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联动视角下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的理论、困境与路径

2023-10-18刘云菲桂丹施海波郭静如叶瑞云

新疆农垦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农垦

刘云菲 桂丹 施海波 郭静如 叶瑞云

摘要:促进种业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参与主体的有效联动是激发商业育种体系顺畅运转的重要保障。文章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三棱锥模型工具,分析了农垦系统K企业商业化育种建设实践。研究表明,当前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还面临优异种质资源相对缺乏、人才流动机制尚未形成、研发投入程度仍显不足等现实困境。据此,应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市场、科研、投资环境,激活发展潜能;专注基础研究,企业加强成果转化应用,提高转化势能;瞄准种业发展机遇,加大对企业和科研院所支持力度,放大资本效能;夯实主体地位,加强多方合作,提升振兴动能。

关键词:农垦;主体联动;商业化育种;三棱锥模型

一、引言

打好种业翻身仗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总体来看,当前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农业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然而,我国育种主体分散,企业育种规模小,育种主力在科研院校,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产学研协同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创新合力。对标种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种业还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加快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应该是突破当前种业发展难题与短板的有效路径,也是打好种业翻身仗、促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其中促进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多主体有效联动是重中之重。

农垦作为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农垦主动肩负打好种业翻身仗重任。近年来,农垦种业立足自身优势,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全国种业企业中占有一定份额,截至2021年5月,农垦种子企业制种量约为88.5 万吨,约为全国种子企业的 14.5%[1]。2019—2020年,全国农作物种子企业销售收入前十强中,农垦企业占2家,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但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各类主体资源整合力度、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还需进一步加强。国家在宏观层面积极支持优势企业发展,促进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种业基地紧密对接,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亟待从主体联动视角展开研究,挖掘农垦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下一步制定农垦商业化育种体系政策提供决策支撑,也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农垦力量。

现有研究中,已有一些学者基于理论层面对中国水稻、玉米、小麦、蔬菜等作物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做了一些研究,认为商业化育种体系是在严格的育种方案指引下,根据相关标准和程序进行试验、选育,经过规模化生产,迎合市场需求,挖掘具有商业价值的良种繁育体系[2]。大部分种业企业已经开始朝着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并逐步建立了自主研发体系[3]。要加快与科研院所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不断提高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的实践创新能力[4]。鼓励科企开展联合攻关,积极推动育种企业提升能力[5]。2011年以来,各地进行了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引导企业进行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中心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涌现了一批在规模上和实力上较大的种子企业[6]。也有学者认为商业化育种存在科研投入少、企业与科研院校协作机制缺乏等问题[7]。政府要大力扶持商业化育种,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等保障措施[8]。

目前,大部分的学者对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学研或者政府、科研以及企业三个维度去阐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部分学者将主体协作应用于联动机制,提出了“产学研”联合的战略主张,在此基础上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9]。此后,“政产学研”作为一种主流研究模式,广泛应用于多主体联动机制,用于分析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10]。国内学者对于“政产学研”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探索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创新方式、影响因素以及路径优化等方面[11]。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需要通过周围环境或者更简易的方式从其他组织中获取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资源[12]。市场主体通过组织间归并、联合、游说或治理的方式来改变环境[13],从而自觉地为各自的资源获取提供联动机制[14-15]。这些探讨为加快农垦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农垦商业化育种多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联合开发、多方共赢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育种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资本等各主体的资源禀赋不同,单靠某一个主体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推进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尤其是需要强大的资本力量去支撑,单纯地依靠政府项目支撑或者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难以激发种业科技创新活力,甚至对快速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多主体联动的理论基础与模型分析

多主体联动是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的有效路径,有助于从主体多元性角度对农垦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实践进行全面分析。然而,多主体联动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全面思考,从而构建科学的分析模型,以此作为农垦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结合农垦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实践,探讨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的多主体联动机制,在传统的产学研模式上加入“资本主体”,充分考虑资本力量在促进种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让资本力量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坚强驱动力,从而推动种子企业成为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快构建农垦商业化育种体系多主体联动机制。通过对农垦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中主体联动实践的运行机理和现实困境做出系统分析,探讨农垦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中主体联动机制的创新模式和优化路径,构建可行的运行机制,最终能够形成联动效应。

