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职专业群意蕴
2017-05-29张红杜宏静
张红+杜宏静
摘 要 教育科学领域隐含着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从复杂性科学视域,即通过协同理论、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来描述高职专业群,发现其具有与社会子系统共同培养人才、与专业具有相似性、其构成要素影响整体建设效果等丰富意蕴。在复杂性科学视域下,高职专业群建设需思考专业群建设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专业群管理与专业管理之间的有效分离、专业群评价与群内构成要素之间的恰当引导等问题。
关键词 协同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高职专业群;复杂性科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4-0025-05
产生和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复杂性科学,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使用超越还原论的方法论,一经出现,即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引发变革,并快速渗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逐渐成为各学科研究前沿和热点。然而,复杂性科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而是综合地交织在其他学科之中。以研究最具不确定性的人为对象的教育学,“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再生系统,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1],而“置于其中的教育系统更是从要素、结构、过程、功能、目的、方法等方方面面显示出了复杂性的特点”[2]。依据复杂性科学范畴和内涵,可以找出教育学所具有的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等特征,发现隐藏在教育领域中的复杂性科学的踪影。因此,当专业群建设逐渐成为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时,可以采用复杂性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认识和理解教育学领域中的专业群建设。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拟从协同理论、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等复杂性科学的理论视域来评析和审视专业群建设的丰富意蕴。
一、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职专业群状态
(一)协同理论:专业群是各个社会子系统共同培养人才的集合
协同理论产生和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系统内部自组织性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被广泛用于管理和创新等活动过程中。“协同的主要假设是动态的复杂系统”[3],从这个意义而言,可以认为专业群是由职业教育系统、行业企业系统和学生家庭系统等社会子系统共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集合。首先,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本身就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专业群是这个系统培养人才的具体载体。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一直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尤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提出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学徒制,行业企业系统要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人才培养活动中,专业群的产生和发展最初也是基于产业集群思想而来,专业群因此成为行业企业系统所需人才的培养平台。第三,学生家庭系统中,家长对子女承载着人类对代际改善的期望,对教育有着显性或隐性的关注和关心,专业群则成为学生家庭在教育选择和教育投入中的倾向性对象。
综上所述,如果把专业群看作一个开放系统,其通过与外界的职业教育系统、行业企业系统和学生家庭系统等不同的社会子系统进行物质或信息交换,能够在系统内部自发产生有益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有序结构,成为各个社会子系统共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集合。
(二)分形理论:专业群与专业具有相似性
“分形是由伯努瓦·曼德布罗特(Benoit Mandelbrot)于20世纪60或70年代定义的一种对自相似图形进行定量的方法。”[4]分形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自然界中,“分形描述的是在任何放大倍数下看似完全相同的图案。”[5]依据这个概念来理解教育科学领域的专业群和专业,二者之间的确具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一,从组织结构来看,专业群是基于技术基础、核心专业、职业岗位(群)、产业链、项目导向等方式构建而成,但是不论以何种方式构建而成的专业群,包含在其中的专业组成就像布朗运动中的花粉,看似随机无序,实则完全受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二,从建设内容看,专业群与专业都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具有相似性的内容。第三,从功能上来看,专业群和专业都是培养人才的载体,专业群是专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第四,从信息上看,专业群和群内专业在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使用共同的行业企业信息。
综上所述,专业群和专业在组织建设、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层次、结构、功能和信息的自相似性,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着迭代和递归的循环。因此,分形理论是专业群和专业开展管理活动的基础。
(三)混沌理论:专业群的构成要素影响其整体建设效果
混沌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6],即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Lorentz)提出的著名的“蝴蝶效应”。他还提出了“吸引子”这个名词。所谓吸引子,是影响最终结果的一个特定的类型集中。在达到最终结果前,组成吸引子的特定类型集中不断发生变化,形成混沌系统的“长期”效应。这种长期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不可确定,最终造成惊人影响。并且,如果由结果来试图逆向寻找原因,那么这种努力将只能作出大致推测,却无法找出最初的引发点。因为造成结果的路径相互之间有可能是叠加的,许多不同途径都能够达到最终结果。这就是混沌系统的关键特征——遵循整体模式,却无法将终点溯源到具体的原初值。
混沌理论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打破了牛顿经典力学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线性确定关系,形成了原因与结果之间非线性的不确定关系,解决了平滑而规则的欧几里得几何学无法解决的现实世界的问题。他的出现,成为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后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三种新范式,使得伽利略以来的科学世界趋于完备。混沌理论与分形理论几乎同时出现,并使用分形理论作为工具,从而具有更强大的解释世界万物的能力。这使得他一经面市,便迅速产生深远影响,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以反映人脑变化为结果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混沌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充分揭示和解释了许多原先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与混沌系統中的吸引子一样,专业群环境内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构成要素,时刻影响着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活动结果。
