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豆瓣图书馆小组的互动机制研究

2023-10-16吕浩航

河北科技图苑 2023年4期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图书馆服务

摘要:豆瓣小组是社交媒体时代虚拟社群的典型代表,其中图书馆小组聚集了大量拥有共同阅读志趣的用户。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发现,组员通过虚拟在场,经由符号区隔与小組准入机制构建群体界限,围绕基于地缘的实体图书馆这一共同关注点不断地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了总体良性的互动仪式行为。通过分析豆瓣图书馆小组互动仪式链形成的机制,提出了对图书馆服务的启示。

关键词:豆瓣小组;互动仪式链;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3.0060

借助万物互联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基于兴趣导向的虚拟社群不断发展,潜藏在现实世界之后的网络社区,构建出一个个具有文化研究意义的“圈层”群体。处于圈层中的个体因共同的志趣聚集在一起,投入情感,分享体验,在群聚中形成的群体意志、群体心理等无形中也塑造着个体经验,深刻改变了个体的生活交往形式,对社会信息的传播模式形成了无法忽视的影响。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社区中,豆瓣小组是目前极具特色的网络分享社区。豆瓣网是一个社区网站,创立于2005年3月6日,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是Web 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数据显示,2021年豆瓣APP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在1 200万左右,平均日活跃用户数量在300万左右。

豆瓣小组是豆瓣网的一个细分功能模块,于2005年上线,定位于“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的聚集地”,小组成员因对某一事物、话题、文化产品、现象等的共同兴趣进行聚集、讨论与观点分享。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拥有60多万个话题各异的小组的网络社群,其主要功能分区如图1所示。

1 理论框架

互动仪式链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微观社会学理论。柯林斯在研究了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后,提出“互动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在与其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柯林斯认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离不开互动仪式链,社会运转依赖于人际交往过程中互动仪式产生的情感能量之间的传递[1]。柯林斯将互动仪式描绘成一个具备互相关联与因果循环的模型,包含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过程和结果。

以豆瓣图书馆话题类小组为研究对象,选取小组成员超过1 000人的图书馆小组10个(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杭州图书馆书友、图书馆@广州、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厦大图书馆、南大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小组成员进行互动交流,从中观察图书馆相关小组的用户行为特征和互动机制,为图书馆开展读者需求分析提供新的视角。基于此,提出互动仪式链下的豆瓣图书馆小组的传播模型,如图2所示。

2 豆瓣图书馆小组中互动仪式的形成

2.1 虚拟在场:虚拟阅读社区奠定互动基础

最初关于仪式的研究集中于宗教仪式[2],后经柯林斯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理念,将仪式概念引申至社会生活互动中,并强调身体物理在场的相互影响

[1]。而移动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导致“宅文化”盛行,彻底打破了实体空间不在场的局限,将互动仪式链的“身体在场”转化为以网络空间为传播情境的“虚拟在场”。

以豆瓣图书馆小组为例,该类小组(详见表1)旨在为组员创造一个自由讨论图书馆资源、服务与活动等的虚拟社区。组员可以通过发帖、回帖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图书馆的活动信息,还可以为组员提供问题咨询等,小组俨然成为了一个形式多样的线上阅读社区。值得关注的是,豆瓣小组属用户自行创建,平台官方不会做过多的介入,小组运行规则也由用户自行制定,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小组的独立性、活跃性。

以往读者只能在图书馆物理空间进行互动的距离壁垒已经被打破,在移动互联的时代,借助豆瓣小组等虚拟社群平台已实现了“虚拟共在”,由科技赋能带动新媒体的介入构成了新的具身实践。读者利用网络的虚拟补偿拾取了实体图书馆的临场感,全天候的虚拟空间以更多样、便捷的方式取代了传统意义上读者对实体空间的依赖,最终完成了情感能量的聚集,同时也给图书馆的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为“组外人”设限:符号区隔与小组准入机制

柯林斯认为,在群体聚集形成后,参与者会自觉形成排斥局外人的屏障,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这有利于信息传播效率,构建了圈内人之间的身份认同,并保证了群体成员间稳定的互动节奏。豆瓣小组作为多元的亚文化圈层汇聚地,营造出了宽松、包容的用户生态,受众的参与也更为广泛和主动,但这并不意味小组之间可以随意进出,不同的兴趣小组之间仍有着一定的区隔屏障。其符号区隔与准入门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豆瓣小组的产品特性给用户设置了第一道屏障——进入小组的资格审核和发言规则要求。以图书馆小组为例,在调查的10个小组中,所有图书馆小组都对进组后的发言进行了规则约束,若违反规定,小组管理员有权对组员做出禁言、封禁、移出小组等处罚;“杭州图书馆书友”小组还设置了入组申请,需要申请人阅读组规,说明对组规的理解和入组理由,由组长或管理员同意后方可进入小组。可以看到,这些准入机制直接对组外人设限,维护了小组的秩序,进一步强化小组成员的身份认同。但相比其他申请程序繁复、等待时间较长的小组相比,图书馆小组基本不限制入组门槛,无形中映照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的第一要义,即保障平等的阅读权利和图书馆权利。

