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农垦棉花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3-10-18谢添任张俊飚

新疆农垦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VAR模型高质量发展

谢添任 张俊飚

摘要: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棉花产区和生产单位,探究湖北农垦棉花生产现状及成本收益的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对于提高棉花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基于2004—2020年湖北农垦棉花成本收益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影响湖北农垦棉花种植净利润的主要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湖北农垦棉花生产呈现逐年萎缩之势;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总产值的不稳定,是造成种植净利润为负值且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棉花主产品产量和平均出售价格对净利润具有正向影响,而土地成本对净利润的影响则多为负向。据此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等政策建议,支撑引领湖北农垦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垦棉花;成本收益分析;VAR模型;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棉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产业链最长、商品化率极高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我国农业安全意义重大[1]。湖北地处国内三大优质棉花生产区,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棉花主产省份①。近年来,随着棉花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湖北棉花尤其是农垦系统的棉花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前期周期性波动和近年来逐步萎缩的趋势,导致纺织用棉出现大量缺口,严重影响棉花全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保证垦区棉花生产的相对稳定,实现棉花区域化布局,不断增强棉花产业竞争力,对于抵御市场风险、增加棉农收入、建立因地制宜的棉花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把握湖北农垦棉花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探究自2004年实行新成本核算体系以来,湖北棉花成本收益的结构性和趋势性时变特征,并通过构建VAR模型,研究和分析影响湖北农垦棉花经济效益的内在因素及其动态互动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湖北农垦棉花产业的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湖北农垦棉花生产现状分析

(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前期周期性波动,后期逐年萎缩的趋势

一方面,从近20年的生产数据来看,湖北农垦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依据具体变化特征,可以划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如图1所示,2000—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现周期性波动向上趋势;2012—2020年,则表现为急剧下降后趋于平稳的状态,下降幅度逐步收紧并维持在历史低位。种植面积占全国农垦的比重由8%左右的水平降低到2020年的0.95%,产量占全国农垦的比重由5%~7%之间波动下降到2020年的0.28%。总体而言,湖北农垦棉花种植面积年均下降约4.58%,产量年均下降约5.43%,棉花生产逐年萎缩之势明显②。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湖北农垦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波动较小,均值为1 309.86千克/公顷,但单产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二)棉花质量整体提升,但仍具有一定成长空间

棉花品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棉花价格和棉农收入,关系到纺织产品的质量,还作用于纺织品贸易的正常发展以及用棉企业的经济效益。湖北农垦棉花生产大多处于长江流域优势棉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昼夜温差相对较小,适于棉花种植。2021年,湖北棉花整体质量上升明显,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轧工质量四项质量指标均处于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但棉花颜色级类型仍以淡点污棉为主,白棉占比仅为16.3%,马克隆值较上年度整体变差,总体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性价比相对较低,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三、湖北农垦棉花成本收益分析

(一)种植成本变动分析

表1展示了2004—2020年湖北棉花单位面积成本变动情况。由表1可知,2004—2020年,湖北棉花每亩总成本由728.06元增加到2 263.24元,增加了1 535.18元,年均增长率为7.71%,上升幅度较大,严重影响植棉效益。分阶段而言,2004—2013年为湖北棉花种植总成本的快速增长期,年均增长率高达13.46%;2013年后,增速有所放缓,每亩总成本维持在2 300元左右。

棉花种植总成本由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构成。如表2所示,生产成本占总成本比例均值在90%左右,是总成本构成的主要部分;相比之下,土地成本占比较低,均值在10%左右。因此,生产成本增长是造成总成本不断增加的关键因素。在生产成本构成中,主要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两部分。结合表1可知,2004—2020年,湖北棉花种植使用的物质与服务费用由每亩285.19元增加到417.80元,年均增长2.94%;人工成本则由每亩406.92元增加到1 599.68元,年均增长9.49%,成为生产成本构成的主要部分,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达80%左右,占总成本的比重也在七成左右。

