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2023-10-27杨杰张征古冬冬
杨杰 张征 古冬冬
摘 要: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高校现有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规模和水平难以满足工作需求,极大地制约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水平和服務质量的提升。高校要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目标,就需要培养一支理论知识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优化服务,以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就业创业师资需求。
关键词:就业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师资队伍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大量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让更多学生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也逐渐显露。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因此,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非常重要。
近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形势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规模和水平难以满足当下高校日益增长的就业创业教学和就业创业实践指导的需求,极大地制约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新时代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明新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开展好面向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助力其全面融入创新创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普遍注重保障毕业生就业创业
广大高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和有效途径,努力构建集理论教育、实践训练、指导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为培养团体意识、创新精神、创造力、执行力、组织力等多方面能力兼具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贡献力量。
3.乡村振兴战略激活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各地积极推进返乡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激发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热情,很多来自农村的高校毕业生积极主动返乡就业创业。
4.新兴产业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以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平台经济发展迅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只有不断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高校调整其办学定位、规模和学科专业设置,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
(二)面临的挑战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影响较大。截至2022年4月,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仅为23.6%。2023年毕业生规模高达1158万人,又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在就业方面,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就业岗位缺乏、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人才与岗位匹配度存在偏差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也面临着新矛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庞大数量与就业岗位的数量不匹配、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工作需要的不匹配以及毕业生创业类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等矛盾。此外,由于毕业生缺乏实际经验和技能,也削弱了就业竞争力。
在创业方面,由于很多创业项目是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学生毕业后缺乏教师的指导,很难对项目进行整体把握和具体落实,导致无法继续孵化和产生实际效益。即使有教师指导,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直接参与社会创业的实践经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缺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另外,学生提出的创业项目往往是传统基础性项目或市面上已经普遍出现的创意,很难获得市场的青睐。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还需要不断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优化服务。所以,培养一支理论知识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现状
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规模数量、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和相应管理机制等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数量严重不足
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空白,很多问题都积累到高等教育阶段,这就要求高校要有足够数量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来完成这项工作。就业创业指导属于新兴学科,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对应的学科和专业来支撑,也没有明确的培养单位,同时由于课程的特殊性,不适合进行大班授课。这些因素导致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在高校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急需大量补充。
(二)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化要求很高的工作,既要求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又要求其掌握一些专业的测评工具,能够对毕业生的心理特征和职业规划进行测评。在具体的就业创业实践指导上,指导教师需要了解目前市场的运行状况和实践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前,在一线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学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就业专干、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等。这些教师大多数年龄较小、学历背景复杂、社会阅历浅,基本没有系统接受过就业创业岗前培训,缺少理论知识储备,且平时还有大量的学生管理工作,无法深入研究和全面指导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
此外,这些教师的指导形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内容主要是国家就业创业形势、政策和就业应聘相关技巧,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实践方面的内容较少。部分高校没有设立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项培养规划,指导老师没有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导致授课形式和内容老旧,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需求,制约了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学校层面虽然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但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分布在各个院系,各个院系再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申请就业创业项目。虽然各有侧重,但交叉甚至重复的问题在所难免,导致人力物力浪费。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也使部分高校在学校层面对各个院系的调控能力下降,无法将就业创业指导纳入全校一盘棋进行统筹安排。另外,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虽然也有专门的教研室,但该教研室并不像其他专业教研室一样开展丰富的活动,没有很好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单位的作用。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考核一般是按普通课程的要求进行,但在职称评定时,却没有作为学科方向单独列出,导致讲授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在评定职称时没有成就感。此外,该课程常被视为专业课程的附属,甚至有部分评委片面认为进行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专业水平不行,是拿该课程来冲抵专业课教学的工作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考评机制以个人专业业绩为基础,严重影响了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和实践工作的积极性。
三、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课题组就目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部门职能分散、调控能力下降、双创导师培育协作机制不全以及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在学校层面成立就业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高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各院系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这样既可以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展开与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又能体现高校决策层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支持与肯定。
在各院系设立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岗位,由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专门负责该岗位工作,由校级领导小组直接指导。提高学校对各院系职能部门的调控能力,加大院系之间的工作交流力度,避免工作上的交叉重复。此外,增加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数量,满足就业创业教育基本的师资配比,使其能够完成对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化服务,并加大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育力度,使其更加专业化。同时,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公共资源建设,进一步为双创教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大就业创业导师培养力度
聘请经验丰富的就业创业导师作为前期工作过渡,完成前期的就业创业教育授课任务,并对学校专兼职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使其指导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同时,进一步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双创导师指导服务体系,建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就业创业导师队伍。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增强指导教师间的协作能力,方便指导教师与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互联互通,提高指导效率。另外,制订指导教师工作指南,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变得有章可循,有效解决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研究领域单一化的问题。
(三)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就业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
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人员兼任校内的就业创业导师,带领学生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创业演练,与其他社会创业者进行竞争。学生在就业创业演练期间要更多地了解国家政策、各个行业的特点、各类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心理,在演练中得到锻炼,这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做出正確的决策。
高校的创业项目大多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联系紧密,因此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业。在专业教师的持续指导下,即使学生毕业,该项目也可以继续孵化,而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大多没有创业经历,很难引导学生做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业项目。高校应鼓励指导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充分利用校外的创业实践经验,与校内教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长效激励机制
充分尊重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成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搭建平台,促使他们自我成长。比如,在职称评定方面,高校可以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每年单设一定数量的高级职称名额;在校内立项的就业创业项目中,要保证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优先立项;在校内定期举行就业创业课程沙龙,进行就业创业培训研讨,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团队,参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材编写以及学校和省部级就业创业课题申报等工作。总之,采取一系列手段和保障措施,不断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内在的工作动力,不断提升其就业创业指导水平。
(五)搭建平台,促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成果产出
思路决定出路,平台决定高度。高校应紧紧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就业创业的利好政策,申报省级“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平台,组织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申报高级别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平台和项目申报成功率较高,高校应当利用好有利形势,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促使他们积极申报,获得更多更好的平台和项目。
参考文献:
[1]林丽霞.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素质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21(17).
[2]宋天华,邹大勇.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9).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22(3).
[4]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8(29).
[5]杨杰,韩林山,上官林建,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聚焦国家创新高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160);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系列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教高〔2023〕36号);2022年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级“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华水政〔2023〕20号);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三位一体、四维联动——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014Y)
作者简介:杨杰(1976— ),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生产线智能控制和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张征(1996— ),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化;古冬冬(1981— ),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智能制造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装备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