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 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

2023-10-25汤景辉何珊梁子琦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产学研理念课程

汤景辉,何珊,梁子琦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产学研合作教育指的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机构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培养人才及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的合作方式。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投入,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企业经过生产实践及市场检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最终达到三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

1 产学研合作现状

高校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以及资金支持,双方优势互补。近几年,我国高校普遍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合作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1]。

1.1 产学研合作的驱动机制

1.1.1 需求驱动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高校作为人才供给方,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迫切需要招聘到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迫切需要将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保持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科研单位则需要高校的人才资源,需要创新型人才来保证科研成果的产出[12]。产学研协同合作能满足三方主体的不同需求,是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开展的驱动力量。

1.1.2 利益驱动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促进三方主体更好地进行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经过了四年学习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企业具有资金和项目优势,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开发新项目、研发新产品,且效益好的企业同时又具备支持项目研发的资金。项目的开发需要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业人才,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具有研发优势,能够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持。因此,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稳定运行[11]。

1.1.3 政策驱动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其在优化教育配置的同时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和产业的双赢。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积极提倡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从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改革。

1.2 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模式

产学研合作的三方主体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通过合作,解决人才需求与供给,技术开发、应用与转移等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具体合作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产学研合作模式图

目前,主要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预分配的“3+1+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

1.2.1 预分配的“3+1+1”模式

“3+1+1”教育模式源于德国,将人才培养计划分为基础教育、岗位教育以及综合素质培养三个阶段。

“3”:前三学年,学生需要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岗位教育打下基础。

第一个“1”:经过基础教育的学习,学生进入岗位教育阶段,高校会将学生送入不同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践,企业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岗位培训,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加强对专业的认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个“1”:为期一年的专业实践完成后,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重返校园,完成最后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并根据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完成毕业设计,以解决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

在进行合作教育时,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或企业情况,对“3+1+1”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修订和完善,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选择预分配的“3+1+1”教育模式,也就是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完成校内课程的学习,后面的一年实践和一年专业学习可以压缩为一年,学生边实践边完成毕业设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专业硕士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度,除校内的指导教师外,还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其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2]。

1.2.2 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我国职业院校主要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交替进行。学生同时拥有企业员工的身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实现了实践能力的锻炼。校企合作教育理念下的工学交替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将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传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起步较晚,逐渐形成了适应我国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合作教育。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加强了产学研合作的意识,积极与企业进行对接合作,构建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3]。但是,我国高校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2.1 合作模式缺乏创新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部分高校并未充分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忽视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只是让学生参与实习,并未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实际需求接轨。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程内容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涌现,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然而,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材内容的更新滞后于企业的技术发展,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4]。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为教师主导课堂活动,科研创新性不足,且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度较低,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由于缺乏教师监督,难以保证实习效果。

2.2 产学研合作教育类型同质化,缺少院校特色

精准定位不仅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键,也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然而,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未进行市场调研,一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缺乏院校特色。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课程同质化的问题,缺少自身特色。同时,“物联网工程”“大数据工程”等新设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较少,产学研合作教育未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5]。

2.3 产学研合作教育保障不充分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沿用传统思维,导致合作模式仍以顶岗实习、以学代工为主,缺乏共同建立课程以及共享师资力量的深度合作。此外,产学研合作广度不足,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大多以省内重点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为主,且通常为“点对点”的单项合作方式,合作范围狭窄,合作方式单一。同时,企业常常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在合作协议中规定合作研发出的成果只能在参与合作双方之间进行使用,科研成果使用范围的局限性限制了经济效益的获得。

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共性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利益分配不均、合作组织化程度不高、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以上问题限制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3 基于OBE理念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3.1 OBE 理念的内涵

20 世纪80 年代,Spady 等率先提出了目标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以下简称OBE)。该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未来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这一理念被美国工程教育协会认可,并应用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13 年,我国引进OBE 理念,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

