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而行 做温暖而有力量的体育先生
2023-10-28裴玲云
我是一名党员体育教师,一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用深深的教育情怀执着追寻着我的教育梦想。28年职业生涯中,我担任了23年体育教师、5年体育教研员,无论身为体育教师或体育教研员,我一直重复三件事——学习教书育人,学习读书,学习做科研;一直坚持“三真原则”——上最真实的课、做最真实的自己、育最真实的学生,注重“育体”与“育心”双向并重,引导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拥有正能量并传播正能量的体育教育教学的践行者和引路人,我一直勇于改革创新,坚持18年研究“自主·协同”体育教学形式;坚持示范辐射,真心、诚心、尽心为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提供服务和帮助,以正念、正知、正气引领体育教师进步成长,与广大体育教师建立真挚的情谊。
“做温暖而有力量的体育先生”是我毕生的追求,如同点亮的一盏明灯,一直照亮并指引我不断努力前行,为此我执着坚守、默默耕耘,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从不曾放弃。
一、在一次次公开课的磨砺中,坚强自信成长
我的成长是从一次次公开课、展示课开始的。无论是什么级别、哪种类型的课,要上好,必须认真“磨课”,而“磨课”是艰辛痛苦的。从学习目标的设置到教学环节的推敲、从学生活动的预设到教法学法的选择、从课堂动态的生成到教学细节的斟酌、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效果的呈现……我时常苦思冥想、思虑阻塞,忽又灵感突来,柳暗花明。但可喜的是随着一次次的磨砺,被同时“磨”出来的还有我的严谨与专注、成熟与顿悟、成功与收获……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线,我必须会上课、能上课、能上好课、能上学生喜爱的课、能上学生受益的课、能帮助更多的体育教师上好课。“没有最好的课,只有更好的课。”几十年如一日,我一直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主阵地里探索实践、反思质疑:体育是什么?体育课应该带给学生什么?什么样的体育课是真正高效有价值的课?体育课怎样才能吸引学生?伴随着思考与实践的反复,我学会了真正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领悟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意义。
担任教师时,我平均每年上各类示范课、研讨课等超过30节,我的课变得越来越扎实厚重;担任教研员时,牺牲周末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指导教师是常态,有朋友笑称:“每次找你,你不是在看课磨课就是在去看课磨课的路上。”我每天泡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从课题内容的选择、教材内容的加工、教案设计的修改、教学方法的确立、教学问题的设计、组织队形的布置、课堂语言的组织……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研磨,精益求精地帮助教师上好体育课。我不仅重视课的结果,更注重磨炼的过程,因为“过程”才是最好的收获,因为“过程”我才持续进步、逐渐强大,并最终成长,就像蚌壳最初选择沙粒进入身体,过程虽千辛万苦,但却磨砺出最闪亮的珍珠。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各种磨砺中,我慢慢地成长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服务育人等方面的行家能手。
二、在理想和信念的鼓舞下,创新突破成长
为实现体育课的真实价值,我主张向每一节常态体育课要质量,设定了朴实的教学愿景——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并以此展开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1.向常态体育课要质量,探索实践“自主·协同”教学模式
2004年年初,我开始探索体育课堂教学走向高质量的路径,构建了“自主·协同”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用18年时间创新完善“4-A·S学习流程”“有效问题导学”“课后三问评价”等一系列实践成果。“自主·协同”模式的精髓即“愿景比管控更重要、团队比个人更重要、授权比命令更重要、平等比权威更重要”,真正落实“学本体育教学”“生本体育课堂”,把课堂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体育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练堂”“赛堂”。自2018年,“自主·协同”模式在龙华区推广,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全面促进了龙华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体质健康、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提升。目前,该模式已在广东省多地市乃至其他省市的一些学校中得到推广应用
2.丰富课程实施,探索实践体育分项课和校本特色课
为解决师资、场地等资源不足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至少 2 项运动技能,我大胆创新体育分项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2010年我打造全新的校本体育课程,开创“校企运动合作”机制。依靠社会力量支持,突破原有单一形式,结合地域优势,有效整合社区、家长等多方资源,积极与学校周边运动场馆进行体育分项教学和体育社团训练等形式的合作。借助企业的先进场地、设施设备、教练团队,采用把优秀教练请进学校、让学生走出校门上体育课等多种形式,开展足球、羽毛球、游泳、跆拳道、滑冰等丰富多彩的体育分项课及社团训练,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3.扎根学科本质,塑造有影响力的区域体育教研品牌特色
