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的身体”视角下的武德之现代启示
2023-10-21郭靖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马静北京十二中联合总校
郭靖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马静 北京十二中联合总校
1.前言
武术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当我们研究武术理论及武术文化等方向的相关命题时,必然会涉及到武德。一方面,武术与武德具有不可分割性,武德是武术伦理的体现,亦是武术从业者与他人交往时的个体内在精神之体现;另一方面,武术作为文化与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的活动形式之一,而一切人类的活动都受到道德的检验,武德是习武群体的道德表现。
相关学者主要从中国古代伦理学对武德进行阐释和研究,更多以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去阐释武德,忽视了习武之人的身体,或者说消除或规避周培德了身体的肉体性,不能有效地回应身体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体验所蕴含的伦理问题。而习武之人的身体应是感知与体验的身体,身体在开放世界和多元情境之中,是具有“身-心-世界”三重蕴含的结构。本文将从“伦理的身体”角度对武德在武术中的体现进行全新的探讨,同时为武术及武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构建提出新的建议。
武术的运动对象是身体,而身体是道德发生的场所。武术习练者或武术团体的道德表达借助于身体及身体行为完成,即“武德”。武德是习武之人的伦理观。因此,从身体的伦理阐释武德,具有两层意蕴:一是从习武者或习武团体的身体行为对武德的“表达”,二是武德回返于习武者或习武团体的身体,指令其言行思想。因此,从“伦理的身体”视角去阐释武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相关概念阐释
2.1 伦理的身体
从身体谱系学而言,福柯认为道德的发生并非外在的,也非超验的,而是来源于身体。弗洛伊德在“人类文明开端”如此阐述身体:“道德起源的场所其实是身体,人类羞耻感的产生源于直立行走,亦是人类文明历程的决定性进展的开端。”[1]
“伦理的身体”中的“身体”是梅洛-庞蒂意义上的身体,是“一个自发的力量综合,一个身体空间性,一个身体整体性和一个身体意向性,这样它(身体)就不再像传统的思想学派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科学的对象。”[2]由此可知,这里的身体不再是“物质身体”,而是处于世界中的,“心灵物性化”与“肉身灵性化”二者的有机统一,既是认识主体又是人认识世界的中介,即“伦理的身体”。
2.2 武德
“武德”一词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军事伦理观,是描述军人价值意识和军旅伦理范畴。随着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的分野,武德一般指民间习武之人及习武社团的道德观念及行为规范。本文讨论的武德,主要指针对习武者和习武团体的概念范畴。1987 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定义为“尚武崇德”的修身养性,这显然有失偏颇。近三十年以来,对于武德概念的阐释,相关学者众说纷纭:一是“道德”说。“武德,武道之德也”[3],“所谓武德,就是以武术为载体所进行的社会活动中所体现出的道德”[4],“习武者所体现的道德”[5],“所谓武德,即是用武从武之德性”[6]。二是“规范、准则”说。“在长期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的要求”[7],“武德是约束武术活动参与者行为的一种准则”[8],“武德也就是指习武的道德。它是调整习武者之间的关系、制定习武者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9],武德是“以仁义为准则的修习武术之人的言行举止和操守准则”[10]。由概念梳理可知,不论是道德、规范、准则抑或是观念,武德都是习武者或习武社团借由与他人的交往来表征。笔者认为: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族群,中国人的共性亦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伦理观,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观亦是通过“心”对“身”来表达和评价的。中国人的“身”亦具有伦理意蕴,即:武德之伦理通过他人之“身”体验和验证,伦理内化为自身道德意蕴。
武术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武德需要依靠于习武之人或习武社团的身体图式去阐释。因此,本文所要界定的“武德”是:一种借由习武之人或习武团体的身体及身体行为表现出的符合武术技术及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伦理规范。
3.“伦理的身体”意蕴下武德之“展现”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提到:“......身体始终和我们在一起,因为我们就是身体。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因为我们用我们的身体感知世界。但是,当我们在以这种方式重新与身体和世界建立联系时,我们将重新发现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如果用我们的身体感知,那么身体就是一个自然的我和知觉的主体。”[11]由此可见,作为伦理之本体的身体,其意为伦理源自于身体并从身体之上体现。即伦理常赋意于身体,或令身体呈现出某些德性意涵,或对身体施以某种规范性要求,或兼而有之,表现为一种“伦理的身体”。武德亦是要通过身体或行为而体现,且只能如此。
3.1 动作意蕴下的“勇武自强”
伦理的身体之体现,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语境的伦理,“铭刻”于身体之上,伦理构成主体、形塑身体,并通过身体活动表现出来,这就构成了“规范化的身体”。武德通过习武之人的身体得以表现和规范,主要从“勇武自强”的身体蕴含,和师门的规训与交往等两个方面进行修身伦理的阐述。
修身伦理强调实践性和批判性,又是一种社会实践。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建构人与自身、人与他者,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尊重身体“关心自我”的原则,继而倡导其内在伦理所蕴含的德性。修身伦理具有自律性,它赋意于身体,是由内部环境所赋予的“规矩”。《易经·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指“君子”该具备的刚健有为、不断进取的精神。例如:传统武术在习练时一般要求“含胸拔背”,前胸微含,内敛心神;后背提拔,做好习练或对搏准备。动作表达的身体伦理意蕴为:不卑不亢,同时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即我们所说的“勇武自强”。
