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学情境 增强学练有效性
2023-10-28申克才
申克才
杜威曾说:“只有知识和真实情境发生链接,知识才具备了转化、迁移、应用的条件”[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知识和情境发生链接的前提是知识的情境化,即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预见地引入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知识的内涵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学生才可以直观感知知识的原始形式,体验知识产生和运用的完整过程,从而增强对知识的感知力、理解力,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化的效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要求“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当下的体育课堂,应以《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为引领,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提高和发展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练兴趣、学习动机,为学生掌握和运用技能、提高核心素养发挥作用。
一、教学情境的构建方法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构建教学情境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和学习能力着手,依托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适宜的学习氛围中增强体验,提高认知能力,在学练中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情境的氛围中,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对抗练习、教学比赛或成套动作的展示等场景中运用,并得到不断强化和巩固。
1.围绕学情特点,营造生活情境
《義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注重教学方式改革。改变以往单一、单调、呆板的简单教学情境,倡导每节课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或运动情境[4]。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依据小学生爱模仿、善想象的心理特点,设计充满趣味的活动环节,构建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确保学生在练习中兴趣盎然。如,在三年级立定跳远教学中,依照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善想象的心理,把立定跳远设计成“小青蛙找妈妈”的教学情境,在小青蛙“学本领、练本领、捉害虫”的具体情境中进行跳的模仿练习,通过“跳荷叶”“捉害虫”等游戏和比赛,促进学生进行立定跳远学习,完成学练任务。
2.围绕动作要点,构建学练情境
设计教学情境时,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相对统一和系统的情境贯穿教学始终,从而让技术学习得以突破,技术运用得以呈现,运动能力得以提升,给学生沉浸式的教学情境体验。如,在六年级50m快速跑教学中,根据起跑后上体保持适当前倾的教学重点和途中跑时重心平稳、动作协调的教学难点,教师按照“学、练、赛”一体化设计,创设起跑“推倒标志桶”练习,要求在起跑线前2m处摆放标志桶,学生在起跑加速时顺势推倒标志桶,解决学生起跑加速时重心过早抬起的问题;练习时采取“让距跑”,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在“降落伞跑”的比赛中,以在“降落伞”落地前最先达到30m的终点为判断,激发学生潜力,提升学生快速奔跑能力。
3.围绕技能掌握,打造比赛情境
教学比赛是学生掌握和提升运动技能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比赛是巩固技能的有效途径,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丰富学生的运动体验和认知。“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倡导教师将集体学练、小组学练与个人学练有机结合,注重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授、交流互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如,在小学四年级“行进间运球”教学中,在学生学练行进间运球等内容后,创设“运球过障碍比快”的比赛情境,检验学生控球能力和运球速度;设计“运球避袭”情境,提高学生行进间运球躲闪和快速突破能力;通过5VS5“运球抢关”的攻防练习,让学生的行进间运球能力在比赛中得到应用和检验。
二、教学情境的实施策略
1.突出游戏功能,增学练趣味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它能够增强学练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练积极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环环相扣的游戏环节,能够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完成学练任务。如,在前滚翻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团身紧、滚动圆”的技术要点,创设“小猴子钻呼啦圈”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学练中为了钻过呼啦圈,对收腿、收腹的时机有了更好的把握;在钻过呼啦圈时感到生动有趣,乐于尝试;在成功钻过呼啦圈后的快乐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通过游戏和教学情境的结合,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练的积极性,有助于前滚翻的动作的掌握和巩固。
2.强化对抗学练,重技术应用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现行课程标准理念指引下,单一的动作技术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技能掌握的过程中,离不开技术学习后的实践检验,通过不同的情境增加运动体验,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技能形成。基于学生能力实际组织教学,教学中增加对抗练习环节,引导学生从“学技术”转向“用技术”,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运动技能。如,在水平三“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掌握投篮技术后,先后采取绕过标志桶进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运球摆脱防守进行单手肩上投篮等环节,强化在学练中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运用。投篮技术在防守情境下的对抗设计能够切实提高灵活运用能力,实现技术学习到技能转化。
3.突出比赛场景,促技能提升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强调了运动项目特性的把握和学习运用,更加注重项目完整内容在比赛和生活中的深度学习,而不是学习从项目中剥离出来的碎片化知识和割裂化技能。[4]除了必要的专门练习之外,更需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不断运用来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并不需要熟练掌握动作技术才能参加对抗、比赛或展示。
教学情境的创设紧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比赛情境中逐步熟练动作、丰富认知、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此,教师抓住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比赛,有助于学生在逐层闯关中思想更投入、学得更扎实、练得更充分、信心更充足。如,在水平三“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行进间摆脱防守的基础上,进行1VS1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比赛,投中或抢得篮板球后进行攻防互换,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投篮进球次数最多;然后进行3VS3篮球比赛,使用该技术投篮成功可得2分,其他技术投篮成功得1分,以此激发学生在比赛中合理使用该技术进行篮球比赛,切实提升学生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应用能力。
4.围绕学科融合,重情境互动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呈现,旨在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及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与健康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涉及多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其主题下的教学情境设计增强了真实情境的互动以及内容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战术思维、预判能力、应变能力,提高学练的有效性。
如,在五年级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课中,根据《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钢铁战士”跨学科主题内容,创设“智勇双全小战士”情境,通过小红军练兵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2名学生1组进行“小红军送信”(传接球、运球+传接球)、闯过封锁线(1人运球1人左右跑位防守+2人跑位+传接球),在练习中随着“战斗音乐”烘托作战情境,每个场景分别采用不同的音乐背景,营造沉浸式的学练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互动中提高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0-63.
[2]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的重点与主要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54-59.
[3]季浏.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22.42(5):3-17.
[4]陈雁飞,周志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六大新变化[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