作为教研员,我坚持从“明师德、铸师魂、讲师德、懷师爱、强师能、重师智”6个方向,建设高水平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塑造体育教师的正念、正知、正能、正气,树立体育教师专业、敬业、精业的职业精神,突破创新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打造出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区域体育教研品牌。
根据地域位置,我构建体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扎根体育学科本质,我创设龙华区“生态体育教学”新范式,顶层设计“常态课动态检查”“新苗教师练兵”“优秀教师比武”“骨干教师引航”“新老教师互助”“全员教师考核”六大计划助推龙华体育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助力龙华体育学科专业有序发展。故而,龙华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取得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两个“双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体育课堂教学质效”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双提升。
目前,“龙华区体育教学教研”在广东省及深圳市体育教育领域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辐射与引领效果。
4.面向未来,探索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融合
2015年我开始研究“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融合”,并取得较显著的成果。融合“互联网+”理念,以“微课”为突破点,开发设计“中小学体育系列微课程”,利用手机、电脑、Wifi、5G、智能穿戴等设备,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时间、空间、场所的限制,实现“微课助学术”的广泛运用与普及,让体育知识传授变得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内化;让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体育翻转课堂成为真实常态。
过去3年,我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圆满完成了省、市、区交办的各项急、重、难任务,被评为“深圳市线上教学优秀教师”。其间,我坚持开发系列网课资源、上直播课、做公益讲座;手把手指导体育教师制作体育微课、微视频;为体育教师整理、汇编线上教学资源等。尤其是2020年初,我引领龙华体育教师和工作室学员,为省、市、区三级网课平台提供大量体育教学资源,包括篮球系列、足球系列、田径系列等 10 大主题单元 179 节系列微课。
5.为学生健康护航,推动学生体质全面提升
2018年,我初到龙华区工作,该区学生体质数据位于深圳市各区倒数之列。为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结合课堂教学改革,我提出了一系列“为学生健康护航”行动举措——制订《学生体质提升行动计划》,在深圳市首推每天一节体育课;撰写《学生体质现状及发展分析报告》《体育教师工作现状及发展分析报告》;开展体育家庭作业优秀案例评选,召开学生体测数据反馈会议,组织学生体质问题专项研讨等。在各项行动中,龙华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实现一次次新突破,2021—2022年连续2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龙华区学生体测“优良率”与“合格率”两项数据均位于深圳市各区榜首,成为“双料冠军”。
6.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思政特色体育学科教研
“最有效的激励来源于每个人的内心。”为正确引领龙华体育教师的职业观、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与教育情怀,我探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体育教研之路,将“红色基因”融入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落实课程思政,以“体育”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组织系列思政特色体育教研活动,为广大体育教师精神赋能,引领体育教师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爱党爱国。
为实现我的教学主张和教育愿景,我持续学习,不断思考,在收获了有质量的课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素养提升、区域教师能力快速发展等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突破性的成长,我的教学理念逐渐成熟,并在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有较大进展。在深圳这座温暖有爱的城市的“陪伴”下,我向光而行、砥砺奋进、向上生长。
三、在教育知识与教育智慧的引领下,反思实践成长
1.坚持学习,广读书涵养自我
我喜爱阅读,在各类专业书籍中汲取着先哲前辈的教育智慧,思考学习研究如何更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在《学记》《叶圣陶教育论集》中汲取着先哲前辈的教育智慧;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中重新审视着体育学科的课程性质与特点;在《教师如何做研究》《彼岸的教育》中不断思考研究如何选择更科学的教学内容与策略。
