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效、挑战与对策

2023-10-18程熙荣姜黎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程熙荣 姜黎

【摘 要】为了解幼儿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成效与现实困境,文章展示调研结果,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教育资源短缺、忽视幼儿实际需求及评价体系缺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体验文化背景,感知文化情境;理解文化内涵,体会文化特征;制作文化产品,不断优化设计;全面掌握“评价渗透价值”,创建评价体系。

【关键词】幼儿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效 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2-97-0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幼儿在个体发展的初期被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与神韵所熏陶浸染,进而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而这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做出诸多尝试与努力。教师应在日常幼儿教学活动中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探寻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进而提高幼儿素质,加强幼儿教育质量。

一、幼儿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成效

幼儿正处于情感认知启蒙阶段,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幼儿日常接触的知识文化对其之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就是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热情。幼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汲取中华文化中蕴藏的智慧,体会其中积淀的情感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仅如此,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幼儿会养成良好的品行,懂得约束自己,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这些教育不再依赖教师的强硬灌输都可实现,依靠传统文化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便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可有效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研究对江西上饶市102所城乡幼儿园进行调研,在对幼儿园教师的采访中,认为二者融合具有现实意义的人员占90.30%,认为二者融合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员占91.04%。对幼儿园是否支持二者融合的调查中显示,持肯定态度的幼儿园占75.27%,且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经常性融入传统文化的达到70.25%。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如今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幼儿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挑战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融入幼儿教育缺乏顶层设计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启蒙教育的融合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融合过程没有科学权威性指导,融合浮于表面,不具备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如此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专家学者、教育者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但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应该融入哪些内容,则还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这导致幼儿接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小学化,幼儿仅是被动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背离教育初衷。即使部分幼儿园开展了融合教育,但是由于缺乏设计、一味关注文化的学习,失去教育的趣味性,忽视幼儿的喜好,同样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播。此外,部分幼儿园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存在问题,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过于随意。这些问题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失去意义,形式化的文化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起到反作用,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发展。

(二)教育资源短缺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部分教师还无法确定哪些内容适合作为教育内容,无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而且也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教育资源对教学过程给予支持。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一些具有西方文化特点,展示其价值观念、生活习性的幼儿绘本、玩具等充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这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阻力,且西方文化中一些不良因素对幼儿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图书和玩具时也经常选择具有西方文化特性的。幼儿在平时接触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和玩具较少,教育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幼兒的教育需求。

(三)忽视幼儿的实际需求

一些教师认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授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但现实是,部分教师主要采取集体朗诵、背诵和文艺表演的形式,简单模仿或照搬,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家长不认可,教师也无能为力。这种现象反映教师对幼儿身心特点缺乏正确认识,对幼儿教育流于形式。“对幼儿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够,从而造成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把握不清。”[1]这种教育模式忽视幼儿的实际需求,脱离现实生活环境。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时评价体系缺位

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形式更为多样。部分教师在开展评价工作时会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制作出极具参考价值的视频、图片、表格,加强评价工作的全面性与周密性。但是一些幼儿园评价工作不全面,在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与作用方面,并未给出客观评价,即对幼儿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关键经验建构和基于经验建构的典型行为表现还缺乏关注,所谓的文化融合只是概念形式上的,缺乏深度挖掘。

三、幼儿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对策略

(一)体验文化背景,感知文化情境

为创设更符合幼儿情感需求的情境,教师可使用直观法、情感陶冶法。通过良好情境的创设,优化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增强民族认同感。一旦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解探究的欲望,教师则可以开展更深一层的引导,可向幼儿提出三个逐渐深入的问题,以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记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第一层问题通常属于描述性问题,以“是什么”的中心思想发问,例如“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后的心情是怎样的”;第二层问题偏向思考性,引导幼儿开动脑筋,主动思考,以“为什么”的中心思想发问,例如“为什么糯米饭有不同的颜色”;第三层问题偏向假设,以“怎么样”的中心思想发问,例如“假设你是这次旅行的导游,你会怎样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呢”。接受提问的幼儿年龄范围集中在4~6岁,该年龄段的幼儿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听懂游戏规则和主题,具有完成任务的意识,并懂得与他人合作沟通。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可将上述教育模式应用于中班、大班之中,制订教育目标,让幼儿组成小组,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

