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3-10-26翟蓉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翟蓉蓉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科目,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促进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引导、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的应用技能,为学生日后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引 言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展开教学,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最终目标,根据他们的基本学情和发展需求制订个性化活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使其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利用所学内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一)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抽象,对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没有思路或耗时较长的情况,他们感受不到数学的乐趣,甚至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导致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要想扭转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逐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后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降低教学的难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自信心得到快速提升,生成主动学习的意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

(二)提升实践水平

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能依靠学科知识解决.小学阶段正是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应自主探究课程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技能,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将其引入生活中,建立数学和现实的联系,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实践水平.此外,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图像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其他科目而言也是必不可缺的,以此提高其综合素养.当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学习其他科目时,都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于实践中,达到提升实践水平的教育目的.

(三)锻炼逻辑思维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还不具备完善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意识,思考问题的方式仍旧停留在形象思维,很难透彻理解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容易对该门学科产生抗拒心理.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改善当前现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强化自身的逻辑思维.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立即公布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自行思考,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每个人都要参与互动,在热烈的交流中形成活跃的班级氛围.这样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为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解决问题动机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在课堂上保持长久的专注,更容易被趣味性内容吸引.但是在现实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机械的练习中,采用题海战术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甚至连课后作业也会布置大量的习题任务,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枯燥的流程导致数学教学活动缺少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何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将激发数学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减少习题数量的同时确保质量,使学生主动加入问题的探究中,强化知识掌握的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投入教师建构的学习场景中积极思考相关问题.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为例,要求学生通过试验操作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建立它们的正确表象,并且知道1升=1000毫升.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1毫升和10毫升去针头的注射器和一个透亮的玻璃杯,要求学生用注射器吸1毫升的水放到手心里.教师再随机抽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通过动手小实验的方式营造了趣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实践中对毫升有了大致了解,便会不由自主地思考1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水有多少呢?

(二)设计提问引导,提高解决问题效率

提问是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增加学生间交流、优化师生关系的必要前提.小学生受形象思维的限制,在面对一些较抽象的内容时会出现毫无头绪的情况,无法通过自己的研究顺利解决.对此,教师应提高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在问题的引导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强化数学思维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得出正确答案后,学生会生成强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对数学知识逐渐产生研究的兴趣,体现出问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多位数”为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各個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教师可先行带领学生复习万以内的相关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5080是由( )个一千和( )个十组成的.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以比赛的方式展开练习,耗时最短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小红花奖励.而后介绍本节课的新知识,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125是三位数,1057是十位数,接着提出问题:“某个城市的人口数13819000是几位数呢?其中数字8在十万位,表示8个什么?你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吗?”在一系列的提问中帮助学生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奠定解决问题基础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学生即便认真参与到练习中,仍旧不能独立计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每次都会出现一点失误影响最终的结果.没有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日常练习中通常由教师读题并分析,学生只需要根据现有的信息计算即可,没有思考的过程.在独自练习中,没有养成分析题目的习惯,走马观花的读题后便开始验算,常常忽略题干中的细节部分,影响答案的准确性.对此,教师应转变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读题,总结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解决问题的目标所在.当他们阅读到较为复杂的题干时,潜意识里认为此题非常困难,打击解题的自信心,此时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调整题目的顺序,将基础题放在最前面,逐渐增加难度,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题目的信心,进一步凸显自身的主体地位.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鼓励学生齐声朗读:某班四名运动员的50米成绩分别是8.48,8.54,8.52和8.46,问四人一共耗时多久?通过分析得知此题并没有“陷阱”,将四个小数相加即可.而后教师提升问题的难度,要求大家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利用投影展示不同算法的计算过程:8.48+8.54+8.52+8.46=17.02+8.52+8.46=25.54+8.46=34或(8.48+8.52)+(8.54+8.46)=17+17=34或8×4+(0.48+0.52)+(0.54+0.46)=32+1+1=34.

(四)组织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意识

高年级的学生正面临着小升初考试压力,繁重的学业压力导致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只是迎接考试,并没有意识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的关联性,为提高分数为宗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转变对学科的看法,初步形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家校合作是有效途径之一,家长是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进群布置相关任务,让家长在掌握孩子学习情况的同时和他们共同探究生活中的数学,以此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为例,教学目标是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它的变化作出合理的推测.在掌握了基础技能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到家中询问妈妈自己从出生以来的身高变化,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哪一年长得最快.有些家长习惯在家里的墙壁上标记孩子每一年的身高,将其作为统计的数据,陪同孩子一起绘制折线统计图.回到课堂中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同时让他们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折线统计图?”通过与同桌的讨论总结出很多答案,如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等等,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意义.通过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知识点的应用技能,切实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五)开展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思路

随着年纪的提高,学生经常会遇到难度较高的习题,仅凭个人的实力无法正确解答,又不能过于依赖教师的帮助,以此便突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针对较复杂的习题或某个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在集思广益中总结出最终答案,同时发现多种解题思路,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划分小组时,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況,确保各小组的整体实力相对均衡,允许大家小范围调换座位,为合作学习做好准备.通过科学的分组使各组都具备成绩突出、思维跳跃、组织力强的成员,在组内选举出一名队长,带领大家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为例,要求学生会读写百分数,理解它的意义,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并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难点在于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各种百分率的实际意义.对百分数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后,教师布置相应的习题:(1)已知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那么2100千克的油菜籽可榨油多少千克?(2)已知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菜籽2100千克,需要多少千克油菜籽?由于这两道题容易混淆,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大家首先要明确出油率的含义,分析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一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第二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解答方法是不同的.在讨论中摸索出解题思路,分别列举两个算式进行计算,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得出最终结果.

(六)引入相似习题,培养解决问题信心

部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在完成练习后仍旧对数学没有太大的信心,比较抵触独立做题,陷入自我否定的认知里,这样下去不利于日后长远的发展.针对此类现象,教师可以引入相似的习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解题经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意识到自己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赞美,打破心理障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促进数学综合水平的提升.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要求学生学会用转化、列表、假设等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带领大家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全班42名同学去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可以用画图法或是直接假设进行计算,列方程是比较简便的一种方式.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此类题型,教师可以出示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一个饲养组一共养鸡和兔78只,共有200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或小明用10元钱正好买了20分和50分的邮票35张,求这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在相似习题的练习中让学生能够快速获取题干信息,利用方程解决具体的问题,逐渐增强其自信心,日后再遇到同类型的题能够快速且准确的计算,使其获取更多成功的体验,实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创设趣味性情境,激活学习动机,并积极创新授课方式,带领学生认真阅读题干,通过小组合作摸索出多种解题思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其他解题活动中,以此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韩艳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科幻画报,2020(12):88,90.

[2]刘巧青.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6):168-169.

[3]徐晶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2):45-46.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转换数量关系角色,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