府管理力和制度执行力三个方面。从政策弹性力层面看,政府部门应当在现有的国家、省域产教融合政策框架下制定契合区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从联合要求、联合方式、联合机制等方面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完善“国家—省域—市域—参与主体”的四级贯通政策体系。从政府管理力层面看,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简政放权”,激活各参与主体的办学活力,由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相关的主体性和引导性政策框架,下放办学权给一线产教联合主体,提升各参与主体的主体性。从制度执行力层面看,应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制定专属的执行和评价办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避免执行程序化。第三,拓展实践支撑力是根本。实践支撑力是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应立足职业教育的本体性,从本源出发,系统探索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在逻辑,实现其类型化建设;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对不同教育类型典型实践经验的吸收和借鉴,加强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在教育发展的共性中建构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践个性。
(二)遵循以优化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结构为导向的行动逻辑
各参与主体的主体性实践力度是制约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运行的重要因素,这必然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对不同参与主体地位的保障。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历程看,产教融合经历了“产教结合—深入产教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企业主体办学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新时代,随着国际产能结构和国际技能人才供需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高,倒逼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一,实现产教深度融汇是建设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核心任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因多重因素影响出现“校热企冷”“合而不作”“作而不深”等问题,不仅制约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提升,也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痛点。各参与主体应当以产业和行业为核心,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现有的基础,组建联合理事会,对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集体探讨;同时还应注重实践和调查,在对市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共商解决思路。第二,系统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建设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关键方向。各参与主体一方面应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和行业变革调整的整体方向,对现有的以理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化修正,基于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实践性特征,编制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从以理论为导向到以技能为导向的转变。另一方面,应完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标准,从岗位特征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出发,探索相应的人才成长标准和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岗位性和行业性。第三,完善职业人才成长的支撑体系是建设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根本保障。在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基础上,注重人才成长支撑体系建设。一方面,应完善人才成长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引导各参与主体贡献自我的优势资源,实现人才成长资源的共享,同时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教材整编、师资共享、实践基地共享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应注重人才成长持续性资源平台建设。各参与主体不仅应关注在校学生的成长需要,还应积极关注社会不同群体的职业成长需要,完善职业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畅通教育渠道,最终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遵循以创新区域职业教育实践形态为归宿的结果逻辑
市域產教联合体建设的本质归宿在于通过对区域资源和办学要素的有效整合,创新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和办学形态,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一,以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和产业群的深度衔接,是创新职业实践形态的核心逻辑。专业集群是实现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深度对接的重要手段,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础在于针对区域产业,灵活调整学校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协调。一方面,应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群以及技术群的专业要求进行相应的拆解,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同时还应积极引导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与学校基础师资进行共享与互通,实现专业与产业的衔接。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核心专业的引领性,通过核心专业的辐射与带动,实现校内不同专业和产业的深度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学生的高质量求学与就业。第二,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创建高质量产业学院,是创新职业实践形态的基本载体。高质量产业学院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其本质是在产教深度融合中重塑校企关系,提升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从这一维度看,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创建过程中应积极以产业导向,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以产业园区为承载主体的集多元资源为一体的产业学院。一方面,各参与主体应积极实现园区内相关产业的联合和链条化,注重不同企业、行业、产业间的有效协调和相互贯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场域。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和政府应积极与产业园区联合,通过创建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约束机制,提升园区办学的主体地位,破解实践过程中“合而不作”等问题。同时,各参与主体还应积极围绕信息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趋向,创设新的知识形态和知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适应性。第三,以区域人力资本的普惠性提升为核心的育人生态深层重构,是创新职业实践形态的重要任务。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要重塑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提升区域人力资本。一方面,应积极针对区域不同受教育主体和技能学习主体的发展需要,灵活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学习年限。另一方面,应积极实现不同类型教育的衔接,贯通人才成长的渠道。针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基础,灵活制定区域化的政策和制度机制,使人才能够公平、公正、高效地享受区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红利,最终建立立足区域特色、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
三、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践方向
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从原有的市域职业教育合作基础化向形态更为高级、分工更为复杂、结构更为深入的区域性联合共同体演化,从原有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建设好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不仅需要认识现有市域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现实,展开相应的理论和调查研究,还应注重系统性、跨界性、融合性的典型特征,实现产教联合的纵深化,更应坚持以人民满意度为导向,实现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的需要。
(一)坚持多维研究,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系统、服务发展”的根本要求
