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困境与纾解

2023-10-25吕锡勇

运动精品 2023年3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体育教师

吕锡勇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困境与纾解

吕锡勇

(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也是高校体育践行立德树人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困境进行研究梳理,并提出纾解路径。研究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欠缺、学科壁垒致使教学要求落实难、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受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教育评估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纾解路径:提高体育教师思政建设综合素养、促进学科融合落实教学要求、践行多元思政元素融入路径、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思政;高校体育教师

2019年03月18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强调思政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并表明好的思政课程体系就像盐一样重要,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教育部指出,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课程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内在价值与精神内涵融合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2020年06月01号,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需结合体育专业特点分类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3],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思政课程体系有着先天优势,要加快推进思政课程体系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当中,就像盐溶解食物中自然吸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虽是高校课程建设新发展方向,但不是赋予其新的功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对传统体育课程德育功能创新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牢牢把握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但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技术动作的传授上,忽视了体育课程的思政影响,弱化了体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基于此,本文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所存在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旨在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进行梳理研究,为推进立德树人,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经验与启示。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1.1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欠缺

体育教师是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价值。《纲要》中指出,体育教师应贯彻政策要求,通过体育课程思政要求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与意识,为立德树人的深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培育体育高质量人才,实现体育教育稳步发展。然而,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受到多元因素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接触到课程思政建设,多认为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等的工作范畴,弱化了本专业较强的思政实践性[4],且在公共体育课程开展下,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重视程度不高。由于部分体育教师在受教育阶段处于长期专业训练形成“体教分离”使其更注重对专项动作能力提升,忽视了学习德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融入思政体系。同时部分体育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对体育教学如何融入思政内容缺乏深入了解,难以从教师角色上承担起体育教学中的育人责任[5]。在体育课程思政落实过程中,存在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资源内在特性认识不足,难以找到新时代思政体系与体育课程关系点,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仅是机械表达思政元素,无法充分发挥体育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6]。

1.2 学科壁垒致使教学要求落实难

教学要求落实结果是否达标,落实的程度是否足够,是评价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充分发挥应有立德树人预期和功能[7]。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最终需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实践,结合体育课程内在特性,发挥课程优势落实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全过程。然而,目前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学科壁垒,体育课程体系与思政课程体系都有其严谨的学科逻辑和严丝合缝的知识体系,在各自学科领域下划定了课程教学的内容范畴[8]。学科之间的壁垒从源头上剥离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难以发挥“协同效应”,一方面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技术动作学习为主,在课堂中以体育教师为主授课形式弱化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社会适应性、组织协同性培养的需求,缺乏爱国主义、集体情怀等思政内容培养。另一方面源于思政课程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严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9],对体育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中形成认知差异,出现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要求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形式主义”,导致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不能有机统一,进而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成效。

1.3 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受阻

北京师范大学殷恒婵教授指出要将体育课程思政更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须多渠道、多方面挖掘不同类型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育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然而,由于体育教师对思政建设接触时间较短,且对公共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高,无法充分认识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无法充分在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出现实际体育教学中难以兼容的现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出现把“思政建设”视为大杂烩,“思政建设”不等同于生搬硬套地将体育教学植入体育人文精神、奥运精神、法治精神等[10]。由于当前国内关于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相应的体育政策文件对于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指导性欠缺[11],体育教师们对实际运用思政元素灵活性与有效性不够,使在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思政中出现多重问题与多种标准,导致思政元素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体系不能够与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有效的统一起来,进而无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难以汲取思政元素养分。

1.4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教育评估

《纲要》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思政评价体系,思政评价体系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基础。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度、学习满意度,这些衡量教学目标的指标都应纳入到教育评估当中,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以此检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成效。因此,形成具体科学的教育评估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各个高校开展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鲜有教育评估的踪迹[10]。同时,多年以来,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多侧重技术动作和实际运用的考评,容易忽视体育课程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缺乏对教学全过程的教育评估,而这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育评估未有导向性文件,且各个高校地域文化、生源状况、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导致各个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教育评估不一,甚至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教育评估体系。然而,缺乏教育评估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缺失的表现,是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不够积极的重要影响因素[12]。

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纾解

2.1 提高体育教师思政建设综合素养

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可以更好发挥体育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阵地的作用,要秉承着“育人先育己”的教育原则,树立“立德践德”责任意识。首先,体育教师应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明确体育思政课程教学价值,可以体育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织教师培训,为体育教师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交流平台,同时党员教师应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建立“传帮带”马克思主义研讨会[13],分享当代中国马克思的最新成果理论。其次,深化体育教师思政意识,促进体育教师在履行“外在职责”内化为“内在标准”,引导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融入思政元素推进思想教育进度与教学目标达成。最后,强化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需要在课堂实践中要科学运用马克思应对体育课堂中的体育问题,将思政知识与体育价值有机结合,根据体育课程的专业性,挖掘专业特色价值的同时将立德树人紧扣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中,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形成协同效应。