二、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职专业群评析
(一)协同理论下的专业群评析
协同理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7]。从这点而言,专业群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职教育、行业企业和学生家庭等各个社会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体现。由此可见,在专业群环境内,职业教育系统、行业企业系统和学生家庭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离开任何一个社会子系统,专业群建设都将失去意义。
任何理论均需从辩证的视角进行多元审视,协同理论亦如此。协同理论自产生以来就在各门学科和各个研究领域之间受到高度赞誉和广泛应用,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应用研究成果。而在專业群建设范围内,协同理论的应用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个社会子系统组合到一起,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学生家庭共同关注和参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这有助于对教育资源进行更好地整合和优化,有助于将人才培养作为社会系统内的共同事务,而非高等教育的份内之事。此外,其重视行业企业变化和学生家庭需求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影响,重视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
协同理论虽然促进了专业群建设,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而言,专业群环境下的职业教育系统、行业企业系统和学生家庭系统这三个社会子系统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仍然存在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行业企业系统和学生家庭系统参与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足。具体而言,在行业企业系统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要求行业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安排等人才培养过程中,但目前二者的结合较为薄弱;要求高职学生在学习期间到行业企业内进行实习,然而由于种种因素使得行业企业在接纳高职学生实习和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学生家庭系统中,目前主要是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来选择所学专业,一旦确定所选专业,很少参与教育培养过程,尚未承担起相应的社会监督责任。
(二)分形理论下的专业群评析
分形理论认为,整体和部分之间具有自相似性。这种自相似的特征表现在专业群和专业之间,即从整体到部分、从结构到层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内容构成方面都具有自相似性。依据专业群和专业的自相似性特征,高职院校可采用一部分与专业管理相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开展专业群管理活动。
专业群和专业的相似性,可以在专业群管理过程中共享和共用很多管理资源。首先,聘用相同的管理人员。专业群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活动,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一般聘用已有的教学管理人员。其次,使用相同的管理工具。专业群管理既然是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活动,就可以使用校内已有的所有管理工具。第三,达到相同的组织目标。专业群管理活动是为了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与专业管理活动的目标一致。因此,分形理论下的专业群管理活动,是人、财、物等管理要素的最大化使用。
然而,虽然专业群与专业具有相似性,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属性,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等。首先,专业群是若干个专业的综合体,其范畴要大于专业,教育资源也更为丰富和复杂,需要进行整合优化,因此在管理思想上要着重思考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专业群的格局大于专业,因而在管理制度上不能照搬专业管理制度,而需专门制定专业群管理制度,设身处地地为专业群管理提供好的制度和保障措施。
(三)混沌理论下的专业群评析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其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对系统加以解释及预测。混沌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使人们无法从结果中找出确定性的原因,然而看似无规则的活动,实则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这种无序中的有序,为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和思维方法。鉴于此,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每个构成要素的特性和功能。
可以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认识混沌理论下的专业群及其构成要素。首先,从本体论来说,混沌系统下的专业群是由几个有内在联系的专业组成,是经过整合和优化的教育资源,它的存在价值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认识专业群会发现,也许专业群并不是必须要认识的知识或事物,但其依然是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要素构成。其次,从认识论来说,混沌理论的非线性思维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赋予人们以系统整体的视域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因此,专业群作为系统的整体,纵向上包含了组成专业,横向上可以分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构成要素;而在构成要素中,可以进一步分为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群平台基础课程、专业群实践课程、专业群拓展课程等更小的维度……如此可以逐层细分。对待专业群、专业和构成要素的态度,可以看作是“我——你”和“我——它”的二重依存关系①。专业群是“我”,专业是“你”,构成要素是“它”。一旦讲出了专业的“你”,“我——你”关系中专业群的“我”也就随之出现;一旦讲出构成要素的“它”,“我——它”关系中专业群的“我”也就随之溢出。“我”与“你”同时出现,“我”与“它”彼此共存。然而这二重关系并不确定,“我”随“你”而变,“它”随“我”而变,这也是专业群的意蕴所在。
混沌理论下的专业群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虽然我们可以跳出专业的视角,也可以将专业群分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不同的构成要素,但是受制于条件所限,我们无法精确掌控每一个具体指标。然而,这正是混沌系统下专业群的生命力所在,外界环境对它的刺激和影响,可以让其快速反应,进而做出相应调整和适应。而操控专业群调整方向和适应环境的,正是混沌系统中那只“看不见的手”②,即专业群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