(一)三棱锥模型分析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支持下,埃茨科威兹(ETZKOWITZ)和雷德斯多夫(LEIDESDORFF)提出了三螺旋(The triple helix)创新模式[10],该理论模型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不同价值体系层面统一起来,形成了行政目标、生产意图和知识领域的合力,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三螺旋创新模式,并在“产学研”合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从体系构建和过程研究的视角,不断对三螺旋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如靳瑞杰和江旭[16]对三螺旋模式下的计量学进行了分析;吴伟等[17]开展了三螺旋模式下的实证研究;裴云龙等[18]基于三螺旋理论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与绩效进行研究;王浩[19]等对近年来国内外三螺旋创新模式研究动态进行综述与回顾。综上,现有研究中,利用三螺旋模型指导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三螺旋模型为基础,在其创新模式上,加入第四方主体——金融机构,形成三棱锥结构模型(见图1),其中任意三个主体形成四面合力,借助政府部门、科研主体、金融机构、种子企业之间的资源依赖来诠释三棱锥模型的可行性与稳定性,对农垦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组织架構及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多主体联动模式,打通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链条的相关障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协同创新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益借鉴。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加强监督管理并给予科研主体和种子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科研主体注重研发,但也需要大量金融资本支持,以及科研成果需要在种子企业的应用推广;金融机构注重投资收益,需要政府政策指导,以及与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种子企业以利润为目标,更是需要政策支撑、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因此,构建多主体联动视角下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迫在眉睫。

(二)多主体联动机制的运行机理——基于农垦企业的案例研究

1.农垦商业化育种实践案例

K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K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和进出口业务于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多作物经营的现代国有控股种业公司。近年来,K公司正在打造“以商业化育种”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体系,年研发投入超亿元,建设完成研发中心1个、研发分中心2个、生物技术中心1个、区域育种站13个、生态测试站60个、农场试验鉴定站113个;拥有配套设施完善的海南南繁基地;构建了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委托研发、成果收购等多形式、开放式、互利共赢的研发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形成了年参试品种300多个、年审定品种20余个的育种研发能力。K公司着力推进与相关优势科研院校以及金融机构等主体通过组织目标联接,以合作带动公司自身研发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从而促进各主体均能享受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红利。

(1)获得政府财政项目大力支持,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2021年,K公司共承担国家、省、部等各级财政支持项目(课题)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个、部级重大科研协作攻关项目1个、省级“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1个、部级科研项目2个。截至2021年12月底,各项目按照项目任务书要求开展年度试验,均进展顺利,近三年累计获得财政项目支持资金1 500余万元。此外,K公司分别在中国农大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设立种业基金,与相关科研院校联合组建双导师团队开展研究生培养,建立有效的优秀人才向企业输送渠道;与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学建立研究生培养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培养公司所需人才。

(2)联合参与协同创新,深化资源与技术合作。在政府部门指导下,K公司高度重视与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协同创新,携手国内8家种业骨干企业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成立“1+8”科企联合创新公司,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共担投入、共享成果;参与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与企业育种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建立优异资源材料交流平台和杂交种测试网络,联合开展育种技术和材料创新研究;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合作开展玉米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和绿色玉米品种鉴定评价等项目;与四川农科院、中国农大开展玉米抗病功能标记芯片开发应用合作,定向改良育种材料,选育抗病品种;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和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开展基因改良水稻品种营养品质研究。

(3)建立科企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K公司与上海农场等多家农垦企业合资成立了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国际领先的种子公司和科研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品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国种业市场的同时,注重吸收国际先进的研发、管理、销售经验。目前,K公司已与世界五大种业集团之一的德国KWS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出资设立了“合资公司”墾丰科沃施种业有限公司,结合中德双方的优势,通过研发、选育、生产并向农民、经销商、分销商及行业伙伴销售高品质的玉米品种以及配套技术指导方案等服务,以持续提升“合资公司”综合实力,与公司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进而促进公司提升研发实力并加快新品种的研发进程。

