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改革“学、练、赛”一体化推进探析*

2023-10-25陈钦英

运动精品 2023年3期
关键词:常赛排球体育教师

陈钦英

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改革“学、练、赛”一体化推进探析*

陈钦英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探析排球课“学、练、赛”一体化推进的意义、教学关键和策略。研究表明:教学关键在于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设计、重在运用的目标导向、重视整体性运动项目教育、强调教学方法多元化、重视多种评价方法结合。提出体育教师改变自身教学观念、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结构化教学设计能力、常态化的课内外练习联动、系统化的课内外竞赛联动等策略,以期提高排球课堂“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效。

排球课;“学、练、赛”;教学改革

“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期体教融合的需要,是当前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方向,是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202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教会、勤练、常赛”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今后“教会、勤练、常赛”理念不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落实,更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位。同时《〈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在学校体育各层面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使其成为稳定常态化发展模式。当前,高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着:体育课堂育人质量不高、重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轻价值观教育、重低阶教学目标的获得,轻高阶应用目标的建立、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练时间较长,而比赛时间较少等普遍性的问题。高校排球课堂教学也如此,排球项目作为我国“三大球”之一,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截至目前中国女排共夺得了十个世界冠军,在如此瞩目的成绩下,回顾我国的排球人口数量,回顾我们校园排球开展情况,发现参与排球运动的人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排球项目对学习者的身体素质、技战术基础要求较高,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前就对排球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排球教学,加上授课时数较少,学生基础差,教师更多的是强调单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为主,以考试项目教学为主,这也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现象,学生学习过程中被动重复的技术学练,很少有机会参加比赛活动,难以体验到排球项目完整性。结合高校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政策的颁布,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排球课程教学中贯彻落实和推进“学、练、赛”一体化教学,通过整体性项目教学,帮助学生在排球课中享受和体验运动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1 排球课堂实施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发展不尽人意,通过日常教学可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对体育课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体育教育真正掌握1-2项运动技能?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并保持动力积极体育锻炼?如何让学校体育发挥其育体、育人、育心的功能?这些问题都需要广大学者和体育教师引起重视和思考。新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趋势,应结合“健康第一”、“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以“教会、勤练、常赛”为基本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的体育习得有所体现,真正实现“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因此,在高校公体排球课中实施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既是遵循了教与学的规律,又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内在需求,积极创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体验乐趣的排球课堂,促进单一技术教学向结构化教学的转变,结构化教学过度到比赛体验,多样化教学多元化评价,全面促进排球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和体验感。

2 学、练、赛一体化推进的教学关键

2.1 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设计

排球作为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之一,从课程设置的周数和时间来看,学生在排球课堂中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也是更多的排球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单一重复练习、学生较少有机会参与比赛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推进高校公体排球课“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是改变当前教学不理想的一种趋势。在多年的教学中了解到,选择排球选修课的学生排球基础基本为零,对于球类项目,是比较要求球龄的,至少需要一年学会、三年成长、五年才有可能成才。面对公共体育选修的学生,要在运动项目基础差、课时又少的情况下整体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就要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排球课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制定出了一套排球课堂“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设计,即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上:在“学”上主要安排在第1-4周,教师根据排球项目各项技术动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注意单一技术教会后过渡到多个技术组合学习的结构化教学;在“练”上主要安排在第5-7周,以战术教学为主,技战术串联为辅,目的是将前4周的各项技术学习成果过度到学以致用;在“赛”上主要安排在第8-14周,以教学比赛和裁判实践为主,目的是在学生掌握基本技战术之后,在每次课的后半段时间进行班级内部分组比赛,裁判实践和教学比赛同时进行,并要求每个队伍在比赛中要有团队加油打气的仪式和比赛后交流总结。

2.2 重在运用的目标导向

排球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学会运用为导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重视排球课程的技能学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体现排球技能育体、知识育人和思政育心的教育功能。传统的排球教学中,教师习惯将垫球、发球、传球、扣球、拦网等技术动作分开教学,并将各个技术动作进行逐一的讲解、练习和纠正等,学生在教师的示范、讲解和纠正下重复对单个技术进行练习,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运动技能,但很多时候不清楚该技能在何种运动情景中运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学习停留在低阶的简单记忆和理解阶段,学生在循环重复的单一技术动作的练习下,表现出是“掌握”了该运动技能,还是真正“学会”了该技能,我们不得而知。作为体育教师不能如此模糊教学目标,每一次课的教学应设置具体的明确的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同时创造深度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单一技术学习到结构化练习再到比赛情景的过渡,以学生运用技能为目标导向,让学生在学练中体验排球项目的完整性,正如当前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提出要“保证基础、强调选择、关注融合、重在运用”,这里的“重在运用”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让学生“重在掌握”要有更明确的指向性,真正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才是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教学的目标导向。

2.3 重视整体性运动项目教育

完整的排球项目教育应包括运动文化、排球技术、排球战术、排球教学与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训练、竞赛组织与编排、竞赛规则与裁判、比赛展示与评价、礼仪等内容。反观当前的体育课教学,更多注重对学生单一技能的传授,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对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知识和体育品德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导致思政育人功能弱化的现象。也使得体育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难以体现。体育教师应改变原来“重技轻人”的教学观,转向“整体性运动项目教育”,在排球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技战术的锤炼、比赛中的对抗和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礼仪,在不同的角色扮演(比如教练员、裁判员、队长、运动员等)感受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等的整体贯穿排球教学的各个环节,感受排球运动的魅力,而非仅仅是传递技术动作和运动技能。这样的学练,才能够使学生将排球课堂中的历练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激励自我。