OBE 理念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课程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OBE 理念遵循目标管理的原则,认为学生培养计划应该基于最终目标来设定,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成果指的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及实践过程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素质和最大能力,其既是OBE 理念的终点,也是起点。所谓的教育成果,并不是学生所有课程成绩的平均值,而是学生完成了所有课程学习的最终成果,体现在学生毕业时的最大能力和素养。相较于传统的教育理念,OBE 理念更注重实践性,学生通过实践取得成果,记忆深刻,终身受益。根据OBE 理念中的逆向思维,学校应根据学生毕业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果反向制定培养计划,并按时对阶段性的成果进行评价。

3.2 基于OBE 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

OBE 理念遵循反向教育的原则,以培养人才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目标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增强实践训练机会,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13]。OBE 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 所示:

图2 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3.2.1 基于成果导向设定课程培养模式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在课程培养模式方面,首先,在开设专业课、学位课的基础上,增加通识性课程,例如:文献检索、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等,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所学专业以及毕业设计要求;其次,调整学生课程结构,设立实践训练课程,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平台,让学生初步体验工作岗位及工作环境,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开设通识课和建立实践训练平台,可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传统课程结构的改革,实现OBE 理念下的人才培养[14]。

3.2.2 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实践训练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在确定学生培养方案时,应根据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进行匹配,避免出现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现象。具体改革方式如下:第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从传统的听课方式转变为主动分享、积极探索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动力,且目的性不强,被动的听讲导致学生创造性不强,缺乏创新能力。在OBE理念下,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第二,增强人才实践技能训练。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平台进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3.2.3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教育的保障,高质量的评价体系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基于OBE 理念,高校在传统期末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以课程目标完成度为依据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将期末成果分为多个考核点。根据课程结构及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建立以学生、教师、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课程要求完成度,企业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相互评价对方展示的学习成果[7]。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及时做出反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3 OBE 理念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耦合关系

OBE 理念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耦合关系表现为:

3.3.1 共同的教育目标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根据企业、高校及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体系,这与OBE 理念的教育目标一致。

3.3.2 相同的教育过程

产学研合作教育注重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师及时参与、监督、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这与OBE 理念的教育过程一致。

3.3.3 相同的教育结果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通过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这与OBE 理念的教育结果高度契合。

基于OBE 理念的教育模式强调学习成果的重要性,与产学研合作教育高度契合。因此,以OBE 理念为导向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将有效促进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

4 基于OBE理念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

OBE 理念将“产出”作为关键词,与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高度匹配,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模式的切入点。

4.1 创新合作平台,共享资源

高校应该以企业及社会实际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修订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建立实训基地;邀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到校进行授课,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用的机制;通过授课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实践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资源—课程—专业”的对接与融合[8]。高校应发挥自身科研以及人才优势,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支持,共享科研成果,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区域特色优势等,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盟,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9]。

4.2 优化教学设计

在OBE 理念下,高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因而,高校应该转变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高校应优化教学设计,对课程内容、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学习方式以及课程评价标准等进行优化,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训基地、企业建设为基础,将市场的创新需求融入课程教育。其次,高校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积极举办各种技能大赛,营造浓厚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使学生体验并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最后,高校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认识到评价反馈机制对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基于OBE 理念不断改进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全面考虑高校、学生以及企业的现实需求,达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10]。

4.3 政府部门应进行宏观调控

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范围较广,包括教学设计、薪酬分配、成果奖励、管理结构等,创新难度大,难以达成长期合作。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度设立、政策执行、搭建平台等多种方式,为产学研合作奠定基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功,既需要高校和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推进。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部门应为高校与企业搭建沟通的桥梁,在人才保障、政策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在宏观层面,地方政府应将产学研合作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将其纳入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中,建立产学研融合的管理机制。

5 结语

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分离的问题,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存在改善的空间。以产出结果为导向的OBE 理念,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契合,两者的耦合关系表现为共同的教育目的、相同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以OBE 理念为导向,将其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的切入点,通过创新合作平台、共享资源,优化高校教学设计,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面临的问题,为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探寻新路径。

猜你喜欢

产学研理念课程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