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2023-10-21韩晶晶贾梨淙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省市区省域区域

韩晶晶 贾梨淙

摘 要: 基于高等教育在學规模、教育竞争能力、教育资金投入、教育输出效益四个模块构建教育发展评价体系,利用2009—2018年数据对中国31个省市区的教育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和评价。利用泰尔指数,对全国和三大区域的教育质量进行测算和分解;并借助收敛模型,对教育质量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格局进行了收敛性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教育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和区域内均呈非均衡状态,教育水平差异在全国整体水平和三大区域间呈缩小态势。从区域内层面看,东部、西部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在缩小,西部地区教育质量改善情况最为明显,东部地区落后省份追赶效应最强;中部地区教育质量差异改善不大,不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内部泰尔指数也呈波动态势。因此,为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应在省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高等教育办学差异的基础上,结合省域产业需求,加强省域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区域产业优势,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特色化人才培养;结合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区域高等教育联合化人才培养;结合科技创新需求,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特色化分类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泰尔指数;收敛分析;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3) 06-0353-09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onvergence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HAN  Jingjinga, JIA  Licongb

(a.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CPC Committee; b.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 Engineering,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rom four modules: education scale,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capital investment, and output benefits, and comprehensively measures and evaluate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using data from 2009 to 2018. The article further uses the Theil index to measure and decompos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quality across the country and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and uses the convergence model to test and analyz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patterns in education qualit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s education levels, and there is an imbalance within and between the regions. The difference is shrinking between the overall education level of the country and that of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From an intra-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difference in education level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is shrinking, the improvement in western region is the most obvious, while the backward provinces in eastern region have the strongest catch-up effect. The difference in central region has not improved much, there is no σ convergence or β convergence, and the internal Theil index also shows a volatile trend. Therefore, based on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economy and the differences of recent higher education, we should combine the needs of provincial industr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e should combine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advantages to advance the training of featured talents; we should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about integration; and we should combine the demand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boost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nd build a development model of characterized and classified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Theil index; convergence analysis; region difference

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2021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毛入学率达57.8%[1],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然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并没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要。一方面,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优质资源密度无法和地区经济实力匹配,致使发达地区大学生国外求学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国外关于教育发展水平的研究较为丰富,多集中于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制定评价系统来评估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质量。国内关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现有文献大多数停留在宏观层面,侧重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申怡等[2]从资源区域、教育层次、生态发展、科类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路径。伍远岳[3]分析了教育质量评价的“同质性”困境,提出了正视异质性、增强数据处理合理性等策略。少数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微观层面,通过定量分析对不同区域和省份的教育发展提出科学决策。黄海军等[4]采用2015年教育相关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测算了各省份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分维度得分情况,分析了各地区的优势与短板,并提出了相关对策。高丙成[5]构建了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并测算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教育发展水平,验证了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相关性。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领域的实证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多数研究集中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层面,而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受数据限制,成果有限;二是研究数据多采用某一年或者时间跨度较久的两个年度,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深化;三是研究方法多集中于结构方程等,鲜有教育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分析。本文利用2009—2018年高等教育相关的数据,参考现有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和分析,并构建教育发展水平的收敛模型,对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收敛性检验,以揭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区域发展状况。

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区域发展水平测度

区域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需要对高等教育的多项指标进行系统整合。我国教育相关的统计研究基础还较为薄弱,缺乏一套系统反映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程度的测量机制。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有统计数据,将高等教育评价看做一个考评系统,从规模、结构和效益等维度进行综合度量。本文选取教育在学规模、教育竞争能力、教育资金投入、教育输出效益四个模块对教育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其中:教育在学规模包括学校规模和学生规模,直观反映高等教育的承载能力;教育竞争能力通过师资规模和师资实力表征,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地区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教育资金投入包括基础经费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是各地区高等教育支持力度的表现;教育输出收益包括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反映高等教育的成果。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1977年恢复高考和1999年“大扩招”[6]两个标志节点的跨越式发展;从2006年开始,国家适当控制了高等教育招生增长幅度,至此我国高等教育的招收规模趋于相对稳定[7]。为尽可能消除政策方面的影响,本文选取2009—2018年的数据,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研究区域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市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市区: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即根据各因素变化的剧烈程度来决定该因素在评估目标中的权重。为消除量纲影响,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Xij(i=1,2,…,m; j=1,2,…,n)表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m表示地区总数,m=31;n表示指标总数。pij表示第j项指标下第i个地区占该指标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pij=xij∑ni=1xij(1)