(4)积极推动金融资本注入,助力企业全面发展。在与基金公司合作方面,K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以每股9.60人民币的价格向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定向发行了2 083万股,占K公司总股份的4.4%。在与政策性银行合作方面,K公司与省农发行合作,从2003年起,就与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建立起信贷关系,累计获得贷款18.56亿元,主要用于研发、生产中心建设、制种等重点项目。在与商业银行合作方面,自2014年起,农行黑龙江省分行与K公司建立了信贷业务关系,并于当年实现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投放。截至2020年末,累计提供流动资金21亿元,在企业收购加工水稻、玉米、大豆种子经营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农行黑龙江省分行还创新设计了“惠农e贷—良种e贷”模式,在全辖垦区范围内提供融资服务。

2.联动机制的机理分析

在K公司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过程中,以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种子企业等多元主体建立联动机制,有效推动种子业务向纵深发展,为今后政研金企多主体联动机制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尝试与经验借鉴。作为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先行者,K公司主体联动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是协同创新视角下的“政研金企”多主体联动机制的设计,实现了多主体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共促发展。

三棱锥模型具有稳定性,主要是因为四个点中的任意三点都能形成一个面,四个面相互支撑形成了立体化的三棱锥。在K公司的多主体联动合作中,“政”“研”“金”和“企”分别代表着有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和种业企业,其中任意三个主体间的交易成本、利益诉求以及资源依赖在商业化育种这一市场环境中互相作用,形成合力,组合构成了“政研金”“政研企”“ 政金企”“研金企”农四个联动合作层面,如图 2所示。

(1)“政研金”联动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等部门的财政项目支撑、评级认定等,发挥了“无形手”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而获取科研机构的青睐和金融机构的信任。科研院所在财政项目资金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实惠”,进而提高项目参与度,满足科研能力转化的需求。正是在政府支持、科研院所协助的双重背景下,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才会进一步降低,进而减少交易费用。

(2)“政研企”联动面。在这个层面,种子企业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财政项目的支持,有利于缓解企业科研经费的压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K公司近三年获得财政项目支持资金达到1 500余万元,用于研发投入。其次,有关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农业农村部重大科研协作攻关项目的进驻,有效地促进了科研机构与种子企业的相互协作,推动了科技创新攻关。此外,加强研企合作,与相关科研院校联合组建双导师团队开展研究生培养,建立优秀人才向企业输送的有效渠道,有助于加强遗传育种人才培养,尤其是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成果分享等方面建立更紧密的互助共赢关系。

(3)“政金企”联动面。政府层面的作用依然是为金融机构与种子企业的合作增加信用,在金融机构与种子企业的交易协商中,能够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金融机构可以以低利率,快速审核快速放款的形式为种子企业提供急需资金,从而为种子企业的研发费用,运营费用等提供保障,进而增加企业利润。而企业的盈利,又是金融机构减小风险的直接保障。

(4)“研金企”联动面。这个层面强调了三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问题。科研机构除了公益性,还有一定的社会性,就是对科技成果或者专利的追求,体现在科技人员的职业规划需求方面。金融机构和种子企业基本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三者的相互协作,才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让市场的力量成为资源整合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的充分体现。当前商业化育种的瓶颈之一,就是科研经费的不足。科研机构拥有强大的科技能力,金融机构有强大的资本能力,种业企业则是把这两种资本有机结合的最佳宿体。

可以看到,从上述“政研金企”联动机制中,“政”位于三棱锥的顶点,发挥了宏观调控作用,在信任机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隐形”作用,推动了整个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转。尽管在“研金企”联动面没有“政”的直接介入,但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撑。在整个联动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了極其关键作用。一方面,它补充了财政项目支撑资金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研发资金的燃眉之急,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因此,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多主体联动,资本的力量和潜力是极大的。

三、多主体联动商业化育种的现实困境

构建“政研金企”多主体联动合作,通过四个联动层面的相互作用,基本能够实现多主体之间利益诉求实现和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K公司运用该理论模型在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优异种质资源相对缺乏,增加了商业化育种实施的整体难度