物质与服务费用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家肥、农药、农膜和租赁作业费等。据表3可知,化肥费占比最高且波动剧烈,2015以来,每亩化肥费维持在170元左右,仍是主要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且有小幅增长的趋势;农药费占比次之,2014年后有所下降;其次为租赁作业费和种子费,变动幅度相对较小;农膜费和农家肥费占比最低。近年来,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等生产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土地成本占比则略有提升。

(二)棉花生产收益变动分析

在棉花生产收益方面,如图3所示,2004—2020年,湖北棉花单位面积总产值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动趋势,平均值为1 328.75元,同期单位面积总成本均值为1 685.76元,比总产值高357.01元。分阶段来看,2004—2012年,棉花总产值略高于总成本,而在2013年以后,总成本远超总产值。

因此,由图4可以看出,2013—2020年湖北棉花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为负,且呈波动下降态势。人工成本增加导致的总成本上升以及总产值的不稳定是造成棉花生产收益前景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导致2012年以来湖北棉花生产种植规模出现巨大下滑的内在因素。

四、湖北农垦棉花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棉花生产成本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直线下降,严重影响到湖北农垦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棉花单位面积成本、净利润与湖北农垦棉花种植面积相乘,得到湖北农垦棉花成本和收益指标数据,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制约植棉收益提升的内在影响因素。

(一)模型构建

VAR模型即向量自回归模型,它将模型中所有当期内生变量对其他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项进行回归,常用于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并能较好地解释各个冲击所带来的影响[2]。其基本表达式为:

[Yt=A1Yt-1+A2Yt-2+…+AρTt-ρ+βXt+εt] (1)

式(1)中,[Yt]是内生变量向量,[Xt]是外生变量向量,[ρ]是滞后阶数,[εt]是误差向量,[A1]、[A2]…[Aρ],以及[β]是待估系数矩阵。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净利润为总产值与总成本的差值,净利润的变动可以直观地反映棉花生产的收益状况。而棉花总产值由主产品产量和价格乘积决定,总成本又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因此,为探究湖北农垦棉花生产收益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2004—2020年湖北农垦棉花净利润、主产品产量、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5项统计指标作为变量。相关数据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农垦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三)模型检验

1.单位根检验

本文对所有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发现各变量的水平序列均不平稳,而对原始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后,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的平稳性检验,符合VAR模型构建的要求,可构建VAR模型。

2.滞后阶数确定与协整检验

根据AIC准则、FPEC准则、HQC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即p=2。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湖北农垦棉花净利润、主产品产量、平均出售价格、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

3.稳定性检验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所有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表明本文构建的VAR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4.脉冲响应分析

(1)如图6(a)所示,给主产品产量一个正冲击后,前2期对净利润产生正向影响,第3期转为负向影响后不断上升,并保持正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棉花产量增加导致市场供给增加,使得短期内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棉花价格下降。但从长期来看,产量是保证棉花生产收益的关键因素,棉花产量的增加对净利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如图6(b)所示,给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一个正冲击后,在初期对净利润产生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后先降后增并逐渐趋于0。在第3、4期转为负向影响,可能是因为前期价格的上涨,使得棉花供给量提升,市场上供大于求,导致净利润下降。长期来看,价格对农垦棉花产业净利润具有正向影响,由于棉花是一种必需品,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价格提升对棉农生产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3)如图6(c)所示,给生产成本一个正冲击后,净利润在前3期出现负响应,而后不断上升,转为正响应,可见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的投入虽然在短期内会导致净利润降低,但从长期来看,化肥、种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有助于提高农垦棉花产量,而人工采摘棉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质量,从而对净利润产生正向影响。但随着化肥、种子、农药等物质与服务费用以及人工成本的上升不断挤压棉花产业盈利空间,这种正向影响的程度将逐渐缩小。

(4)如圖6(d)所示,给土地成本一个正冲击后,除第3期有小幅正响应外,土地成本对净利润的影响主要为负,这是因为土地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其成本的增加意味着总成本的增加,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成本支出越多,农垦棉花产业收益越低。