第j项指标的熵值ej计算公式为:

ej=-1ln(n)∑ni=1pijln(pij)(2)

ej≥0。各项指标的权重wj计算公式为:

wj=1-ej∑mj=1(1-ej)(3)

計算各区域的综合水平yj计算公式为:

yi=∑mj=1wj·xij(4)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式(1)—(4)可算得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项、指标和子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教育资金投入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最大,权重达0.387,其中科研教育指标项权重达0.266,表明不同地区科研经费投入差别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最大;教育输出收益的影响次之,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权重分别为0.117和0.160。排在后两位的教育在学规模和教育竞争能力的权重分别为0.182和0.154。从子指标来看,高等学校R&D经费外部支出C22(0.127)、211工程高校学校数A13(0.076)、高等学校申请专利数D23(0.075)、高等学校R&D课题投入经费C23(0.070)、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C21(0.069)、其他教育经费C13(0.057)、R&D人员博士学位占比D13(0.055)的7项指标对高等教育质量影响最大,合计权重占比达52.90%。

根据各指标权重,计算出省域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水平,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得出,从总体水平来看,第一档位的北京(0.789)、江苏(0.692)、广东(0.540)、上海(0.435)、山东(0.434)、湖北(0.431)、浙江(0.425)等7个省市区教育质量水平超过0.4为全国教育质量最发达省域,其中6个省市区位于东部地区,1个位于中部地区;位于第二档位的四川(0.397)、辽宁(0.348)、陕西(0.344)、河南(0.333)、湖南(0.329)、安徽(0.272)的6个省的教育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270,其中1个省位于东部地区,3个位于中部地区,2个位于西部地区。第三档位的黑龙江等18个省市区教育质量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新疆、海南、宁夏、宁海、西藏等6个省市区教育水平位于0.1以下,其中5个位于西部地区。

从趋势水平来看,广东、山东、河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域的教育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为教育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总量和增量均有大幅提升。天津、山西、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这些省市区的教育发展速度总体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浮动。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四个省市区的教育质量平均得分呈降低趋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各方资源聚集,教育发展质量始终位居全国首位。近几年随着其他省市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政策的均衡倾斜、自主化教育投入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几个经济发展大省的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也明显改善,北京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出现弱化,这可能与本文采取的最小化标准化数据处理方式也有一定关系。而东北三省由于重工业密集的产业结构问题,经济发展缓慢、人口流失情况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速度,导致近十年东北三省的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泰尔系数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泰尔于1967年提出。泰尔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衡量收入的不平等性,并以此作为测定收入差距的指标;泰尔指数可以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泰尔指数越大表明区域间不均衡程度越大。全国31个省市区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每个区域gk(k=1,2,3)的个体数目n分别为11、8、12,则有∑Kk=1nk=n;yi与yk分别表示某省域i的教育水平份额与某区域k的教育水平总份额;记Tb与Tw分别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则可将泰尔指数T分解为:

T=1n∑ni=1yiy-logyiy-(5)

T=Tb+Tw=∑Kk=1yklogyknk/n+∑Kk=1yk∑i∈gkyiyklogyi/yk1/nk(6)

即组间差距Tb与群组内差距Tw可以按式(7)—(8)测度:

Tb=∑Kk=1yklogyknk/n(7)

Tw=∑Kk=1yk∑i∈gkyiyklogyi/yk1/nk(8)

我国高等教育地区水平总体差异泰尔指数和东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泰尔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

