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23-10-28赵灿
摘 要:小学教师要采用渗透式教育的方法开展以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章提出教师应着眼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分析认知矛盾,让他们结合时代热点形成远大理想,有效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通过诵读经典、研学旅行等活动培养其家国情怀;通过任务专访、主题劳动、社区公益活动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渗透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生为本
作者简介:赵灿(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白蒲镇林梓小学。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用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教师是否有目的、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知识,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且学生的印象也不够深刻,而如果采用渗透式教学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提升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抓住契机,培塑价值观念
(一)着眼身边小事,懂得互帮互助
价值观念是基于人的思维感官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也是人认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思维或取向[1]。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把握好时机,着眼于学生身边的小事,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助。
例如,在一次“制作宫灯迎元宵”的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能快速掌握制作技巧,完成任务,但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在旁边等待,看着其他还未完成的同学;而一些能力弱的学生只会干着急,不知道如何向他人求助。对此,笔者适当用语言进行引导:“我们是一个团队,如果能相互帮助的话,是否就能更快完成任务呢?这样就能更快地装饰好活动场地了。”这些话语激发了学生的互助意识,使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在互助过程中,他们发现合作制作出来的宫灯更漂亮。因此,他们意识到,在团队中不能只顾自己,要有团结互助的意识,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各种实践活动。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形成互助意识,让学生明白相互帮助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分析认知矛盾,崇尚奉献精神
在团队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和行为方式存在差异,且小学生情绪较容易变化,所以他们很容易产生一些认知矛盾。此时教师要积极引导,让他们分析如何解决矛盾,激发他们为班集体奉献的精神。
例如,在“互助一帮一”实践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异议:“如果我利用这些时间多做几道习题,就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所以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帮助他人呢?”对此,笔者结合其认知矛盾,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根据“是否要帮助他人学习”这一主题,自主选择阵营,说一说互助学习活动能让自己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在探讨中,学生认识到互助学习活动是一种双赢行为,能让班级更具有凝聚力。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巩固知识,发现一些自己忽略的知识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树立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友善待人,积极奉献自己,便能更好地构筑优秀班集体。在辩论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也认识到一个人要具有助人为乐的品质,崇尚奉献精神。这一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合时代热点,树立远大理想
小学教师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思考他们日常关心什么问题,对哪些社会热点感兴趣,然后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社会做贡献,以此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念。
例如,围绕“‘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走进思政课堂”这一社会热点事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以“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自主搜寻、整理资料。第一,学生可以了解钱七虎是谁,他做了什么贡献,他有怎样的志向,在什么时候立下了远大的理想。第二,学生可以想象一下,钱七虎在演讲的过程中会说些什么内容,他会如何劝说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第三,学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在学生搜集、整理完资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与同学分析自己对理想的认识,以此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美好人生的渴望。这样能勉励学生,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小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思考有待加深,因此教师要把握住机会,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小学生深入探讨,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设计集体活动,培养家国情怀
(一)诵读经典,走近先哲思想
家国情怀指的是个人对国家、人民的深情大爱,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爱国”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升旗仪式中,有的学生表现出无所谓、不耐烦的态度,为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笔者组织了“爱国诗歌诵读”主题活动,让学生自主搜集爱国主题诗歌,并了解这些诗歌背后的故事,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思想。通过这一爱国主题活动,学生产生了爱国情感。之后,笔者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升旗仪式中的心态进行交流讨论,说说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有学生提出在升旗仪式中,可以回忆爱国诗篇,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这样一来,看着国旗冉冉升起,自己也会生发出激动的情绪,更专注地参与升旗仪式。通过诵读经典作品的活动,学生能了解先哲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同时反思自我,思考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深化家国情怀。
(二)欢度节日,传承民族文化
教师可以围绕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搜集节日相关知识,参与节日活动,了解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从古人的身上得到启迪,端正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端午节期间,教师可组织“端午节和民族精神”主题活动,通过讲故事、吃粽子、辩论会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讲故事”环节,学生能了解端午节相关历史名人,如屈原、伍子胥等,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并思考古人为何会将端午节和这些名人的事迹结合在一起,他们想要传承怎样的精神。在“吃粽子”环节,学生要自主制作粽子并与同学分享,这能培養他们团结友爱的精神。在“辩论会”环节,学生要探讨“是否要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将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等话题,这能培养学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有趣的节日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好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并建立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还能更好地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形成爱国情感。
(三)研学旅行,磨砺坚强意志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部分学生发现缺乏坚强的意志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让他们了解先辈的奋斗历史,并在实践中反思自己,寻找自己在精神意志方面需要提升的地方,进而弥补不足。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了解乡村新变化”主题研学旅行,安排学生到乡村进行徒步旅行活动,并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在徒步旅行后,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身心体验进行交流探讨,说说自己在研学旅行中的收获等。通过活动,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乡村,从当地历史名人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通过研学旅行,学生能发现自己身体素质不够强、心理素质不够好、意志不够坚定等问题,并在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磨炼自己的意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最终深化家国情怀。
三、参与社会实践,内化行为规范
(一)人物专访,形成角色意识
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口头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行为规范,涵养道德观念。通过人物专访活动,学生能了解优秀人物的精神世界及他们的事迹,思考自己能为学校、家庭、社会做些什么,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采访身边优秀学生、家人、社区志愿者”系列活动,让学生思考作为学生、家人和社区成员,要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体现自己的价值。有的学生原本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不管在什么地方,他人都要满足自己的要求,但在人物专访活动中,他们能从他人身上得到启迪,从而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念。他们能认识到,作为学生,要帮助班级同学,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作为子女,要听家长的话,同时在家中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作为社区成员,要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到监督垃圾分类等力所能及的活动中,向优秀的榜样学习。
具备角色意识的个体在扮演某種社会角色的时候,能明确自己应该担负怎样的责任,意识到社会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并努力用行动去回应这种期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接触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些榜样人物,让他们在人物专访中逐步形成角色意识。
(二)主题劳动,学会吃苦耐劳
为了让学生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教师可以让他们参与各种主题劳动。通过劳动,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动植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能逐步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些学生在参与大扫除等劳动的时候存在怕脏、怕累的心理,为了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劳动,教师可以组织“四季美”主题活动。在春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植树节活动,让他们感受生命的活力;在夏天,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清扫校园、清凉一夏”的活动,让他们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在秋天,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清扫落叶,制作工艺品”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创意;在冬天,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战寒冷,扫雪堆雪人”活动,培养学生不畏惧严寒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能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
主题劳动能营造轻松活泼的劳动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劳动中,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三)社区公益,拥有友爱之心
社区公益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友爱之心,让他们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教师通过社区公益活动,能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去,进入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形成友爱之心。
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开展“奉献社区”义卖活动,联系社区居委会,给学生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同伴一起设计制作一些精致的手工艺品,然后进行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捐给社区中需要帮助的家庭。除义卖以外,学生还要切实了解这些家庭需要怎样的帮助。如,一些独居老人比较孤独,缺乏倾诉的对象,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此,学生可轮流去老人家中,给他们读新闻,和他们聊天,表达自己内心的善意,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
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将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还能将爱心奉献给他人,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友爱之心。小学生爱模仿,容易受到团体成员的影响,所以这样的活动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他学生,让其他学生也形成友爱之心,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采用渗透式教育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常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家校互动、实践活动中,这样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余鹏,孙子建.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29):15-17.
党峥峥.小学生自负心理的分析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0(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