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利益联结机制研究

2023-10-28◎王

职教通讯 2023年8期
关键词:相关者共同富裕利益

◎王 中

一、问题的提出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并提出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健全面向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1]。我国正处于转型与优化的关键时期,强化社区教育中的新技术新技能培训,可以帮助社区民众获取就业与谋生的手段,提升社区民众就业率,提升我国居民幸福指数[2]。社区教育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路径,在系列政策指引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也提示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当突破传统的服务理念,深入探索社区教育公益机制与市场意识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建立一种框架合理、模式清晰的利益联结机制[3],让更多的地区相互学习借鉴应用,这是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理念变革的重要趋向,对社区教育形成自身的创新机制和话语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利益联结机制一般指利益相关者基于利益诉求形成关系契约,并协同完成某个事项的内在运行方式。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对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应用创新乏力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揭示了应然与实然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早期的相关探索中,有论者提出实行“定单式”和“储备性”培训相结合,同时开展职业介绍,增设就业指导[4],研究敏锐地捕捉到了利益联结机制的一些关键要点,但是,由于不了解利益联结机制的内涵和运行方式,同时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难以形成可以广泛借鉴的典型经验。宋亦芳指出,目前存在人们对社区教育的思想认识还不全面、社区对培训资源的整合机制还不健全、市民对社会培训的认同程度还不够高等问题[5]。这表明利益联结机制要求人们在认知、愿景、条件创设、适应性等方面均要有理念和实践的积淀,而这些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的路要走,这也反映了对利益联结机制探索的初步萌芽形态。从实践层面来看,资源整合效果不达预期只是表层现象,更深层次反映的是理论指引乏力的问题,导致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中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主体如何参与、利益如何联结、作用如何发挥是当下研究需要突破的重要方面。已有的研究更多地强调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路径、方法、意义和价值,没有触及利益联结的核心要素——不同利益主体契约关系的研究。闫玉科认为,利益联结机制是各方多重博弈的结果,不是谁对谁的恩赐,也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以相互需要为基础的[6]。利益联结机制如何以利益互补为前提,社区教育机构如何协调利益冲突,促进利益互补,让不同利益主体对自身的利益产生合理的预期,以及由于资源、信息的不对等,社区教育机构如何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平等对话提供沟通的机会,如何增进不同利益主体的互信、尊重平等的价值观和契约精神,进而发挥赋能、赋利作用,这些都是当下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主要探讨选取什么样的理论视角对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并基于该理论视角,试图解释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多维度框架如何组建,进而提出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多场景应用问题,即面临不同任务场景时,如何选取不同的应用模式,以期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助力共同富裕、推进促就业培训工作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理论视角:利益相关者理论

运用何种理论或方法作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分析工具已有相关讨论,如刘燕华等应用扎根理论改进社区教育技能培训的策略[7],刘捷应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社区教育如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8]等。但是,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如何增进学员个体利益,对不同利益主体缺乏整体性的关照,而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与追求。因此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更为契合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注重所有参与主体的利益联结,避免了仅仅关注居民个体、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作用发挥的单焦点问题。只有把各种现实利益放在合作考量的总体框架内,才能更好地促进共同愿景和协同行动的达成。目前,张廷亮、黄会琴已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社区教育的合作办学,认为社区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社区教育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各个行业的利益需求[9]。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契合性还反映在,由于当下研究片面强调社区教育的公益性,没有真正触发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增进,难以有效激发社会各主体参与的动力,创设更多的有效合作形态,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恰好能够兼顾上述问题。

宋林飞指出,社会动力是导致社会发展的感性活动过程及其力量;社会动因是导致这个动力过程的内在根据与源泉;有了动因,才能产生动力,这是一条规律。[10]对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来说,动因是存在利益互补可能性且利益相关者有合作的期望——利益诉求的预期满足,动力是各种生动的实践形态的直观激励。从“问题树”的角度看,在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生成过程中,面临就业信息、培训条件、技能教学、所有利益相关者积极性的调动,以及经济活动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等诸多问题,而其核心问题还是如何建构一种能够让居民产生内生动力的“实际利益”[11]。因此,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加强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利于对利益联结的整体性关照,突破促就业培训的信息不畅、资源短缺、信心不足、信任不够等多焦点问题,对生成更多的“实际利益”,促进促就业培训形成更多的典型经验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引作用。

三、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多维度架构

研究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回避社区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什么的问题。笔者借助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治理工具等四维向度分析方法[12],将利益联结机制的生成要素分为身份识别(主体)、利益联结(客体)、信任促进(方式)、治理提升(工具)等四个维度,并通过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架构与深入剖析,试图解释利益联结机制的内在运行机理,以及利益增进的过程。

