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性转向背景下中职课程改革的目标、特征与路径

2023-10-28◎宋军,吴广

职教通讯 2023年8期
关键词:基础性课程目标中等职业

◎宋 廷 军,吴 广 顺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着重要任务,也一度受到人们的认可。伴随着二十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普高热现象持续升温,导致出现“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招到好生源更难”现象,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难以为继,中职教育发展一度处于低潮。从2005 年开始,教育部推行中职百万扩招计划,但中职的层次地位、兜底地位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仍有部分中职学校没有根本扭转招生难的现象。2019 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并对职业本科招生比例提出量化要求。职教高考新制度的确立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上升的天花板,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使中等职业教育从长期不被大众普遍认可的困境中慢慢走出来。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地位在学界也得到重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实现学习者自身智力类型与教育类型适配的公平性追求[1]。

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发展期,要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实现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实现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又有其自身特点,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但职教高考升学新趋势客观上要求中职需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标准,科学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要,现行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亟待改进之处,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精神新要求有待充实、体现,反映中等职业教育育人要求的课程目标有待具体化、细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课程的设置有待完善,传统教学的体例结构和内容要求也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需要等,诸多因素呼唤,必须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

一、基础性转向背景下中职课程改革的目标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2]。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一般指在一定时期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达到的预期效果。中等职业教育特指具有初中学历人员接受的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技工教育,它与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观念偏差和定位模糊,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易出现平衡就业和升学的关系的问题,会面临巨大挑战。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中职课程目标是推进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来看,中职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情感、价值观、职业精神、文化素养等多项内容,各部分之间应相互呼应、协调统一。

(一)课程目标要体现基础性,突出可发展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出现多样化、高层次的现象,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人们对知识与学历的追求目标越来越高,为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成才需要,国家推行了“职业本科”“一体化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供给”的新举措,这给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中职的人才培养必需从培养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接受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潜力的学习者,既可有机会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又要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为此,中职学科课程目标要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个人的成长、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要将学科核心贯穿素养贯穿始终

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价值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从现实看,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比较差,有的学生会因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而存在偏科现象,还有少数学生存在我行我素、不求上进、迷恋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要把立德作为首要目标,把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抓手。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中职学校要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上作文章,教育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会合作、善沟通、能决策的时代新人,培养有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敬业奉献、健全人格的好公民;在语文教学中,中职学校要引导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提升其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丰富其情感体验与行为态度,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程目标要体现不同课程的学科特色

根据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主要由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大方面构成,各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课程目标要体现“文化+技能”的特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要与产业调整、企业升级有机融合,培养符合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从业人员,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也必须从单纯的就业为主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强化文化知识教育、突出专业技能训练、重视职业精神培养,将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等有关知识有机融入到课程目标中,既要体现“宽基础、精技能、多模块、数字化”的目标要求,也要体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彰显学科特色。

二、基础性转向背景下中职课程改革的表征

职教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不断完善,促使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基础性转向,必然要求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根本性改革,根据学习者进入应用型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需要具备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发具有基础意义的技术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

(一)从够用到奠基:中职专业课知识选择的价值转向

长期以来,人们受固化思维的影响,往往认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中考成绩低、学习习惯差、智力发展差异大,教学内容课上听不懂,课后不会做,中职教学内容以学懂、够用来定位。从价值取向上看,这也给人们一个误导,认为上中职学不到知识,学习的内容比普高浅显得多,这样的学生未来不会有好的发展空间。从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看,社会转型和技术更新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调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高职贯通培养对中职教学内容也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学内容不仅是满足中职毕业就业需求,更要注重人才终生发展,专业知识选择的价值必须从够用的浅层次向奠基的宽厚度转变。如中高职贯通融合一体化培养专业,在专业课知识重构上,首先要考虑知识的连贯性,避免知识间脱节;其次要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即中职侧重基础,高职突出提升;再次要考虑知识的时代性,要根据信息时代的新变化,体系新业态对技能人才新要求来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二)从分离到辐射:中职公共课育人功能的定位更新

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职新课程标准对公共课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中职教师应按照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思路,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公共课育人功能从相分离状况向相辐射转变。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研制的首个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也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历史上首个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研制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与指导性[4]。新课标立足祖国语文特点,突出语用学习;根据职业教育实际,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新课程内容;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制学业质量;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彰显职教特色。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应加深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变化、新成果,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落实“五育”并举,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再如:将原“德育”的课程名称改为“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结合职教特点增加了“职业精神”与“健全人格”;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在核心素养内涵与表现形式方面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同时,其他的公共基础课的育人功能同样得以定位更新。