(二)理解文化內涵,体会文化特征

进入理解与体会环节,要求幼儿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智慧,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三种方法:

1.利用传统节日,实现家园合作

有教师认为,家长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单薄是难以开展相关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学会与幼儿的家长展开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局限在幼儿园,家庭教育同样重要。教师可以将本班即将开展的文化活动计划、制订的目标告知家长,家长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准备。例如家长可引导幼儿查找活动相关资料,带领幼儿去实地参观,给幼儿讲文化活动相关的故事,方便文化教育的开展与深入。此外,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借此契机向幼儿普及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深意,以增强教育效果,激发幼儿的求知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在节日前,幼儿园可以举行富有特色的庆典活动,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普及文化教育,且家长也更容易参与到活动中来,同幼儿一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

2.打造合理的教育环境,实现寓教于乐

教师在打造教学环境时,应扩充文化教育空间,使幼儿园的每一处都成为最佳文化教育场所。实施方法为:在幼儿园的走廊张贴传统文化主题的挂图,也可以在墙上进行一些彩绘创作,主题可以是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通过上述方法,在幼儿园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渗透氛围,在幼儿心中播下一颗文化的种子,让幼儿自主学习探索,进而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

3.幼儿园要加强国学课程的内容设计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幼儿身心特点选择适合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资源,例如《弟子规》《论语》等文化典籍中适宜幼儿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幼儿的文化熏陶,通过朗诵活动和比赛等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幼儿养成仁爱、诚信、尊师、勤学等优秀品质。

(三)制作文化产品,不断优化设计

幼儿身心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因此有必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融入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现阶段,幼儿教育在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资源体系。因此,有必要加强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启蒙教育资源挖掘,形成系统化资源平台,使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持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养成优秀的品质。

幼儿的象征性思维能力会逐渐增强,当幼儿在熟练操作、真实体验、参与互动、进行观察、游戏和解决问题时,他们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促进幼儿在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中获得发展,鼓励并支持其通过技术融合、多彩设计、色彩运用、丰富想象、创意设计等进行手工制作,在文化理解和观念内化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在文化作品物化形态中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在生命力。创作过程不仅考查幼儿综合运用合作、探索、比较、重组、推测等多种能力,而且需要教师给予幼儿帮助性反馈、学习支架,以便幼儿迭代修改完善作品。

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将游戏资源融会贯通,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增加幼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一些传统游戏像九连环、猜灯谜等,在锻炼幼儿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培养,使幼儿在游戏中养成坚持、合作等优秀品质。

(四)全面掌握“评价渗透价值”,创建评价体系

评价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评价中,可以明确教育成果,了解教育手段能否取得理想效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凭借教育评价,制订问题解决策略,优化教育模式,发挥教育效果。而“评价渗透价值”是指评价是一种渗透价值判断的活动,通过评价能够反映出评价者的价值取向。该理念对于评价目的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情境的设计和评价任务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评价幼儿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围绕该理论价值展开,关注德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文化教育的核心目标。

为顺利开展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工作,创设极具生活化的情境同样关键。这些情境包括综合主题活动情境、区域活动情境、户外活动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使用橡皮泥制作十二生肖,利用笔墨勾画山水田园。在此过程中,为完成任务,幼儿会结合自身认知、情感,加深思考,开阔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要化身为观察者和分析者,掌握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和基于已有的文化积累表现出的外在行为,同时对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情境化评价。这种以创设学习情境完成评价工作的形式,可以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入,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其更有兴致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高效推进文化教育工作,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教育内涵。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响应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表现,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需要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养成优秀的品质,进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漫远.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取向分析:应然、异化与回归[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5):38.

猜你喜欢

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必要性及成效分析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