(一)身份识别: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分析利益联结机制运行的动因不能仅仅聚焦于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所有参与促就业培训的利益主体的诉求均应得到理解与尊重,这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罗利(Rowley,1997)研究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首先要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和分类,这是一个关键和基础的问题[13]。查克汉姆(Charkham ,1992)按照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14]。对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无法回避对具体经济行为的探讨,因此,查克汉姆的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上述分类方式,在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实践案例中,笔者认为,彼此之间由于劳动关系、承揽关系或其他服务合同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属于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如用工企业或雇主、社区教育机构及员工、受训居民学员、参与的第三方培训或就业服务机构等;而其他参与者一般视为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如支持此项工作的当地党委政府、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等。

需要指出的是,公众型利益相关者与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同等重要,政府在信息、政策、资源等方面有更好的保障条件,包括绩效考核奖励在内的举措,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支持,从而增强企业、居民对社区教育的信任,使得社区教育机构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时的工作关系更为顺畅。比如:江苏如东县洋口镇由政府出面,从2017 年开始,将化工工业园区所有职工培训工作交由镇社区教育中心统一负责,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工作推进力度大大增强[15]。政府的支持对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业的发展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贡献,正如克劳斯·施瓦布与彼得·万哈姆在《利益相关者》一书中指出的,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整个社会,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负有各自的责任[16]。利益相关者理论也使我们认识到,社区教育要坚持开放理念,因为参与的利益主体越多,能够获得的信息和资源就更多,而不能只看到增加利益主体产生的冲突与矛盾。

(二)利益联结:信息链、知识链、价值链的有机衔接

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利益联结可以从信息链、知识链、价值链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机衔接等进行多角度观察。首先,信息链的有效对接。在契约型利益相关者中,企业或雇主提出用工需求,居民有就业意愿,而社区教育促进了双方的信息沟通和人岗匹配度的提升。社区教育机构与职业中介不同,主要通过提供适需的技能培训去增进供求双方利益的匹配。其次,知识链的有效对接。利益联结的动因本质上还是依赖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供需关系,居民如果期望通过教育培训真正能够增加收入、改善境遇、缩小贫富差距,其参与培训学习的预期价值就是重要的动力,也必然认可所承担的时间成本;而作为参与其中的企业,基于人力资本的价值收益,会更重视成本支出的可行性和劳动者的工作胜任能力。因此,社区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培训更要讲究需求导向和培训品质,而不是拘泥于自身办学条件。再次,价值链的有效对接。价值链的对接是企业或雇主、居民学员双方对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成效的认可,教育培训一旦启动就会产生成本支出,因而各利益主体对培训价值有着更加严苛的检视。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协同如果仅仅聚焦于某一方面是不全面的,根据经济关系的两重性理论,利益联结会产生确定的“组织经济关系”,利益满足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具体的“组织经济关系”增进之中。也就是说,居民学员能真正从社区教育培训中获得“实际利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福利,形成更多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这些是审视利益联结的重要指标。

(三)信任促进:关系契约的遵循与利益冲突的避免

利益联结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信任危机,关系契约是利益联结的基础,因而“理想类型”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基于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形成积极的关系契约,并在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基础上,对利益联结形成良好的维系作用。比如:作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居民一旦选择某个岗位或培训项目,基于信任会愿意积极参训,努力促成预期回报;作为公众型利益相关者的教育部门是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管理评价者,其从自身的工作职责出发,具有引导、激励、促进职能,特别是在工作经费分配方面,应发挥绩效考核的调控作用。当然,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往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介入,一般不直接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但是,缺少必要的互动也会产生信任隔阂。

由于关系契约类似框架协议,约束力有限,如果发生利益冲突会加剧信任危机。比如:由于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并不总能一蹴而就,加之技能培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达到企业预设的培训效果或产品生产质量、处于弱势的培训对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等原因,会产生信任危机,合作便难以持久。王运传指出,作为关系契约的各方都向企业投入了一定的要素,如财务资源、知识资源、其他资源等,这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依赖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久合作,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者机会主义行为都可能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17]。因此,只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一步从利益机制的运行路径(利益综合、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中探析利益冲突的缘由与对策,才能有助于解决利益冲突或者将利益冲突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18]。在利益联结过程中,如何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积极调和矛盾与增进互信,需要各方的信任和努力。

