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

2023-10-21孙环

时代汽车 2023年16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建设路径课程思政

摘 要:目前教育环境背景中,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度与了解度不足,教学层面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情况普遍存在。对于此种问题,党与国家在相关会议上决定,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中,并且构建协同育人的全新格局,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效用。因此,本文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分析課程思政创建渠道,并针对课程思政模式的创新提出意见,以此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供后续研究人员有效参考。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 建设路径

1 引言

高职院校要求培育的职业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成为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然而在当前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的职业院校不完全具有培育的技能,较为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进而忽略了实践动手技能,以至学生毕业后无法如愿找到合适的工作,对应的企业也不能选取适合自身企业生产的劳动力与应用型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企业逐渐注重应聘员工的质量,但职业院校在培育技术型人才这一层面并没有及时跟随发展的脚步,导致技术型人才的供与求层面冲突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2 相关概述

2.1 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孤岛效应,其也是在这一环境下所出现的,在侧重点上希望高校理论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程舒通指出,课程思政属于一种全新的思政工作理念,该理念侧重点于价值传播过程中所凝聚的知识,强调传播知识中的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对各类课程思政理论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设置各个学科、课程时,需要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作用。在战略高度方面需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保证学校中各类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共同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并贯穿于全面教育理念的基本任务中。

2.2 协同育人概述

协同育人,是对建设思政文明体制教育方式的一种总称。该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融合多个学科探究规划逐渐构成的分析理论方式。在协同理论的引导下,提出了协同育人,其包括多方面各个单位的普遍作用。融合“课程思政”主体来说,协同育人需要具有大范围的体系,并进一步精细划分为诸多小体系,故思政教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创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制,需逐步设计方案,牢抓每一环节,坚持发展思政育人,推广思想建设,以此达到思政教育任务。此外,协同育人强调思想政治创建过程中的多角领域,需全方位考虑其多元化的组成要素。在协同育人理论的引导下,不仅需要考虑思政课程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创建的影响,更需要结合多个教育要求,贯彻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其关键效用在于是否可以兼顾各教学要求,实现强化功能,进而实现思政育人的实质目的[1]。

3 协同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

3.1 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的实质目标

高等院校在竞争背景下稳步发展的实质在于立德育人价值的彰显,以思政知识为指导增强人才的培育,进而为社会培养顺应时代进步的创新型人才,形成课程思政工作的实质性任务。立德育人旨在培育高质量人才,实现此任务主要表现于多个角度,其关系到学生的各项能力、素质及技术等方面,其中“德行”作为一切能力与素质的指引,占领着重要的位置,所以课程思政工作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在教育范畴中,思政教育作为触及多学科知识的一种工作,必须贯通于教学整个过程中,并以课程制度为主体,围绕培育专业人才进行各项工作。故课程作为传送思想观念的主体,表现教育培养任务的渠道,需要彰显出其有效性与价值性。思政课程制度作为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的构成环节,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方向,将主流意识形态加入到课程当中,为立德树人实质育人目标的实现给予帮助。

3.2 提高育人工作成效是达到课程思政的重要需求

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必须全员参加、全程开展以及全方面的贯彻。在教育改进的环境下,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尽力健全思政教育制度,并构成行业企业与教育单位互相配合的队伍,为教育的贯彻给予帮助。但就实际成效能够看出,思政教育的力度依然具有不足之处,协同育人战略的开展成效依然不够显著,现时期思政育人工作依然出现理论与实践相偏离的情况,教育的成效难以实现。这不仅影响立德育人实质性目标的达成,且不切合思政环境下工作的规范。对于此种问题,开展思政教育需朝着课程思政地方向开拓,在教学任务中加入企业和社会工作思政教育要素,同时充分发挥教育工作人员的指导效用,实现协同育人思政格局的建设,以此健全和彰显出课程思政的价值作用,形成课程思政工作在新时代发展进步的重要选择[2]。

3.3 协同育人是实现课程思政任务的保障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阶段,信息数据具有开放性特点,已成为社会多样文化互相抨击与协同进步的趋势。在此种过度繁杂的社会环境中,尽管大多数学生在思政指导下可构成较强的责任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但在实际价值的挑选上,一些立场不够坚决的学生易于将自我发展作为主要任务,更多考虑自我利益,功利化的偏向逐渐严重,为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在教改进程持续加快的背景下,改进思政教育工作必不可少,其协同育人观念的出现,主要针对三全育人的局面,解决思政教育显露问题,注重于各学科中加入思政知识,以扩大课程思政工作空间与范围,和思政课程构成合力,坚固整体教育结果,实现提高课程思政工作效果的主要目标。

4 开展课程思政的作用

4.1 提倡工匠精神,培育专注人才

工匠精神具备敬业、精益以及创新的本质,重视每一个细节,专业汽修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将自身思想结合在汽车作品中,每一个作品尽量精益求精,真正利用作品说话,彰显出坚持不懈的优良品德。在新课程思政观念的改进中,将新时期的学生培育成一代又一代工匠精神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社会改革而努力奋斗,重视科学精神的创造,学生在学习汽车专业的同时提升探索问题的技能,处理解决困难,培育专注型人才,不受名利所吸引。

