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STEM架起幼小衔接的桥梁

2023-10-17祝佳丽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幼儿园

小学科学 2023年22期
关键词:橘子汁手帕橘子

◇祝佳丽(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

金秋十月,主题活动“橘子”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很是喜欢。孩子动手自己剥橘子、当一片一片的橘子送入口中,孩子脸上洋溢着甜甜的微笑。突然欣欣噔噔噔跑到我面前说道:“老师,你看我的手指甲涂上指甲油了!”我一看:“还真是一圈橘色的指甲油。”“我也有,你看你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着手指头给我看。

我的思考:“颜色从哪来?”我心里蹦出了思考已久的问题,也许小班也能开展STEM课程。

我的引发:“宝贝们,你们手指上的颜色从哪来的呢?”面对我的问题,有的宝贝说是橘子皮,有的宝贝说是橘子汁。

我的等待:我耐心倾听孩子对结果的种种猜测,在结果没有呈现时,我对孩子的观点表示认可,这给孩子创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从而激发了孩子的猜想活动。

我的激发:当我拿起一个橘子,轻轻剥开橘子皮,验证孩子的猜想结果,有的孩子瞪大了眼、有的孩子惊呼、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跑上前想一探究竟。

欣欣一边拍手一边跳着说:好好玩,老师的手指甲也变黄了!

金科睁大眼睛一边点头一边说:“那橘子汁会把指甲染黄吗?”

关键性提问:“颜色从哪来?”这时候,孩子才真正开始对这小小的橘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橘子这么有趣,还藏着颜色呢,就这样,引发了孩子想亲自试一试的欲望,探索活动也就随之开始了。

二、调查分析和活动体验

(一)活动一:颜色从哪来

活动目标:在探讨、观察中发现颜色从哪来。

1.自由讨论

“颜色到底从哪来?”孩子呈现两极分化状态,一部分孩子认为“小手在剥橘子皮时染上的颜色”,一部分孩子则认为“橘子汁黄黄的,肯定是橘子汁留下的颜色”。

2.实验探索

为了体现实验的公平性,我们请来了没有剥过橘子的小慧老师和小双老师担任协助对象,请他们分别剥开橘子皮和橘子肉。

3.交流分享

(1)关键性提问:“谁的手指甲染上颜色了?”

“小双老师的手指甲染上颜色了。”闵可鑫迫不及待地说道。

“小双老师剥的是橘子皮。”王文博随后说道。

“小慧老师的手上也有一点点,有点看不出。”

(2)关键性提问:“为什么橘子皮的颜色染色深,橘子汁染色淡?”

孩子积极思考,大胆猜测,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橘子皮的汁颜色很深,而橘子汁的颜色太淡。

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我们决定一起来取色,看看到底谁的颜色更深。

4.解析

矛盾是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动力,我适时地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刺激点,在我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追问下,孩子们探索发现着,通过对比和实验等方式,让幼儿在观察对比、实验操作中感受探索的快乐。

(二)活动二:如何取色

活动目标:探索、探讨取色的方法。

1.自主讨论

关键性提问:“你有什么取色的好方法?”

幼儿自主讨论。

2.交流分享

“我力气很大,我能用手捏。”乐乐第一个站起来说。

“我会挤一挤,就像挤牛奶一样,一下就能出来好多汁。”羊羊也有办法。

3.实际操作

我们分成苹果和西瓜两组进行,苹果组取皮的汁,西瓜组取果肉的汁。

三、二、一,开始,孩子使出了浑身力气,不管是用捏或挤,苹果组的杯子里依然空空如也,西瓜组虽然略胜一筹,但杯子里的汁却也少得可怜。

4.再次讨论

关键性提问:“用手捏、挤既费劲,还取汁少,用手直接取汁看来不可取,我们得想想是不是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

“我妈妈会榨汁的。”乐乐又站起来说道。

“我家也有榨汁机。”好几个宝宝也抢着说道。

5.再次实验

第二天孩子带来了家里的各种法宝:手动榨汁机、电动榨汁机、捣药罐子,取色游戏升级中。

这一次的取色实验相比之前成功许多,因为不管是果肉的汁还是皮的汁都提取了很多,能肯定的是橘子皮的汁相较橘子肉的汁而言颜色要更深。

6.解析

随着取色游戏的开展,孩子发现橘子皮的汁颜色更深,他们似乎也在逐渐认同手指甲上的颜色更多可能来源于橘子皮。可是我们发现结果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让他们乐在其中的是如何取色,目前阶段孩子能想到的基本是机器取色法,所以我决定让游戏再次升级。让孩子的游戏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三、设计与制作

