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2023-10-25陈海棠

运动精品 2023年3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锻炼体质

陈海棠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陈海棠

(广东理工学院 体育系,广东 肇庆 526100)

在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不同主体层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其当前发展困境,旨在探索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发现:当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健康问题凸显;学校体育开展形式单一,应试体育成主流;家庭体育价值认知偏差,原生动力不足;社区体育发展规模滞后,体育资源匮乏。发展困境: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偏差;体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家校社”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评价标准不统一,监测体系未形成。发展策略: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体系;构建校内外体育赛事体系,打造本土赛事品牌;合理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体育过程性评价,构建体育监测体系。

深化体教融合;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体质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已成为我们民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1]。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通过深化体教融合措施,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发展、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应当通过强化学校体育基础建设,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协调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开创青少年竞技体育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顺应了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是儿童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在体育教育、体质健康、学校体育竞赛、中高考体育测试、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面深化[2]。

20世纪80年代,运动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成为了影响体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国家体委为了解决运动员学习问题,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政策方针。随着社会的发展,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对于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并未取得成效,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仍呈现出下滑的现象,体教融合政策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体教融合是对体教结合的延伸和发展,是体育教育思想、资源、目标、方法等多元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体育融合离不开体育与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也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力。本研究以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现状为基点,围绕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发展环境,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下,探索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路径。

1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现状

1.1 个人层面: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健康问题凸显

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据2015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0%以上的学生在放学后不会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在休息日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仅有12%,其中活动时间在一小时以上仅占39%。“00”后的儿童青少年休闲娱乐方式主要为读课外书、听音乐、看电视三种,爱好运动的同学仅占37.7%,久坐现象严重,学习日与休息日每天运动不超过一小时的就高达66.3%和46.3%[3]。根据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并在《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脊柱侧弯、骨盆倾斜等不良体态正在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三大杀手”,长期久坐和缺乏锻炼导致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是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1.2 学校层面:体育开展形式单一,应试体育成主流

学校是开展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是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思想的主阵地。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两个部分组成,是儿童青少年学习体育健康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主要途径。受教育制度和应试思想影响,仍有部分学校没有开足体育课、落实大课间,导致体育课程沦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4]。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体育俱乐部以及学校体育训练队的学校少之又少,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和发展。随着国家对体育中考的要求日益提高,体育中考成绩作为学校应对上级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体育中考测试已逐渐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的项目单一,体育中考考什么就练什么,忽视了体育素养的培养;(2)体育育人的功能价值被削弱,缺乏体育精神层面的塑造,如团体合作意识、竞争精神、坚韧品质等,学生的体育参与感低;(3)体育中考短期性与功利性的特点,与新时代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所要求的全局性和长远性要求相悖。因此,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下,我们更应注重体育育人的价值,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体育精神层面的塑造,才是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计。

1.3 家庭层面:体育价值认知偏差,原生动力不足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的第一场所,也是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场域。父母对体育的支持和鼓励态度,对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具有深远的影响[5]。我国长期存在“重文轻武”“学习不好才去学体育”等落后思想,影响着一代代人的体育价值认知,大大削弱了体育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即使将体育纳入了中高考的行列当中,也难以提升体育学科的地位,家长关注的仍然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内涵,体育最终也沦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学生在校内作业和校外教育培训的压力都有望得到减轻,学生可支配的余暇时间增加,为校内外的体育活动提供新的发展机遇[6]。由于家长体育意识的薄弱,大部分家庭都缺乏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能真正做到陪伴孩子共同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家庭成员的社会特征不同,如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大部分家长都缺乏科学的运动知识,在实际中难以指导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庭体育的发展。由此可见,家庭的体育观念作为原生动力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家庭成员在儿童青少年体育教育当中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1.4 社区层面:发展规模滞后,体育资源匮乏

社区是开展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第三场域。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正面临以下问题:(1)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少、占有量有限,根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2.41m²,与发达国家15m²的配置相比,存在显著差距,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空间受到限制。(2)缺乏体育设施专业指导人员和维护人员,一方面儿童青少年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在社区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容易造成不可以逆转的运动损伤;另一方面社区的体育锻炼器材缺乏定期的管理和维护,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3)社区体育项目种类少,设施功能单一,我国社区体育的场地一般设在小区公园、广场等地方,可开发的占地面积少,布局和器械的功能都较为单一[7]。以美国的比尔威市为例,社区设置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项目共135项,如高尔夫场、泳池、儿童游戏、球类等等,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置的体育项目[8]。(4)社区中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情况不太明朗,近75%社区的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近70%的人表示社区基本无举办过相关的体育活动。社区的体育设施是开展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社区体育设施资源的缺乏与儿童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健身生活需求已成为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2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困境