虽然近年K公司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现有资源的整体水平,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对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需求。目前,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亲本选配主要集中在推广面积较大、成长表现优秀的品种方面,这就导致新培育品种(系)间遗传物质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尤其是玉米这一作物,其原产地在美洲,当今世界上80%的现代玉米种质资源掌握在科迪华公司等国际种业巨头手中,国内严重缺乏具有籽粒脱水快、抗倒性强、耐密植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面临着种源“卡脖子”问题。这就增加科研主体和育种企业的开发难度,进而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投资信心,变相加大了政府投入的压力。

(二)高端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有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种业核心研发人才短缺

K公司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目前研发人才仍显短缺,梯队建设仍需加强。对于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来说,研发更需要配备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工作流程也更需要流程化、系统化。但总体来说,目前种业科研力量大多集中在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这些单位可以享受国家和单位的项目和成果转化提成等方面支持政策。在企业,对应的项目提成和成果转化收入相对较少,从而也就降低了高端人才流入的积极性。此外,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等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这就导致商业化育种体系企业主体地位的科研力量不均衡,科研人才的潜力未必能发挥最大效用,政府部门往往束手无策,这也是目前种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更是影响金融机构投资积极性的又一因素。

(三)政府对企业育种研发支持力度不够,育种研发投入程度仍显不足

在政策支持上,虽然已经指出要加大对企业育种投入,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等,但在现实操作中,对应用性、商业性育种项目绝大部分是由科研单位作为承接主体,由实体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的相当少。企业重大创新成果奖补机制尚未建立,实体企业申请应用研究项目时,与科研单位相比,难以获得对等的立项支持。在资金投入上,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目前种业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少、效率低,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全球种业排名第二的科迪华公司2019年研发费用为78.3亿元,占销售额的8%;而我国种业前50强企业年度总研发费用为13亿元,占销售额的6.5%左右;K公司虽在国内种业企业中排名前列,年研发投入也仅为1亿元左右,研发投入比例和投入强度均明显落后于科迪华等国际种业巨头。

四、多主体联动商业化育种的优化路径

“政研金企”作为一种多主体联动模式,能够比较成功地在农垦商业化育种企业中运用,各主体之间通过利益联结和资源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目前,我国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依然是政府指导为主,市场机制为辅,科研机构在商业化育种进程中涉及专利和品种权的合作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落地,金融机构对投资育种企业的兴致不高,种子企业本身往往在沉没成本面前也显得有心无力。基于K公司的成功实践证明,建立高效的市场机制,引进资本力量,能够为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有效发挥“政研金企”多主体联动机制在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提升我国商业化育种水平,促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振兴民族种业,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完善,进而产生联动效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市场活力,助力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

(一)完善政策体系,激活市场潜能

有关政府部门要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促进各主体之间联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种业创新的真正主体,从而进一步激发育种科研潜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部门要重点在政策制定、市场监管、产业保护、标准制定、风险控制以及重大基础性技术攻关方面做好裁判员和守夜人。要完善种业支持政策,在资金项目上向实体企业和科研机构倾斜,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和条件能力建设,政策性研发资源要向优势特色科研机构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倾斜,引导非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向精专方向发展,打造特色型企业。完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机制,实现人才跨体制流动及其执行机制。要建立严格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

(二)注重基础研究,提高转化势能

以科研水平提升,带动种业企业成果转化,间接提振投资者信心。科研单位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丰富种质资源库的遗传多样性。加强育种基础理论研究,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战略技术储备。鼓励公益性科研单位的公共研究平台对企业提供人员或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研发试验等方面的有偿服务,促进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的普及,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尝试无偿公开公共财政经费支持的种质资源材料和育种技术等基础研究成果,其种质资源材料收集、鉴定以及创制所形成的优异新种质资源材料无偿发放给国内育种企业,丰富种质资源库的遗传多样性。