3.2 师门规训与交往中的“推己及人”
师门的规训与交往,体现的是习武之人与师门长辈、师门兄弟以及习武社团之间的交往伦理,以熟人社会的“发乎情,止乎礼”为伦理之基。“习武先习德”实际上从根本而言讲的是师徒、同门、同乡、以及江湖朋友的交往之德性蕴含。在这种师门的规训与交往中,极具代表性的身体伦理蕴含为:“推己及人”。身处环境共同体之中,能够体验到他者的“需要”,换言之,他人之“需要”亦可能成为“我”之“需要”;他人之“所恶”亦可能成为“我”之“所恶”,以此形成一种感同身受的互利互惠、礼尚往来的德性伦理意蕴。习武之人最先学习到的就是这种关系网下伦理交往意义,这也是先于武术技术而存在的武术核心之蕴含。这种伦理交往成为构成习武之人的武德蕴含,又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表现出来。
3.3 “天人合一”之伦理意蕴
理查德·舒斯特曼继承了福柯“关心自我”的修身伦理,并在福柯的基础上提出:“以身体为出发点,以身体意识和身体体验的培育和改良为研究内容的‘身体美学’。”[13]其不仅关注身体的外在形式与表现,也关心身体的体验,通过对身体训练而提高身体内在的灵敏性,通过身体锻炼“体悟”对“身体自我”的修正及提升,抵御现代技术对身体侵袭,以其回归身体本身所该具备的本源的、灵性的、具有身体文化意蕴的身体。
我们以武术的代表性拳种“太极拳”为例,阐释武德在“身体美学”的身体中的伦理体现,从太极拳习练者的身体角度去解构这种极具“身体文化”的德性意蕴。“身体文化”建构的是身体、文化与自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以达到身体与世界、与他人的和谐。而太极拳在训练的时候要求“体悟其理”,即身体、精神与环境达到一个高度统一的境界。
太极拳在训练中对习练者“尾闾中正、不偏不倚”、“上下相随、左右相合、阴阳相济”的规范。“尾闾中正、不偏不倚”的意思是要求太极拳习练者尾闾(骶骨和尾骨处)保持中正的状态,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能将头、躯干和上下肢贯穿一线,劲力达到完整如一的地步;身体不偏不歪,动作才能自然流畅地完成。伦理蕴含是面对外界环境的时候能够保持自我和公正。“上下相随、左右相合、阴阳相济”是指完成动作时上肢、下肢和躯干等各部都要协调配合,左右双手、双脚相互配合、虚实协调而完成身体重心转换。而其身体伦理意蕴是:身体被视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生存的外界环境形成对照,我们存在于地球上,“我”存在于“我的身体”里,世界昼夜交替不息,身体动作亦顺应阴阳变化。由此,生成了一种“伦理-身体-技术”或“技术-身体-伦理”的表达图式。
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对身体协调、感知的锻炼,与自我身体“对话”,体悟身体与他人和环境的关联,以身体为表达图式,达到与世界和他人的和谐的状态。这时,太极拳习练者的身体即是梅洛-庞蒂意义上作为“世界上存在的媒介物”的中介的身体。
4.“伦理的身体”意蕴下武德之现代思考
武术之存在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创发过程,其本质属性指向将来未来的创造性,创造性代表着无限可能,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来我属性”。武术不是一个不变的符号,而是不断发展,不断被创造与创新的过程。武术技术进步增加了身体的不确定性,现在武术学者及武术从业者习惯将具有师承门训、独特拳械技术和理论、独到的练习功法的武术称之为“传统武术”;将在竞技体育属性下,“从传统武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围绕竞赛项目、竞赛规则、竞赛规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有一运动成绩的运动”[14],称之为“竞技武术”。
赵汀阳《惠此中国》中写到:“在现代之前,中国拥有独立发展的历史,然而当进入现代之后,中国历史变成西方征服史的一个分支。一百余年以来,我们都已经习惯于运用西方视角看待自身,失去了用中国方式来讲述自己历史的能力......”[15],中国武术在此历史与环境下亦难逃其命运,竞技武术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以使其更靠近以奥林匹克体育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更高、更快、更强”之精神,武术技术发展亦从传统武术所追求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转变为现代竞技武术赛场上所不断追求超越的“高、难、美、新”。传统武术中的武林师门及技击招式在竞技武术中被遮蔽,动作演练也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在此意义上,传统的武德体现不再通过门派规训,而是体现于师生之间或武术从业者群体之间。武术动作与招式虽有一定变化,但对“精”“气”“神”及“守善尚中”“勇武自强”等的总体技术要求依然具有武德意蕴。
5.结语
以“伦理的身体”为研究视域,将武德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个方面的身体及身体行为表现进行阐释,认为武德的主要表达方式为:“拳法”和“招式”上的“点到为止”、“守善尚中”、“中和”;动作意蕴下的“勇武自强”;师门的规训与交往中“推己及人”的德性伦理;“侠”之精神;太极拳在“尾闾中正、不偏不倚”、“上下相随、左右相合、阴阳相济”等动作及习练要求下的“天人合一”伦理意蕴。同时,脱胎于传统武术的现代竞技武术,亦能从其演练与实践运用中展现其“武德”,在此基础上的武德是符合伦理的。
如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之下,武术既要顺应时代的变迁,亦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技术时代,以“武德”为代表的优秀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承、发展及国际化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提高国际地位具有战略高度。“身体的伦理”视角下的“武德”是一种以身体为存在之基,关注自律、自我规范和自我养生的修身伦理,然而,它缺乏对他者和世界的绝对“道德责任”的伦理维度,因而,要坚持“文化自信”,将“武德”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相结合,构建更完善的优秀文化思想。从更多不同地角度思考,促进构建一种与他者、与世界更加和谐地相处、发展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