2.1 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偏差

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学校教学活动的思想纲领,体育教育理念更是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开展。“健康第一”是毛泽东同志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日益下降而提出的教育方针。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学校的“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逐渐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过度强调的“安全第一”,正逐渐取代“健康第一”理念,学生运动负荷大幅度削减[9],学校竞技化体育活动正逐渐娱乐化、游戏化,高难、对抗类项目很难大面积开展[10],逐渐背离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初衷。目前,在“双减政策”、课程改革等政策逐渐深化的情况下,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动力明显不足;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身体健康”以外的思想培养,体育态度懈怠,“放羊式”课堂仍然存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兴趣都难以提升[11]。学校的体育教育理念逐渐发生偏差,体育育人、立德树人等价值逐渐丧失,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与强身健体的功能逐渐弱化。“体教融合”的深化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必须坚持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强化“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发挥体育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体育资源分配不均匀

体育资源是保证教学效果好坏的基本条件,是体现体育发展水平高低的基础标准。城乡体育场地资源分配不均,直接导致城乡体育的发展水平差异。据《学校体育场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学校体育场地面积东部占44.62%,中部占31.63%,西部占23.75%,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仍是经济水平对体育资源分配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体育资源投入上显得有心无力。随着“全民健身”“双减”“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和地区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各中小学的体育设施正逐步完善,地区间体育资源的差距有望得到遏制,这些差距除了体现在体育场地设施上,还存在着教师资源、经济投入、教学理念等方面。体育资源的差距将导致体育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进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因此,推进地区间体育资源整合分配、加大乡村体育的建设,是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

2.3 “家校社”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

深化体教融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发展任务,学校、家庭、社会在体育教育领域的不协调影响儿童青少年体教融合的成效。其中,学校承担着体教融合实施的主要角色,与家庭、社区联合成为体教融合实施的整体。根据2015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子女关心度最高的指标仍是“学习成绩”,“体育锻炼”仅排在第9位[12]。家长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仍停滞不前,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体育观。另据调查,“认为家庭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孩子体质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家长比例高达71.7%,而真正做到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活动的比例只有18.3%[13]。由此可见,家长支持子女参与体育锻炼仍停留在口头上,在现实中缺乏行动力和执行力,这也是导致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缺乏互动的重要原因[14]。而社区体育教育的重心以大众健身为主,儿童青少年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少和社区体育资源缺乏等现象普遍。校外体育发展的滞后对于深化体教融合的实施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进程。因此,充分释放“家校社”三方联动的活力,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融合。

2.4 评价标准不统一,监测体系未形成

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之间形成的多重壁垒,是导致体教融合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体育部门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为主要目的,忽视了运动员的学习与就业问题。教育部门关注得更多的是体育课程的教学数量与质量、青少年体质及学分达标问题。因此两个部门在评价标准上的差异导致融合存在困难[15]。一方面,体质测试是对我国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评价手段单一,多元化评价体系未建立,如评价依据、学习目标、技术水平、社会参与度、体育知识等体系并未完善[16],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教融合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全民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评定体系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并未提出完善科学的体育锻炼指导内容。学生脱离学校后的体育锻炼变得寸步难行,儿童青少年在锻炼的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学生在校外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缺乏实时有效的运动检测,无法全方位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17]。

3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3.1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体系

由于教育、场地等资源配置问题,导致家庭、社区的作用被弱化,已严重阻碍了家校社的体育一体化建设。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家校协同联动教育机制的作用。首先,学校体育作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其对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指导作用。如可以开放体育教育资源,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体育信息平台等,增强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了解,明确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安排相应的体育训练任务,体育教师提供科学训练方法,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帮助家长掌握基础的体育锻炼知识,填补儿童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的空缺。其次,政府应承担学校与家庭沟通纽带的角色,了解儿童青少年在社区体育锻炼中的硬件需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儿童青少年的校外体育锻炼提供物质保障。体育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主要任务,应当充分认识家庭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的作用,提升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融合,才是今后推动体教融合的创新点。

3.2 构建校内外体育赛事体系,打造本土赛事品牌

体育赛事是检验学生体育竞技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是塑造学生勇敢、坚韧等人格特征的重要途径。《意见》强调,应当在中小学内积极开展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积极推动三大球项目发展,鼓励大中小学建立体育运动队伍。由于体育和教育系统之间形成的多重壁垒,使得竞赛资源和参赛对象无法相互流通,堵塞了选拔、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路径。目前我国普遍面临着大中小学校内、学校间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少、运动项目单一、竞赛周期长等问题。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发展,需不断完善儿童青少年校内外体育赛事体系,构建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和选拔性竞赛制度,让“常赛”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挑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塑造地区学校体育品牌有着积极的作用[18]。校园体育竞赛不应局限于选拔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竞争意识,强化校园体育氛围。以深圳大学附属中学为例,以青少年品牌俱乐部与职业俱乐部为平台,大力发展乒乓球项目,成功让乒乓球赛事成为深圳本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真正做到了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的“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为推动校内外体育赛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19]。

