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下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研究
2023-10-21任宁贺俊杰叶美玲
任宁 贺俊杰 叶美玲
摘 要: 校企地党建共同体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理念追求的产物,也是高校党建创新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论文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党建要求出发,论证了校企地党建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必然性;从高校党建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探讨了校企地党建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浙江理工大学的探索为个案,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校企地党建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内在逻辑,提出可以从目标协同、主体协同、载体协同和路径协同等方面着手,切实提升党建共同体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 协同理论;党建共同体;目标协同;主体协同;载体协同;路径协同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3) 06-0379-0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local government
party building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ory: Taking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REN Ninga, HE Junjieb, YE Meilingb
(a.Party Committee; b.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local government party building community is the product of the pursuit of the concept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and is also a practical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innovation of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for the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building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party building itsel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exploration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internal logic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local government party building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ory, and proposes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ty building community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from the aspects of goal synergy, subject synergy, carrier synergy and path synergy.
Key words: synergy theory; party building community; goal synergy; subject synergy; carrier synergy; path synergy
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强调,“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这一论断为党的建设提质增效、进一步建立新时代党建高地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遵循原则。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高校党的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2],新时代融合发展成为高校党建的新使命、新要求。
学界对高校党建融合发展已有一些探索。如,李望平等[3]探讨了对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制度保障;杨臣等[4]探讨了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的模式;任鹏等[5]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相互融合的过程及经验;李向勇[6]探讨了融合发展的制度依据;李萌[7]探讨了党建融合发展的党内法规制度构造;刘贵芹等[8]分析了高校党建融合发展的制度基础。此外,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协同治理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如,季元杰[9]认为协同治理是高校治理模式的应然选择;李爱香等[10]探讨了党建与业务协同推进和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王玉平[11]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的时代特征与协同治理的实践理路;斯阳等[12]提出构建高校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协同融合的长效机制。高校党建融合发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视野不够开阔,政策解读多而学理解析少等不足。本文以协同理论为考察视角,以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浙江理工大学个案分析的方法,探讨新时代高校党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路径方法。
一、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背景
校企地党建共同体是指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区县市、街道、社区等)等各类型、层级党组织作为主体,以目标一致、价值认同为基础,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行动中形成的组织或团体。校、企、地通过相互协同合作,共建共享共助,突破原有党建固有的局限性、单一性、不均衡性,改变“楚河汉界”状态,推动融合发展,形成块状聚力。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是区域党建合作的模式探索和创新实践。这种新的协同机制模式,激发了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发展活力,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探索方向。
