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2023-10-28徐艳

求知导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特殊学生融合教育

摘 要:随着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对学生特质的考量成为关键因素,因此,在融合教育的大旗下,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关联愈发紧密。文章提出以下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深度关联,指明融合教学的基本方向;教学内容合理适切,提供融合教学的优质载体;教学策略契合规律,注入融合教育的内在动力;教学评价多维实施,注入融合教学的恒久活力。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学生;合理适切;深度融通

作者简介:徐艳(1978—),女,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在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整体角度入手,实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同时还要对特殊学生展开富有针对性的引领,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高效且持续地发展。

一、教学目标深度关联,指明融合教学的基本方向

(一)把握课程特质,确定适切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行动纲领,是引领和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抓手。鉴于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的内在价值,找准学生现有经验和认知规律。教学目标强调适切化,就是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顺利摘到果实,这样既能避免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松达成目标的情况,也能避免学生经过多番努力之后仍毫无收获的窘境。

以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为例,这篇课文所在单元设计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事物抒发情感的”,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应该将体悟情感、关注写作手法作为教学重点。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和“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3)了解作者抒发感情时所用的方法,体会白鹭如诗如画的美,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可以通过“降维”实现,即针对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度调整教学目标,旨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此,针对特殊学生,教师对《白鹭》一课的教学目标做了如下调整:对于第一项目标,适当减少生字新词的数量;对于第二项目标,只要学生能够基于课文中的一两处文字描述,形成初步的感性体验即可;对于第三项目标,将重点放在把握白鹭外形上,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二)观察课堂生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各种类型的特殊学生在生理、心理以及知识经验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加上他们与普通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即便教师在适切性原则下设置教学目标,课堂中仍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阻碍特殊学生达成学习目标[1]。因此,教师要根据特殊学生所展现的具体状态和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目标,使课堂契合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

仍以《白鹭》一文的教学为例,为达成第二项目标,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谈一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借助这一问题,很多学生根据“晴天的清晨”这一环境描写,想象了白鹭在树顶望哨的画面,有的學生甚至将白鹭形容为“仙风道骨”。但在此课堂活动中,教师发现特殊学生收获有限,便调整教学计划,要求特殊学生结合同学的发言,紧扣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特殊学生能基于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画面即视为学习目标达成。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混为一谈,而是巧妙地根据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在契合特殊学生现有认知的基础上探求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路径。

二、教学内容合理适切,提供融合教学的优质载体

(一)基于学生能力,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王荣生先生曾经说过:“没有适切的教学内容,无论树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无济于事。”[2]这就如同烹饪美食,如果没有好的食材作为基础,不管烹饪的技术有多么高超,也难以做出可口又营养的佳肴。因此,教师要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然后再关注“怎么教”的问题。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从特殊学生的需要入手,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作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爬天都峰》承载了为学生“写清楚”提供范例的职能。对于普通学生,教师要利用这篇课文中“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段落划分,使学生学会整体性规划行文结构,同时关注作者在不同阶段所展现的不同状态和感受,比如爬山前的害怕、爬山时的决心以及爬山后的开心。其中,作者的内在感受属于隐性层面的信息,对于特殊学生而言具有理解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在整体性教学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在逻辑顺序,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推动学生言语能力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删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不仅契合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二)注重逻辑联系,研制关联的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忽视生活这一源头,语文课程会失去应有的魅力,语文教学必然也会陷入僵化的境地。特殊教育也是相同的道理,只有从生活出发,开发与特殊学生真实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仍以《爬天都峰》为例,其所在单元作为习作单元,我们不仅要从阅读的视角关注文本所包含的丰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精读课文的示范价值,指导学生完成习作。因此,教师没有立刻抛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如提出问题:你们在假期里参加了哪些活动?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作为迁移学习的载体。有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作为支撑,对于特殊学生而言,教学内容就不再是陌生的。这不仅能够激活特殊学生思维,同时也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教学策略契合规律,注入融合教育的内在动力