其次,图书馆小组的内容特性基于实体图书馆构建,通过图书馆所在的地域划分,用户得以构建出属于圈层成员的身份认同。比如“图书馆@广州”小组中“广州图书馆组队”“广州图书馆求队友互相监督”,“首都图书馆”小组中“首都图书馆找学雅思朋友”“首图找学伴”等类似的帖子时常出现在组内,组员之间基于图书馆寻求建立联系,以地缘为纽带形成的群体格局在图书馆小组中得到体现。

最后,作为兴趣汇聚社群,豆瓣小组以互动关系为核心,以网络语言体系为沟通基础,形成了区分于组外人的身份符号、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不同的小组会通过给成员命名形成独特的身份符号,如“书虫”“图书馆馆长”“借书迷”“小读者”等身份符号。而帖子中常出现的网络用语简写也是典型的语言符号,如“打卡”指“到了某个地方或拥有某个事物”,“xswl”指“笑死我了”,“救救孩子吧”是“夸张化的向他人求助”之意。图像符号的互动则更为直接,在图书馆小组中主要以设置组头像作为标识,在调查的10个小组中,有4个小组以图书馆馆徽作为头像,3个小组为图书馆实景图,有2个小组选择精美的馆内实拍图。通过这一符号化的区隔实现了意义的传播、情绪的解读以及仪式的共享,使圈层内部既与外部区别又保留一定的流动性。

2.3 共同关注的焦点:关于图书馆的一切

柯林斯将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互动仪式链的重要组成要素。显然,在每一次互动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也是凝聚群体团结的重要因素。参与者都彼此围绕这个焦点进行交互,通过传递或分享该焦点信息来理解彼此。

豆瓣小组基于“发帖—回帖”的互动机制很好地满足了这个条件。在小组中,无论是组长、管理员和普通组员都可以自由发布帖子,在组内完全开放,每个组员都能评论、点赞。在评论区还可以进行二次评论,所有这些討论都是以共同关注的焦点(帖子)为前提。笔者观察并整理了10个图书馆小组近一年内发布的帖子,对其编码分类和统计分析,主要可以编码为以下四类:一类是“组队学习”,占比为41%,主题是寻找共同前往图书馆学习的伙伴;第二类是“问题咨询”,占30%,帖子主要咨询图书馆开馆时间、借阅服务、寄存服务、自习室以及座位预约等相关问题;第三类为“阅读交流”,占比7%,主要发布对馆藏书籍的阅读心得体会;第四类为“信息发布”,占比22%,主要涉及图书馆活动、线下书友活动、图书馆周边环境以及图书馆最新政策等信息的公布。利用数据分析得到发布帖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图书馆、学习、小伙伴等(如图3所示)。

另外,豆瓣小组在帖子浏览上设置了“最新讨论”与“最热讨论”选项,加速了组员对小组话题焦点的发现,而这些受关注的话题的重复出现,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叙事的“复调”,关注热点也就在此生成与展现,并且在每一次的互动中,原有的话题得到解构,新的观念重新塑造、流动。对于图书馆来说,这种用户需求的持续演变是以往单一的问卷调查所观察不到的。

2.4 共同的情感体验:获得情感共鸣

经过虚拟的身体共在、圈层设限和共同关注的焦点,互动仪式链会达到最后的结点,即共同的情感体验,参与者会获得情感的共鸣。通过情感与焦点的相互连带,参与者彼此借助符号资本进行了情感能量的交换,对于话题的情绪细节被放大成一种共通的情感,并且由于清楚对方的观点与状态,使得整个互动仪式更易于共情,认同感更强。由此看出,获得情感共鸣是一场互动仪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的社交成本愈来愈高,加剧了个体的孤独感。因此,人们渴望在虚拟网络里找到精神满足,作为主题趣缘类虚拟社群,豆瓣小组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用户有意识地通过小组的各种互动功能与其他组员进行在线交流。笔者以组员身份采访了两位“图书馆@广州”小组、“杭州图书馆书友”小组的组员,他们经常活跃在组内,会通过发帖、评论和点赞与组员进行互动,建立微信群组保持联络,不定时开展线下读书会,他们都认为在这个平台中感受到了情感支持,并且还将虚拟的交流延伸到线下,会结伴前往图书馆学习或互赠喜欢的书籍等,在现实中建立友谊。由此可见,图书馆小组既成为了减少阅读障碍的信息公告栏,又是发展网络关系的社交场合[4]。而虚拟网络的“去中心化”和“弱关系”特性,使得用户可以以不同形式满足自己不同的阅读需求。