(一)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党建是从执政党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出发,从外部嵌入高校的一种制度体系与类型[13]。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基层组织嵌入高校的方式,获得了强大的动员和组织力量,通过发挥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这种制度的嵌入集中代表了执政党的诉求,能够体现国家意志,反映社会需求[14]。新时代,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多,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日益凸显,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这要求高校党建打破“条块”限制,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新样态的“链”式机制,突破地域空间、领域界线,激发“党建引领”新活力,提升高校内部治理、高校与高校之间协同、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能力,把高校党组织的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效实现高校融合治理、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高校作为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产业融合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坚持以党建为政治引领,通过共享发展资源,开展党建活动、学生创新创业、志愿公益服务、心理健康引导、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工作,牢固树立“大党建”格局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各方党组织的发展活力。与此同时,各基层党组织不断完善合作模式,持续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强校企地合作共建,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增强地方、企业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是高校党建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党建共同体建设是高校党建合作的模式探索和创新实践,是新时代党建融合发展的产物,旨在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弱化、资源统筹集约利用不充分、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高校与企业、地方以党建为引领协同发展,是企业谋求创新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行打造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跨层级的高校党建共同体,涉及多主体合作、共同目标制定、合作内容设计、运作机制的创新等复杂的要素系统,需要进行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推进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构建校企地“大党建”工作新格局,将学校、企业、地方各自的党建优势资源整合优化,以党建统领促进业务与交流,以党建共建链接更多社会资源,以党建联建打造更多创新平台,从而进一步激活高校党组织活力,有力推进高校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发展。
在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建设目标、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路径等各个相对独立又普遍关联的子系统协同和配合。但如何达成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增进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使之既遵循党组织建设的一般规律,又形成发展合力,需要进行深入探讨。为了系统推动高校与企业、地方协同发展,发挥优势、实现共赢,国内不少高校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构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新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它们通过发挥校企地各方的优势和潜力,以打造“党建+发展”的校企地党建合作共同体为战略抓手,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为载体,开展深层次合作,统筹推进高校与产业、经济、社会联动发展[15]。
二、协同理论契合党建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
协同学(synegetics)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自组织集体行为的科学,也称协同论。他在研究中发现,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开放的系统,在其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通过内部协同作用,会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16]。协同理论视域下,各种复杂的系统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作用。协同作用能够使各子系统在混沌状态下由无序排列转换为有序组合,最终通过协同效应催化,推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并且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继而产生新的组织系统[17]。协同理论主要研究与稳态偏离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自身子系统的协同作用,最终实现有序的过程,亦即系统对各子系统(要素)进行协调的内在机制与动力。协同理论阐述自组织原理,即在一个开放系统下,自组织可以实现内部与外部的能量或物质交换,通过大量的协同运动,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强调协同合作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普适性、开放性与非线性等特征。
(一)协同理论契合党建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
协同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建构党建共同体的关键作用。协同理论认为,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要素的协同作用决定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该理论有助于组织整合资源,提升管理水平,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管理。党建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关乎党组织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等各方组织能否发挥政治优势,落实好基层党建责任制,难点在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基层党组织管理活力[18]。从对党建共同体建设的整体性分析可见,协同理论对党建共同体建设有较强的理论适用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党建共同体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协同理论揭示和分析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各种系统的发展演变,探讨其转变所遵守的共同规律。各类型、各层级的党组织,因其自身的组织架构、职能分工和面临的發展环境等不同,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的组织系统。党建共同体的构建,作为新时代党建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是多个组织协同合作的结果,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一方面,从各层级党建结对活动过程来看,党建共同体具有高度复杂性。