2.4 强调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预防与纠错法、分解法与完整法、游戏与竞赛法等,这也是当前体育教师普遍使用的常规方法,比如在教授正面双手垫球时,体育教师一般是先示范——讲解——徒手模仿——垫击固定球——一抛一垫球——两人对垫球,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有效和便于统一管理的,但是这样一种固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容易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麻木地进行重复练习,短时间内也许可以看到学生表面上掌握了该项技术,但仅仅是停留在对该技术动作的记忆和理解,尚未能迁移到技战术串联或者真实比赛情境中。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想玩游戏和比赛的情绪被体育教师统一的指令以及枯燥练习所压制,受限于紧迫的学习任务或者教师的权威无法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排球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体育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每节课都设置有学习、有练习、有比赛,在教会学生之后尽快进入到组合式、结构化的串联环节,并参加简单的比赛,实现学生学会能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尝试学生先体验、先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跟随教师的教学,将现代的一些教学方法,比如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发现问题法、领会教学法等方法与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使学生身心更好地学会运动技能。

2.5 重视多种评价方法结合

当前,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教什么就练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现象普遍存在,这里就反映了评价方法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期待并乐于参加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在教学评价时应注重多种评价方法的有效结合。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需要全面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如出勤、课堂表现、参与态度)、作业完成(个人作业完成的精力投入和完成情况;团队作业完成的参与度、合作精神等)、期末考试(如比赛运用能力、裁判实践等综合能力),即体现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也培育了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要评价一个学生的排球课学习成绩,我们不能只考虑考试中学生垫球、发球的数量和质量,直接给出终结性结果作为成绩,而是应该对学生学到的运动技能在比赛中灵活使用、与同伴相互合作的表现、进步幅度等进行综合考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要考虑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3 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策略

3.1 体育教师改变自身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始终要明确自己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课程改革要取得成效,需要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课堂教学,探索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的教学理念。在深化体教融合的新时期,“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将会成为体育课堂常态化的组织模式,这样的组织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低阶的记忆、理解阶段转向高阶的应用、分析和创造发展,强调学以致用。体育教师要根据其要求,创造适合排球课程“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练习和更好地比赛的体育课堂,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享受乐趣、体验到通过个人努力、团队协作后的成就感,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精神气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做出努力。

3.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结构化教学设计能力

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教研室、课程团队的作用,组建学科教师研究共同体,集思广益,探索出学科“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广泛用于教学改革实践,推广和持续改进实践成果。教学改革要有成效不是一个体育老师的事,在宏观层面上学校体育教育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科带头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共同支持和研究,在微观层面上具体的学科任课教师形成课程群、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和案例研究等途径,提升教师的结构化教学设计能力。比如:排球课程一般会由多个排球教师共同承担教学,那么在排球课程推进“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求排球教师发挥团队精神,转变传统的对学生运动技术学习的认知和更新自身的学科教学理念和思维,对排球课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每节课围绕排球各项运动技术与运动技术间、技术与战术、角色转换、比赛和裁判整合式、串联式地设计情景化教学环境。

3.3 常态化的课内外练习联动

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看,学生的技能习得需要经历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体育实践课需要保证课内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同时也要通过增加课后时间的有效弥补,以增加技能学习和巩固提高。因此,如何发挥课内外练习的作用,保障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密度是学生提高运动技能的前提,只有让学生在课内外“动”起来,才能保证学生运动参与的持续性。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普遍存在“温柔体育课”“说教课”“纪律课”的现象,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得多,学生练习得少;课后学生主动练习的时间更少。“教会”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保障。季浏提出,不管是什么体育课,练习密度都不应低于50%,因此,体育课要增大练习密度,让学生有充分的学练时间、体验比赛的时间。这也需要体育教师要对体育课堂进行周密设计,合理安排各项教学内容的“学、练、赛”时间。另外,要重视课内外联动,使之常态化,通过布置实践作业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外体育练习的时间,以此对学练进行补充。

3.4 系统化的课内外竞赛联动

比赛是检验体育教学成果的直接表现,通过比赛,使学生完整地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感受运动对身体的刺激以及运动促进学生人格和意志,尤其是针对目前体育课学生体验度不高的情况下,推进课内外“常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可见要让学生有效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赛”起来。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持续发起了“常赛”的信号,促进学校深化体教融合。排球赛事设计原则要贯彻体教融合要求,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重在运用为导向,设计贯穿课堂内外的赛事,既要在课堂中经常比赛,也要在课外、校外经常比赛。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在课内创造各种大小比赛,比如排球单个技术、组合技术、简单规则的比赛,也要创造常态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课外比赛,比如以班级、年级、学院、俱乐部为单位以及校外各级别的比赛,为学生提供稳定和持续的比赛环境,以此来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 结语

学校体育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发挥其以体育人之功能。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动态化的过程,需要各学科领域为之付出努力,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学科发展情况不断优化、改进教学;需要广大体育教师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强调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产出”的质量,全面推进排球课堂“学、练、赛”一体化安排教学活动和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和完善排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1]尚力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推进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2(5):96-103.

[2]杨浩.“学、练、赛、评”一体化审思[J].中国学校体育,2022,41(1):29-30.

[3]李军,刘世磊.“教会、勤练、常赛”的生成背景、基本内涵与实践审思[J].体育学刊,2022,29(6):134-139.

[4]毛振明,邱丽玲,杜晓红.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解析:从当下学校体育改革5组“热词”说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4):1-14.

[5]毛振明,于素梅.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体育走班制教学”是保障“教会、勤练、常赛”的正确教学模式[J].体育教学,2021,41(1):4-9.

A Probe into the Integrated Promotion of "Learning, Practice and Competition"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Volleyball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HEN Qiny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532200, Guangxi, China)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1年校级教改项目:“项目教育”理念下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ZD202109。

陈钦英(198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常赛排球体育教师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基于“常赛”视角的冬季健康体育课程实施策略
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