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化、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消费
2023-10-18程中海王卓王艺梦
程中海 王卓 王艺梦
摘要: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是城乡融合和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改善要素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文章实证考察土地市场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及异质性特征,并对收入差距在影响过程中的作用予以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土地市场化对农村消费水平增长的影响高于城镇居民,使得城乡消费差距缩小。在不同区域土地市场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性,提高土地市场化程度能有效缩小中西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但在东部地区这种作用并不明显。全国层面上,收入差距是土地市场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中间渠道,土地市场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区域来看这种渠道作用仅在西部显现出来。基于此,进一步提出提高城乡区域土地市场化水平、保障土地市场交易秩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措施,以期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扩大内需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市场化;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一、引言
当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整体经济低迷等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中国宏观经济提出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也对中国经济增长提出更高要求。在新发展格局下,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出中国经济的优势,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关键。而扩大内需的突破点在于扩大农民消费需求,提振农村消费。受二元经济结构等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民的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以消费规模为例,2021年中国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为1.9,这不仅是城乡居民在就业、收入等方面存在差距的最终体现,也深刻反映出城乡福利差異和社会公平问题,并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和阻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努力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土地作为构成“中国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与经济增长和城乡发展等内容密切相关。经过持续性、渐进式的改革创新,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但受到传统土地制度的影响,尽管整体经济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市场化较之资本市场化和劳动市场化而言却相对滞后。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土地市场化放在首要位置,并从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农村宅基地入市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等方面指明土地市场化配置机制的构建方向。不断完善的土地市场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分裂、促使土地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在各方面减少城乡差距。
目前已有的关于土地市场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探讨,成果比较丰硕,多数研究都指出土地市场化缩短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3],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的核心思想都说明收入对于居民消费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已有研究中也普遍证实收入差距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4-5]。但目前鲜有文献从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市场角度探讨土地市场化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间的内在联系和可能存在的作用机理,以及将土地市场化、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纳入同一框架下进行深度探讨。那么,土地市场化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间的关系如何?城乡收入差距在此影响过程中是否发挥传导作用?新经济形势下中国采取怎样的措施助力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并实证考察土地市场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探究其异质性特征和城乡收入发挥的作用。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有二:一方面,扩大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是提振消费的阻碍因素之一,此外土地资源与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结合土地市场化进程滞后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较大的现实特征,从要素配置视角探究土地市场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并考虑城乡和区域间影响的异质性,不仅丰富了城乡协调发展相关的研究内容,在提振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加之改善资源配置无疑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着眼城乡收入差距,探究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在土地要素视角下透视收入差距在土地市场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过程中发挥的传导作用,从收入这一全新视角剖析土地市场化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关系,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决策参考。
二、文献回顾
土地市场化会对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究其原因,土地市场有待继续发展完善和地租错配是关键所在[6]。从政府干预的角度看,政府将大量土地以低价用于工业用途而以较高价格用于居民居住,这样的行为给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7-8]。从影响方向看,多数研究认为不断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有利的。在全国层面上,2008—2013年不断完善的土地市场显著改善了城乡收入差距[2]。从供给侧角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因此破解土地二元分割、实现土地市场向一元的过渡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9]。从要素禀赋和配置的角度看,土地市场化从整体上改善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土地配置效率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0-11]。亦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当土地市场化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更快、从中受益更多时,就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2]。