(四)治理提升:社区教育机构主动突破服务的薄弱环节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如果单纯倡导公益性对增进利益互信作用有限,利益联结也需要主导力量——社区教育机构治理水平的提升。由于治理强调各利益主体的平等地位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激发,社区教育机构需要通过自我赋能[19],提升自身在利益联结过程中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对各方诉求进行尽责调查、沟通和积极匹配,真正解决企业与居民的信息不对等的矛盾,以及各种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社区教育机构应提升服务意识,从如何有效助力共同富裕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具体教学行为。这也是所要解决问题的现实背景,二者相辅相成,经济发展反过来扩充就业岗位,并促进教育与科技的进步,形成“教育—就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者联动的、向前向上的社会运行机制[20]。因此,社区教育机构要重视企业诉求,将企业生存、企业利益作为利益联结的关键要素,认识到企业的良性发展是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的前提条件。

此外,治理提升还需要社区教育机构注重提升项目运维能力。项目是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机构的领导和员工要在其位、谋其事,主动提升项目规划和运维能力,这是利益联结机制生成的“压舱石”。刘太根指出,乡镇社区教育主动服务辖区企业,倒逼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主动充电,适应企业培训需求,自觉地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学习各种操作技能,掌握行业的新信息、新技术[21]。社区教育机构发展壮大与其服务价值提升能相互促进,如基于助力共同富裕、开展促就业创业培训方面的特殊贡献,一些社区教育机构自身的基础能力建设得到显著加强。以江苏宜兴市丁蜀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例,其以“壶”扶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社区教育中心自身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先后三易校址,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专兼职教师由最初的3 人增至86 人,授牌陶艺志愿者160 人[15]。治理能力的提升,将带动社区教育机构的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使社区教育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四、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多场景应用

共同富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是要让社会全体成员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因此如何提升利益联结机制的实践价值使更多的人受益,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场景进行相应的模式建构。在相关研究中,虽然白丽、赵邦宏认为理论研究最多、实践中辐射范围较广、具有较好扶贫效果的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22],但这两种模式的契约型利益相关者中均没有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而且由于彼此之间掌握的信息、资源不对等,较易产生一种不平等、不稳定的经济依附关系。笔者认为,利益联结机制要基于项目规划与运维才能实现自身的有序运作,加之社区教育机构作为重要的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发挥特有的赋能作用。根据社区教育机构在利益联结机制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及任务场景与项目的关系紧密程度,本研究借用“场景”概念,基于人力资源需求端、供给端、赋能端,提出“以项目找人”“帮人找项目”“弱项目运作”三种具体的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多场景应用的实践模式。

(一)“以项目找人”:社区教育联合实体企业开展促就业培训

“以项目找人”相当于“定单式”培训,指社区教育机构以服务当地企业的用工需求为主要任务场景,先在当地找到有用工需求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再挑选适配的劳动者,充分发挥当地企业在就业方面的带动作用。如江苏泰兴市姚王镇社区教育中心考虑到编藤技术简单易学、劳动强度不大、工作地点和时间相对灵活自由,而且当地远大家俬有限公司愿意合作,因而与企业共同开展残疾人及其他低收入户编藤制作培训。社区教育中心专门派出2 名专业教师牵头负责项目运营,聘请远大家俬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员开展集中培训,并由政府统一配备编藤工具、运货车等设施设备,按件计酬,月结月清。目前,18 个加工点已全面正常运营,每年参与的群众在1 000 人以上[23]。

“以项目找人”模式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契约型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当地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当地企业有自身发展的独特需求,愿意进行合作,因而依托企业可以实现培训、就业(产销)一条龙服务,带动当地居民灵活就业,真正实现信息链、知识链、价值链的有机衔接。二是对社区教育机构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教育机构不仅参与技能培训,而且要抓好项目运行管理,特别是对龙头企业的全方位配套服务。三是具有规模化效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当地居民参与人数众多,利益联结形成多赢局面,可以增进政、校、企、居民的四方互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对企业经营信息难以及时、准确掌握,若信息沟通不畅容易产生信任危机,且各利益相关者能否完全遵守合作协议尚待观察。