4.2 辩证思维,驱动专业创新

使用辩证思维为目前汽车专业创新给予支撑。科技发展对创新给予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学会使用科学模式考虑自身汽修专业创新技能的提升,在批判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针对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并将哲学作为促进专业知识发展的动力,以此处理汽车行业发展进步的前景问题。

4.3 注重敬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极其重要,个体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在体现。职业素养主要具备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态度是职业素养的中心,是决定职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职业道德在思政教育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真正地发挥职业的技术和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形象,以此体现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目前大学生需认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体现优良的职业素养,为日后在汽车行业中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根基。

4.4 增强人文情怀,提升绿色环保意识

人文情怀作为一种广泛的自我关怀,体现在对多种思想政治文化的高度注重,是对综合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认可和创造。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健康的人文情怀学习汽车专业知识,体现专业的汽车知识教育体制。提倡环保意识,爱护绿色环境,为美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努力,降低汽车尾气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大力开展高科技成果应用,为汽车节能减排而努力,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在汽车专业课程中达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将立德育人作为核心部分[3]。

5 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起步较为滞后,发展相对较缓慢,高职教育也相对较晚。在实践教学层面存在一些问题,日常教学工作中常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进而忽略了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日常的教学措施尚未较好的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至一般的实践教学课程开展进行受到阻碍,师资力量层面也有所缺少。

5.1 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措施

我国的职业教育当前还处在初级时期,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本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场所实践教学能力,但在此方面存在师资、设施以及经验等不足,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无法较好的掌握操作技能,与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方面的知识,日常教学中学生常常跟随教师的脚步,自我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且时间较短,有时只可实现一个“复制粘贴”的成效,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自我主动探索问题的阶段相对匮乏。后期应在日常汽车专业课程中加大实践操作课程力度,重视学生实训中的发展,增强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充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2 有关配套设备

因为我国职业院校的起步较晚且发展相对缓慢,有关的配套设备均是参差不齐,相比较滞后,造成学生没有更专业的学习设备,进而较难开展观察与实际动手操作,导致学生学习汽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应降低,造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开展较为枯燥,以至于学习过程的履行也十分滞后与无趣[4]。

5.3 师资力量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数均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而言,这些高师资团队在智能方面均处在高水平状态,然而在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训层面经常缺乏对应的能力,处在低水平阶段。在知识水平层面,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均处在上游,然而职业院校主要是以培育高科技人才为目标。在此方面,就需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引起企业资深专家,同时加强培养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层面的能力与经验,以此满足学生的各项学习需求。

6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措施

6.1 创建多样化教学队伍,保障同向同行

构建多种学科背景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队伍,经过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确保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并根据校企合作项目,引入企业资质较深的专家人才,增强社会资源的成效。借助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定期团队研讨以及互相交流等方式,促进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企业专业人才之间的合作沟通,持续提高教学队伍综合质量水平。

6.2 策划教学内容,开发德育含义

注重贴近职场环境需求的课程开发,依托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在尊重课程自身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挖掘企业资源育人案例,深入设计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使得课程内容具有开放包容性。以专业技术知识为主题进行培养人才相关工作,立足专业课程学术含义,充分发挥课程特点,依附于校企合作项目,积极开发社会资源育人成功案例,健全德育要素与德育含义。按照学生生长规则,从专业角度、社会方面以及价值层面等多方位出发,系统化设计、深入拓宽专业教学内容,达到课程教学与德育阶梯式促进渠道[5]。

6.3 充沛教学资源,发挥协同育人

一方面是结合网络共享资源、校企原有资源以及教师主创资源等,将汽车企业广泛需要的岗位技术为关键点,创建集教学材料、德育例子以及教学评价于一体的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在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线上理论以及线下实训教学课堂之中。二方面是创建可教学实践平台,进行“服务性学习”。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课内和课外知识进行结合、课堂和生活相融合,将教学实践创造为德育结合的主要场所。三方面是增强协同育人,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企业社会资源创建为“育人共同体”,共同完成专业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实施。

6.4 注重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评价

短期内课程思政成效不会立竿见影,但其影响效果不可估量。关注形成、定性、发展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根据教学效果评价、行企业评价、学生评价层面,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并以此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专业发展和自身价值。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可充分发挥课程专业特点,积极践行德育要素与德育含义,注重专业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取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接纳思想政治教育,进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实现立德育人的目标。

·

参考文献:

[1]原冰.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2022,45(02):183-185.

[2]梁俊明.“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的案例教学研究——以《战“疫”正清明》为例[J].视听,2022(02):180-181.

[3]李凤仪,张颖,姜小蕾.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析——以校园“微展园”设计建造为例[J].现代园艺,2022,45(03):171-173.

[4]康新兴,刘子涵.“三全育人”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導辅”协同模式探究[J].公关世界,2022(01):78-79.

[5]张仲雯.新专业目录下高职会计专业群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01):192-194.

[6]陈洪江 .“课程思政”理念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探析 [J].中阿科技论坛 ( 中英阿文 ),2020(6):174-175.

[7]张华磊,杨金丽,李刚 .“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汽车构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J]. 汽车实用技术,2020(15):228-230.

[8]孙环. 基于“奔驰汽车电路和电气系统检修”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 [J]. 南方农机,2021(08):161-162.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建设路径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
校企协同背景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