近年来关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包含的消费差距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梳理相关文献,学界对消费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测度和影响因素。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当地经济水平不断升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也相应提高,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13];二是人口结构,较低的城乡少儿抚养比意味着抚养儿童可能会影响农村家庭的就业及收入,进而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而养老负担则呈现出相反态势[14];三是经济发展,二者间存在双向影响机制,与发达国家的倒“U”型曲线不同,经济水平与中国省际间的消费差距呈正相关关系[15];四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变的过程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16];五是收入对消费差距的影响,学界普遍认为收入差距是导致消费差距的直接原因和重要原因,收入不平等导致了消费不平等[17]。从影响路径来看,城镇、农村居民会因收入不平等而产生不同的消费心理和决策,从而扩大城乡消费差距[18]。从居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通过改变其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影响其消费意愿和消费预期,进而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影响[19];城乡转移性收入也对城乡消费差距产生正向影响,且政府转移支付的“逆向调节”作用导致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与消费差距持续累积和叠加[20]。从影响方向来看,普遍认为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不利于缩小城乡消费差距,这个结论在省级样本和分地区样本的实证检验中得到验证[21]。
梳理现有文献,关于土地市场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原因分析等方面学者们在不同尺度上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诸多视角阐述其影响机制;对于城乡消费差距问题,学者们对消费差距进行测度并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就收入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丰富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关于土地市场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以及将收入差距纳入进来系统考察这三者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将土地管理学和土地经济学关注的土地市场化问题纳入经济学研究当中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开拓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启示。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土地市场化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一方面,从资源配置制度角度,土地市场化对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机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快速发挥作用,但理想模型需要的必要条件在现实中难以完全满足,在土地市场起基础作用的情况下,政府发挥必要的干预和保障作用,有利于发挥“1+1>2”的互补作用,构建完善的土地市场体系,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土地市场化有利于改善政府在要素配置和流动过程中过多的干预、在农地非农化市场和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中的管制和垄断、以及偏向城市的发展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22],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另一方面,从要素流动和利用效率角度,土地市场化注重土地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循环,也为实现跨区域土地要素的流动提供更多可能性。土地市场是联系城乡地域系统的纽带,土地资源在配置过程中是否有助于保障城乡平等权益的实现和要素自由流动,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统筹城乡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23]。依据资源配置理论,竞争、供求等机制的作用在土地要素市场化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按照利润最大化目标寻求市场并自发地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也有利于打破城乡要素流动障碍,改善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实现城乡功能融合互补。此外,土地市场化也将通过改变土地用途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对产业融合等产生深远影响,有助于城乡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消费领域全面深入融合,缩小城乡居民各方面存在的差距。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作用
既然土地市场化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影响,那么这中间的作用机理又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城镇居民主要凭借劳动获得相应工资报酬,农民依靠土地进行生产活动从而获得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通过多种渠道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是缩小差距的关键一环。由此,土地市场化是否会通过城乡收入差距这一路径对城乡消费差距产生影响?
首先,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农民增收是土地市场化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环节。土地市场化过程中土地要素的不同流向会对农民各项收入来源产生影响。随着土地市场化的推进,农民可通过国家征收土地获得一次性补偿,征地补偿可以使农民在短期内获得收入增长。农民也可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使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高效化种植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在长期内使经营收入持续增加,这也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之一。除农业生产外,基于土地的宅基地、地上房屋所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也是构成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4],但由于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限制,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带来的财产性收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等原因,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农村处于闲置状态的宅基地数量庞大。若将这些闲置宅基地利用起来,使农村居民可以将宅基地、房屋等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合理退出,甚至进一步抵押出去,通过土地资产化提高增值收益。这部分收益归属农民具有法律和实践上的必然合理性[25],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土地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伴随着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从一产转移到二产、三产,土地市场化影响了这部分农民的就业选择,提高其工资性收入。依据上述分析,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使农民收入增加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其次,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由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和消费理论可以得知,收入差距过大是造成城乡消费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26]。无论是研究储蓄和消费的分配,还是一定预算约束下的消费效用最大化,都离不开消费函数理论。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认为,短期中人们将可支配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因此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这一理论为此后的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奠定基础,收入是消费最主要影响因素这一观点也得到廣泛认同。当收入增加时,居民满足其消费意愿的能力有所提高,相应地消费预期得到改善,消费行为和结构与低收入状态时相比产生变化,使其消费水平得到提升。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土地市场化促进要素流动和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边际消费倾向为切入点,收入增加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带来的消费水平提高的效应更加明显,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土地市场化使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也将长期持续性地影响居民消费。根据以上分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来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土地市场化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四、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设定