五、湖北农垦棉花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综合成本上升,比较优势不明显

综合上文分析可知,湖北农垦棉花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处于劣势,生产的比较成本优势已基本丧失,种植收益下降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陈常兵[3]研究发现,内地棉区每亩棉花用工是水稻、小麦、玉米的4~5倍,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综合成本的劣势将更加明显。此外,湖北棉花加工企业还面临着品牌、设计、规模等多方面的制约。品牌效应不足导致湖北棉花产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设计能力不足导致湖北棉花产业仅仅为其他服装企业提供各种原材料,缺乏自己的独立品牌;规模效应不足导致湖北棉花产业缺乏资本实力庞大的企业集团,难以开展全产业链的整合和技术创新,比较优势无法显现。

(二)面临生产瓶颈与生态瓶颈双重压力

棉花生产具有生长周期长、受气候变化影响大、市场风险较高等特征[4]。近年来,湖北农垦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处于历史低位,且仍具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国际贸易争端和疫情反复等影响,棉花销售价格震荡下挫,加之棉花生产成本持续高企[3],棉农、棉花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在棉花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承担着巨大压力,使得湖北农垦棉花产业面临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生产成本增加和植棉效益下降的不利局面。同时,土壤肥力徘徊或下降、棉秸综合利用水平低、地膜污染、化肥农药过量施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日渐显现,使得棉花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三)棉花质量与新疆棉、进口棉仍存在一定差距

据湖北省纤维检验局调查,湖北农垦棉花仍以杂交品种、育苗移栽、大水大肥的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生产栽培环节缺乏规范化管理,又由于人工成本过高而采取不剪枝、不打杈等粗放式种植行为,导致了棉花质量的下降。市场上棉花种子多、乱、杂现象较为突出[5],随着经营棉花种子公司的退出,部分植棉农户依靠自留的种子繁种或者从非正规途径购买种子,导致棉花种子质量参差不齐、逐步退化,各地棉花质量差异较大,无法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同时,由于各地棉花品种繁杂,在夏季生长旺季,遇到恶劣气候条件或病虫害发生时,难以针对各品种形成及时统一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棉农对棉种的选择也较为单一,棉花良种科技成果转化得不到推广应用,导致棉花质量难以从源头上提高,与新疆等优势产区的棉花质量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四)分散化经营对产业集约化趋势造成一定阻碍

我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5-6],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面积不断下降。一方面,湖北棉花种植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垦棉区基本采用传统的手摘方式,棉农质量意识不高,未能严格落实棉花“四分”(分摘、分晒、分存、分售)工作。另一方面,耕地细碎导致棉花种植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落后于新疆地区和国际水平,降低了湖北农垦棉花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此外,棉花产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信息发布和监控机制也比较滞后,不利于整个棉花产业链条的发展和对市场风险的应对。

(五)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较弱,纵向一体化程度较低

棉花产业从上游的品种培育、种植和采摘收获,到中游的棉花仓儲、棉花加工、棉花纺织,再到下游的纺织品加工制造和服装设计等,构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产业链条[1]。虽然湖北农垦棉花从生产、流通、贸易、纺纱、织布、印染、成衣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但仍存在产业层级低、纵向整合和统驭能力不足、整体规模效应难以发挥等问题,棉花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六)棉花补贴标准较低,制约市场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近年来国家关于棉花产业的政策方向基本不变,新疆优势产棉区继续得到重点扶持,但湖北棉花补贴标准较低,一般为3 000元/公顷左右[7],不到新疆补贴水平的一半,补贴款发放也相对滞后,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棉农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自2014年国储棉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湖北的省市农业发展银行就基本不再对棉花加工企业发放贷款,使本就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的企业更加无法维持经营,导致全省棉花产业急剧萎缩[8]。一旦内地棉花产业彻底萎缩,将对全国棉花的有效供给和纺织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威胁[9]。