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导向的战略任务,决定了其在现实过程中应以系统化思维为导向,以能否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从实践视角看,由于区域内各要素结构关系的复杂性,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对区域的参与度呈现不同的样态。因此,建构市域产教联合体既要立足产业完善的整体性要求,也应注重对不同要素发展的特殊性回应,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第一,强化理论研究。市域产教联合体是集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多维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市域产教办学模式探索,应注重对“市域”“产教”“产教联合体”等多维概念的辨析和研究,从概念的原始结构和出发点整体研究相关结构,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本体论、结构论、实践论等方面展开详尽探索,为进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相应理论支撑,着重回答好“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什么”的本质问题。第二,应遵循调查研究,发现真问题。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做好调查研究就是要从市域产教关系、结构中发现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难点、痛点和侧重点,注重从实践维度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本原理、基本逻辑、基本思路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思考与实践,以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质量,实现职业教育调查研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确回答好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怎么做”的问题。第三,注重个案研究,提炼市域产教发展的特色性。从研究方法的基本指向看,个案研究的本质在于通过对现实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整体归纳,揭示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本质方向。做好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个案研究,应当针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现实发展状况,选取典型案例,进一步总结典型特征,为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提供相应的研究指向和实践参考。总之,在“依托系统、服务发展”的根本要求指引下,创建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既需要在深入的理论研究中探索其“本源”,也应在丰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痛点”,更需要在典型的个案中归纳其特征。
(二)贯彻系统理念,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协同育人、利益共享”的价值取向
系统化审视市域产教联合体,就是借鉴系统论思维,对市域产教联合体所涉及的概念、原理、范畴等进行系统化研究,正确认识系统中诸要素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各要素主体间的结构关系,进而指导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应当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立足联合体内各要素输入与输出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打破职业教育范式固化的束缚。从运行规律看,系统内各要素间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是实现各参与主体间动能守恒的关键手段,这就要求积极赋予各参与主体以主体性地位,保障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系统论的视角看,这一动态平衡关系总是在不断打破和转化中实现的,因此,需要积极正视不确定性,通过不断研究、实践,确保各参与主体在不断打破固有模式和创新模式的过程中探索新发展规律。第二,注重联合体内系统连锁反应规律。从结构关系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各参与主体之间是以产业为导向的共生合作关系,一方的变化与调整必然导致其他参与主体的变革和调整。因此,合作主体应当定期进行相应的研讨和交流,针对本阶段联合体面临的基本现实问题进行共商共研。第三,注重不同实践主体的反馈规律。《意见》要求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制度,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各参与主体能够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第四,注重系统内局部薄弱环节限制整体发展的现实规律。从结构组成看,市域产教联合体内各参与主体所发挥的功能和价值存在差异,因此,既要充分尊重各参与主体的优势,也应发挥系统作用,帮助各参与主体正确弥补薄弱环节,实现均衡发展。同时,注重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专业的差异性,采取灵活的方针和政策促进产教联合体的高质量运行。第五,积极贯彻等效优效代换规律。等效优效代换规律指在系统变化和结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同类或较优于此类的要素与能量,这必然导致新能量对原有能量的代替和替换。从这一规律看,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应当完善相应的竞争机制和替代机制,建立动态主体机制,即各参与主体并非一成不变的,而应通过竞争机制实现系统内诸要素的合理组合,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始终保持对产业变革和人才培养的引领性。
(三)注重特色思维,形成市域产教联合体“立足区域、指向终身”的发展道路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开展的新探索,遵循“立足区域”的指向和适应个体终身发展需要的原则。要紧紧抓住区域这一重要特征,建构立足区域、扎根区域、服务区域的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系统优化现有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一方面,应立足区域现有产业结构,通过对现有市场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的深入研究,结合新产能调整方向,对现有的职业教育学科进行优化和重组,既需要强化对区域产业的认知,也需要深度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在专业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中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引导相关产业联合,通过组建产业集群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区域经济结构的适配度。积极依照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任务等,建设特色的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产学研创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区域发展和人才结构优化的作用。第二,以“传承区域文化”为目标,整体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适应性。市域产教联合体既要紧跟区域产业,提升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也应立足区域文化发展需要,实现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一方面,应立足区域特色,根据区域的地理特征、民族特征、文化历史等特征,加强对区域文化的深入挖掘,通过引导职业院校与区域传统手工业企业、行业深度融合,创新“区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校企合作;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引导“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会技艺者进校园,创造丰富的区域职业文化。另一方面,还应积极推进区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深入融合,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创新区域的公共文化产品,推动城乡不同区域文化的融通,实现不同区域发展的共生。第三,注重对区域人力资本的普惠性提升,实现人的技术发展的终身性。一方面,各参与主体应当积极举办相关活动,提升区域内个体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学习的认可度,帮助个体正确选择契合自我发展的职业,积极联合不同部门和不同的实践主体,针对个体职业成长的启蒙期、预备期、体验期、丰富期、具身期不同阶段的特征,灵活组织相应的教育要素和资源,服务个体全生命周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通过与区域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深度协同,畅通区域人才成长渠道,加强对区域不同工种从业者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为个体“回炉重造”畅通渠道,最终形成市域产教联合体“立足区域、指向终身”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黄群慧.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4):4-23.
[2]谢嗣胜,华雪.紊流还是层流:技能型人才区域流动的进化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8(11):44-50.
[3]唐智彬,贺艳芳.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主题及我国的改革走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82.
[4]黄斌.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7-72.
[5](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6版.苏彦捷,邹丹,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6]柳海民,许浙川.教育生态承载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支撑[J].现代教育管理,2020(12):1-6.
[7]梁晨.多元治理结构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双元育人的利益主体与路径框架[J].成人教育,2020(6):41-46.
[8]王屹,张雪翠.高职院校高质量产业学院创设的理论之思、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10):74-81.
[9]李小文,石伟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结构优化的逻辑、挑战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4):102-108.
[10]李丽,陈健.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23(4):25-32.
[11]风笑天.个案的力量:论个案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应用[J].社会科学,2022(5):140-149.
[12]吴康宁.个案究竟是什么——兼谈个案研究不能承受之重[J].教育研究,2020(11):4-10.
[13]王扬南.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职业教育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8-11.
[14]李润洲.完整的人及其教育意蘊[J].教育研究,2020(4):26-37.
[15]梁晨,廖园园,方绪军.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诉求、逻辑与进路[J].教育与职业,2023(6):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