1. 土地市场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模型。以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为被解释变量,以土地市场化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实证模型并加入相应控制变量。设定公式(1)所示的面板模型,研究土地市场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
[consumei,t=β0+β1landi,t+β2GDPi,t+β3lndensi,t]
[β4struci,t+β5govi,t+ui+εi,t] (1)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省和年份。[consume]表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land]表示土地市场化水平,本文重点关注其系数[β1]并假设其估计值为负,即土地市场化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负相关。控制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口密度([dens])、产业结构([struc])、财政支出([gov])。[ui]为个体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2. 中介效应模型。通过前文的理论分析,土地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也会通过城乡收入差距间接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本节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内在传导机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27-28],模型表达式为公式(2)~(4):
其中,中介变量[gap]表示城乡收入差距,[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模型中其余各变量意义同上。
(二)变量设定及描述性统计
1. 被解释变量。目前学术界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指标衡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onsume]):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城乡消费基尼系数、城乡消费泰尔指数。最为简单直观的衡量方式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但这一方法没有考虑城乡人口因素的影响,基尼系数在反映总体差距时更具优势,故本文借鉴高帆[29]的研究,采用城乡居民消费泰尔指数来衡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泰尔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i=1,2],[i]取1时表示城镇,[i]取2时表示农村。[C]表示消费水平,[P]表示年末人口,[Tc]表示测算得出的城乡消费泰尔指数。泰尔指数越小,表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越小,反之则越大。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
2. 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土地市场化水平([land])。我国土地市场包括土地一级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和土地二级市场(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众多学者认为完善的土地二级市场几乎彻底实现了市场化,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将目前决定土地市场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即土地一级市场作为测算土地要素市场化的指标[30]。本文参考徐升艳等[31]、龚广祥等[32]的研究方法,用招拍挂土地出让宗数占总出让宗数的比重表示土地市场化水平。
3. 中介变量。目前学术界研究城乡收入差距([gap])时通常采用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城乡收入泰尔指数等来表示。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雖简单直观,但未考虑人口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变量时借鉴王少平和欧阳志刚[33]的研究方法,采用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来衡量,泰尔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j=1,2],[j]取1时表示城镇,[j]取2时表示农村。[I]表示消费水平,[P]表示年末人口,[Ti]表示测算得出的城乡收入泰尔指数。
4. 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密度、产业结构、财政支出。其中,经济发展水平(GDP)用各省GDP增速表示。根据绝对收入理论,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存在紧密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dens])用各省城区人口与城区面积的比值表示。一个地区的人口集聚促进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互动加强、社交性消费增多,从而影响该地区的居民消费。产业结构([struc])用各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表示。产业结构影响地区资源配置进而影响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财政支出([gov])用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比重表示。财政支出是一种有力的宏观调控工具,根据凯恩斯理论,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发挥乘数效应,达到影响和调节居民消费的目的。
(三)数据来源
由于2004年原国土资源部①下发关于经营性土地严格执行招拍挂制度的相关文件,下发前后土地市场发生较大变化,以及《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8年后暂无更新,本文选取2005—2017年31个省、市、区数据进行研究,剔除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样本。土地市场化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EPS(Easy Professional Superior)数据平台。数据处理方面,对比值类数据取其原始值,其余进行对数化处理以减弱异方差的影响,2012年个别省份土地市场的数据缺失值使用插值法补齐。
五、实证研究
(一)土地市场化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本文采用控制个体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FE模型)检验土地市场化([land])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onsume])的影响,为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同时汇报了随机效应模型(RE模型)的估计结果。表2给出了以城乡居民消费泰尔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招拍挂土地出让宗数占总出让宗数比重作为解释变量的基准回归结果。
如表2所示,第(1)列至第(5)列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加入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口密度([dens])、产业结构([struc])、财政支出([gov])四个控制变量,土地市场化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第(6)列是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土地市场化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没有改变。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P值=0.000<0.05,拒绝原假设,应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基准回归结果,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从而验证假设1。其可能的原因是,从宏观角度,随着土地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的保障,使土地市场更加有序,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土地市场化使得土地要素突破空间限制在城乡间流动起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让城乡在生产要素利用方面可以趋向统一,有助于打破土地管理制度二元割裂,缩小城乡差距。从微观角度,土地市场化进程中所推行的土地流转等举措也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切实利益,农户依靠土地实现增收,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能力得到提高,农村居民由此产生对物质、服务等更高的需求,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二)异质性检验
