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美术跨学科学习
2023-10-28薛冬至
摘 要:跨学科学习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一大亮点,对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融合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跨学科学习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因其具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等特征,能够助力跨学科学习的有效实施。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展现美术学科的特色,促进美术跨学科学习的生成。
关键词:信息技术;跨学科;义务教育;美术
作者简介:薛冬至(1990—),男,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标准编制”中明确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明确要求: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由此可见,跨学科学习将成为未来美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跨学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有效实施。
一、信息技术在美术跨学科学习中的有效性分析
美术跨学科学习是以美术学科为主体,使美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并且产生知识融合与思维整合的过程。信息技术能够将其他学科中抽象的知识通过具象的形式展示出来。以美术与生物的跨学科学习为例,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展示花的内部结构分析图,能为学生接下来的手工制作和绘画提供直观的参考案例。信息技术还能够有效提升美术课程安排上的灵活性,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布置分层任务,学生也可以及时上传分享学习内容,并与其他师生进行在线互动。在课后拓展环节,师生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分享和展示学习成果,扩大美术课程的影响范围,提升学习自信心等等。可见美术学科本身具备了适合跨学科学习的特性,而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教育技术手段,能够更高效地促成美术跨学科学习的发生,更好地搭建起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桥梁。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整体设计,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头等大事[1]。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同样也为美术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信息技术还具有强大的信息获取、处理、转换、传播等能力,能够很好地促成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最终使美术跨学科学习得以高效地实施。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实践意义还是从政策指导来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学习都将会是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信息技术助力美术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理清思路
很多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初期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课程建构的思路,有点“无从下手”,因此,如何厘清美术跨学科学习思路便成为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标指出,要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协同育人功能。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美术学科的主导地位,在跨学科学习中要保证美术的学科特性,这就好比美术学科是“树干”,而其他学科是“树枝”。最初的“树干”和“树枝”彼此之间没有关联,信息技术因其强大的信息交流及获取功能,从而有效地让美术学科的“树干”生发出与之匹配的“树枝”。
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以下简称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下册“奇妙的墙”一课为例,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教学重难点主要围绕立体构成中的累积构成进行。通过信息技术查阅有关资料,此次美术跨学科学习的设计思路将围绕大国工程“中国天眼”展开,原因如下:其一,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对大国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和解读,有助于學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天眼”的制作过程;其二,根据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中国天眼”的框架结构应用本节课的累积构成理论进行制作;其三,“中国天眼”本身就是现代尖端科技的代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能够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所以在此次美术跨学科学习的开始阶段,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确定了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最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以美术立体构成为主体,融合地理地形地势、生物植被特点、物理基础力学等跨学科知识展开教学。
(二)应用信息技术关联知识
因不同学科的特性不同,有些学科知识较为抽象,在美术跨学科学习中单纯进行理论介绍,学生难以理解,不能使两门学科达成有效的结合。而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成具象的可视化模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可视化模型同样非常契合美术学科特点。正因如此,信息技术在美术跨学科学习设计中能够有效地关联不同学科知识。
以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上册“花的变化“一课为例,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主要围绕平面设计展开。通过学科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在以往的美术单学科教学中,学生的作品都是通过夸张、丰富、构成等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虽然最终作品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是停留在美术语言表达层面。在一堂美术与生物的跨学科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花的内部结构数字模型,通过可视化的花卉结构分析,能够使学生直观了解花的内部结构。正因有了信息技术对花内部结构的展示,在接下来的学生作品中就发现了新的创作思考角度,出现了以花卉内部结构为图形基础的作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关联了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也为美术创作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三)通过信息技术开展研讨
高效开展美术跨学科学习设计,除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检索和整理信息,还可以进行跨学科教研。所谓“术业有专攻”,不同学科的教师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可以说是一个“专业知识库”。在设计美术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组织跨学科教研。通过线上教研、云问卷调查、在线文档资料收集等一系列信息化手段,可以做到跨时空的教学研讨,使美术跨学科学习高效且专业。