(二)“帮人找项目”:社区教育聚焦特殊人群开展促就业培训

“帮人找项目”是指社区教育机构以特殊群体的就业需求为任务场景。首先,通过建档立卡,掌握本地区特殊群体的动态分布,根据特殊群体的就业能力和意愿,寻找适宜的技能培训项目,实现个性化重点帮扶。不过,参与“帮人找项目”的企业(个体经营户)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限,每个项目的业务规模可能都比较小,这是“帮人找项目”模式与“以项目找人”模式的主要区别。如江苏无锡市广益街道毛湾一社区是保障型小区,低收入困难家庭占社区总户数的10%以上,由于缺少工作技能、因病致贫等原因,其就业难度极大。通过培训,居民利用住宅空间种植水培蔬菜,居家“田间管理”,实现了统一培训、统一回收、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在社区团队的帮扶下,目前签约商户6 家,第一批居民38 户,第二批处于培训阶段的有55 户[15]。

“帮人找项目”模式中利益联结机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社区教育受到居民的信任。信任是关系契约的基础,除了掌握特殊人群的具体情况,还要对特殊人群的就业意愿、就业障碍和就业能力进行细分,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愿意委托社区教育机构去找项目。二是企业或雇主有一些个性化需求。当地企业(包括个体经营户)社会责任意识强,愿意为特殊群体提供一定的岗位、中介服务或产品代加工,项目不在大小,关键要有助于特殊群体实现劳动的价值。三是社区教育机构更重要的任务是找到各种人职匹配的个性化资源,做到技能培训与就业生产零距离对接。不过,此模式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是否坚持开放理念。社区教育机构如果不主动出击,难以找到个性化的人职匹配项目。二是公众型利益相关者是否积极参与。由于愿意合作的企业、特别是愿意长期合作的企业不多,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三是如何促进利益的持续与增进。由于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如果没有前期工作积淀、成功个案树立榜样,可能难以激发特殊群体持续参与的热情。

(三)“弱项目运作”:社区教育依托特产经济开展促就业培训

上述两种模式强调要以具体的项目为工作载体,而“弱项目运作”相当于“储备性”培训,指社区教育机构主要以服务当地特产经济为任务场景,为其做好配套的培训服务,主要发挥“教技能”“办活动”的功能。特产经济自身有着强大的社会认同优势。一方面,由于数字技术对消费的带动效应,特产经济已经形成强大的渗透能力,而且前景广阔;另一方面,特产经济有家乡情结,在助力共同富裕过程中,社区教育“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推动当地有发展潜力的居民就业或创业。这种服务方式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江苏宿迁市宿豫区社区培训学院开展的“楚城面塑”培训。在当地餐饮、旅游行业中,这是一项重要的手工技艺。学院在2020 年建成一个1 500 平方米、能同时容纳200 多名学员的面塑培训基地,开发了乡土教材《面塑概论》《面塑制作技艺》,目前,已有460 名学员成为职业面塑艺人,有1 265 名学员应用这一技艺实现了家庭增收[24]。

“弱项目运作”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社区教育机构了解当地特产经济,有利用特产经济做大文章的意愿和能力;二是当地特产经济的生态较好,特产经济有地区优势,为当地居民广泛知晓,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更易为居民认可,容易促成利益联结,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三是社区教育主要聚焦技能培训工作。该模式以需求为导向,根据特产发展、从业需求,由社区教育机构找到协助居民参与发展特产经济的结合点,投入一定的设施设备,或联合当地职业院校,选聘优秀教师或企业师傅任教,协同开发课程,有序组织培训,从而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赋能作用。此模式也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特产经济要有序发展,防止仅仅聚焦知识链,忽视信息链、价值链的有效协同,导致产能过剩、供需对接不畅等经营风险;二是由于经营环境更多地依靠政府各部门等公众型利益相关者的积极营造,社区教育机构在提供教育培训的同时,要进一步帮助居民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三是社区教育机构对特产经济发展要有一定的“头绪”,要与各类利益相关者广泛密切互动,获取信息和资源支持,防止服务的盲目性。

马克斯·韦伯指出,社会经济问题在一个经济事件扮演着作为原因或结果的角色的地方并不是到处都存在的——因为只有在问题因素的意义也成问题的地方,问题才会产生,而且问题也只有通过使用社会经济学的方法才能严格确定[25]。在我国不断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中,本质追求便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社区教育开展促就业培训是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而本研究强调的是,社区教育有没有意识到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性,并主动出击,用好利益联结机制,去寻求更多的合作项目,这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助力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本研究提出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多维度架构与多场景应用,对社区教育的启迪在于,社区教育如何通过自我赋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深度参与经济活动的跨界思维能力,并积极推动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结与利益增进,而不是“等靠要”。社区教育只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趋势紧密结合,尊重利益联结机制的内在规律,发挥利益联结机制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应对自身发展进程中复杂任务场景的挑战,尽一己之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猜你喜欢

相关者共同富裕利益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