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信息技术 训练学生“数感”

2023-10-17李春枚福建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22期
关键词:数感图形信息技术

◇李春枚(福建: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数学属于学生必修学科,在整个学习体系中,占据着关键位置。“数感”可称得上是学生展开思考的前提,只有学生形成优良“数感”,才能为之后顺利学好数学打下基础。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数学教师逐渐看重“数感”培养。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想要实现有效培养,必须适应发展潮流,寻找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授课方式,通过合理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培养工作中,为数学教学提供优良环境。

一、“数感”

“数感”一词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已经出现,属于较为系统抽象的概念。“数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以最简单的分辨物体大小为例,在落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明确物体的大小,但是却没有办法帮助学生养成比较大小的能力,为此,“数感”的作用价值就凸显出来。在教学期间,想要真正提升学生的“数感”,教师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想象,并不断提升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真正发挥“数感”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现状

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依旧还会坚持选择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加以运作,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种没有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况为基础展开教学的举措,极易丧失学生“数感”有效培养的好机遇。虽然少数学生可能天生就有较好的“数感”,但因教学模式的不科学,“数感”的培养价值自然也无法被有效激发,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因数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学科,所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时,可能会相对较为困难,而“数感”这一抽象的概念,更是让学生难以抓牢。如若小学生没有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解,那么自然就不会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如若教师展开“数感”的培养工作,收获的成效自然也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现今,人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理念深入人心,在诸多领域都能看到互联网的身影。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随着“互联网+教育”这一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日益突显。现在信息技术已成为有效培养学生“数感”的关键方式之一,但是依据具体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期间仍存在忽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价值的现象,实际的培养成效和预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借力信息技术训练学生“数感”

数学是一个系统性学科,属于长期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为保证学生真正吸收丰富的数学知识,都会有意识强化自身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凭借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接受能力,为其能够直观提升学习成绩提供保障。实际上,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帮助学生掌握多深厚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实现持续发展。在此时,“数感”培养价值就越发凸显,教师可凭借对学生“数感”的高效培养,直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实现长久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教育理念出现,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教育落实的常用手段,而“数感”的培养属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教师可凭借其实施,促使数学教学形成高效局面,教学意义十分显著。如何高效使用信息技术,抓住培养“数感”黄金期,为促使学生能够实现运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全方位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详细为大家分析,望能通过有效的分析,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借鉴价值的参考。

(一)联系实践,训练“数感”

数学学科,其终极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所发生的现实问题,它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因此在具体培养“数感”期间,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有意识将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以此深化具体的培养成效。

以《三角形》这一课为例,在教授此课程时,教师可凭借在互联网之中积极搜索与三角形相关的图片素材,例如小红旗、道路警示牌以及晾衣架等,帮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入手,全方位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助力其建立有关图形的“数感”。这种极具生活化的授课方式,可进一步贴近学生心理,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之中,充分体验数学的现实魅力,形成较为良好的“数感”,可操作性较强。

此外,实践的作用也要被积极凸显,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对于知识记忆力也会更为深刻。细化来讲,在实践中展开知识的思考,可帮助小学生从深层次了解其内在含义,形成更细腻的“数感”,降低遗忘知识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具体讲授知识期间,要适当设置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形成良好的逻辑感。

再以《统计》这一课为例,在落实完基础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为学生设置绘制统计图任务,这种实践任务所涉及的数据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收集,这种通过学生自行收集数据等方式得到的统计图,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积极主动思考背景下,感受数据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呈现信息表达的魅力,为直观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培养良好的“数感”提供保障。

(二)在运算意义理解中训练“数感”

想要高质量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必须紧密围绕学生的身心特征来进行科学培育。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优势背景下,凭借信息技术的手段,为学生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之中,更深层次理解运算的价值意义,实现高效培养“数感”的教学目的。较为真实的数学应用情境,会使知识更加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的吸收以及理解有推进作用。