党建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内容是区域党建合作的模式探索和创新实践,既具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特征,同时又兼具创新性、艰巨性、长期性。另一方面,党建共同体系统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这一特性对党建共同体的探索和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协同理论的开放性有助于各方党组织及时发觉、有效反馈并解决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党建与业务发展“两张皮”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党建共同体建设。党建共同体必须遵循协同开放性的原则,要促进各类型、各层级党组织内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合作双方的真实诉求,结合双方资源和实际工作情况,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与反馈,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党建共同体建设是多方组织重构、共同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新的工作目标和工作理念。高校党组织作为一个重要序参量,通过发挥协同作用,合理定位和唤醒子系统在党建共同体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化解共同体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引导和维持子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就是党建共同体工作目标实现的过程。在党建共建过程中,体现为结对双方通过思想引领、资源配置、技术帮扶等,实现双方工作方法手段、价值观念、知识结构和科研技术等方面的融合互促,这也成为党建共同体实践开展的重要动力。
党建共同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关联,但子系统的力量是不均衡的,分布也不均匀,其在系统中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党建共同体建设中,各组织、分层级的系统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交叉影响,但关系是不对等的,主体、目标、载体、路径等要素的力量对比也不均衡,不存在某个方面决定其他方面的线性关系。与此同时,产生的新效应并非组织系统内各要素线性叠加的结果,而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协同理论契合党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
实现目标协同是构建党建共同体的政治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19]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深刻阐明机关党建工作发挥先进性的着力点和关键点,而且为做好新时代其他领域党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动各单位、各领域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抓好党建、促进业务,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共用力,推动形成高质量党建发展格局[20]。党建共同体建设要以服务大局为原则,加快构建“大党建”格局,与业务工作相辅相成。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从党建基础工作入手,以组建培育“功能型党组织示范点”作为创新载体,以“地缘”“业缘”为纽带,探索实践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功能型党组织”的标准化建设,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间凝聚人气”的高质量党建发展新模式。只有紧扣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目标,结合校企地等党建特色,确立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目标体系和实践方案,才能把好党建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实现主体协同是构建党建共同体的组织基础。各党组织强化党建引领、组织联通,打破党组织“固属一方”的传统思路,在不改变原有党员组织关系和单位身份情况下,将区域内党组织进行系统联通,以党组织的“一体”贯穿区域各单位的“多元”,使得这些组织成为一个共同开放型、共享型、枢纽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党建共同体。党建共同体的提出,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提升组织凝聚力、强固组织堡垒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延伸校企地发展“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理念、打造基层党建新工作模式的内在需要。高校建设党建共同体不仅可以就近与同一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进行合作共建,而且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不同高校之间进行共建交流。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各方党支部通过“1+1”“1+N”结对党建互动建立紧密联系,并在沟通交流中表达各自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21]。
实现载体协同是构建党建共同体的基础。高校办学需要向政府、向企业、向地方拓展资源,企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党建统领打造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可以有效发挥校企地各方党组织在产教融合、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核心作用,推动校企地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发挥多方优势,推进高校与企业、社会协同联动发展,从而达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效果[22]。
实现路径协同是构建党建共同体的成功保障。加强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需要找准着力点,立足思想融合、组织融合、功能融合等多种形式。党建共同体各方要通过加强政治建设解决好“思想的融合”的问题,通过加强组织建设解决好“力量的融合”的问题,通过找准融合的切入点解决好“载体的融合”的问题,围绕中心工作同步谋划,同步定标解决好“目标的融合”的问题[23]。
三、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根据协同理论,实现党建共同体的发展目标,首先要将党建共同体视为一个复杂的有规律可循的系统。在党建共同体建设这一复杂的组织重构过程中,要把握协同效应的功能发挥,实现党建共同体建设的最优效果。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在多年探索党建共建模式的基础上,从2021年起实施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创建工程,积极探索“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跨系统、多部门协同推进党建共同体建设,共助乡村振兴、共谋区域发展、共促转型升级,在基层赋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党委以“组织协同、科研攻关、助力发展”等活动为发展手段,深耕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共建“互帮互助、互利雙赢”的党建共同体,形成了“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型党建共同体”“与学校共建思想引领型党建共同体”“与企业共建学习就业型党建共同体”“与村委会共建扶贫济困型党建共同体”等多种类型的党建共同体[24]。在此基础上,创新“党建+社区”“党建+乡村”“党建+学校”“党建+企业”的“四维党建”协同发展新模式,取得了“党建引领、党员增彩、群众受益”的党建工作新成效,有力推进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