通过前期的活动,小朋友们对取色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次美术活动中孩子提出要自己自主地设计与制作手帕,于是我们在STEM 课程的基础上添加了艺术领域,变成STEAM 课程。孩子从手帕原材料的选择到工具的拿取再到手帕的设计稿,孩子品尝自己动手制作带来的快乐。

孩子自己设计漂亮的手帕,有的尝试围圆,有的排列顺序,还有的设计图案,从孩子自己制作手帕的活动可以看出,小班的孩子虽然是独立游戏,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四、测试与优化

孩子在设计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手帕原材料的材质影响手帕的美观程度;制作中敲打工具的选择决定了上色的程度;辅助材料的添加决定了制作过程的方便性。经过多次的实验与调整,孩子在原材料的选择、取色工具的优化、辅助材料的添加方面都有了收获。

(一)原材料的选择

可湿餐巾纸(不成功)分析:幼儿第一次使用的原材料为餐巾纸,游戏后他们发现餐巾纸的质地较薄,容易破损,因此他们提出可以选择较厚实的纸张来代替餐巾纸。小组讨论后,孩子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是选用A4纸,另一种是吸油纸。由于吸油纸外围一圈花边,更吸引幼儿,最后他们决定用吸油纸作为新一代的原材料。

调整后选择厚实的吸油纸(不成功)分析:幼儿在第二次使用的原材料为厚实的吸油纸,游戏后他们发现吸油纸因光面不显色,因此他们提出可以选择厚实又容易上色的纸张来代替吸油纸。小组讨论时,有一个孩子提出自己家里的厨房用纸吸水性很强,而且还不易破损,于是原材料2.0诞生——厨房用纸。

调整后选择厚实且易上色的厨房用纸(成功)分析:后期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用纱布作原材料进行取色,效果更佳。

(二)取色工具的优化

玩具小车(不成功)分析:幼儿在第一次使用取色工具时选择了玩具小车,游戏后他们发现玩具小车只有四个轮子接触面较少,因此他们提出可以选择更多轮子的小车代替。这时,聪明的金科提出只要轮子宽宽的就可以了。一语惊醒梦中人,小储小朋友看了看建构区的积木,又提出圆柱形的清水积木就像宽宽的轮子,于是圆柱形的清水积木便成了新一代的取色工具。

调整后选择圆柱形清水积木(初步成功)分析:幼儿在第二次使用取色工具时选择了圆柱形的清水积木,游戏后他们发现,通过采用圆柱形的清水积木滚压的方法能让手帕初步成功,虽然接触面增加了,但因为孩子施力较难,所以取色不均匀。因此他们提出可以借鉴小锤子捶打的方法。

(三)辅助材料的添加

无辅助物分析橘子皮小巧,在捶打取色中常常“跑”掉,小朋友们自己想办法,用小手扶住,橘子皮不“跑”了,可常常会砸到小手,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增添辅助物塑封膜分析:有了塑封膜的加入,孩子砸到小手的概率几乎为零,他们玩得更安全了。可是有小朋友提出塑封膜的透明度不够高清,在捶打取色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设计稿存在的问题并调整。

增添辅助物透明玻璃纸分析:将塑封膜更换成透明玻璃纸,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设计稿,孩子玩得开心又安全。

孩子通过不断地调整原材料、探索取色工具、寻找辅助材料,在探究—调整—再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了一个个趣味的转变与成长,为迈进小学做好准备。

五、展示与评价

评出最佳探究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

拍摄小朋友们在完成手帕设计、取色工具的探索、寻找辅助材料时的照片或视频,以及作品照片,引导幼儿从参与的积极性,作品的创新性、美观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投票选出最佳探究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激发、促进幼儿不断积极探索。

幼儿玩取色游戏,设计、制作手帕的过程中,既锻炼了体力、耐力和意志力,又培养了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探究过程中,幼儿初步感知数量、多少、大小;欣赏了对称美,发展了创造美,体会了个中的乐趣,同时也养成细心、耐心、认真的好品质。

六、拓展与应用

材料的拓展: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代替橘子皮进行取色游戏?

发放调查表,进行亲子共同尝试收集材料,收集来的材料有:花朵、树叶、小草等。

保留美的方式有很多,拓印取色,连颜料都不需要,直接利用植物本身的颜色,将其纹理结构拓在纸上,这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培养孩子的智力、耐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非常有好处,更给孩子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遐想以及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源于兴趣,聚于问题。本次STEAM 探究活动让我们看到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大胆猜测到收集材料、从设计制作到测试优化,幼儿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赢得快乐、经验、成长,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橘子汁手帕橘子
侯宝林巧胜华罗庚
花花草草染手帕
橘子沉浮记
漂浮的橘子
手帕游戏1、2、3
烧不坏的手帕
橘子的自述
分橘子
忍者无敌
忍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