2009—2018年间,全国教育水平地区总差异逐渐缩小,缩小比例为13.64%,表明十年间我国实行的平衡各地教育资源的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接近0.10的差距表明依然存在提升空间。由组间数据分析可知,我国东、中、西部教育水平间的差距也呈缩小趋势,缩小比例达到了20.51%,表明区域间总体不平衡趋势呈改善态势。区域内各省教育水平差距同样表现出缩小态势,缩小比例9.86%。此外,从组内贡献率和组间贡献率分析可知,各年度的区域内教育水平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始终在65%左右[8],各区域内部差距对全国总体差距的影响占主导作用,进一步分析各区域内部教育水平的地区差距,区域内Tw指标的计算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发现,东部地区11个省市区教育水平差异呈现缩小态势。结合表1各省市区教育水平对东部地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北京作为东部地区

以及全国教育水平的领头羊,教育水平指数的下降对缩小东部地区内部教育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强省,拥有深圳、广州两大一线城市,近年来在教育科研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使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指数提升了40.63%。海南、福建、河北三个省教育水平總体呈上升趋势,教育竞争实力稳步增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天津5个省市区教育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这5个省市区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本身教育水平已处在全国高位水平。上海作为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拥有远超其余省份的教育资源,有10所211高校,4所985高校。江苏是全国教育强省,拥有11所211高等院校,全国排名第2;同时江苏、浙江、山东均属于中国经济发达省份,政府和民间均有强劲的政策、经济、人才支撑。从绝对值看,天津和其他省市区有差距,但从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等情况看,天津教育质量仍然处于高位水平,近年来天津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瓶颈,对人才等吸引力优势不强,教育竞争力呈波动态势。总体来说,在高位水平取得和低位水平省份同样的发展速度难度更大,5个省市区教育实力稳中有升。

中部地区8个省教育水平差异基本持平,略呈现扩大趋势。中部地区教育水平最高的为湖北、湖南,呈现波动态势。湖北作为中国传统教育强省,拥有7所211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五,教育指数水平约为0.43,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第一档位省份,湖北作为中部地区教育最强省吸引了大量邻近地区人才聚集。从泰尔指数来看,湖南教育实力在波动中继续走强,湖南拥有4所211院校,其中3所为985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湖南为吸引人才,房价长期控制在低位水平,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留在湖南。优秀人才为湖北、湖南两省提供了充分的教育保障,两省在人员学历、科技论文、著作和专利等产出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教育水平次之的为安徽、河南,两省教育水平上升势头强劲,安徽在近年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带,经济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江浙沪皖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支撑着安徽在科技产出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安徽教育水平综合实力进步明显。河南政府近年来大力度提高财政经费投入并采取了扩大教育规模、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师资力量等政策进行追赶,十年间河南高等学校数量从84所增长到139所,高等学校学生数、本科生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等指标均翻了一翻,远高于其他省。山西、江西两省教育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相比中部其他省份的保持优势和奋力追赶,两省的教育发展水平表现差强人意。江西紧临浙江、广东、安徽等经济较发达的省,近年来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却较大落后于周边省。山西并未摆脱资源依赖型地区的“魔咒”,在煤炭产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后,各方面指标竞争力都不强。

西部地區的12个省市区教育水平差异最大,区域内泰尔指数高达0.138,西部地区内部教育水平差距缩小趋势最为明显,缩小13.77%。西部地区省市区中,教育实力最强的为四川、陕西,这是西部地区中仅有的两个教育水平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省。四川作为经济强省、教育强省为西部地区年轻人第一选择,人才聚集也推动了经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陕西作为中国传统教育强省,本科高校数量居全国第5,211高校8所数量居全国第4,985数量3所居全国第3。陕西省教育水平增长仅稳中略有提升,这和中西部地区整体发展失落存在一定关系,陕西、山西等省份城市人才吸引力不足,产业支撑发展乏力,陕西教育水平能保持稳中有进表明了传统优势仍然存在,长足提升仍需寻找切入口。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和西藏地区教育水平都有明显提升,贵州的教育指数提升了134.88%,为全国最高水平,西藏地区的教育指数提升6.67%为西部最少。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有很大关系,十年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西部地区平均增长了8倍,东部地区平均增长了4倍,中部地区平均增长了6倍。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收敛性分析