六、促进湖北农垦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

针对棉花生产方面所存在的种植分散、产量减少、成本较高、比较收益不稳定等问题,应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稳定棉花种植规模,提高棉花单产和质量,扩大优质棉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探索棉花生产轻简化栽培模式,以棉为主,科学间套,发挥棉花种植面积相对小、生产调整快的优势,因地制宜推广棉田套种西瓜等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提高棉田整体效益[8]。针对棉花用工成本高和农村劳动力年龄老化、数量短缺等问题,要加大对轻简化农机具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积极推进科学用水、用药、用肥等田间管理先进技术,减少整个生产过程的物质消耗,适当压缩生产成本。此外,还应顺应新时代绿色发展要求,提高棉花秸秆、棉籽壳的综合循环利用效率,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增强棉花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给棉农带来的获得感,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完善价格补贴体系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现行价格体系下的优质优价机制,用价格杠杆倒逼棉农和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改善湖北优质棉比例小的结构性难题。二是加强政府引导,推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生产加工企业间的沟通协作,创新棉花补贴政策,因地制宜改革棉花补贴机制,完善推广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制度,加大对重点棉区补贴力度,提升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科学的价格监测和信息发布体系,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把握市场动向,增强抵御价格波动风险能力,提升棉农的收入预期和生产信心。

(三)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稳定发展优质高产棉区,压缩中低产棉区、退出非宜棉区的基本原则,鼓励棉花生产者通过出租、转包、入股、托管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实现连片种植,优化产业布局,将棉花生产向生长环境适宜、发展潜力大、比较收益高,产品竞争力强的地区集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逐步实现棉花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建议国家加大对包括湖北省在内的传统棉区的支持力度,适度保护和发展除新疆外的棉花生产区,以便作为新疆棉花主产区的补充,形成西北内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三足鼎立”格局,使我国棉花生产实现适度集中化和区域均衡化的统一,确保棉花产业安全和棉花市场稳定[10]。

(四)加大技术创新驱动,增强支撑产业发展能力

一是引导并激发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种质资源创制、品种选育等,做大做强生物种业,加快推进棉花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二是加大机采棉适宜品种的引进和配套技术的应用,围绕农机农艺结合,研发和推广适合湖北地方特色的小型采棉机,推动形成现代化棉花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一批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强、有发展潜力的棉花合作社和涉棉企业,激发棉花市场活力。

(五)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深化全产业链整合力度

推动建立行之有效的棉花标准化生产体系,督促棉农及相关涉棉企业按照棉花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分等分级收购加工,规范棉花流通秩序。强化棉花全产业链整合力度,打造大资本、大企业、大产业格局,提升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效益。上游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打好生产基础,保证棉花的产量与质量;中游要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做好上游与下游的高效链接;下游要增强独立设计能力,培育打造优质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中国棉花产业发展战略与农垦体系:制度与技术创新视角[J].新疆农垦经济,2019(01):1-6.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陈常兵.我国内地棉区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22,38(10):10-13.

[4]杜珉.我国农户植棉收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5(12):54-60.

[5]張杰,王力,赵新民.我国棉花产业的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09):28-34,110.

[6]张金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6(02):37-40.

[7]张教海,羿国香,别墅,等.近五年湖北省及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形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8):25-28.

[8]周帅.湖北省棉花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纤检,2017(05):42-44.

[9]钱静斐,宋玉兰,原瑞玲,等.开放条件下我国棉花产业安全问题及发展策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05):140-145.

[10]卢秀茹,贾肖月,牛佳慧.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01):26-36.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Hubei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Xie Tianren Zhang Junbi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Abstract: As the largest cotton producing area and production unit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as well as its structural and trend changes of cost and income in Hubei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otton industry. Based on the cost-benefit data of cotton cultivation in Hubei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20, this paper uses VAR model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net profit of cotton cultivation in Hubei Province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tton production in Hubei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is shrinking annually; the rise of labor costs and the instability of total output value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negative and declining net profit of planting. The output of cotton products and its average pric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net profit, while the impact of land cost on net profit is mostly negativ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couraging moderate scale operation to support and lea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tton industry in Hubei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Key words: cotton in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cost benefit analysis; VAR model;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VAR模型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牛肉价格传导实证研究
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实证研究
我国快递业与经济水平的关系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