(一)直观:真真切切搭建思维平台

在有了明确精准的目标定位以及适切合理的教学内容后,教学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教师需要遴选出与特殊学生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基于学情,教师要设计开放、自主的课堂,强化自身点拨和引领的作用,将教学策略与特殊学生的思维特征相融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特殊学生依赖于直观性资源的特征尤为明显,教师不妨以此为抓手,精心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为例,叶圣陶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以极其准确与细腻的文字描写了爬山虎的外形,如果教师依照常态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解读每一个关键词句,不仅会使得教学繁杂琐碎,同时也会影响特殊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此,教师不妨从特殊学生的特点入手,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首先,出示两張描绘爬山虎的脚的图片,其中一张是正确的,一张存在错误;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找出图片中的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细读课文,运用文字所呈现的直观信息解决问题,这可以让特殊学生的言语思维有明确的着力点。

总而言之,部分特殊学生理性感知能力有所欠缺,教师要想方设法将原本抽象、含蓄的语言文字用更加灵动的形式表现,以契合特殊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

(二)分解:扎扎实实做好每个环节

语文教学倡导统整性,旨在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而多元的思维空间,但考虑到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融合教育的前提下,统整的步骤不能跨度过大,需根据实际学情,逐步分解步骤,以降低每个教学步骤的难度,有序地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西门豹治邺》为例,为帮助学生掌握“简要复述”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围绕“调查民情”这个主题,为特殊学生制订了三个板块的教学策略。首先,自主阅读,把握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9自然段,帮助他们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识到作者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巧妙呈现了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其次,条分缕析,提取信息。这种紧扣中心、删选内容的过程,对于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避免学生错误地认为“简要复述”就是删减原本丰富翔实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对比,从文中老大爷的每次回答中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明晰西门豹与老大爷问答所呈现的信息指向。最后,分列呈现,初试复述。由于特殊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教师不能急于迈向统整的思维层面,而需要依循课文顺序,逐步解析西门豹的问题与老大爷的回答,把推进的步子迈得小一点、慢一点,让特殊学生一边复述一边聆听,最终实现简要复述的目标。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始终以特殊学生的特点为依据,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教学推进与学生内在思维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多维实施,注入融合教学的恒久活力

(一)开辟立体路径,实施多维性评价

评价作为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起到了评判学业水平和甄别学生表现的作用,同时为教师第一时间摸清学情以及反思教学提供了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评价能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然而,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一些教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新授环节,对评价方面的关注不足。而在融合教育中,特殊学生尤其需要得到正面评价。教师应紧扣所学内容特点,选择多个维度,以肯定和认可的态度,激发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蟋蟀的住宅》为例,在学生学习作者整体观察、连续观察和深入细致观察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设计课内外的迁移应用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植物或动物,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训练,并记录自己的观察成果。这一任务不仅与教材的训练目标相呼应,同时也充分运用了生活资源。此外,这个过程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协助学生完成观察对象的选择、问题的解决,甚至观察卡片的制作。

在这个观察训练中,为获知特殊学生的观察和记录状态如何,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参与评价,构建评价体系: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描述自己在观察中的表现,并反思观察记录;其次,组织家长进行评价,主要描述孩子如何运用观察方法,充分认可他们的努力;最后,教师根据教材观察方法得到落实的具体程度,对特殊学生的应用迁移能力进行评价。这种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立体地评估学生的表现,以促进学生评价不断趋向客观公正,让学生看到他们通过努力所取得的进步。

(二)匹配个体特质,实施针对性评价

在实施评价时,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于特殊学生的评价,教师应采用适当的要求,同时也应考虑到特殊学生群体内部的差异性,设置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旨在呵护和关心每个特殊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在前文的观察训练评价中,面对特殊学生提交的各种形式的观察成果,教师可以适度结合家长的评价意见,了解学生在迁移观察过程中的表现。例如,某个特殊学生的观察成果虽然不是特别亮眼,但从其家长提供的照片和视频中可以看出,他已基本掌握了观察方法。教师应以此为基础进行评价,肯定这名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评价中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从鼓励和欣赏的角度出发,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鼓励他们看到自己不断成长的轨迹,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把握融合教育的核心,找准特殊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的关联,结合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扎扎实实地确定目标、研制内容、选择策略和积极评价,为推动每个特殊学生的有效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井祥贵.统编语文教材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三维阐释[J].教学与管理,2021(23):33-36.

王琴.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有效建构: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维度[J]. 教育视界, 2022 (16):32-34.

猜你喜欢

特殊学生融合教育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管理及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浅谈特殊学生在歌唱教学中对歌曲的情感表达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
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