收敛理论起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多应用于现代经济增长领域,主要研究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9]。近年来,该理论也同样被用于能源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使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模型进一步验证分析。

σ收敛反映了地区间人均收入的离差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下降。本文采用变异系数σt来揭示地区教育水平和全国总体水平的差异程度及其动态演变过程,进一步对泰尔指数结果进行检验。σt可用式(9)计算:

σt=∑ni=1yi,t-yt2/yt(9)

其中:yi,t为区域i在t时期的教育水平,yt为t时期的教育水平均值。σt+1 <σ1说明教育水平的离散值系数逐渐缩小,存在σ收敛。全国和三大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水平是否存在σ收敛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全国教育水平整体上存在σ收敛。教育水平的变异系数为0.666~0.728,在2017年达到最小值,离差随着时间而趋于下降。同样存在σ收敛的还有东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离差减小速度最快,具有较强收敛迹象。中部地区教育水平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变异系数在0.315~0.334波动。σ收敛与泰尔指数检验结果一致。

β收敛反映了不同实体之间产出增长率与其初始水平的负向关联度,β收敛又可以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绝对β收敛不考虑不同经济体之间结构上的差异, 条件β收敛则放弃了各个经济体结构相同的假设,认为各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会受到其制度和结构因素的影响[10]。本文讨论的因变量为教育水平,为了综合衡量不同地区教育水平,本文在指标体系构建中纳入了教育规模、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科技实力等影响因素,自变量再纳入容易引   起多重共线。因此,本文采用绝对β收敛模型进行验证,即假定研究区域存在相同的制约条件,分析全国和区域内部是否存在β收敛,评估教育水平高地区的增长速度是否慢于低水平地区的增长速度。本文构建的绝对β收敛模型可用式(10)表示:

ln(yi,t+T/yi,t)/T=α+βlnyi,t+μi,t(10)

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μi,t为误差项。ln(yi,t+T/yi,t)/T为地区i教育水平从T到t+T时期的平均增长率,T为期初与期末的时间间隔。若β<0,说明存在β收敛,教育水平的初始水平存在负向关联度,即发达区域的增长速度慢于欠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收敛速度可以表示为:

λ=-ln(1+β)T(11)

对全国及三大地区进行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全国、东部、西部的β系数分别为-0.009、-0.015、-0.002,三者均存在β收敛,表明在全国和东、西部区域内教育水平均存在追赶效应,即呈现出较差的地区发展速度更快的趋势。从显著性情况来看,全国和东部地区分别在1%和10%水平下显著,而西部地区β系数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虽然教育质量地区差异缩小最为明显,但西藏、青海、宁夏等作为以往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几个省,近十年教育发展速度依然十分缓慢,而西部地区教育强省四川则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导致较差地区发展速度更快趋势在西部地区不明显。从收敛速度看,全国、东部、西部的收敛速度分别为0.87%、1.55%、0.23%,东部地区内部不同省市区追赶效应最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地区β系数为正不存在β收敛,表明中部地区不存在较差地区发展较快趋势,与收敛性检验所得出的中部地区内部教育水平差异略微呈现扩大趋势相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 论