(三)瞄准发展机遇,放大资本效能

现代种业既是科技密集型产业,也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要进一步推进种业与金融、科技结合发展,加大社会资本对种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进而解决育种企业融资困难,增强科研机构研发动力。商业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主体应主动对接种业业务,加强资本层面的深度合作,有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金融机构可以在优先审查、优先审议审批、制定优惠利率政策、优先投放等政策上向商业化育种企业倾斜。同时,也可以探索股权合作的方式参与到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进程中。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扶持民族种业振兴机遇,进一步放大资本效能。

(四)夯实主体地位,提升振兴动能

种业企业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是政策的实施主体,也是资本力量的投资主体,是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中枢。种子企业要主动加大研发投入,制定针对性育种方案,合理确定并扩大研发资金在销售额中的占比。要充分利用好分子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常规育种技术,建立完备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高种业的系统竞争力。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利用好政策支持、项目扶持等便利条件,创制突破性品种。完善用人留人吸引高端人才的激励机制,积极制定多主体联动推进商业化育种的利益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桂丹,麦雄俊.构建农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J].农村工作通讯,2021(09):49-50.

[2]毛长青,许鹤瀛,韩喜平.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意义、挑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21(12):137-143.

[3]杨远柱,王凯,符辰建,等.中国水稻商业化育种成就与展望[J].中国稻米,2021,27(04):35-44.

[4]沈景锋.我国玉米商业化育种发展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7):45.

[5]吴海彬,卢兵友,刘江,等.深化科企合作,加快小麦商业化育种步伐[J].中国种业,2019(01):28-30.

[6]韩一军,韩亭辉.“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增产潜力分析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1(7):38-46.

[7]陈会英,刘晓晴,周衍平.我国蔬菜商业化育种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12):1-6.

[8]薄永明.浙江省蔬菜商业化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05):817-821,824.

[9]张钦朋.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引导机制研究——基于“2011计划”实施背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05):96-99.

[10]ETZKOWITZ H,LEIDESDORFF L.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Mode 2to a Triple-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2):109-123.

[11]何海燕,王子文,姜李丹,等.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基于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09):106-110.

[12]DEANNA M,CRAIG R S.Lessons from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for Contemporary Public and Nonprofit Manage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4,74(1):14-25.

[13]刘亚平.协作性公共管理:现状与前景[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04):574-582.

[14]汪錦军.浙江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机制: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09):31-37,124.

[15]张咏梅.政府—企业关系中的权力、依赖与动态均衡——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兰州学刊,2013(07):150-154,164.

[16]靳瑞杰,江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基于过程性视角的转化渠道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12):35-57.

[17]吴伟,孟申思,徐梦玲.如何破除技术转移障碍?——基于五所“双一流”高校的质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1,39(12):2213-2222.

[18]裴云龙.产学科学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7.

[19]王浩,贺颖.近年三重螺旋创新模式国内外相关研究新动态[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4):26-30.

The Theory, Dilemma, and Path of Constructing a Commercial Seed Breed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Interaction

——Case Study Based on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Enterprises

1Liu Yunfei2Gui Dan3Shi Haibo 2Guo Jingru 2Ye Ruiyun

(1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China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enter, Beijing 100122, China;

3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230031, Anhui,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proper linkage of seed industry enterpris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other participating entiti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timulating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commercial breeding system. Based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using the triangular pyramid model too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se of the commercial breeding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K enterprise in the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system.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commercial seed breeding system still face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ing high-quality seeds, no talent flow mechanism and not enough invest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it is necessary to complete the policy system,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marke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vestment so as to activate development potential. We should focus on basic research,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potential. Aim at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seed industry, increase the support for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amplify capital efficiency. Consolidat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seed breeding, strengthe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and enhance the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state farm;subject interactive;commercial breeding;the triangular pyramid model

猜你喜欢

农垦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加强农垦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农垦财务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农垦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研究
点“土”成金 农垦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彰显农垦担当——湖北省农垦局局长、党组书记朱汉桥畅谈农垦改革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农垦改革发展
浅析新常态下的农垦文化创新
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快速成长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
农垦宣传工作要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