3.3 合理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充足的学校体育资源是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保障。因此,学校层面应当积极开发学校现有资源,如扩大学校体育活动的范围,提升场地设施的体育功能还可以扩大与社会资源的合作,聘请专业的兼职教练员,促进体育资源共享;体育教师应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健康知识,定期参加线上或线下运动技能培训,家庭体育活动资源是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的家庭体育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匀、不完善等问题,如家长的体育指导知识匮乏、家庭的体育锻炼器材缺乏等。因此,在家庭体育活动资源方面,首先应该保障儿童青少年基本硬件资源,开展己所能及的家庭体育活动,如跳绳、瑜伽垫、哑铃等,家长还应学习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在运动过程中,保障儿童青少年的基本安全,预防运动损伤。在社区体育方面,政府部门应当综合分析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特点,对体育场地进行合理规划。还应充分协调好儿童青少年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的需求矛盾,进一步强化社区体育的多样化功能。同时,还可以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对儿童青少年免费或低价收费开放,增加场馆的开放时间,真正做到便捷和人性化,才能极大释放社会体育资源。

3.4 建立体育过程性评价,构建体育监测体系

由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儿童青少年体育过程性评价和参与过程监测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体育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个部分。从体育教学过程监督、学生评教、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等维度开展过程性评价。如建立由日常体育活动、学期体育考试、体育竞赛成绩等构成的体育过程性评价,与体育中考、高考等共同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体育考试的杠杆效应[20]。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体育参与过程监控体系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调整体育教学方法和内容。如除了定期开展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外,还应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体育数据进行记录。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创建儿童青少年健康记录与运动过程监控系统具有现实需求,运用多元化技术手段,如5G技术、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运动设备等,将学生课内外体育锻炼数据与身体发展状况相配对,对儿童青少年的运动数据展开定期监测,能够科学全面掌握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展规律,全方位为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利于教师进行阶段性的教学调整。

4 结语

深化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是立足“健康第一”思想提出的新战略。为了更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基于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的现状,分析发展的困境,提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策略。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着学校体育开展形式单一,应试体育成主流;家庭体育价值认知偏差,原生动力不足;社区体育发展规模滞后,体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体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可通过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体系;构建校内外体育赛事体系,打造本土赛事品牌;合理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体育过程性评价,构建体育监测体系等方式,为深化体教融合提供发展方向,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与教育系统双驱动,打开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新局面。

[1]孙科,杨国庆.生成与指向: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思考[J].体育学研究,2019,34(1):87-94.

[2]王家宏,董宏.体育回归教育: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1):18-27.

[3]张旭东,孙宏艳,赵霞.从“90后”到“00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7(2):98-107.

[4]王贵仓.学校课外体育文化反思与架构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8):149-152.

[5]牛群,王恒利,邰峰.家庭体育教育发展价值、困境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1(10):90-95.

[6]周秋婷,车旭升.“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2):198-201.

[7]游进,翟瑞谦.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2(11):63-67.

[8]王晓露,尚志强,唐建军.美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发展模式及其启示:以BELLEVUE市公园与社区服务机构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67-70.

[9]张维凯,李士英,王宏伟.生命关怀视域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需求及路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0):69-76.

[10]耿宝军,马学智.新时代武术课程德育的学理审视与实践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9):105-110.

[11]齐大路,王嵘,鄢行辉,等.学校体育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路径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2,36(3):60-70.

[1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90后”到“00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5—2015)[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13]童甜甜.上海市小学家校体育合作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马德浩.从割裂走向融合:论我国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协同治理[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3):46-54.

[15]刘海元,展恩燕.对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思考[J].体育学刊,2020,27(6):1-11.

[16]胡小清,唐炎,刘阳,等.近30年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基于《美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报告》的文本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6):82-97.

[17]常子怡.体教融合视阈下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困境与优化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11):148-152.

[18]王志丽,闫当岩,张贵婷.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发展路径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2,37(1):178-181.

[19]柳鸣毅,敬艳,但艳芳,等.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践逻辑:基于中小学校体育改革的多案例扎根理论分析[J].体育学研究,2022,36(5):52-62.

[20]刘阳,陈思同,唐炎,等.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构建应用及未来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3):19-26.

[21]孔琳,汪晓赞,徐勤萍,等.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0):29-35.

[22]人民网.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发布[EB/OL].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4/1226/c22155 -26281008.html,2014-12-26.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hysical Heal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CHEN Haitang, etal.

(Guangdong Technology College, Zhaoqing 526100, Guangdong, China)

陈海棠(1995—),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