总体来看,全国高等教育水平差异呈缩小态势,教育质量协同发展政策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测算出的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水平及时间演变规律看,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间和区域内均表现出非均衡状态。一,2009—2018年间,全国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存在σ收敛,总差异在逐渐缩小,缩小比例为13.64%。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在缩小,缩小比例达到了20.51%,区域间教育水平不均衡状态呈改善态势。全国教育水平地区总差异呈β收敛,在全国层面教育水平较差省份保持了更高速的增长。二,从各省市区高等教育水平的走势、特征和规律及收敛性测算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β收敛最强;中部地区不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β收敛不显著,σ收敛最强。这表明区域内层面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省域差异在缩小,中部地区教育水平省域内差异略呈现扩大趋势。东部地区落后省市区追赶效应最强,经济强省在教育方面同样释放了不俗表现;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差异改善不大,内部泰尔指数也呈波动态势,省域间教育质量格局变化不大;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省域内差异缩小幅度最大。三,我国东、中、西部教育质量仍处于失衡状态,东部地区优势明显、效能集聚,中部地区需要对省域进行差别化关注,西部地区在取得一定成绩基础上,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我国高等教育因历史变迁及经济发展等原因,在空间布局、优质高等教育分布及对接产业结构等方面不够合理,差异明显。

(二)建 議

如何在省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高等教育办学差异的基础上,加强特色化办学,分类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抉择。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结合省域产业需求,加强省域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质量同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层次、产业结构等紧密相关。应该鼓励各省形成与经济质量发展模式相匹配的应用型教育体系,以“地方性”“应用型”为核心,主动服务省域经济发展。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方法和路径,通过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改革、遴选“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应用型模块化课程改革、推进评价机制改革等举措,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结合区域产业优势,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特色化人才培养。我国教育不均衡状态还将在未来持续较长一段时期,多元化教育生态、差别化发展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必然的发展方向。对东部地区等产业优势明显省份,鼓励高等教育回应地区产业集群特点,推进特色化人才培养。如三省(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上海)共同探索建立长三角跨地区需求导向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11]。再如海南提出了国际化开放办学教育定位,推进教育深化实施改革[12]。

三,结合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区域高等教育联合化人才培养。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提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需要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弯道超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国家和西部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校、企、政”联合化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区别于东部地区的切入点,对西部地区的教育应更加重视基础性、先导性培育,为当地政府和行业补给缺口人才。另一方面要多方联动打造学科和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布局的顶层设计,瞄准关键特色领域,通过本科高校“一校一面”等举措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形成西部地区各学校发展的“金名片”。

四,结合科技创新需求,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区域产业发展亟需的科学技术为牵引,以“行业出题、高校解题”项目化方式为举措,推动产业、行业与高校的紧密联动,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以多渠道打通科技创新需求点为连接,引导高校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真正结合起来,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科链与产业链的关联度,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9-14)[2022-11-03].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

[2]申怡,夏建国.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破解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0-12.

[3]伍远岳. 教育质量评价的异质性探析: 基于PISA2015和PISA2018的数据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6):49-56.

[4]黄海军,孙继红. 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8(10):63-68.

[5]高丙成. 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教育科学研究,2019(7):5-12.

[6]薛文涛. 大众化进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7: 32.

[7]教育部. 适当控制高校扩招幅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EB/OL].(2006-05-25)[2022-11-03]. https:∥www.gov.cn/govweb/jrzg/2006-05/25/content_290486.htm.

[8]唐建荣,王清慧. 基于泰尔熵指数的区域碳排放差异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 21-27.

[9]蔡海亚,徐盈之,孙文远. 中国雾霾污染强度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3):1-14.

[10]赵新刚,路凡,余新旋,等. 产业转移视角下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收敛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38(1):100-108.

[11]沈洋,樊晓杰. 新时期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逻辑、障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科学,2021(5):41-47.

[12]教育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EB/OL].(2019-07-09)[2022-11-03]. http:∥www.gov.cn/xinwen/2019-07/09/content_5407550.htm.

(责任编辑:唐亚蕾)

收稿日期:2022-07-13  网络出版日期:2023-04-04网络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1230002)

作者简介:韩晶晶(1981— ),女,浙江三门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贾梨淙,E-mail:jialicongjialicong@126.com

猜你喜欢

省市区省域区域
2022年7月30个省市区化肥零售价格监测表
2022年8月30个省市区化肥零售价格监测表
2022年1月30个省市区化肥零售价格监测表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分区域
我国省域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