(三)从专精到迁移:中职专业课能力培养的重心偏移

中职专业课能力培养既有普通教育能力培养的共性问题,也有自身特有的差异。在传统的中职技能教学过程中,从学校到企业,大多强调技能要专且精,侧重在专业技能的点上,突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以及职校生未来面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能否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决定了职校生适应工作环境的速度和学习效率提升的水平。新时期的中职专业课程更加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真实的实践能力,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和技术性,促进中职学生在职教高考制度中获得优势[5]。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从点向面转变,专业课能力要以专业为基础,以专业技能为重心,夯实通用性能力,拓展前瞻性能力,关注特质型能力。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能力培养上,既要把传统的机械知识、电学知识讲明学透;也要把现代的编程知识、工业机器人知识、智能制造方面知识融入进去,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还要把职业思维的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工匠精神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三、基础性转向背景下中职课程改革的路径

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视角看,中等职业教育业已从单纯以就业为主向“就业和升学”并重转变。从功能定位上看,中职教育已逐渐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基础性转向需要对中职课程进行深层改革,以推进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以模块化课程改革平衡中职专业课的基础性和灵活性

模块化教学是实现专业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也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通常中职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编写体例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要素,整合概念、原理及应用,各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独立性,但对新知识、新技能、新业态的需求联系不足,基础性偏重,灵活性缺失。因此,根据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需求,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既可以兼顾专业课的基础性地位,也能凸显专业理论教学灵活性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中职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贯彻因材施教,根据专业和岗位能力,将专业课划分为专门化模块理论、专业化技能训练、专题化素质锻造三大部分,每个部分对接若干子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升素质三者共同进步。例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一体化培养过程中,职业学校就要对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把高职计算机基础性模块放到中职模块教学中,将中职编程类教学模块移植到高职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层层递进、衔接培养的目标。

(二)强化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协同设计和实施

职教高考新趋势催生中等职业教育向基础性转向,从目前的实际看,这一基础性转向并非指中等职业教育的所有专业均转向职业基础教育,而要根据产业发展升级,职教高考招生具体实际,因校而异,确定转向教育的专业。从长远看,加强各专业基础性教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根据应用型本科和职教本科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强化中职基础性教育,有利于打通人才进一步成长的通道,为向更高层发展奠基。基于此,有必要对中职公共课与专业课进行协调设计,按职教高考“文化素质+技能”考试的新模式,强化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文化课的教学标准设计,所有专业文化基础课考核内容相同,标准一致;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特殊性设计三门专业课的必学内容,设计两项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体现专业特色,满足一体化培养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中职教学应突出文化课教学强基础、专业理论课教学求实效、专业技能实训重过程,采取任务单式学习、项目模块化教学、技能专题化训练、效果多元化考核,从而推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三)提升中职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主体[6],教师的素质能力从多个方面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7]。在中职基础性转向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艺术、创新意识、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影响着学生的个体成长。引导教师从传统教学思维向基础性教学思维转变,从被动从事教学向主动研究开发课程转变,是当前中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职学校要从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需要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刻剖析制约教师发展的不利因素,抓住“三教改革”的良好机遇,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贯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为起点,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一要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赋能。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升的新期待,中职学校要用好国家培训、省级培训、校本培训各项政策,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业务提升打通路径,让教师在学习中转变观念,在探讨中提高认识,在实践中增强能力。二要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奠基。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整体的一致性,更要注重个体的特色性。中职学校要在人力、财力、时间等方面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奠定基础,做到课程设计专家引领、课程开发团队协作、课程建设资金充足。三要改革对教师个体发展评价。职业院校的教师群体既是职业教育评价的实施者,也是职业教育评价的主要对象[8]。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以终结性成绩作为依据,容易出现评价方式的单一性、评价结果的片面性等现象,面对职业教育向基础性转型的新形势,必须对教师个体评价进行改革,从评价教师的教到评价学生的学、从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到评价教师的发展潜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如对“双师型”评价的改革,打破以往一种认定方式为“初、中、高”三个层次等级认定,这对教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转向,不是简单的照搬普高教学形式,而是按照“三教改革”的要求,需要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性改革入手,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对教法进行深度改革,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因此,“三教改革”要突出体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略,以实现教学质的转变、同高校的有机衔接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同。

猜你喜欢

基础性课程目标中等职业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中国移动4G基础性网络部署策略研究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