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赜

2023-10-28仝西宁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仝西宁

摘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既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在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从内容、特征,还是从育人价值目标角度来看,二者都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但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足、西方意识形态冲击、文化认同度不高等问题。优化教学资源、改善育人环境、拓展实践活动等是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177-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源头动力,又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转化发展载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何以可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征和育人价值目标为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可能。

(一)内容的耦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的高度耦合体现为“博爱大众”的价值观、“修身治国”的人生观、“天下为公”的世界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第一,“博爱大众”的价值观体现为爱国与爱民的统一。“博爱大众”的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明确提出“仁而爱人”,提倡爱护他人和关心他人。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各国的治乱兴亡规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富有民主性的民本思想。在新时代传统“仁爱”思想等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价值导向。第二,“修身治国”的人生观体现为爱国与爱己的统一。爱己并不只是爱惜、珍惜自己,而是作为修炼仁德的开端,把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爱己修身才能有所作为,出仕报国。爱国与爱己的高度统一,从根源上赋予了中国人要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天下为公”的世界观体现为爱国与爱天下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大一统”等思想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这种思想一直是激励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服务献身于国家的道德依据,是中华民族在诸多磨难中不断奋起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源泉。第四,“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体现为爱国与报国的统一。中华民族历来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数千年以来一直书写着爱国情与报国行相结合的壮阔史诗。报国行是爱国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爱国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

(二)鮮明特征的统一性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民族性。中华文化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由中国人民创造,凝集了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层次多元,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因为爱国主义是培育和塑造崇高民族精神的主要动力。”[2]爱国主义的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统一。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其爱国情感。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广泛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覆盖面之广既包括个体和集体层面,还涵盖国家和世界层面等。爱国主义教育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这就内在地要求其教育载体要具有广泛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其覆盖广泛性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动能。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可以依托爱国主义教育现有教育渠道和基地进行传播,即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传承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多年传承发展历程从未中断,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3]爱国主义教育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同样具有传承性。

(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首先,在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上具有一致性。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特别对于我国这么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推动民族大团结显得格外重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民族精神融汇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更能迸发出强大合力。其次,在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上具有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之一是为了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之自觉学习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西方不良思想入侵。最后,在塑造合格时代新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是成为合格时代新人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分析

新时代以来,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发展,在制度化、法制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依然存在着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高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效果。

一方面,高校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不够丰富。高校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也会举办一些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但是讲座的数量有限,而且也很难系统地、理论地教育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不够丰富。在活动的组织上,缺少固定的组织单位,在高校里更多是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地组织一些活动,活动的大小、范围、效果无法保证;在活动形式上,大多数还是延续较为传统的形式,比如举办知识竞赛或参观博物馆、历史名胜古迹等。

(二)西方意识形态冲击育人氛围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华势力一直阻挠中国崛起,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和语言霸权,对我国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6],西方意识形态凭借西方文化和话语以更隐匿和广泛的形式在人民群众之间散播着违背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原则以及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潮,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冲击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氛围。

一方面西方文化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更便捷的方式,更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但是西方文化的蔓延和渗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冲击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不仅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还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最近几年文化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逐渐兴起,其通过庸俗化、反智化、娱乐化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起攻击,其目的是“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革命文化,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妄图达到动摇中华文化立场、销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兜售西方价值观”[7]的目的。

另一方面西方话语消解了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近年来,西方话语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不断加剧,兜售其所“标榜”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利用网络新语言、表情包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开攻击,以此消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正面英雄的崇敬情感。

(三)文化认同育人实效有待提高

大学生作为有感情、有思想的主体,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时并不会将其完全吸收,他们会根据自身兴趣喜好有选择地内化教育内容。现实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被其他国家‘共享时误读、误用、滥用甚至歪曲,这在当今世界是普遍而又不争的事实。”[8]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大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影响了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运用的实效性。

一方面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越高,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观念就越容易接受,进而也会对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传统爱国主义内容产生认同。虽然大学生对学习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比较积极,但现实生活中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和多元社会思潮的侵蚀,很多学生容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片面、刻板的认知。此外,部分大学生并不愿意把时间用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这也会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浅显的层面,导致认同危机。

另一方面大學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自觉学习和内化。受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较弱,缺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加之网络信息时代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大学生更喜欢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新”文化,这些信息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使其难以沉下心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电影的播放量为例,喜剧、科幻类影视作品的播放量远超历史、文艺类型。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将其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从教学资源、育人环境、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优化教学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提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

一是要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一方面对于高校目前正在使用的传统文化教材,要着重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素,在现有的基础上专门设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内容专题或章节,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相应专家学者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编写特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

二是要建设较为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一方面,大学生思政课是所有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具有基础性、广泛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思政课中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具体专业开设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如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成就相关的课程;体育专业可以开设与中华传统武术相关的课程等。

(二)改善育人环境,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不断优化校园、社会、家庭环境,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氛围。

一是高校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优化环境。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一方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要素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以新颖活泼的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参加,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要素与校园文化精神相结合。校园文化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凝聚和濡染作用,将传统爱国主义精神与校园文化精神相结合,通过校园建设营造爱国氛围。例如,西北工业大学中有一座著名的“为国铸剑,隐姓埋名”雕塑,与其校园精神相结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默默无闻地“为国铸剑”,守护国家安全。

二是社会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优化环境。一方面,要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国家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学生爱国情感中的作用。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的建设和研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做好护航。另一方面,各地要提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利用率。目前部分地区的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存在距离,各地方政府要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去缩短距离。

三是家庭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优化环境。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家庭参与,着重突出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在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注重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孩子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内容作为家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风文化的熏陶滋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培育孩子的爱国情感,使爱国主义精神在孩子人生初始阶段便牢牢扎根于心。

(三)拓展实践活动,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有助于将在知识性教育中形成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

教师在运用优秀传统爱国主义资源开展实践教育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重要功能,通过实际场景唤醒中华儿女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学校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收藏典籍的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将现场体验的获得感与自身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相结合,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其爱国情感。另一方面要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陶冶爱国情感,传统节日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的标识。此外,在大学校园里还可以与少数民族的学生开展互动,既增进民族感情,又能培育共同的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 求是,2022(14):4-8.

[2] 商志晓,万光侠,王增福,等. 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现代化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3] 冯秀军,唐艳群.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若干辩证关系论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8):96-101.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6] 徐稳.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意识形态之维探析[J]. 东岳论丛,2022,43(02):5-12+191.

[7] 孙丽珍,李泽泉. 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本质及治理[J]. 红旗文稿,2018(09):26-28.

[8] 徐稳. 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荐稿人:徐稳,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