对以上互动仪式链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网络阅读社区为每一个读者的参与提供了舞台和传播自我思想的机会。在豆瓣图书馆小组的一个个圈子中,读者围绕某个图书馆话题形成即时性的讨论,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得到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在一个无边界、无不平等,只有纯粹天赋决定的因素的国度,作者创造观念,读者做评断,凭着印刷文字广泛传播,最强有力的观点成为胜者。”这是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罗伯特·达恩顿在《阅读的未来》一书中的美好寄望,如今这一梦想在互联网阅读社区中已初现端倪[5]。

3 豆瓣图书馆小组对我国图书馆服务的启示

在数字网络时代,在基于实体图书馆形成的豆瓣小组、微信群、贴吧等种种阅读社区中,读者无时无刻不在形成丰富的阅读行为信息、阅读偏好和阅读评论数据。图书馆一方面需要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挖掘、智能推荐和信息关联,牢牢把握读者的情感需求和沟通需要,关注读者的使用感受和建议;另一方面需要将自己置身于网络数字时代中,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改进和创新现有的服务模式。

3.1 打造智慧化阅读社区,营造虚拟在场环境

当今媒介环境下,诸多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无论是当初的微博、微信以及如今的B站、抖音,图书馆均不同程度地入驻,并逐渐适应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但目前在豆瓣小组中几乎看不到图书馆官方账号的身影,图书馆小组也是经由读者自发成立。因此,如果图书馆不直面网络阅读社区的发展,忽视读者的阅读行为改变,固守于传统的服务形式,那么读者的流失、借阅率的下降几乎无可避免。有鉴于此,借鉴已有的豆瓣小组等阅读平台,打造出一个集成图书馆文献资源、促进读者间互动交流等多功能的智慧化阅读社区(见图4)已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元宇宙”的出现为图书馆阅读社区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活力,图书馆可利用区块链、交互技术、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虚拟阅读社区,读者不再拘束于具体的时间和场所等物理限制,而是自由遨游在图书馆精心打造的虚拟空间中,无障碍无限制地获取个性化服务。这一智慧化阅读社区将扩展图书馆服务的领域与界限,营造出现实图书馆般的临场感,让读者随时随地感受阅读的喜悦[7]。

3.2 注重線上情境互动,激发个体情感能量

在豆瓣图书馆小组中,组内成员围绕共同关注的兴趣参与情感的交流。在互

动仪式形成之前,参与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变化的不稳定的情绪体验,但随着在小组内互动时间与深度的增加,这种变化性就会转化为一种持续稳定的情感能量,并且这种情感能量的值是可调节的。当参与者获取到的更多是“正向”能量时,就会触发其进行下一次的互动,而当在互动中感受到的是“负面”体验时,就会排斥下一次的互动,积极的互动仪式链便无法形成,最终可能导致参与者因此退出群组。因此,个体情感能量是影响互动仪式的核心要素。

对于图书馆来说,有必要设置专门的新媒体运营馆员,以官方账号的身份入驻包括豆瓣小组在内的网络阅读社区,否则读者在图书馆小组中的咨询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得不到准确的回复,甚至因为一些错误的反馈,而影响其使用图书馆资源,久而久之读者的情感能量就是消极的,在组内的活跃度也会降低,甚至最后退出小组。反之,如果设置专门馆员,其他成员的发帖和回帖能够得到即时的关注、回应和情感共振,在互动过程中就会累积成群体认同,对图书馆的印象也会随之提升。这种正向的情感能量又将推动读者间互动仪式的形成,能够营造和谐稳定的群体氛围。