向名师学、向专家学也是很好的学习路径。在一次次培训交流中,我汲取新知识、新理念,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总结积累自己的经历;在关注全国各学科名教师的教学风格中,从模仿学习到形成自我特色,我努力做到教得巧妙,教得有效,教出美感,教出特色,让教学成为艺术。
2.坚持反思,勤笔耕提升自我
坚持“写作”对名师专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的成长是从写教案、写反思、写总结开始的。我常说:“勤学习多实践,勤思考多总结,及时写作是关键。有价值的思考如果没有记录,会失去意义,更是莫大的损失。”
我坚持写作20多年。最初只是将所思、所见、所闻以流水账式的文字简单呈现;之后是记录经历的各种有趣、有意义的教学小故事;然后是以感悟、随笔形式梳理课堂中的困难、问题、闪光点等。日积月累之后,便能轻松“说理道文”,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自然水到渠成。多年来,我已经独立或与他人合著出版著作10本;论文发表及获奖30余篇;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研究10项。
四、在帮助他人反哺自我的过程中,互助共赢成长
1.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成长自己
28年教学生涯中,我重视传授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德育与人文的渗透。课堂上,我引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引导他们相互帮助、共同合作;指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尊重;鼓励他们拼搏进取、顽强勇敢。“体育是最自然、最灵动的德育。”在我的课堂,学生们信任我,因为总能感受到我的尊重与理解,总能听到我的鼓励和关心;在我的课堂,学生们能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在我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学会面对、战胜挫折与困难。我爱我的学生们,学生们同样也爱我,从“裴老师”到“裴姐”“裴妈”,从“好老师”到好老师、好朋友,我和学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在帮助他们成长的同时,他们也成就了我。
2.帮助体育教师成长的同时成长自己
多年来,我前往教育薄弱片区支教助教、远赴新疆喀什送课送教、遍走广东乡村送教送培。每一年,定期上示范课、专题讲座服务一线教师;每一年,深蹲校园示范带学,探讨教材教法,教导教师上好每一堂体育课;每一年,指导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或技能比赛,斩获奖项近千人次;每一年,乡村助教公益助学,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均衡贡献应有力量;每一年,走进高等学府授业传道,引领高校大学生、研究生,面向未来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2018年龙华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我成为区体育教研员,开启职业新征程。我发扬踏实的工作作风、进取的职业精神、敬业的专业品质,积极履职,倾心尽力为龙华区学校体育奉献力量。任职5年,每周下校指导3~4所学校,每周组织活动与培训2~3次,每学年听评课与磨课约120节,上示范课、讲座指导超100场次。
哪里有需要就走进哪里,哪里有需求就支持哪里。我以“教研员”“名师”“高校导师”等多种身份示范辐射引领,倾心倾力帮助一线体育教师专业进步,在帮助体育教师进步成长的同时,体育教师身上的智慧和精神品质也激励和感动着我,使我不敢懈怠一分一毫,这也成了我成长路上不断前行的不懈动力。
3.组建团队,示范辐射传递正能量
“若想成功,要么组建一个团队,要么加入一个团队!”
我选择组建团队去实现平凡且伟大的体育教育梦想。2015年“裴玲云名师工作室”成立,我悉心培植工作室内涵文化,凝练工作室的“道”“法”“术”“器”,引导同伴们明白“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如何更好地做”。“为中国而教”是裴玲云名师工作室的精神“图腾”,也是我与工作室所有成员的共同理想和动力之源。在此目标的引领下,我以身作則,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行动和力量影响着工作室每一名成员。我组织工作室成员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讨、网络研修、主题沙龙、实践展示等活动,帮助团队伙伴成长为能力强、素养高的体育教师。如,“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异构”,围绕课堂碰撞思维、交流分享、实践创新。并引导教师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课不同的老师可以上出不同的新意?如果是我上这节课,应该如何改进?”助力教师逐步实现从只能上好一节体育展示课到自如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华丽转变。在我的示范和引领下,工作室成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显著提升,在多类比赛中获奖。
在他人眼中我是很特别的体育教师,大家笑称我是“超人”教师。同事们评价——“裴老师打破了我以往对体育教师的看法,肯奉献、能奉献,工作积极主动,不给自己留余地,像拼命三郎。”“裴老师的组织沟通管理能力超强,所到之处,无往不利。”“裴老师能量足、能力强、能合作、能辐射、能引领,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老师”“裴老师就像一个小太阳,散发光芒,传递正能量,是我们的楷模!”;家长们评价——“有此师长,学生福也,家长安也。”“用心的老师,孩子们的福气!”“中国好教师”。
“人生为一大事来”,我此生的大事就是教好书、育好人,做一名温暖而有力量的体育先生,引领我遇见学生和体育教师的健康成长。
职业生涯,路很长、路很远,我将秉信念、守初心,继续努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