由于受到收入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大差别,并由此导致城乡居民在家庭消费水平和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基于前文研究,依旧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考察城乡异质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城镇、农村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城镇、农村消费水平的回归结果分别如表3中列(1)和列(2)所示。被解释变量[urban]和[rural]分别表示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别用城镇、农村人均消费支出表示。回归结果表明,土地市场化有利于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并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土地市场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7413,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6457,土地市场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更为明显,即土地市场化水平提高相同程度时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说明土地市场化对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提升具有更有效的影响。其可能的原因是,土地市场化给农村居民带来切实利益,满足自身基本的食品烟酒、衣着等需求后,农村居民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不仅利于消费结构升级,还带来需求水平的较大提升,且在转变初期消费水平的提升程度大于高收入群体——城镇居民。这一结果与土地市场化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结果相符。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进一步考察地理因素是否在土地市场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过程中发挥作用,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东、中、西部进行研究②,表3中列(3)至列(5)分别汇报了东、中、西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用城乡居民消费泰尔指数([consume])衡量、解释变量用招拍挂土地出让宗数占总出让宗数比重([land])衡量。根据回归结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土地市场化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显著为负,东部地区二者间的关系依旧为负相关但不显著。其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更加完善、农村经济发展较好,便利的交通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良好条件,使居民接触更多差异化商品和服务,也形成了更加先进的消费观念,居民在住房、教育文娱等方面支出更高,导致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普遍偏小,因此和中、西部地区相比,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下降幅度和空间较小。加之受到就业机会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向资源丰富的东部地区流动聚集,造成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城乡收入差距不降反升,马太效应有所加剧,收入差距在土地市场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此外,东部地区土地需求旺盛但供给较为紧缺,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进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此外,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偏低,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也给农民增收营造良好条件,使其消费能力得到提高,从而间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一,控制更多变量。为解决遗漏变量可能带来的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再引入人口结构和对外贸易两个控制变量。人口结构([peop])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之和。贸易依存度([open])为进出口贸易与地区GDP的比重。结果见表4中列(1)至列(3)。第二,替换指标。替换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表4第(4)列选取招拍挂土地出让面积占总出让面积的比重衡量土地市场化水平([landratio]),第(5)列选取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衡量城乡消费差距([consratio])。检验时依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第三,考虑城乡物价变化的影响。由于数据缺失,剔除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分别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支出进行平减之后,计算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泰尔指数([consume])进行稳健性检验,详见表4列(6)。第四,考虑农村土地市场化水平。在前文研究中选择较为常见的招拍挂土地出让宗数占总出让宗数比重衡量解释变量,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土地市场化水平。加以考虑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影响,用各省市区参与流转的耕地面积除以各地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得到土地流转率([landrural])[34],衡量农村土地市场化水平,剔除数据缺失的西藏自治区,回归结果如表4第(7)列所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招拍挂土地出让宗数占比([land])和土地流转率([landrural])利用熵权法赋值[35- 36],得到综合土地市场化水平指标体系([landcom]),回归结果如表4第(8)列所示。以上结果均显示,土地市场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与前文结果相一致,回归结果较为稳健。
(四)时滞性和内生性检验
考虑城乡居民消费的时滞效应和内生性问题。参考张月朗[19]等的研究,采用动态面板中的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由表4中第(9)列回归结果可见,土地市场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维持前文结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上一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即消费差距具有较强的延续性特征。在GMM模型估计结果中,AR(1)、AR(2)值均大于0.05,说明较好地解决了内生性问题。Hansen检验值大于0.05,表明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因此本文的回归结果较为稳健。
(五)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路径研究
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城乡收入差距这一中间渠道。以城乡居民消费泰尔指数衡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onsume]),以招拍挂土地出让宗数占总出让宗数比重衡量土地市场化水平([land]),以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作为中介变量([gap]),并加入相应控制变量(见表5)。