(一)目标协同:铸牢理想信念共同体,把好高质量发展“方向盘”
统一各主体发展目标,把握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由于每个主体要素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通过将各个党组织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进行协同,促使共同体整个系统中所有主体要素的目标追求关联整合,高效运作。各级党组织应在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基础之上,建立主动协同的工作模式,统一基层党组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使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校级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组织引导全体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25]高校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理论创新以及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而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是地方高校在新时代改革创新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行动,“校企地党建共同体”正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26]。浙江理工大学机关党委围绕“大党建”发展格局,加强校企地共同体建设的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校企地“政产学研”融合发展,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进程,制定并组织实施校企地合作发展规划,开拓校企地合作交流渠道,完善学院服务地方一平台、一项目、一载体“三个一”机制,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将“党建引领”作为战略规划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浙江理工大学将“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作为区域党建合作的模式探索和创新实践,为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提供了“浙理”方案。学校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助力浙江省山区26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奋力推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学校还与杭州市淳安县屏门乡党委、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党委、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党委共同开展党建共同体建设,探索高校与基地、企业、农户联合发展的新型合作平台模式,共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2021年学校科研团队攻克绍兴新昌织机集群控制难题,使企业综合效能提高40%,与企业共同申报成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个专利成果转化1亿元,科技赋能,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二)主体协同:聚焦共建共享发展共同体,激活党建发展“新引擎”
高校要整合校企地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校际协同、国际协同的多维协同实践教育体系[27]。一方面,高校要做好与地方政府、企业、街道(社区)、科研院(所)等组织系统的外部协同,以自身优势为特色,促进各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高校要做好与学校二级院系党组织、科研机构、职能部门等组织系统的内部协同,聚焦共建共享发展共同体,提升高校的组织凝聚力和创新发展力。
高校院系党组织的工作体系涵盖“校级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基层党支部”等三个层级。浙江理工大学在发展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理清各方所需,以三个层级为单位组建了“多维度、立体式”的校企、校地、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立了4个校级校企地党建共同体、35个院级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多维度、立体式的校企地党建共同体,不仅加强了资源全面、高效的对接,更是校企地党建共建的整体性、系统性组合。具体来说,在推进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中,浙江理工大学主要探索形成了五种党建共同体类型。
一是聚焦重大战略的“区域合作型党建共同体”。该类型党建共同体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强弱联合”的发展思路,促进区域不同层级、不同单位的党组织协同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28]。例如,浙江理工大学积极贯彻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同新疆理工学院结对共建“党建与红色文化研究院”;着力探索同阿拉尔开展校地合作,建设浙江理工大学——阿拉尔纺织服装时尚研究院,服务于当地纺织服装行业发展。
二是聚焦重大平台的“产业发展型党建共同体”。该类型党建共同体以重大平台为重点,侧重于“强强联合”,把党建共同体建在企业产业链上,以党建共建推动产业抱团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创新、产能提升和生产力发展。例如,浙江理工大学与柯桥签订校地共建鉴湖实验室、党建共同体双共建协议,四位一体打造“鉴湖实验室+研究院+研究生院+校地党建共同体”。高校、企业、地方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推动鉴湖实验室建设成为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服务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和转型升级示范区,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政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生态[15]。
三是聚焦重大载体的“学科共建型党建共同体”。该类型党建共同体围绕重大载体,聚焦学科建设,侧重于“高校”和“企业”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协同共建,以党建为统领,凸显校企发展优势。例如,浙江理工大学同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党建,把党建共同体建在花博会浙江园,引领学科建设,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团队通过共建平台,荣获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特等奖”。又如,该校服装学院党委与四季青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党建共同体,发挥专业优势,联办“红色浪漫——百年服饰映像展”“专创融合”教学成果展等活动,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企业发展等方面共融共促。