2.2 促进学科融合落实教学要求

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统一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凝练教学内容潜在思政元素,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实践价值和思想理念,充分与思政课程融合。课程思政也应打破传统学科范畴,促进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通力合作,不同课程体系的教育理念、育人功能价值精神的浸润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寻找思政教育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是制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因素。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来看,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体育课程的引导,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团队是推动学科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践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之有效的基础[14]。

突破学科壁垒首先应建立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研修制度,探讨体育课程思政与专项技术的连接点,在以专业共同体为前提进行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下探索学科融合道路。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目标,在思政素养下足功夫,引导教育学生在体育课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传统运动项目、团体协作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度纳入到课程评价中。最后,深化学院协同联动,将思政教师按比例配置到体育学院,思政教师通过自身理论知识以研讨会、报告会、小组研修等形式提升体育教师思政水平,两者共同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进行商讨,促进学科融合,同时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

2.3 践行多元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体育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助推课程实践体系形成的基础动力[15],按照呈现方式可将体育思政元素分为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促进显性和隐性体育思政元素整合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整合,坚定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四个自信”,使在体育课程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强国信念、社会主义制度资源与显性的体育专业课程整合起来,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使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携手并进,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全方位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身体练习挖掘“理想信念”,在团队协作中唤醒“道德标准”,在语言渲染中引出“文化建设”,在课堂常规中强调“组织纪律”,如“化盐如水,润物无声”的形式培养新时代“四有”青年,体育教师也可以通过冬奥会、世界杯、UFC搏击等体育热点时事作为切入口,运用运动健儿奋勇拼搏、永不言败等生动素材,向学生诠释体育课程思政必要性。同时充分挖掘体育学科思政元素,深化德育目标,科学合理运用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品质和精神价值,科学合理拓宽思政元素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2.4 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常规测评和专业考量是组成思政评价体系的有效方式和督导检测,通过教育评估不仅能够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可以继续探索体育课程思政背后的育人规律。首先,评价体系需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要求和育人精神的特征,即不同的课程项目蕴含不同思政特征,需要在深挖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同时建立高度契合教育特征的教育评估体系[16],将两者有机统一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总框架内。其次,要基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现状和实际体育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围绕着“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等3个关键问题来展开多元多方面评价方式和教育评估,将评价标准贯穿到体育教学全过程中,建立起体育课程思政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最后,建立健全思政教学奖励机制,在学生方面,将课堂思政表现纳入到终结性评价内,与学生期末成绩挂钩,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思政表现的精神内驱力,促进教学相长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出现[17]。在教师方面,把教师参与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思政课程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在高校方面,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作为“双一流”成效监测与建设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

3 结语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需要挖掘体育课程思政价值底蕴,为体育教学提供方向引领。从课堂教学出发,还需打破忽视思政建设,弱化育人观念的桎梏。突出不同体育课程类型的文化特色和实践精神,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与专业育人、思想育人紧紧相扣。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就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价值引领下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

要按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诉求,对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同时,对师资队伍思政能力提高、学科融合发展、思政元素融入路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与探索,这将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践“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路径。

[1]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009/t20200927_491601.html,2020-09-14.

[2]喻欣楠.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2):66-69.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4]朱传耿,郭修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特征与战略趋向[J].体育学研究,2021,35(1):1-8.

[5]董翠香,樊三明,朱春山,等.从认识到实践: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问题聚焦与消解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5):5-12.

[6]李林,赵富学.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育的问题聚焦与破解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9):91-100.

[7]董翠香,韩改玲,朱春山,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1):32-37.

[8]徐成立,罗秋兰,孙军,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9):98-104.

[9]鲁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内涵阐释与特征厘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1(8):16-22.

[10]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2):88-92.

[11]赵富学,李林,王杰,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方法创新与路径推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4):387-394.

[12]吴向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84-392.

[13]赵心炜.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11):98-103.

[14]赵富学,黄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34(5):48-54.

[15]赵富学,陈蔚,王杰,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4):80-86.

[16]马得平,张君孝.“寓德于体”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审思、现实困境、路径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22,44(2):62-66.

[17]熊双,蒋毅.“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12):48-52.

On the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Cultivation"

LV Xiyong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Xinjiang, China)

吕锡勇(1999—),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体育教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严以修身”先立德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