表5中列(1)和列(2)回归结果对应逐步回归法的第二、三步,第一步结果见表2基准回归的第(5)列,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土地市场化([land])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onsume])。在控制了中介变量城乡收入差距([gap])后,土地市场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作用依然显著,该模型具有中介效应。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结论与前文分析相符。且土地市场化可以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后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因为,逐步推进土地市场化提升农民的各项收入,国家征收土地给予农民一次性经济补贴,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通过外出打工等方式增加工资性收入,流入土地的农户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农业设备实现土地规模种植和经营,实现经营性收入增加,从而缩小和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在一些实行宅基地试点改革的地区,土地确权工作有序展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逐步推进,农民可以自愿地有偿退出宅基地,这些措施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后,农村居民满足其各项需求的能力得到改善,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帶来消费水平的提升;此外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拥有更加完善的交通设施、改变原有的消费方式、改善消费环境,从而缩小与城镇居民间的消费差距。由此可见,土地市场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而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抑制作用,即验证假设2。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传统的逐步回归法在中介效应检验中的检验效能较低,提出乘积系数法,认为其统计功效优于逐步回归法,故本文选用Sobel检验来稳健中介效应的结果[28],进一步验证城乡收入差距([gap])在土地市场化([land])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onsume])过程中的传导作用。如表5中第(4)列所示,通过了Sobel检验,即城乡收入差距是土地市场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中间途径,逐步回归结果较为可靠。
进一步深入探究城乡收入这种作用机理的区域异质性。表6中列(1)和列(2)表示中部地区中介效应逐步回归法的第二、三步,第一步结果见表3第(4)列。逐步回归法的第二步未通过,使用Sobel检验,结果见表6第(3)列,P值为0.8508,大于0.05,表明不存在中介效应,土地市场化直接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影响。检验城乡收入在西部地区的中介效应,逐步回归结果见表3中列(5)、表6中列(4)和列(5)。同理采用Sobel检验,结果见表6第(6)列,且P值为0.0001远小于0.05,表明通过Sobel检验,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抑制作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土地市场化的过程改善了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土地利用效率,促使城乡用地市场趋向统一,进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但土地市场化并未对城乡收入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土地市场化理论上使得农民收入增加,但带来的增收效应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此外,当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幅度大于农民时,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在西部地区,土地市场化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地资源配置,直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并且土地市场化还从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多个来源使农民增收,西部地区整体收入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土地市场化使农民增收幅度大,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得以缩小,并进而影响消费差距。因此,城乡收入在土地市场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过程中呈现出这样的异质性特征。
六、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城乡消费差距是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从要素市场化视角探究土地市场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31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土地市场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异质性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在全国层面上,土地市场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加强土地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2)土地市场化对提升农村地区消费水平影响更为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在土地市场化作用下,农村地区比城镇地区具有更高的消费倾向,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3)将31个省份划分成东、中、西三个区域,土地市场化能够有效缩小中西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但在东部地区成效并不凸显。(4)土地市场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进而通过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收入差距是土地市場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中间渠道。进一步探究作用机理的区域异质性,城乡收入在西部地区发挥了中介作用,但在中部地区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二)政策建议
1. 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优化城乡区域土地规划。城市方面要立足国有土地,立足所在城市和区域的整体发展状况,从供给侧着手,充分利用存量用地,守住耕地红线,避免城市无序扩张,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农村方面,继续保护耕地,尽力避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流转中的各类乱象,鼓励农民流转租用土地,开展区域规模化经营;做好土地管理和经营,大力整治违规违纪案件,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促使土地要素在城乡双向自由流动和城乡融合,从而扩大内需。加强区域间土地要素流动,推动土地指标跨区流动交易实现增值,同时各地根据自身土地利用现实情况灵活性地进行规划和布局。
2. 规范土地市场管理,保障土地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土地市场运行要做好土地确权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努力赋予和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权益平等,修改完善土地法相关条款,稳步推进各项措施。健全土地管理事前审查和事后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搭建线上、线下土地指标交易平台,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促使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使土地市场交易秩序得到保障,从而拓展消费市场发展空间。条件成熟的地区,可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土地市场管理试点,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步伐,全面清理盘活闲置低效用地,高效提升土地利用率。
3.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实现。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绝大多数是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导致农业创新受阻。各地财政要给予大力支持,帮助有关部门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提高农民文化素养,邀请专家进行精准培训设计,变“大雨漫堤”为“精准滴灌”,拓宽渠道开展农业职业培训,重点是专项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一技之长,提升增收内生动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鼓励自主研发创新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机械设备。发展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和服务,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发展绿色农业,让优质的产品售出优秀的价格。建设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加强农业和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继续落实农业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政策落实,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薛宝贵,何炼成.要素集聚、产权完整性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6(02):11-17.