四是聚焦重要阵地的“人才培养型党建共同体”。该类型党建共同体围绕重点地域、重点企业等重要阵地,“高校”与“社区”“街道”,“高校”与“行业名企”等共建党建共同体,侧重人才共育,推动高校充分运用科技、人才、创新优势,服务基层、企业发展。例如,学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指示要求,引導学生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探索出一条“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浙理“新昌实践模式”。新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创建使校地合作进入了新阶段,形成了政校和商的顶层设计、区域优先扶持企业产业、教授把关技术关键、学生独立自主攻坚的产学研真正融合的新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学校启新学院、创业学院与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运河商会结成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进青年企业家赋能计划,邀请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组织学生通过直播带货、党史学习教育等系列实践活动,服务地方基层发展。
五是聚焦重要领域的“红色根脉守护型党建共同体”。该类型党建共同体坚持“理论体系育人”,筑牢铸魂育人主阵地。围绕重点领域,“高校”与“中小学”共建党建共同体,侧重于“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根脉守护”,推动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建设,不断完善“红色文化理论体系”,立好根、铸好魂,在“主阵地”唱响“主旋律”,擦亮红色文化育人“金名片”,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育人体系。例如,2021年浙江理工大学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先后在温州、杭州、衢州、金华等地建立了20个“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共同体”,通过“联建联学联育联办”,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打造浙理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守好红色根脉,共同走向新时代青少年同心向党的华丽乐章;设立红色文化二级学科硕士点,推出红色文化教材;配合东西部对口协作,在四川乐山、新疆阿克苏成立红色文化研究院分院,以有深度的红色文化研究、有特色的学科建设支撑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并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让青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进爱国情怀。
(三)载体协同:搭建“六体五地”共同体,创建党建发展“新动能”
校企地党建共同体的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与高校五大职责深度融合的创新载体。浙江理工大学牢固树立协同发展理念,致力打造“六体五地”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即人才引育共同体、就业创业共同体、人才培养共同体、科技攻关共同体、深化改革共同体、组织堡垒共同体,以及重大创新成果產地、核心技术研发基地、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创新发展战略要地、红色文化传承飞地。“六体五地”平台的搭建,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大力推进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在“六体五地”平台的基础上,以“四联四共”为载体,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校地协同、产教融合、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路子。浙江理工大学创新和改进原有党建模式,积极构建“大党建”格局,促进校企地共享共赢、互联互动、条块融合发展,“校企”“校地”联合共建党支部结对制度,探索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学校与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孵化“党建创立方”,聚焦“产学融合体+创业集聚地+品牌文化圈”,开展党建赋能启新班、党建实践基地等“党建孵化项目”,成立杭州首个“志愿服务学院”;创新升级打造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打造了浙江理工“新昌模式”2.0版本,入选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与浙江石油化工建立就业基地班,与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绿城中国、顾家家居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带领大学生走进海康、大华、阿里、中控、吉利等近百家知名企业,开展学生职场体验活动;构建了以“校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为主体、地方研究院为龙头、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为纽带、技术转移分中心为基础、科技经纪人为队伍的“五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校企地开展深层次合作,为学校提高科研经费总量、支撑学科发展、提升社会影响、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路径协同:建立联动机制共同体,搭建党建高质量发展“落脚点”
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关键在“联”,基础在“共”。浙江理工大学以“四联四共”为抓手,校企地联动,探索实践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实践路径。
一是党建联建,共强组织堡垒。高校以党建引领为新样态的“链”式机制,突破地域空间、领域界线,激发“党建引领”活力,提升高校内部治理、高校与高校之间协同、高校与企业共赢、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能力,把高校党组织的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效实现高校融合治理、融合发展,同时建立组织结对制度,创新组织设置方式,高质量推动共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校企”“校地”“校企地”建立组织结对制度,高质量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学校还与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孵化“党建创立方”,聚焦“产学融合体+创业集聚地+品牌文化圈”,开展党建赋能启新班、党建实践基地等“党建孵化项目”,成立了杭州首个“志愿服务学院”。校企地共建过程中以党建为切入点,注重发挥党建优势,不断增强校企地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活力,为校地高效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人才联育,共培人才队伍。浙江理工大学着力打造学业导师、研创导师、师训导师三支队伍,把专任教师、“双创”导师和企业导师统筹建设为一个导师“共同体”,无论专任还是兼职,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各施其长、通力协作、优势互补[27]。学校与舟山、岱山联合建立技术创新和党建人才培育平台,挂牌成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和职场体验基地,共同开展人才联育模式,每年向基地输送学生定向培养[29]。学校已建立校职场体验基地35家,重点雇主品牌企业200家。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本校教师到党建共建单位挂职锻炼,并遴选政府、企业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兼任学生校外导师。浙江理工大学生赴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义乌市福田街道、海宁市南关厢社区等校企地共建单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开展技术帮扶、项目结对、文化下乡、扶贫助困等专题服务;与绍兴柯桥区共建“鉴湖实验室+研究院+研究生院+校地党建共同体”四位一体新模式,成立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百个支部进百企”等活动,促进党建和育人的同步发展。