3.3 突破圈层壁垒,通力形成传播声势

从图书馆营销的经验看,其影响力的传播不只仰赖于单一平台内部的创作互动,而应该积极利用图书馆知识赋能的优势,吸引外界更多的关注,打造读者阅读共同体,尤其是把握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声势。比如在豆瓣“国家图书馆”小组中,一位组员在2013年发布了一条帖子,表示对一位在国家图书馆自学波斯语的图书馆管理员十分好奇,这个帖子在小组发布后迅速形成了热烈的互动,该名管理员的同事还进行回帖,告诉了大家这名管理员不仅自学波斯语,更认识法语、德语、希腊语等五六种外语,是位名副其实的图书馆“扫地僧”。而到了2022年,随着B站自创的人文类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第二季的报道,这位历史专业、善于钻研、学识渊博的图书馆管理员才被更多观众所认识,当年的豆瓣热帖也重新被用户翻出来“打卡”。

图书馆也应该顺势而为,深入挖掘在日常服务和管理中隐藏的“热点”,运用多种途径积极宣传,融合不同介质的媒介机构,整合包括阅读服务机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的资源优势,合力形成良好的传播声势,使得发端于网络阅读社区的传播效应能扩散至全社会,共同为全民阅读助力。

3.4 聚焦情感赋能,构建读者身份认同

阅读社区的核心功能不仅是搭建图书分享平台,更是给图书情感内核赋能。通过触发情感能量、实现思想的同频、对共同焦点的密切关注,这三者之间共同形成的符号意义涵盖的确切性和现场感越强烈,越容易形成群体内团结和认同。对图书馆来说,首先,在组内交流中可通过构建仪式感与读者拉近心理距离,建立情感的信任,带动小组活泼的氛围营造。比如,可以通过发起与图书馆相关的趣味性话题或互动仪式,增进与读者间的情感沟通;通过抓准读者关注焦点引导组员间的积极互动和广泛传播,在不做太多的“官方介入”的情况下保持一定频率的在场,让读者获得更好的情感反馈。在互动过程中必须把握图书馆所服务人群的不同的发言方式,如公共馆面对的用户群体较为复杂,需要把握娱乐性与接受度之间的平衡;而高校馆主要读者是师生群体,在发言时可通过寓教于乐、专业的形式,最终达到提升读者身份认同,促进图书馆小组内群体团结,提升图书馆的仪式赋能和兴趣赋能。

4 结语

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我们理解网络阅读社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这场豆瓣图书馆小组传播热的盛宴中,我们不难看到,图书馆始终占据互动仪式的中心。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写到,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对变化最敏感的物种[8]。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未来时间与空间都将被虚化,人将从物理时空跳脱出来,进入虚拟化、数字化的空间,而这给了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开展传播的充分条件。经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在豆瓣图书馆小组传播中存在着完整的互动仪式链,虚拟共在、符号区隔、共同焦点和情感共鸣都缺一不可。可惜的是,图书馆对于豆瓣小组等阅读社区的关注还不够,导致了不少的图书馆小组互动频率低,受到冷落,这说明读者自发的行为还是需要图书馆主体的介入和引导。在如今愈演愈烈的数字阅读传播浪潮中,图书馆人应更及时反应,深刻领悟互动仪式链理论并加以运用。只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智慧化图书馆才能始终保持以读者为本的初心使命,图书馆服务才能始终保持创新思维和持续性活力。

参考文献

[1]郑富锐,李俊良.互动仪式与模仿创作:抖音短视频的大众影像实践[J].当代电视,2021(12):10-14.

[2]刘卫英,姜娜.近十年国内仪式研究现状综述[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1):73-77.

[3]杨睿,刘宪阁.互动仪式链视域下“三农”自媒体传播热的特征——以网红账号“蜀中桃子姐”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12):91-93.

[4]李武,胡泊.性格驱动与认同建立:网络阅读社区用户行为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0):140-147.

[5]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6]袁曦临.阅读的进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

[7]李默.元宇宙视域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技术框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3):89-93,88.

[8]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吕浩航(1995),男,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

(收稿日期:2022-03-20 责任编辑:张静茹)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Douban Library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Lv Hao-hang

Abstract:Douban group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virtual communities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 among which the library group gathers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with the same reading intere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ins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group members construct group boundaries through virtual presence, symbolic partition and group access mechanism, and constantly generate emotional resonance in communication around the common concern of physical library based on geography, thus forming an overall benign interactive ritual behavior. Finally, by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of group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in douban libra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to library service.

Keywords: Douban Group;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Library Service

猜你喜欢

互动仪式链图书馆服务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研究
媒介仪式观视阈下社交电视透析及发展策略探究
“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少先队仪式教育的启示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政务直播中的互动思考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浅谈工匠精神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传承
浅谈阅读推广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要素构成及其运行结果分析
挑战传统的“真人”图书馆发展现状调研