运算作为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一部分,属于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面对的一环,对于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有效提升培养成效,合理运用信息工具,在运算意义理解中培养学生“数感”十分关键。教师在讲授《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课时,可借助信息化工具,充分还原买卖商品情境,并在情境之中,呈现出带有小数点的物品标价,如“薯片4.5 元、饮料3.5 元、冰棍0.5 元”等,以这种较为真实的购买场景为具体切入点,要求计算出购买上述所有物品的真实花销,在不断强化学生对小数感知的同时,使其真正掌握运算能力,提升自身的“数感”。

(三)在算理中训练“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通常会使用亲自数一数等实践手段来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较为抽象的算理。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有意识将这些较为抽象的算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更为生动直观展示,凭借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促使学生深化对算理的理解,为真正强化其对算理的感知提供保障。信息技术时代,小学数学教师要想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就要在教学期间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深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算理的背景下,发展自身的“数感”。同样以《100 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这一课为例,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可要求学生凭借实体工具,将计算的过程展示出来。凭借这种实践形式,帮助学生在实操期间快速解决计算问题,随后教师可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具体的操作流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与图形有机结合的背景下,对算理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自发构建知识体系,在深入培养学生“数感”的同时,有效地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效,真正实现高水准教学。

(四)在估算中训练“数感”

实际上,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计算,而估算作为计算的重要一环,作用十分明显。教师必须明确估算的价值意义,通过设立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落实简单的估算,使学生能在运算期间,得到良好的“数感”培养,真正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效。估算在现实生活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可以将其称为生活中的必需技能。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期间,要先积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估算的价值,随后再依据估算方法的多样,有意识改变机械性估算手段,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持,引导学生能够自发参与进估算的实践之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提供保障。

以《运算定律》这一课为例,教师可设置“大客车有59个座位,小客车有21个座位,大小客车各有9辆,800个学生够不够坐?”的问题,要求学生凭借反向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手段,进行合理估算。在此时,有的学生会将59 估算成60,将21 估算成20。凭借计算得出“不够坐”的结果。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将59 估算成60,将21 估算成20 的同时,还将车的辆数进行了估算,将9估成10,凭借具体计算,得出“够坐”的答案。在此时,教师就可以依据现实的估算方法以及答案是否正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规律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学生凭借不断自我思考,高速提升自身“数感”。再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这一内容来讲,教师在落实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购物场景,凭借视频购物这种场景的有效构建,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最后再让学生参与现实的估算过程中,让学生以视频的标价为基准。进行合理的估算,此行为可帮助学生在实践期间养成良好的估算能力,直观提升具体的“数感”培养成效,为整体教学水准的提升提供保障。

(五)在图形学习期间训练“数感”

数学这门课程离不开图形与几何的渗透,此方面的内容涉及繁多。因图形可以给学生较为直观的感受,所以诸多小学生会十分喜欢教材中所展示的各种图形。教师必须抓住此教学优势,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体验,为践行高效的“数感”培养提供保障。但因图形具有多变性因素,所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失误等状况,这并不利于顺利培养“数感”。针对此现象,教师在教学期间,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图形教学成效,使学生能够在图形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数感”。以《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具体讲授相关的内容知识期间,要帮助学生分清面积公式与周长公式的区别,凭借信息化先进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详尽的图形案例,帮助学生能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正确掌握具体的计算公式。之后,为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效,还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动手测量运作,凭借实践观察图形等行为,深化学生对于新课知识的理解,为实现高效率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目的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想要深化教学成效,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数感”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数感”,为之后顺利展开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实际上,如若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就可快速对数学知识进行拆解,高效率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综上所述,“数感”的培养,依旧属于较为抽象的概念,没有清晰划分界线,可以将它理解成是一种潜在的学习规律,也可以将其理解成一种思维定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落实培养学生“数感”期间,不能只是单纯进行“数感”的培养训练,而是要以现实的数学知识为落实载体,借助互联网等先进的教学平台,合理转变自身的教育课堂观念,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在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同时,直观提升学生“数感”。

猜你喜欢

数感图形信息技术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