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教学中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3-10-28梁秀珍

求知导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培养策略学生

摘 要: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家长及学生本人,都意识到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还不定性,即使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是存在缺乏动力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小学生缺乏终身运动意识,没有形成体育运动内驱力。基于此,文章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意义及具体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梁秀珍(1982—),女,甘肃省通渭县襄南镇幼儿园。

永不言败、敢于拼搏、奋力进取等都属于体育精神,是每一名学生都应具备的。但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一些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足,课时安排较少,某些时候甚至无法顺利开展体育课,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基于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从教育改革角度进行分析,小学体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争取教学课时,同时研究培养小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策略,以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逐步促进学生形成终身运动意识。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意义

首先,学生形成终身运动意识能为其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在此阶段对其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并渗透终身运动意识,可为其指明体育运动的方向,使其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积累,提高体育技能。此时,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会得到有效锻炼与发展,这能为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形成终身运动意识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提高各项能力。小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受到终身运动意识的渗透教育后,会根据自身实际体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体育锻炼指导,促使学生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养成每日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小学体育教师还应为学生准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使其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成就感,并提升身体素质。

最后,学生形成终身运动意识后,能有意识地借助体育锻炼缓解心理压力。学生在小学阶段不仅有学业方面的压力,还可能遇到心理、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学生无法有效排解压力,就容易郁结于心,为健康成长带来极大隐患。而学生具备终身运动意识后,就会学习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并养成体育运动习惯,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营造愉悦的氛围,奠定终身运动意识培养基础

若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教师必须先将其设定为体育教学目标,接着从教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教学策略分析,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影响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形成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研究发现,若小学体育课堂氛围良好、愉悦,那么学生就容易受到教学氛围影响而身心愉悦,进而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锻炼中,学习体育理论知识,锻炼体育实践技能,逐步形成终身运动意识。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田径快速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快速跑的动作要领并获得丰富的快速跑体验;二是要求学生增强下肢力量,在快速跑学习、训练及竞争中发展速度、灵敏等素质;三是以多样化的体育训练方法及实践锻炼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其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为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1]。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充满动感活力的“兔子舞”在课堂上营造愉悦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与旋律舞动身体,进行热身锻炼,为接下来的快速跑体育运动做好热身准备。接着,教师可将音乐声音调低,向学生讲解快速跑的动作要领并示范,逐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运动中,培养其终身运动的意识。

(二)开展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培养效果

若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学生的学习收获才是丰富的,学生才是充满正能量的。小学生的心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大多凭借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进行体育运动,而不是以健康、锻炼等为目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受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及情绪的干扰而做出错误的教学判断,要开展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改变对体育学科的错误、片面看法,为其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田径快速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快速跑是一项枯燥且需要一定体力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部分男学生而言,快速跑并不是难事,他们愿意学习快速跑动作要領,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积极表现,争取获得优秀的成绩,但也有部分男学生认为快速跑很简单,不愿意学习相关动作要领;对于部分女学生而言,快速跑是一个较难的体育项目,尤其对于那些缺乏运动锻炼的女学生来说,其对于快速跑动作要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这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进度以及教学质量[2]。为此,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趣味活动,如障碍跑。教师可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规律分为两组,使两个小组成员的性别、体育能力、性格等无明显差异。接着,教师可介绍活动规则,要求每一名学生必须以快速跑的标准动作完成障碍跑,若出现错误则表示失败,需要下一名组员继续完成,而失败的学生需要到队伍末尾继续排队,直至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障碍跑,获胜的一方可以向失败的一方提一个要求。这样可激发学生对障碍跑活动的参与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推动下掌握快速跑动作要领,提高体育锻炼技能,产生愉悦感,逐步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为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做充足的准备。

(三)优选体育教材,做好终身运动意识培养的硬件工作

若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教师要优选体育教材,结合当前小学生发展实际,确定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大纲要求,为学生精心挑选适合的体育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锻炼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并在其中感受到体育运动锻炼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而树立终身运动意识。

例如,教师可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要求,分析小学体育教材的特点与优势,确保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锻炼项目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符。“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是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学的内容,其设计理念是指导学生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对体育锻炼与身心发展的关系形成清晰的认识。同时,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制订符合自身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锻炼策略,并依据个人体能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锻炼计划。如此,学生才能在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习惯的助力下养成自觉、自主、自信的体育运动状态,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3]。小学生内心较为敏感,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也较为重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难以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教材时,需要选择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并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信心。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助力学生快速形成终身运动意识

若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有层次的教学活动,便于每一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注、被信任、被认可,促进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但在传统体育运动教学中,教师并未注重实施开放型、层次化教学,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要求其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达到同样的学习目的。这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而言,体育课堂学习任务很轻松;对于身体素质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而言,体育课堂学习任务很繁重,其内心是抗拒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结合当前教育状况,以学生为本,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動。

例如,在“篮球运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实施开放型、层次化教学。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指导学生掌握篮球体前双手、体侧单手以及行进间不同方式的运球技巧。男学生对篮球的喜爱程度较深,因此在开展运球教学时,男学生相对积极,但其中也有身体协调性较差的男学生因为篮球运球技巧掌握不佳而抵触篮球课;女学生相较于男学生对篮球的热爱程度低,但个别女学生对球类运动技巧理解较好,所以可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而部分女学生的篮球运球表现较差[4]。基于实际学情,体育教师应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意愿及课堂小测验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使同等运球水平的学生在同一组,并依据小组能力水平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

(五)锻炼体育技能,完善学生的终身运动技能体系

若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教师必须重视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使其在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前提下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很多,既有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又有各种运动项目技能训练,如短跑、跳远、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武术等,而每一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相对应的技能需要学生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体育运动技能,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逐步养成终身运动意识[5]。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重视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有效且有序地教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

三、总结

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更是如此。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坚定地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究教学优化策略,以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打造集活力、趣味、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体育课程,顺利完成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曹卫文.双减政策下创新小学体育教学的理性思考[J].田径,2023(4):75-77.

谭洪稳.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田径,2023(2):29-31.

张海琴.延时评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及实践运用[J].田径,2023(1):3-4.

蔡惠.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田径,2023(1):15-17.

王有余.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赛”的价值及其教学建议[J].田径,2022(6):80-81.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培养策略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