[2]钱龙,叶俊焘.要素市场化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22(07):210-220.
[3]张建平,葛扬.土地配置扭曲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72-181.
[4]王笳旭.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5,37(05):109-115.
[5]孙豪,毛中根.中国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多维分解及成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11):1-14.
[6]冒佩华.经济转型中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要素市场观[J].经济问题探索,2003(02):56-60.
[7]谢冬水.土地供给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城市化不平衡发展的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17(02):76-95.
[8]谢冬水.土地供给干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10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J].经济科学,2018(03):35-48.
[9]陈秋锋.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产经评论,2016,7(06):145-157.
[10]龚明远,周京奎,张朕.要素禀赋、配置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2019(06):57-69.
[11]张合林,王亚晨,刘颖. 城乡融合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J].财经科学,2020(10):108-120.
[12]高波,樊学瑞,王辉龙.土地市场化能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1):140-149.
[13]徐明.城镇化中的增长与城乡消费差距——来自省际对口支援影响新疆发展的证据[J].产业经济评论,2022(05):174-188.
[14]吴海江,何凌霄,张忠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31(02):3-19.
[15]YANG M M.The VAR Mode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Study of Hubei Province[J].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2009,24(04):32-35.
[16]司增绰,李燕.数字经济带来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效应[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10):69-79.
[17]ATTANASIO O,HURST E,PISTAFERRI L.The evolution of income,consumption,and leisure inequality in the us,1980-2010[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2012,60(04):1-44.
[18]吕志科,曾馨.城乡收入不平等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有限理性决策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06):74-79.
[19]张月朗,龚志民.中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与消费差距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地级城市2000—2011年经验数据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4):63-68.
[20]张月朗,龚志民.中国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与消费差距的动态相关性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02):51-56.
[21]刘东皇,王志华,刘宁.城镇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收入差距中介效应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3):124-128.
[22]罗湖平,谢炳庚.中国土地隐形市场及其显形化路径[J].经济地理,2017,37(03):166-173.
[23]陈坤秋,龙花楼.中国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02):221-235.
[24]丁琳琳,吴群,詹旭.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4):4-70.
[25]龙开胜.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能否增加农民收入——一个整体性框架及初步经验证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5):87-94.
[26]胡日东,钱明辉,郑永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LA/AIDS拓展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4,40(05):75-87.
[27]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Chapman and Hall,1986,51(6):1173-1182.
[28]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05):614-620.
[29]高帆.中国城乡消费差距的拐点判定及其增长效应[J].统计研究,2014,31(12):41-46.
[30]宋洋,朱道林,张立新,等.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04):799-813.
[31]徐升艳,陈杰,赵刚.土地出让市场化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18(03):44-61.
[32]龔广祥,吴清华,高思涵.土地市场化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城市问题,2020(03):68-78.
[33]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42(10):44-55.
[34]马贤磊,车序超,李娜,等.耕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改善了农业环境吗?——基于耕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检验[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06):62-70.
[35]张建平,葛扬.土地市场化与城乡收入分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11):1-15.
[36]钱忠好,牟燕.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测度及分析[J].管理世界,2012(07):67-75.
责任编辑:管仲
On Land Marketization, Income Gap and Consump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heng ZhonghaiWang ZhuoWang Yim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Xinjiang, China)
Abstract: Reducing the urban-rural consumption gap is an important focus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strategy. Improving the allocation of factor resources ca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land marketization on the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identifies the possible action mechanism in it. As a result,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raising the degree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land market facilitates the free flow of land elements and aids in closing the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habitants. Land marketization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boosting rural inhabitants consumption levels and closing the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Land marketization has a varying impact on the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land marketization can effectively narrow the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habitants, but this effect is not visible in the eastern reg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income gap is the intermediate channel through which land marketization affects the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land marketization reduces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which in turn reduces the urban-rural consumption gap. Based on this, 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egional land marketiz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nsure the order of land market transactions, narrow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take other measures to serve as a model for promo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mmon prosperity, 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Key words: land marketization; income gap;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