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分析
2023-10-25陈子根邓敦吕秀秀丁杉杉
陈子根 邓敦* 吕秀秀 丁杉杉
慢性牙周炎是指牙周菌斑等微生物侵犯深部牙周组织,以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附着丧失、牙槽骨骨密度降低、牙槽骨吸收松动甚至牙脱落的慢性感染性疾病[1]。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骨微结构破坏的常见全身代谢性骨病[2]。上述两种疾病具有年龄相关性,为中老年人多发病,表现为骨质吸收破坏、骨量减少,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易被忽视,症状明显时病情较严重[3-4]。本文探讨慢性牙周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 年5 月至2021 年1 月本院诊断慢性牙周炎伴OP 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慢性牙周炎不伴OP 患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符合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5]:经临床口腔及数字曲面断层片检查,至少有一个位点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0.6 mm,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D)>4 mm,牙槽骨吸收≥1/3,牙周袋探诊后出血,X 片示牙槽骨吸收。根据结缔组织附着丧失范围和严重程度、牙齿缺失数目分为轻、中、重度[6]。轻度:0.6 mm ≤全口牙CAL 均值<1.5 mm,全口牙CAL 1~2 mm,无任何位点CAL ≥3 mm,缺失牙不超过3颗,牙周袋<4 mm,X 片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1/3 牙根长。中度:1.5 mm ≤全口牙CAL 均值<2.4 mm,全口牙CAL >2~4 mm,<8 个邻面位点CAL ≥3 mm,分布在至少6 个牙或3 个区以上;牙周袋<6 mm,全口缺失牙<5 个,牙龈炎症探诊出血,X 片示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1/3,但不超过牙根长1/2。重度:全口牙CAL均值≥2.4 mm,全口牙CAL>4 mm,全口缺失牙不超过14 颗,牙周袋≥6 mm,牙龈炎症伴探诊出血,X 片示牙槽骨吸收破坏超过牙根长1/2,出现多个牙根分叉区病变。采用全景X 机测量牙槽骨骨密度及下颌骨高度[7]:以下颌第二前磨牙的近、远中牙槽嵴最高点至根尖部高度均值作为下颌骨高度测量值。与其牙长轴平行线段取其中点作为所测骨密度正方形中心点,面积2 mm×2 mm,在该区域随机测量四个点的灰度值,取其平均值作为牙槽骨骨密度值[8]。OP 诊断标准[9]:应用双能X 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1~4)、股骨颈骨密度,采用T 值评定法,T ≤-2.5 为OP。符合上述标准患者年龄>40 岁、口内余留牙数量≥10 颗、6 个月内未接受任何牙周治疗、无拔牙史、3 个月未服用抗生素,影响骨代谢药物。排除标准:颌骨及口腔黏膜疾病,既往口腔外伤史,继发性OP 患者。近3 个月内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或近3 个月内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其他影响疗效判定治疗方法者。本研究方案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方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设计统一问卷表,本量表Cronbach's α信度系数0.88,采用现场问卷方式,牙周检查内容包括[10]:CAL:釉牙骨质界-袋底距离、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ral higien index simplified,OHI-S)、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龈缘-袋底距离,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牙龈退缩后釉牙骨质界暴露,龈缘-釉牙骨质界距离,探诊后出血百分比(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后出血位点占全口位点的百分比。由同一医师完成检查,记录口内余留牙的数量及缺牙部位,如有牙冠、充填体等影响釉牙骨质界判定位点予排除。人口学内容包括性别、烟酒史、年龄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牙周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牙周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牙周情况比较(±s)
?
2.3 两组骨密度、下颌骨高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骨密度、下颌骨高度比较(±s)
表3 两组骨密度、下颌骨高度比较(±s)
?
2.4 两组骨密度值与CAL、PD、下颌骨高度相关性分析 见表4。
表4 两组骨密度值与CAL、PD、下颌骨高度相关性
2.5 两组吸烟与慢性牙周炎程度分析 见表5。
表5 两组吸烟与慢性牙周炎程度分析[n(%)]
3 讨论
慢性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上的慢性非特异破坏性炎症疾病[11]。牙周炎发病受局部、全身因素调控,全身因素可改变宿主因素反应,影响牙周病程。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牙槽骨丧失是其特征性改变,OP 是影响牙槽骨吸收附加因素[12]。OP 与慢性牙周炎两者存在年龄、吸烟、糖尿病等共同诱因,均以骨吸收、骨质减少为重要指征[13]。慢性牙周炎是OP 危险因素。本研究中枢骨T 值低于对照组,尤其重度牙周炎患者T值更低,全身骨质情况更差。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病率、吸烟比例、牙周CAL、PD、GR 指标、缺失牙等高于对照组,吸烟是危险因素,增加牙周致病菌含量,疏松的牙槽骨更易受到细菌、炎性侵袭加重骨吸收和牙周炎[14]。吸烟促进口腔细菌生长,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引起负钙平衡致骨吸收增强,促进牙周组织的破坏,降低成骨细胞活性,是慢性牙周炎和OP 危险因素[15]。两组性别比、体质量指数、饮酒史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性别、体质量指数、饮酒不是慢性牙周炎患者伴发OP 诱因。观察组牙周指标CAL、PD、GR、缺失牙等指标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因观察组骨代谢水平和骨量下降,牙槽骨吸收加快,增加牙周炎易感性,加重病情[16]。观察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病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全身BMD 与重度慢性牙周炎存在一定关系,OP 导致牙槽骨破坏吸收和CAL 加剧可能是重度慢性牙周炎危险因素[17]。伴随全身BMD 降低,缺失牙数量增加。观察组股骨颈、腰椎、牙槽骨BMD 值、下颌骨高度均低于对照组。OP 患者股骨颈、腰椎、牙槽骨骨密度降低,骨量降低会导致牙槽骨高度丧失,促进牙周炎发生,因此骨密度降低与慢性牙周炎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18]。观察组轻度、中度、重度慢性牙周炎分别为11 例、20 例、22 例,且重度慢性牙周炎中枢骨T 值低于中轻度,表明骨质疏松越严重慢性牙周炎程度也越严重,牙周炎程度越严重骨密度值也越低。两组全身主要骨骼BMD 值与下颌骨高度均呈正相关,与CAL 呈负相关,表明全身骨密度与慢性牙周炎、牙槽骨高度有一定联系,OP 与牙周炎严重程度及CAL 具有相关性,牙周炎程度越严重,OP 概率越高,OP 导致牙槽骨吸收破坏和附着丧失加剧,促进慢性牙周炎快速发展[19]。牙槽骨吸收破坏到一定程度影响牙齿牢固性,牙齿松动,全身骨密度降低可能会增加慢性牙周炎发病风险,尤其以牙槽骨BMD 改变最明显[20]。本研究比既往研究人群范围更大,通过对牙周指标和全身主要部位骨密度等相关性研究探讨OP 与慢性牙周炎关联性,但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来自一个中心存在局限性,对骨代谢指标未能涉及,需要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OP 与慢性牙周炎严重程度相关,伴随着慢性牙周炎程度逐渐严重,OP 发病率呈现出一定程度升高,骨密度降低程度与慢性牙周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定期口腔、骨密度、X 片检查是预防慢性牙周炎和OP 有效方法。在防治慢性牙周炎同时要考虑OP 危险因素,早期明确诊断并积极干预有益于防治慢性牙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