三是项目联培,共破科技难题。建立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诉求清单,摸清企业缺乏的重点技术以及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高度匹配,有效对接,瞄准企业生产实践一线问题揭榜挂帅,研究攻关,协同创新。学校地方研究院党支部通过深入学党史,聚焦产业、紧靠行业、服务企业,迭代升级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成立首个地方研究院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百个支部进百企”“博士党员进企业、技术服务零距离”,构建学校布点、院系建点、团队蹲点三级联动机制。
四是资源联享,共创发展平台。搭建“学科共建平台”,加强校企地“项目合作平台”,支持科研人才当好政府参谋助手、产业发展推手、企业成长帮手,瞄准“卡脖子”技术问题,提供专业指导与深度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用立体化合作,设立校企地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职场体验基地。共建支部通过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开展党建跨域大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共建促自建,强化高质量党建引领,达到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双融双促双提升。
四、结 语
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高校党建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协同理论契合了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对于推进这一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着力推进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仍有进一步深入推进和凝练提升的空间。实践经验表明,遵循协同理论,未来可以从目标协同、主体协同、载体协同、路径协同等方面持续推进,切实提升党建共同体建设的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张磊.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J].党政论坛,2022(4):41-43.
[3]李望平,李照.高校院系黨建与业务协同推进机制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64-68.
[4]杨臣,聂锐.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90-91.
[5]任鹏,赵海男.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5):126-129.
[6]李向勇.建党百年来高校党建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毛泽东研究,2021(3):90-100.
[7]李萌.全领域基层党建融合发展:制度构造、实践模式及经验启示[J].社会科学家,2022(7):65-71.
[8]刘贵芹,王永杰.新时代10年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举措和重要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22(8):116-123.
[9]季元杰.协同治理:高等院校治理模式的新选择[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1):92-96.
[10]李爱香,杨璇.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和业务协同推进机制研究: 以嘉职院专业党支部工作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1(7):52-54.
[11]王玉平.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的时代特征与实践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40-43.
[12]斯阳,李露萍.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2(4):79-84.
[13]冯连军.外嵌与内化:试论研究生党建的问题与对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7):113-117.
[14]蒋达勇.高校党建:一种嵌入性的制度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36-38.
[15]张科勇.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暨鉴湖实验室揭牌成立: 盛阅春高鹰忠吴锋民讲话[N].绍兴日报,2022-07-13(1).
[16]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1.
[17]高洁.柔性嵌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新向度[J].理论导刊,2019(11):51-55.
[18]秦艳燕.探索校企党建合作新模式: 基于“党委立体共建”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9(42):11-13.
[19]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309.
[20]丁旭光.党建业务相融互促,推动基层高质量发展[N].广州日报,2021-06-28(A22).
[21]沙媛媛.校企党支部结对共建的路径探析与思考[J].智库时代,2020(14):25-26.
[22]王靖.高职院校校企党建联盟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1):147-149.
[23]李晓跃.高校二级院系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1(4):16-20.
[24]温云峰.基于实践育人的“四进四建”党建共同体构建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0(7):124-126.
[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6]阎卫东,王素君,吕文浩.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逻辑分析和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21(6):44-50.
[27]赵敏.三融驱动 五化育人:地方高校培养高质量本科创新人才的“温大方案”[N]. 中国教育报, 2021-03-29(7).
[28]金华市委党校2021年中青班课题组.全域党建联盟的金华实践与探索[J].政策瞭望,2021(5):49-51.
[29]浙江理工大学党委.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 推动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J].党建研究,2022(7):51-52.
(责任编辑:王艳娟)
收稿日期:2022-11-12 网络出版日期:2023-04-03网络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2023GH053);浙江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政课题(DS202017Y;DS202016Y)
作者简介:任 宁(1982— )女,山东莱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贺俊杰,E-mail:hejunjie3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