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苗医“毒乱致病论”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2023-10-18刘亚林吴远华付廷龙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6期
关键词:气阻苗医筋脉

刘亚林 吴远华 杨 松 郭 青 付廷龙

1.贵州省织金县中医医院,贵州 织金 552100;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是常见的中风类型,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约占我国中风的69.6%~70.8%[1],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发现,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倾向,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遗憾的是本病至今仍缺乏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治疗药物,因而成为神经病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医药事业的大力发展,民族医药对各系统疾病研究的逐步深入,在各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优势逐渐凸显,并以其独特的疗效脱颖而出,赢得了广大学界同仁们的认可。尤其是苗医药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其中苗药在缺血性中风治疗方面的研究更是典型代表[2-5]。然而苗药治疗脑梗死虽然疗效确切,但目前临床中苗医药治疗脑梗死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因此,本文基于苗医“毒乱致病论”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以期完善苗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体系,为苗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苗医理论支撑。

1 “毒”与“乱”的概念

苗医学中认为,致使人体患病的原因多种多样,总而言之,不外“毒”与“乱”两端。苗医认为“毒”贯穿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素有“无毒不致病,百病皆由毒而生”之说[6],毒从总体上可分为内毒和外毒两类,还可按其性质分为冷毒、热毒、风毒、湿毒等四大毒;“乱”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先天禀赋异常、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积劳成疾、房事所伤、意外所伤等常导致机体生乱。在生理情况下,机体处在毒动态平衡之中,在此动态平衡之下机体内各种毒之间可相互牵制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只有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致功能紊乱,使毒之动态平衡被打破时毒才有可趁之机,侵蚀机体导致各种病症的发生,换言之即“无毒不致病,无乱不成疾”[7]。毒乱致病论是苗医病因学理论的基石之一,目前该理论已在糖尿病[8]、膝骨性关节炎[9]、瘀积性皮炎[10]等疾病方面指导临床诊疗,在临床中毒与乱二者常互为因果,毒可致乱,乱可生毒,毒乱裹缠为患。

2 苗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3 苗医治则治法

3.1 以“通气散血”为要 以通气散血为要是遵循筋脉“以通为用”的生理特性而提出的治疗理念,临床中主要以通调气道、消除气阻、化散瘀血为主。苗医认为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要素,其通畅与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即所谓“壅塞为病,通达为康”,认为一切胀、闷、疼痛及肿块等皆是人体气血不畅的结果,其又可反过来加剧气血之阻塞,致使气机壅塞不通,进一步促使疾病发生发展,故而苗医有“胃不痛则积、肺不通则喘、肝不通则昏、脑不通则乱、肾不通则肿、心不通则憋、身不通则痛”[16]之说,认为气血不畅是疾病发生之关键。然则血奈气之推动以行,气受阻则血留为瘀,故有“血瘀多因气塞来”之说,在临床中气阻与血瘀往往互为因果,相伴为病,故临证中常通气与散血并举,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因而“通气散血法”也是苗医的特色疗法之一。苗医学中认为藤本植物类的药物因其细长漫延与人体的筋脉相似,而大都具有舒通筋脉和通气散血的作用,半边风是机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架筋脉受阻或半身筋脉不通,气壅血塞,脑架不通,气血逆乱,脑髓受损所致,治疗当以通气散血为要。苗医常用见血飞、大血藤、小血藤、五花血藤等藤类药物以通气散血。网络药理学研究[17]发现,大血藤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调控发挥治疗脑梗死的潜在作用机制,其总酚酸具有抗氧化与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的作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8]。药理学研究[19]表明,小血藤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对缺血造成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脑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及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3.2 以“治毒平乱”为法 治毒平乱法是一种以祛除致病之毒,使机体机能恢复的治疗方法,为苗医的治疗疾病的关键治法之一。苗医数千年来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毒之法,根据所感之毒的来源、性质、程度及侵犯部位之不同,临床所采取的治毒方法亦异。四大毒侵犯筋脉,深入半边主干筋脉易致血脉瘀堵或血行无力,半身筋脉阻塞不通而出现肢体一侧麻木疼痛或活动不利、行动失常、麻木不仁等症[20]。半边风多因外感诸毒或人体机能紊乱内毒滋生,深入筋脉,致脑架筋脉受损或半身筋脉阻塞不通。气阻血瘀,脑髓受损,气血逆乱是半边风发病的病机关键。故在治疗上当针对病因解决问题,根据“毒”与“乱”之侧重不同,合理运用治毒平乱法祛除病因。临床中常根据毒之性质不同,选用不同的针对性药物,如患者兼见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弦等风毒偏盛之症时,常用的祛除风毒的药物有天麻、防风、全蝎、蜈蚣等;若患者兼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尿少赤黄、苔黄、脉数等热毒偏盛之症时,常用苦参、土大黄等清除体内热毒;若患者兼见大便粘滞、口干不欲饮、苔白腻、脉滑等痰湿毒盛之症时,常用水菖蒲、半夏、天南星、茯苓等药祛痰开窍;若患者兼见舌紫暗有瘀斑、脉弦等瘀毒偏盛之症,常用血三七、水蛭等药祛除体内瘀毒;若患者兼见气短、神疲乏力、脉虚等气虚之症时,常用蓝布正、土人参等培补正气[21]。

4 结论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中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也高。毒乱致病论是苗医病因学理论基础之一,在疾病审因论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毒与乱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过程中尤为重要,二者可互为因果导致缺血性中风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目前已有文献记载,毒乱致病论尚未用于指导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诊疗,文章基于苗医毒乱致病论浅述了苗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认为毒、乱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基本病因,当外毒侵袭或人体机能紊乱滋生内毒,深入筋脉,则脑架筋脉损伤,气阻血瘀,瘀塞不通,气血逆乱。脑髓损伤,则可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言语不利等症;毒邪深入半身筋脉主干致气阻血瘀,半身筋脉瘀塞不通则可见半身不遂、麻木等症。文章创新性提出脑架筋脉或半身筋脉损伤,气阻血瘀,气血逆乱,脑髓损伤或半身筋脉瘀塞不通是半边风的基本病机,在治法上主张“以通气散血为要,以治毒平乱为法”,拓宽了苗医毒乱致病论的应用领域,为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诊疗以及苗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开发运用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气阻苗医筋脉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知足常乐
静电耦合低气阻过滤材料的除尘技术研究
回油扩大槽气阻造成发电机进油的原因及对策
承钢公司套筒式自动防泄漏煤气排水器的研制与实验
中国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浅谈中医与苗医脉诊比较
苗医熏蒸疗法浅议
苗医关于肌肉关节痛的认识初探
一统天下(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