仍以“花的变化”一课为例,教师可组织线上跨学科教研,分享美术教学案例并向不同学科教师阐述教学流程。此次教研采用类似头脑风暴的形式,以美术课程为主体框架,在讨论组内建立了在线文档,不同学科教师在对应环节提出本学科建议,最后由美术教师进行跨学科整合。如在花的造型学习环节,地理教师提出植物特点受海拔影响;在花的设计环节,生物教师提出让学生以花的剖面图作为设计基础;在花的种类介绍环节,语文教师提出学生可以写一篇描绘花卉的短文等。此次研讨活动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进行的校内教研,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跨时空互动的优势,我们同样可以组织多学科、多地区的跨学科设计研讨。
(四)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远程互动
除了设计好跨学科学习方案,教师还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够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跨学科学习。在美术跨学科课堂中,教师还需要面对一种情况,那就是“突如其来”的跨学科问题。这也是很多美术教师害怕尝试跨学科教学的原因之一,他们担心无法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学科的问题。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除了有人机交互体验、虚拟现实等技术,远程互动也是常见并且实用的教学手段,通过远程互动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的这一顾虑。这不但丰富了课堂的形式,也让问题得以更为专业地解决。
同样以“花的变化”一课为例,美术课堂的氛围应该是热烈的、开放的,所以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也会“脑洞大开”。在进行本节课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在线答疑”活动,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在线听课,通过远程指导的形式解决问题,为跨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专业上的保证。当然,有時候并不一定能够邀请到相关学科教师参与跨学科教学课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设立“留言板”环节,为学生的提问和其他学科教师的答疑搭建一个互动平台。
三、信息技术助力美术跨学科学习典型案例分析
以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下册“标志设计”跨学科学习为例,笔者以美术学科为主体,融合了地理、物理、数学、化学、语文学科知识,开展了一次线上教研,各科教师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美术:本节作为“设计·应用”类课程,不但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更需要将设计作品进行应用。此次美术课程围绕校园导视牌设计展开,最终将在校园的适合位置竖立起一块校园导视牌。
地理:导视牌所摆放位置会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如果全年多雨水,则考虑将导视牌放置在建筑物内,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物理:导视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相关力学知识,结合地理老师的说法,如果所处位置多风,则要加强导视牌地基的深度,以保证其稳定性。
数学:校园导视牌大多情况是为学生服务的,通过本校学生大数据,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用来确定导视牌的尺寸和文字信息高度。
化学:导视牌的设计、摆放位置决定其制作材料。
语文:导视牌上的内容信息撰写要简洁明了,并做好此次跨学科学习的在线图文记录,便于生成过程性材料。
通过跨学科教研,以在线表格形式进行跨学科学习知识点的收集,并指出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将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落实。具体生成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本节美术“标志设计”跨学科学习涉及学科较多,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具有很大的难度。前学调研阶段,美术教师会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导视牌,探究其优点和缺点,并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此时如果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前学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观察阶段,不能及时地记录和分享,同时教师也很难把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生成相关数据等。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师就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前学反馈,并且反馈的内容具有多样的形式,可以是图、文、视频等。从时效性上看,学生可以做到实时上传,教师也能对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并且同学之间还能够进行有效的分享和互动。最后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师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前学情况,也能够对接下来的教学做出合理的规划及重难点的安排。
信息技术还能够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尤其是在数据收集和处理方面。如在此次跨学科学习中涉及数学学科知识时,需要同学们对本校学生的身高大数据进行收集和计算。如果运用传统的计算方式,全校学生的平均身高需要非常大的计算量,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只需要在表格中点击公式就能自动计算,同时还便于同学们分析数据和生成相关图表等。
结语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深深嵌入教、学、考、管、测、评等教育全流程中,推动教育系统要素重组与演变[2]。虽然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之中,但通过信息技术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真正地形成跨学科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首先,需要建立起信息化构建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师生都要从主观上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的助力,能够高效落实跨学科学习。其次,需要关注学生发展水平,合理设计跨学科学习,不能简单地认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就将并不适合本节课的学科知识“硬”融合进来,而是需要更多地思考课程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最后,跨学科学习可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改良,师生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收集在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信息技术提出改良性建议,从而形成技术生态与教育生态系统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许秋璇,吴永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与逻辑框架: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2):31-39.
白雪,李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